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清凉解肌药,主治身大热、诸痹

胡希恕经方医学

药物基本知识
葛根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诗经》称葛;《说文》称草;《神农本草经》称葛根,又称鸡齐根;《别录》称鹿藿、黄斤;《天宝本草》称黄葛藤;《阎氏小儿方》称干葛;《滇南本草》称甘葛;《本草便方》称粉葛;《陆川本草》称葛麻茹;《山东中药》称葛子根;《四川中药志》称黄葛根;《陕西中药志》称葛条根。

解读药味特点
对于葛根的认识,后世注重于归经,如张元素谓:通行足阳明经;《本草新编》谓:入胃,又入肺;《本草求真》谓:入胃,兼入脾;《药物分剂》谓:入胃、膀胱二经,兼入脾经等。还注重于辨病和结合西医研究,而认为功用主治是:“升阳解肌,透疹止泄泻,除烦止渴。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斑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因而对其作用有不同理解。

通过经方常用方证分析可知,经方应用葛根,主要本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方证反复应用,对其药物特点认识渐渐深刻、具体、明确。其治疗“身大热”,有了明确的病位概念,即在太阳表,其解表的功能特点是解肌,胡希恕先生认为葛根治“身大热……诸痹”,以其“是一味清凉性的解肌药,而尤具治疗项背拘急作用”。因有解热作用而有治项背强几几、痉急作用。

经方方证的反复实践,促进对葛根药物的进一步认识,如《神农本草经》中葛根无治下利的记载,《伤寒论》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方证中增加了治下利记载。不过要注意的是,对治下利,亦是在表阳证时出现下利方可用之,表阴证下利、典型的里证下利(不论是阴证、阳证)皆不能用葛根。

特别要注意的是,葛根单味药,因其味甘,平,解肌解表治项背强几几及下利属表阳证,即太阳病者,但伍以附子、干姜等可用于治疗表阴证即少阴病,胡希恕先生常以葛根汤加附子等,治疗感冒、痹证等,可参考有关论著。

药物功用述要
葛根,味甘,平。解肌清热药。主治太阳表热,有治项背强几几、解痉的作用配麻黄治伤寒之表证,配桂枝治中风之表证;配附子、干姜等治少阴之表证、诸痹;配黄芩、黄连治表不解而兼里热,即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者。

用法及用量:入煎剂,每用12~24克。


编者按
关于历代葛根的品种问题,有学者经过考证得出以下结论:古代葛根品种不止一种,药食同源,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南北朝以前时期用的葛根为野葛,南北朝至汉唐时期记载为桔物甘葛藤(粉葛),宋代及明清以后本草记载葛根品种开始多样化发展,出现家种和野生两品种并列的情况,为甘葛藤和野葛。古今用药功效基本一致。《中国药典》葛根和粉葛已明确分开,保持了各自特性,使药物更加规范化,应加强两者质量标志物研究。另葛根和粉葛在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方面规定相同及对两药加工与炮制等方面的滞后制约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药学研究与临床用药的关联性有所忽视,应以临床为导向不断完善提高质量标准。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故根据此考证结果,仲景书中所用为野葛。

(摘自:吴志瑰,邓可众,葛菲,等. 葛类中药的品种沿革、产区及功效考证 [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2 (01): 1-4+1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师法经典 妙用葛根
《中医实战笔记》:葛根的功效与应用
伤寒论药物谈 11 葛根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葛根(附:葛花)
中药材学习笔记之——葛根欢迎指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