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问题探究与对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实践,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职业指导为核心和主体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人文素质等培养工作同等重要并相互融合,能充分体现职教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关键性组成部分。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日渐回归,促使广大高职教育管理者、教师进一步重新思考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其成长与发展问题,重新调整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思路、方向和路径,但总体看来,在具体培养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思想与行动不统一、结果与目标不统一等诸多问题。

  、学校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系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了基本培养内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用人单位构成了核心培养主体,而相关课程、活动及其实施方式与途径等构成了重要的培养载体。通过调研发现,面对这样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体系,高职院校的培养实践要么是仅着眼其中某一局部,如100%的被调研学校开设职业指导类课程,但通过专门课程或安排合理学时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学校凤毛麟角(多数在思政课中设置2---4学时);要么是实施环境、条件严重欠缺,如教学场地、师资配备、课程建设经费等。总之,缺乏系统设计与实施,导致接受调研的5810名学生中,不足1/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本专业教育“有较好结合”,不到2/5的学生认为“结合一般”,而超过1/10的人认为与本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甚至完全不相关”。
  1.产生原因
  (1)育人思想不完善,不愿意研究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认知轻实施”的传统思想,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更多的是形象工程,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尤其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普遍突出的认识是:已经有思政课了,专业课时都不够,没条件再安排。在素质教育师资方面也是“能省则省、能兼则兼”。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必然缺乏对相关培养工作设计与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专业知识不系统,研究能力弱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一支由教育管理者、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与专业技能培养能力相匹配的职业素质培养专业化队伍,不具备系统开展工作的研究、设计、实施的能力。往往只是在局部环节或某个点上形成了模式或突破,但对应职业素质养成内化的培养目标和效果,不具有系统性、可持续性。
  2.解决思路
  (1)以政策要求促进思想统一
  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提出明确具体要求,以文件要求确立制度保障,设计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内容标准体系,建立效果评估与跟踪监控机制,确保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在基层实践中充分落实。通过工作制度引领、督促职业素质教育实施者逐渐转变思想,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2)以解决方案支持行动统一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研究机构、学校、行业企业的专家等优势力量,围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研究、设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建设并不断提供优质立体化内容资源,指导支持高职院校系统组织实施培养工作。
  二、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低
  教师是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主体。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培养工作质量的好坏。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职业道德教育,有53.3%的被调研学校“没有一名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指导主要由学生工作队伍(50%)与专业教师队伍(26.7%)承担。针对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效果的调研表明:1/3左右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较差,49.2%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57%的教师、39.5%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
  1.产生原因
  (1)知识背景
  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素质培养相关工作的教师多为兼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多为职后研习而得,知识的系统性、深入研究能力因专业背景受到限制,不可避免地在课程教学中出现 “想到哪讲到哪”、“走到哪说到哪”、“了解多的就多讲点,了解少的少讲或不讲”等不利于系统开展教学的现象。
  (2)实践经历
  担任职业素质培养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多缺乏教育领域以外的实践经历,与专业教师相比,较少能够获得深入企业实践体验、系统调研的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积累的缺乏,对其教学设计、把握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
  (3)学习提升
  职业素质培养教师较少能获得相关领域的交流、培训、学习的机会,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的机会也非常少,这是由此类教学工作在整个培养工作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2.解决思路
  (1)确立课程地位,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反复强调的对培养工作认识的重要性,切实转化到培养实践重要性,尤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上来。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在高职的育人实践中处于同等地位,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甚至比专业技能培养还重要。通过课程重要地位的确立,促进教师深刻思考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激发教师能力自主提升的原动力。
  (2)加强研究与建设投入,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加大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的投入,帮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成长,在建设过程中积累提升。此外,相关研究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系统学习、培训的机会;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职场,学习交流。
  (3)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以多种方式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平台,以多种方式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或作兼职教师,或作专题讲座,或协助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引进与融合,共享师资,共享资源,促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相互学习,帮助学校教师尽快成长。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好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价值判断,教师教学整体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反馈激励作用等。调查中,71.8%的教师和超过45.5%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没能与时俱进”、“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超过47.2%的学生反馈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形式主义严重”“缺乏针对性”“缺乏专业性”“职业指导服务与学生需求脱节”。
  1.产生原因
  (1)学习动机
  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普遍的目的是习得一技之长而后获得一份收入理想的工作,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学习内容与专业、职业关联紧密。由于涉世未深,青年学生还不了解企业对人的全面要求,以及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效因素,因而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学习参与,相比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明显初始动力不足,恰恰需要教育者认真研究、加以引导。
  (2)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很早即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其学习能力尤其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作为“95”后的一代群体,高职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学习交流,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心理脆弱,不善于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3)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与新时代的青年人一样,情感丰富,喜欢鲜活事物,乐于亲身参与体验,可以依靠互联网、手机获得大量信息。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提供的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导致学生学学习动力不足的最根本原因。
  2.解决思路
  (1)转变培养理念
  学生愿不愿意学、学得好不好,根本的原因在学校、在教师。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能力、兴趣的突出特点,学校、教师首先要全面转变提升培养理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以育人为本”的培养意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主动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营造培养氛围
  加大研究、投入、建设力度,为学生创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年不断线”式职业素质系统培养环境和条件,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完成认知、养成、内化的学习路径,利用综合手段将培养目标与效果真正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素质之中。
  四、课程建设力量薄弱
  课程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施的主渠道,是综合系统的核心。调查中反映出来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三个层面:(1)30.0%以上的学校赞同“由于职业素质培养效果滞后性,还没有被真正重视”, 52.3%的教师和37.2%的用人单位也认为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是未受到重视。(2)绝大多数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由不同责任部门各自负责组织教学与管理,缺乏有效的统筹与整合。(3)课程设置各异,课程教研活动与课程建设存在困难,教材建设滞后。
  1.产生原因
  (1)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水平低,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另外,课程地位边缘化,严重影响了教师深入学习、系统研究、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通常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少思考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建设的力量。
  (2)建设经费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素质培养课程获得教学研究与建设方面经费的机会与数量都非常少,教师的教学改革想法、教学设计创新较难实现。课堂教学以外的“大课程”建设体系,如实践活动、网络学习、职场体验等系统设计也会因缺乏经费保障而较难实施。
  (3)整合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通常有能力整合利用一部分行业企业、社会资源,但大多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在同样非常需要这些资源以补充学校培养工作不足的职业素质教育领域,则较少有机会利用,常常仅限于一些讲座、座谈,不具系统性、常态化。
  2.解决思路
  (1)给予加强课程建设的正面导向
  学校应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职业素质培养教师队伍,一方面增加专任教师绝对数量,另一方面培养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兼职教师向专门化、专业化转型。同时,提升并强化课程地位,使职业培养课程能够有机融合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再处于附属的尴尬境地。
  (2)给予加强课程建设的实际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为职业素质课程进行专门科学规划设计、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投入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建设;增加课题研究、精品课程立项,支持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制定标准规范,指导课程改革;加强交流培训,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教师尽快成长提升。
  、评价方法不科学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偏简单,仍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在考核上采用考分制,考知识便是考素质,学生的职业素质被转化为分数,这种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面貌,也不利于其素质的发展和修养的提高。这种评价方式的重大缺陷在于: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轻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教师乃至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由于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状况与水平,使得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也会出现明显反差:如教师认为学习、品德优秀的学生,未必是企业最认可的学生;反之,学校教师认为学习、品德一般的学生,企业却肯定他们的表现。
  1.产生原因
  (1)评价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多从课程教学效果角度出发,多以知识的认知为基本出发点,简单地以试卷和考分作为主要的评价工具和结果,这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多元性、综合性不相匹配。
  系统的评价方法应立足于系统的培养体系,面向目前较为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培养体系,较难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
  (2)评价的手段与工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更多指向对学校工作、教师授课、课程建设的评价,而对能够充分反应培养效果的学生自身职业素质构成要素的过程性、目标性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所采用的评价手段传统、简单、粗放,一些较为成熟先进的评价理论和工具因缺乏研究而未得以应用。
  (3)评价的实践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历史不长,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起步较晚,对培养效果评价的研究更为滞后,缺少系统的评价方法应用于培养实践中并得到有效检验,缺乏能够指导评价方法改进完善的实践条件和经验。
  2.解决思路
  (1)围绕培养体系研究设计评价方法
  系统建设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是研究设计科学评价方法的重要基础。只有确立了培养什么、如何培养、培养成什么样,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检验培养效果。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全面总结、深化提炼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成熟经验、先进工具,为我所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积极推进评价系统的实践应用,促进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2)建立健全全程跟踪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立全程跟踪评价制度,将评价工作从课堂延伸到用人单位。健全依据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估学校、教师开展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检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综合效果的评价运行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让评价结果随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反馈”,坚持持续发挥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杠杆作用、保障效力。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5年33期 作者: 陈建华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高职院校落实“三教改革”的几点思考
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育可行性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养成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