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笔下的雅趣秋日

古人笔下的雅趣秋日(四)



  宋人刘翰有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温柔的秋风扑面而来。

  秋色在万物之间弥漫开来,仿佛是挥洒在天地间的一幅幅唯美画卷。正如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时天高气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只有在这个季节,山川才能得到大自然最为慷慨的色彩馈赠。

  而在古人笔下,秋日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是活动繁忙的时节。无论是贴秋膘、插茱萸、采黄花,还是秋社庆丰、饮酒品蟹、登高远眺……无一不透着雅趣。

秋日喜雨庆丰收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大地回馈人们辛勤耕耘的季节,秋天一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万物进入从生长到成熟的转折期。

  古人以天象变化来划分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皆为季节的起源,秋季以“立秋”为始点。《历书》道:“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尔雅》有:“秋为收成。”《说文解字》讲:“秋,禾谷熟也。”皆指禾谷成熟,人间收获,是为秋。

  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秋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后降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忽视不得,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雨过后,庄稼开始成熟。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将成熟的农作物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屋顶进行架晒、挂晒。这种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沿袭下来,遂有了诗意般的称谓——晒秋。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道:“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这首诗道出了农民晒秋的心情:秋雨之曲固然悦耳,但却不要奏响在晒谷之时。只盼晴空万里,新谷早日入仓。

  晒秋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而丰收的喜悦则是南北一致的。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是题写在宋代画家马远《踏歌图》上的一首诗。《踏歌图》是马远的传世名作,在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田垅溪桥,木竹掩映,几位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气氛欢快、清朗,表达着“丰年人乐业”的意境。

  这正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秋收时节,五谷丰登,这一天用来祭祀土地神的牲畜,比春天还要丰盛。那些食物在祭祀完成之后,全部被分给邻居和亲戚。南北朝典籍《荆楚岁时记》记载:“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春之月。社之余胙,悉贡馈乡里,周于族。”

  这就是“秋社”——古代百姓庆祝丰收的狂欢节,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

  《孝经·援神契》里说:“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而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传说共工主管水利,共工的儿子句龙,在洪水暴发之时,引导百姓在高地土丘上建筑房屋、开垦荒地,以抗洪水。每25户为一社,这是“社”字的最早来源。句龙死后,被人们奉为社神,东晋以后,称为土地神,每逢社日,人们便来祭祀。春社是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而秋社则是报答感谢土地神的,类似于还愿。

  因为是丰收后的庆典,因此秋社日这天人们尽情地享受秋收后的快乐,节日场面异常隆重、热闹。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这是达官贵人的社饭,品类多样,单单是那羊肉,在宋朝已经价格不菲。而民间的社饭,大概就是真正的稻米饭,“鹅湖山下稻粱肥”。关于社饭,清朝有一位官员还特意写了一首诗:“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尝。万家午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至今,湖北、广西、重庆等地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依然有吃社饭的传统,做法不一,或蒸或煮,风味迥异,食材有糯米、籼米、青蒿、胡葱、腊肉、地米菜、腊豆干丁、血粑、酸菜等。

  除了社饭,秋社还有社肉。在祭祀社神的地方,会有一个身强力壮、为人正派的年轻人,为乡亲们切割祭祀之后的牲畜。宋代胡宿《田舍》诗云:“农家秋物成,腰镰刈新谷。得食鸡豚肥,饱霜梨栗熟。牧童唱田歌,孺子宰社肉。”唐代诗人刘言史在《嘉兴社日》中也说:“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陈平又不均。”分食社肉,固然是因为肉类是古人珍贵的食物,更是带着温度的祝福。“醉归怀余肉,霑遗徧诸孙”。南宋诗人陆游还会把社肉放入怀中,带回家给他的孙儿们吃。作为士大夫,陆游当然不会吃不起肉。只是在这个秋社,他不再是大诗人,跟千千万万的农家爷爷一样,给馋嘴的孙儿带点社肉,祝愿他们健康成长。

  这一天,人们还做社糕、喝社酒。社糕一种是面食,社酒是自家酿的纯粮食酒。宋代李若川曾写《村社歌》:“人淳礼简酒无数,歌笑喧阗日将暮。”欢声笑语、酒酣人醉,唱的是淳朴的歌,日暮时分,“家家扶得醉人归”。就连南宋学者朱熹都被丰收的酒、快乐的酒感染了:“我惭里居氓,十载劳驱驰。今朝幸休闲,追逐聊嘻嘻。”他在社日喝多了酒,与朋友们追逐打闹,彻底放松了下来。

  写社酒的古诗不胜枚举,极具代表性的是宋人张耒的《田家三首》(其一):“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在这个秋社之日,村里的乡邻们欢聚在一起。老大爷杀牛,老大妈做菜,大姐头上插着花,抱着孩子回来了,走不动路的老人家也拄着拐棍过来了。大家从早上喝到晚上,露着大腿,拽着胳膊,醉态尽显,却还是不忍散席。在这个热闹的场景之中,诗人突然跳出来,对读者诸君念叨了一句,请千万不要笑话他们啊。上一年是灾年,老百姓好不容易熬过来了,现在赶上这个丰收之年,就让他们痛痛快快喝一场吧。

秋羊肥满可贴膘

  经历了一个夏天,很多人的体重都会较立夏时更轻一些。古代北方民间有立秋悬秤称人的习俗,以结果作为对身体健康的评判。清代文人顾禄所著《清嘉录》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古时,立夏、立秋称人,不似今天的求精准,重在求吉。体重数就高不就低,秤砣只能往外打。讲究的司称人还会边称边说些吉祥话。比如祝老人“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祝小孩“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等。

  若体重比立夏时轻了,就需要进补。“以肉贴膘”实际是对健康有益的事儿。

  肉食是古人饮食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主要是饲养的家畜、家禽肉以及猎取的动物。尤其是羊肉,在唐宋时期成为“贴秋膘”的主角。

  《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味甘,益气补虚。”秋羊肥满,此时不光好吃,还自带一层食补的光环。北方的秋天吃羊肉,只有围着炉子大口吃肉的爽快,那些阴郁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

  古人爱吃羊肉,爱到珍之重之地写下传世书法。五代时期的杨凝式是一位书法高手,某一秋日,他午睡醒来,肚中空空,刚好朋友送来一盘肥羊和韭菜花。可能是这份“外卖”太及时,抑或是秋天的小肥羊配韭菜花实在太好吃,杨凝式吃完大为感动,以至一向写草书的他用行楷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封感谢信,也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五大行书的《韭花帖》:“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现代美食家汪曾祺对《韭花帖》也非常感兴趣,称其“读之如今人语,至为亲切”。“羜”是出生5个月的小羊,汪曾祺认为,杨凝式吃的未必真是5个月大的羊羔,可能是用典《诗经·小雅·伐木》中的“既有肥羜”。但杨凝式秋天吃羊肉,是肯定的了。

  古人秋日流行烧烤。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写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讲述的就是士兵们在军营里烤肉的场景。

  汉代画像石《庖厨图》记载了古人烤肉的过程:从切肉、穿串到烤肉,每个步骤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另外,图中的烧烤叉、烤炉等烧烤工具,与现代相差无几。

  在种类上,烧烤的食材也是丰富多样。南宋《梦粱录》记载,南宋人烧烤,光是烤肉的食材就有十几种,除了常见的牛、羊、猪、鸡,还有鹿肚、牛肝、蝉等。并且手法也是相当讲究,如捣炙法、衔炙法、范炙等,针对不同食材采用不同的烤法,充分发挥食材最原始的美味。

  古人不仅烤得一手好肉,还吃得十分讲究。《礼记·曲礼上》进食之礼中的“毋嘬炙”提醒人们吃烤肉时,不要大块吞咽,要在“俎”上切成小块进食,既不会烫伤,也能细品出其中的美味。


登高之后要食糕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就要吃糕。糕同“高”谐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所以重阳吃糕就象征了步步高升。

  重阳糕古名“饵”或“蓬饵”。“饵”即糕,“蓬饵”是在糕点中加了蓬草。古人认为,吃蓬饵是为了祛邪,《西京杂记》言“食蓬饵以祓妖邪”。

  直到宋代,才有“重阳糕”的名称。以糕寓高,暗合重阳登高,承载更吉祥的寓意。

  南宋《梦粱录》里《九月》这一章就有记载:“兼之此日都人市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梦粱录》是宋人吴自牧所写,因此可以肯定,吃重阳糕的习俗至迟在宋朝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重阳糕多用米粉以及果料制作,具体的制作手法不尽相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的地区甚至会在重阳糕中加入红枣、茱萸等材料。《东京梦华录》载:“(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说的是重阳糕以粉面蒸制,铺上各种口味的小食如水果、坚果以及肉制品,这些食物通常伴有吉祥的寓意。最后插上一面小彩旗,重阳糕的制作就完成了。有的甚至放上一只捏塑的小狮子,想来是很受小朋友欢迎的可爱食物。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里说,宋人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会取一片重阳糕贴在孩子的额前,然后连说三声“百事俱高”,以为最好的祝愿:“以片糕搭儿女额头,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

  关于重阳糕,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典故,叫作“题糕”,这件事被记载在宋人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中:“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

  刘梦得就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这位老先生在重阳节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叫作《九日》,诗里面提到了这一天人们要食糕,自然要用“糕”字。可刘禹锡写诗有个奇怪的规矩,他写诗用到的字,得是五经中的字才行,所谓五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本儒家经典。巧的是,这五本经书还真没有“糕”字,最终刘禹锡放弃了。因为这件事,刘禹锡还被另一个诗人宋祁嘲笑道“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这位宋祁人称北宋“红杏尚书”,正是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那位。

  明清时,重阳糕又多了一层含义——迎接女儿归家,故也称“女儿花糕”。通常是家中自制一种带有枣栗的面饼,待出嫁的女儿回来时食用。有史料记载:“九月九日,面饼缀枣,曰花糕,聚类携樽,登高适兴,其有女者必迎归。”明代《帝京景物略》记云:“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 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其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姐姨,亦曰女儿节。”明人《宛署杂记》也说:“九月蒸花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迎归,共食之。”

  市井百姓吃花糕,宫廷亦在这一日摆花糕宴赏赐群臣。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其书法《花糕宴诗》中写道:“九日敕赐,百官午门花糕宴。”

  清代时期,花糕的样式更加复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道:“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识。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串山楂,绕街卖之。”其中“发面累果蒸成者”,又有两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间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枣、栗者,乃糕之次也”。

  枣、栗之类,皆为传统祈子的象征物。节令美食,向来都充满着美好寓意。

 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秋色在万物之间弥漫开来,仿佛是挥洒在天地间的一幅幅唯美画卷。正如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时秋高气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只有在这个季节,山川才能得到大自然最为慷慨的色彩馈赠。

  而在古人笔下,秋日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是收获繁忙的时节。无论是贴秋膘、插茱萸、采黄花,还是秋社庆丰、饮酒品蟹、登高远眺……无一不透着雅趣。

寒江凫渚秋鸭肥

  《溪芦野鸭图》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名画,描绘的是秋天溪边芦苇、茨菰丛生,枝繁叶茂,两只野鸭正在戏水:一只雄鸭在岸边单足站立小憩,另一只雌鸭于水中回首梳羽,姿态闲适。画面生动传神,笔法精妙。

  古人认为,秋鸭肥美,味甘性凉,可除秋燥。正所谓“鸭欲食其肥”,秋天是品味鸭肉的最佳季节。

  宋代陈师道曾作诗赞美秋鸭味美:“秋盘堆鸭脚。”秋日的江畔,一盘鸭肉伴着一壶酒,欣赏着秋江烟渚的美景,别有一番情趣。这是很多古代文人的浪漫生活。

  很多地方都有吃鸭子的习俗,鸭子做法也五花八门,有桂花鸭、白切鸭、子姜鸭、荷叶鸭等。清代美食家袁枚就在《随园食单》里记录了南北各地好吃的鸭子做法,不过命名比较随便。“不用水,用酒,煮鸭去骨,加作料食之”叫“杨鸭”,就因为这是高要令杨公家做鸭子的方法;鸭肚里塞一堆东西蒸熟,就叫“蒸鸭”,也不知道它的大名是不是“八宝鸭”。

  这里面比较奇怪的名字是“鸭糊涂”,其做法是“用肥鸭,白煮八分熟,冷定去骨,拆成天然不方不圆之块,下原汤内煨,加盐三钱、酒半斤,捶碎山药,同下锅作纤,临煨烂时,再加姜末、香蕈、葱花”。此菜看上去不方不圆、似羹非羹,一时很难给个名词概括。之所以叫“鸭糊涂”,据说还和郑板桥有关。袁枚写《随园食单》时,好友郑板桥已经过世,袁枚苦恼取名之时,一眼瞟到墙上郑板桥手写的“难得糊涂”四字,干脆就把这混成一团的菜叫“鸭糊涂”,既符合菜的形象,又纪念了老友,妙手偶得之。

  桂花鸭是南京盐水鸭在秋季的别称。盐水鸭一年四季都能做,但稻谷飘香、桂花盛开时,不仅鸭子最肥壮滋养,鸭肉还带一股桂花香。南京饮食文献《白门食谱》里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道出了秋鸭的味美可口。

金风送爽丹桂香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桂子飘香。

  古时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是桂花盛开最为繁茂的时期,也是桂香最迷人的时节。宋人邓肃曾赞美桂花“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杨万里夸其“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清代蒋廷锡挥毫《桂花图》:满树桂花在绿叶的映衬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尤为耀眼。而除了赏花咏花,古人在秋日更喜欢将撷来的桂花浸酒泡茶或做成桂花糕食用。

  古人炮制桂花茶的方法十分讲究,要摘取半含半放、香气还未散发的桂花,去除枝叶、花蒂、尘垢、虫蚁,与茶叶按1∶3的比例间隔着装满瓷罐,再用箬叶包好扎紧,隔水煮沸后取出冷却,最后包在纸里烘干待用。清代烹饪书《调鼎集》载:“梅、兰、桂、菊、莲、玫瑰、蔷薇之类,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三停茶,一停花。其花须去枝、蒂、尘垢、虫蚁,用磁罐投,间至满,纸箬扎固,隔水煮之,一沸即起,将此点荼甚美……煮出待冷,纸包焙干用。”

  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特别提到了桂花茶的窨制:“假如木樨花(即桂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花,一层茶,投间至满,纸箬絷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

  桂花茶炮制成后,花有清芬,混杂茶香,饶有佳趣。明代邝璠《便民图纂》中这样形容:“桂花点茶,香生一室,菊英次之,入茶为清供之最,有甘菊种更宜茶,二花相为先后,可备四时之用。”

  桂花酒的历史也很久远,早在先秦时便为人们饮用。

  宋人孔平仲《谈苑》里说:“桂浆,殆今之桂花酿酒法,魏,有频斯国人来朝,壶中有浆如脂,乃桂浆也,饮之寿千岁。”可见,桂花酒不仅代表美好的意象,还有保健作用。

  古代以桂花为主角的酒品,大概有3种制取方式:以花浸酒,以花窨酒,以花榨酒。明人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有“桂花酒”条目:“摘半含桂花浸生酒浆中,密封,用时量多寡滴酒内。”并说此酒“发散滞气”。

  生酒就是没有煮过的酒。以花浸酒操作很简单。像《红楼梦》里的合欢花浸烧酒,《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里的“茉莉花、福建兰,摘以薰茶;六月菊、白凤仙,俱堪浸酒”,都是如此。

  《调鼎集》中“花香酒”提到桂花:“酒坛以箬包。酒坛口置桂花或玫瑰花于箬上,泥封,香气自能透下。”方法跟窨花茶颇有类似。另有“天香酒”也算花浸酒:“每碗酒一斗,鲜桂花三升(拣净蒂叶),入酒泥封。三月后,每黄酒一坛,加烧酒三小钟。”唐代诗人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以后来多以“天香”形容桂香。

  《遵生八笺》“菊花酒”条目:“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冽。凡一切有香之花,如桂花、兰花、蔷薇,皆可仿此为之。”醅就是新酿成没滤过糟的酒。榨酒即将酒液跟酒糟分离。这样的花榨酒融合了新鲜花汁,气味更加芬芳。

  宋人一般在槽床上用重压法完成榨酒。南宋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中“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的床头就是指槽床。宋代《北山酒经》卷下有“上槽”一节,对榨酒工艺技术进行了阐述:“上槽仍须匀装停,铺手安压板,正下砧簟,所贵压得匀干,并无箭失。转酒入瓮,须垂手倾下,免见濯损酒味。”意思是说,压酒时,装料要均匀,砧簟要放正,压得要干净,防止溅失,将酒转移到瓮中时,要将手下垂倒下,以免损失酒味。

  来自“广寒宫”的桂花做出来的点心是什么样的?南宋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说得很简明扼要:“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炊作糕。”采下桂花,去掉花蒂,洒上甘草水,与米和在一起舂成粉末,做出糕来。

  林洪不仅爱吃,还吃得很风雅。采下的桂花一半做成了糕,还有一半则制成了香,每当喝酒吟诗,便“以古鼎燃之”,极有清雅的意蕴。

  之所以把桂花糕叫作“广寒糕”,是因为每到科举之年,士子们都会做这种糕互相馈赠,取“广寒高甲”的吉祥寓意,期盼能“蟾宫折桂”、高中榜首。古时科举多在八月,桂花盛开,读书人此时互赠广寒糕,也是图个彩头。

  《调鼎集》里介绍了“桂花糕”:“取花,洒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又,桂花拌洋糖、糯米粉,印糕蒸。”这跟广寒糕的做法是一致的。另有“桂花饼”记载:“取才放桂花,挤去汁,入糖捣烂,印饼。”有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饼状的甜食,以糖为主料。

  还有一种桂花饼出现在“紫苏饼”条目下:“四、五月摘嫩紫苏叶……或加盐、糖和面,先将锅烧红,入麻油少许,熬锅摊饼。饼宜薄。作饼之用生面粉七分,炒熟面粉三分,饼始发松。薄荷、桂花、玫瑰、白玉簪同。”感觉就像路边摊大饼,薄而松脆。要是在桂花树下摆摊,师傅更是就地取材了。

  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也有一条“桂花饼三制”:“一摘桂花采去蒂,磨至二三次通细,泲去苦水,范脱小饼布纸中,又以纸覆,密置炼火上,一时炙燥之,常亲烟突间收贮;一取饼复磨为坋,同白砂糖、梅酥捣范小饼;一用鲜花三升,碓磨绝细,去苦水,孩儿茶五钱,诃子去核四钱,甘草五分,俱磨细坋捣匀,以银范或象牙范为小饼,晒干再火炙,范中常滑以苏合香油或松仁油,则光润花形见也。瓷罐收,常食,开胃散积滞,用花入囊置水中,烦揉去苦,制饼佳。”

  宋元时期流行汤、熟水、渴水、浆水、膏等饮料。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载有“木犀汤”:“候白木犀花半开者,拣成丛着蕊折之,用白梅二搥碎,一在上一在下,花在中心,次第装在瓶中,用生蜜注灌之。如欲用,一盏取花枝、梅一,安在盏中,当面冲点,而香酸馥鼻,梅用淡豉煮,一沸漉出,晾干,花蜜同浸。”文中所提的白梅并非白梅花,而是用未成熟的梅子盐渍之后做成的食品。

  元代邹铉续编《寿亲养老新书》记载有“桂花汤”:“黄桂花二斤拣净去青柄,研细,以瓷器盛贮覆合略蒸花、干姜一两、甘草一两略炒,右末和匀,量入炒盐盛贮,莫令漏气,如常点服。”

  宋元时期还有一种膏剂冲水而成的饮料,《竹屿山房杂部》中“花香宜为膏者”说:“桂花、兰花、玫瑰花、蔷薇花(燖)、茉莉花、木香花之类,用花瓣心捣糜烂,压去水,蜜和之,日暴之,加白砂糖复捣之,收入瓷器,常以日暴。”《红楼梦》中“糖腌的玫瑰卤子”“玫瑰膏子”,指的就是这种。

  桂花膏制成后,就可以水冲服,或点茶、和粥,滋味甘芳。至于桂花膏的样子,大概类似于秋梨膏吧。



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秋色在万物之间弥漫开来,仿佛是挥洒在天地间的一幅幅唯美画卷。正如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时秋高气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只有在这个季节,山川才能得到大自然最为慷慨的色彩馈赠。

  而在古人笔下,秋日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是收获繁忙的时节。无论是贴秋膘、插茱萸、采黄花,还是秋社庆丰、饮酒品蟹、登高远眺……无一不透着雅趣。

满目黄花新泛酒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怒放之时,秋高气爽,饮茶赏菊,在古人眼中也是远离世俗的一件雅事。

  秋菊自古被视为“候时之草”,历代宫廷、文人乃至普通百姓都将赏菊作为秋日必备的雅趣活动而追捧。

  赏秋菊的风俗在唐代时颇为流行,到了两宋时一度达到顶峰。两宋时,不仅培育出了愈来愈多的菊花品种,而且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也促使宋人的审美趣味变得更加多元。那时,人们通常会在赏菊时采摘些菊花带回家,然后将其摆放出不同的形态,与屋内陈设相互辉映,颇有雅趣。

  宫廷赏菊规模盛大,遍地繁华;而文人墨客则赏菊吟诗,乃为风雅。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了宫中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描写了民间赏菊:“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到了明清时期,市井酒肆茶馆为了招揽生意,将菊花堆成山状,以吸引顾客。《燕京岁时记》载其景,“于街巷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清代赏菊更是成为宫廷秋天活动必备的项目。1738年,宫廷画家陈枚按月份绘制了一组乾隆帝的嫔妃们深宫生活的画,这便是《月曼清游图册》。其中,在九月“重阳赏菊”画中,庭院内盆景菊花争相斗艳,六七个衣着华丽的嫔妃时而攀谈、时而细致地观赏着一株黄菊。画家不仅将纤瘦飘逸的嫔妃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楼台房屋写实地描绘出来,使观者充分体会到富贵雅致的宫廷情趣。

  而菊花更是与酒联系在一起,后来成了文人风骨的象征。究其原因,多半是东晋陶渊明曾写过不少关于菊与酒的诗文,提倡秋天必须要有菊有酒相伴。那是某一年秋日,陶渊明独自一人静坐赏菊,周围秋色正浓,秋花争放……百无聊赖之际,忽见一袭白衣渐渐由远及近,手里提着酒壶,称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他来送酒。听说是那个一直给自己送酒送米的王弘,陶公也不多说。既然有酒,还等什么?开怀痛饮,尽醉而归。

  从此,“白衣送酒”的典故不知羡煞了多少人——唐代皇甫冉感叹“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元代卢挚唏嘘“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秋天的菊花不但可赏,而且可食。元代笔记小说《琅嬛记》里有食菊升仙的传说:武林人曹子虚,因仰慕陶渊明,以元亮为字,雅好种菊,至秋无种不备。一日早起,见大黄菊心生一红子,渐大,三日竟长成樱桃般大小,邻家女周少夫竟然摘了吃下去,吃完便乘风而去,飞升成仙了。

  此事现在听来自然荒诞不经,但也可以看出菊花的食药价值向来为人所称誉。百花凋零后,菊花独迎凉风盛开,体格香净润泽,似凝聚天地灵气,成阴阳之精蕊。古人也因此对食菊、饮菊诸事寄予了延年益寿的祈望,其中喝菊花酒当是第一件。

  酿制菊花酒,需采九月刚盛开的菊花,等待一整年的时间。《西京杂记》曰:“菊花舒时,并菜茎叶,杂黍米酿之,制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头一年就开始酿第二年喝的酒。古人认为,菊花酒有保健作用,所以逢时必饮,以祛灾祈福。

  自魏晋以来,饮菊花酒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唐代李适之曾写道:“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而诗仙李白,采黄花入酒意犹未尽,第二天还要上龙山继续饮酒:“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诗人喝得兴高采烈,哪里是真的同情菊花呢?不过戏谑之语,而其中一股活泼得意之情,分明怜惜的还是自己。

听秋喝茶正当时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从寒露节气往后,肃杀之气日渐浓重。

  此时,古代的雅士们喜欢携一份平静的心情听秋喝茶。用心去品手中的茶,耳边只剩下秋的声音,静谧而舒心。

  秋茶香气浓郁,古人认为秋茶不但好喝,而且能降火去秋燥。唐代诗人许浑就说:“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秋天的茶鲜叶经过露水滋润很是细嫩,做出来的秋茶滋味,就如同秋菊历经秋霜洗礼,口味甘润。

  通常认为,喝秋茶的习俗是从唐代开始流行的。在唐代以前,关于秋茶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大概是因为那时茶农只采春茶,秋冬茶一概留养的缘故。

  汉武帝时期,可以见到“荈”字,而这个字的意思是“采摘较晚的茶”——有人认为就是指秋茶。

  到了西晋时期,第一篇“茶叶专题文章”出现——杜育的《荈赋》。《荈赋》中第一次写到种茶的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用器为陶瓷,以及茶汤特点等。作者和朋友在初秋时节,趁着农事稍闲之时上山游玩,看到满山布满茶树,便即兴采摘起来。这个时候的秋茶采摘可以理解为农闲时的娱乐活动,并无他意。

  唐代茶圣陆羽独尊春茶,但并不意味着秋茶就销声匿迹了。

  唐代诗人张籍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道:“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虽无法窥见秋茶的全貌,但也能得知民间有喝秋茶的习惯。

  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既嗜茶,也善于烹茶、品茶,对茶事也颇有研究,是陆羽的好友。他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陆羽从家乡竟陵来到苕溪以后,与皎然结为忘年交。农历九月,正值菊花盛开之时,他人把酒赏菊,而皎然与陆羽在院中则将菊花摘下做成秋茶共饮。

  在当时,主流的饮茶方式是煎煮,而且还会放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调味品。在今天的江西修水有一种菊花茶,至今还保留着部分唐代茶文化遗风,通过这种茶可一窥唐代的饮茶风尚。

  秋茶真正的普及应该是在宋代,南宋诗人陆游很爱喝茶,甚至自比茶圣陆羽。正是在他的诗句中,秋茶再次现身了。

  “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这句诗来自陆游诗作《初到荣州》。在另几首诗中,则直接写到“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不同于《荈赋》中郊游时的娱乐性,此时的秋茶显然已经进入了正常销售领域了。

  明清时期,大量笔记记载人们采秋茶之事。尤其是清代,很多对茶有研究的文人雅士,对秋茶提出了采养结合的问题,认为秋茶不宜过多的采摘。如清初王草堂在《茶说》中写道:“武夷山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

西风起兮秋鱼鲜

  “西风起,秋鱼肥”,秋天的鱼儿开始为过冬储备脂肪,因此肉质格外鲜嫩。如此佳味,引得无数文人为之折腰。

  《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家里的莼菜羹、鲈鱼脍太好吃了,又何必非要跑到外地做个不自由的官呢?

  能成为辞官借口的“鲈鱼脍”到底有多好吃?南宋诗人范成大说:“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同一时期的杨万里说:“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

  脍就是细切的肉。北魏《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名菜“金齑玉脍”,其实是生鱼片蘸着调料吃,上佳之选就是鲈鱼脍。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色香味俱全。连隋炀帝都赞一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要吃到最好的鲈鱼,就得等秋天。春天鲈鱼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下卵,夏天回溯进入淡水生长,等到了秋天,经过一番历练的鲈鱼肥美丰腴、柔白如雪、肉质坚实,吃起来不仅鲜嫩清香,还营养滋补。

  “秋风且食鲈鱼美”,潇洒辞官不留身后名的张翰可能没想到,无意间带货鲈鱼,倒成了人生高光时刻。

  除了鲈鱼,鲥鱼也是古人秋日餐桌上的美馔。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说,宫廷在中元节过后,就要大吃鲥鱼。鲥鱼有多好吃呢?北宋梅尧臣写它“甘肥不入罟师口”,意思是说鲥鱼肉质肥腴鲜美,不过再好吃,渔夫也是不吃它的,因为要拿它卖个好价钱。据记载,鲥鱼物美价不廉,一尾要价上千钱,但它却值得让老饕们情愿破费。北宋郑獬《江上》诗云:“芦叶萧萧江上秋,鲥鱼清酒解消忧。”秋有收获之喜悦,亦存萧瑟之忧愁,何以解忧?郑獬分享了他的秘方——鲥鱼搭配清酒,鱼肉沾舌香嫩,琼浆入喉柔甜,像这样吃一顿不痛快,那索性就吃上两顿。

(王宁 综合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九重阳食俗不忘除了菊花酒还有重阳糕
岁岁重陽,祈安康。
【时令节气】枫林尽染,空山晓来寒露重
重阳将至,无论有钱没钱,桌上记得摆“5样”,增福增寿步步高
程乐:桂花如此多情谊,人艰不拆又如何
明日寒露,农村传承“寒露1糕2饮3果”习俗,顺应节气才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