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加人与火山相伴而生
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洒落着星星点点的岛屿,无论是面积较大的新西兰南、北两岛,还是正在经历火山喷发的汤加,抑或是度假胜地斐济,从“出身”来讲,其地质形成都与地壳运动与火山喷发密不可分。在南太平洋国家,人与火山相伴而生,形成了不少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日前发生的火山爆发以及随后引发的大范围海啸警报让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汤加王国因其境内多火山,有“火山王国”之称,其国土主要有两个岛链组成,东列岛链主要为珊瑚岛,西列岛链则多是火山岛。这些火山岛都是由海底火山历次喷发逐渐形成的。这次爆发的火山所在的岛屿洪阿哈阿帕伊岛就是2009年和2014年至2015年数次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岛,火山海拔高度只有100多米,但其水下的海底火山足有2万米宽,1800米高。
火山王国,背风良港
洪阿哈阿帕伊岛是汤加—克马德克群岛火山弧的一部分,据报道在该岛周围就聚集着36座海底火山,而这里,距离汤加的首都努库阿洛法只有65公里远。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汤加不时受到台风、地震、火山及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其政府和人民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经验。汤加政府建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其下有应急办公室和运营中心,并有相应的应急规划方案。作为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国,汤加的人口分布除首都地区较集中外,其他各岛比较分散,有的小岛只有几十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平时的防灾教育和预防就比较关键。按照汤加应急管理规划,每个社区都应在海边明显区域设置防灾警示牌,标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危险区域和相对安全区域,标明逃生疏散路线以及应急避难所。汤加相关防灾减灾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也会定期到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在这方面周边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提供了一些帮助。汤加的中小学也经常组织防灾减灾教育活动,让学生熟悉疏散路线。
汤加属于波利尼西亚岛国,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以及密克罗尼西亚三大群岛的最南端相交的地方。在波利尼西亚土著语中,“汤加”有“南面”的意思;而在与其同源的夏威夷语中,该词又有“背风之地”的意思,所以综合起来,汤加指的就是位于南部的背风良港。
随时做好防灾准备
在汤加举行的防灾减灾培训班中,汤加语和英语一般要结合使用。这两种语言都是汤加的官方语言,当地人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当地人,多数都离开了汤加,居住在海外。留守当地的多为从事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的相关人口。
对当地人来说,台风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和海啸一般是小概率的自然灾害,但因为汤加独特的地理位置,周围低烈度的火山和地震频发,由此引发的海啸也并非罕见。据记载,汤加在过去100多年间,发生了至少15次比较大的火山爆发。1919年的一次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平均浪高达到2.5米的海啸。上一次造成比较大影响的是1946年发生在纽阿福欧岛的火山爆发,当时政府将岛上的民众全部外迁,但10年后又有近半人口返回故园。由此可见,汤加人民是顽强的,他们对故土的依恋战胜了对火山的畏惧。
在心理上,汤加人随时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当地有句著名的民间谚语——篮子底下也要加道绳,当地语言读音为“莫突卡内纳维”,意思就是要时刻防止盛东西的篮子把手断裂,额外在篮子下面加一道保险绳。当地人介绍说,这句话主要就是提醒人们要时刻做好防范措施,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期而至。汤加还有句民谚,读起来很简单:“斯以佩卡哈”,意思是:我们虽然是个小岛国,但我们很强大。这句话反映了汤加人面对灾害不屈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
最年轻火山岛或消失
此次发生火山爆发的洪阿哈阿帕伊岛,被研究人员称为地球上最年轻的火山岛。它是由2009年和2014年至2015年的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潟湖以及动植物资源丰富,2014年底喷发后一条窄窄的道路犹如桥梁将3座小岛连在了一起。不少学者来到这里进行火山相关的科学研究。其中也有学者研究这里的水与地形的关系,据说有助于科学家开展对火星地形的模拟研究。但此次火山爆发或许令这座刚刚六、七岁的最年轻的火山岛荡然无存。
作为海岛国家,汤加的旅游资源丰富,许多人来到这里享受热带的阳光沙滩。汤加还可以为游客提供观鲸专项旅游服务。汤加的环境优良,没有水和空气污染。当地人平时都是喝生水,没有烧水喝的习惯,所以烧水壶只存在于外国人居住的酒店中。这次的火山爆发及海啸,对当地的空气和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号召人们尽量待在室内,外出一定要佩戴防毒面具,喝水则必须喝瓶装水。
本报综合消息
气候剧变与财富蒸发
细数全球火山爆发之“罪”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于当地时间1月14日、15日连续两天发生剧烈火山喷发,多个太平洋岛国受到波及,美、日多国发布了海啸警报。
澳媒《悉尼先驱晨报》17日报道指出,此次火山喷发规模非常巨大,释放的能量大概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
火山爆发作为一种灾难性自然现象,有着破坏城市、改变全球气候的影响力,并可能对经济造成重创。其中,一些重大火山爆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还可能跨越国界,甚至对全球都造成深远影响。
在此梳理重大火山爆发事件及相应的气候变化、经济损失。
多个“无夏之年”与饥荒
根据《澳洲地理》杂志一篇文章梳理,1783年6月,冰岛的拉基(Laki)火山爆发,持续时间长达8个月。火山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引起了酸雨和全球气温下降。有毒气体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和牧畜死亡造成冰岛超过1万人死于饥荒,约占当时该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有毒气体南下蔓延,在英国导致2.3万人因此死亡,埃及发生饥荒。 一些环境历史学家认为,火山爆发造成的欧洲饥荒可能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通常情况下,火山喷发的威力是通过火山爆发指数(VEI)来衡量的。VEI共分8级,数值越高,火山释放的能量就越大。
1815年4月,位于印尼的坦博拉山(Mt Tambora)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火山喷发。此次灾难达VEI7级,夺去了多达12万人的生命。进入海洋后的火山碎屑流引起了一系列高耸的海啸。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导致全球气温严重下降。斑疹伤寒席卷欧洲,全球作物歉收。
在坦博拉山爆发后的两年里,瑞士的粮食价格涨到原来的四倍还多。随后的1816年,欧洲和北美出现了著名的“无夏之年”。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喷发则达到VEI6级,轰鸣声传到了近4800千米外,引发的海啸高达41米,造成3.6万人死亡,估计财产损失达15亿美元。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威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1.3万倍。1884年,全球气候下降超过1摄氏度。部分火山岛在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失踪”,直到1927年才再次出现。
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Mount Pinatubo)喷发是20世纪第二大火山喷发。1991年6月15日,火山爆发,形成了高达35千米的火山灰云。火山喷发造成大量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并向平流层喷射了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维基百科资料显示,此次火山爆发使得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约0.5摄氏度。
城市毁灭、财富流失
《澳洲地理》杂志文章还提到,1902年10月,位于中美洲的圣玛利亚火山(Santa Maria)爆发。厚厚的灰尘使危地马拉的天空阴沉了好几天,并一直蔓延到旧金山。此次火山喷发至少使5000人遇难,带来的损失超过100万美元。
此外,一些VEI等级不高的火山爆发也可能对人类生命安全及财富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1792年,日本长崎县的云仙岳(Mt Unzen)火山爆发产生的山崩引起海啸,造成共约1.5万人死亡。农业和渔业设施的损失估计为1.5亿美元。1902年5月8日,位于加勒比海马提尼克岛上的培雷火山(Mt Pelee)爆发,摧毁了其南5英里(约8公里)的整个圣皮埃尔市,全城居民共计3万人几乎全部丧生。1985年11月,哥伦比亚的内华达德鲁兹火山(Nevado del Ruiz)大爆发,掩埋了46英里(73.6公里)外的整个阿莫罗镇,2万人死亡。损失估约10亿美元,被世界灾难数据库(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列为“最昂贵的火山爆发”。 本报综合消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加,一个国家就这样失联了
研究表明去年12月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最高达到了100米
VEI6级突发!可能影响未来两年全球格局
9级地震十年一遇,此次汤加火山喷发200年一遇,但危害比地震大多了
“千年一遇”的汤加火山剧烈喷发,“无夏之年”会出现吗?
汤加火山大喷发,会重演1816年的“无夏之年”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