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蒸笼篾匠
原创 风物君 汤溪风物志 昨天

张广天 老老嬷来自汤溪风物志00:0004:19

初学箍蒸笼在哪一年,你这一问,我竟答不上来了。我学这门手艺应该是在20岁左右。当初怎么会去学箍蒸笼呢?当时我们大队有家做馒头的小作坊,每次做馒头都需要很多笼蒸,所以时常会有手艺人上门来做蒸笼。这一年,村里又来了个箍蒸笼的师傅,他每天收工后,都得从我家门口经过。

我从小对音乐十分感兴趣,家里备有多种乐器,每天吃罢晚饭,村里人就喜欢聚集在我家自弹自唱,好不热闹。有一天我去大会堂玩,这位手艺人就开玩笑对我说,白天跟着他学做蒸笼,晚上就弹三弦给我听。一句不经意话,我听后却上了心,心想要是自己能学会一门手艺,将来是条好出路。可当我真的要去拜师,他却矢口否认了。第一次拜师就这么黄了,不过我却认了真,一门心思想学门手艺。

能篾匠能音乐:《一把三弦闹花台》被收为金华市非遗

不久,村里又来了一位箍蒸笼的师傅,是义乌人,我立马抓住机会提出想向他拜师学艺,可是这位师傅也没答应。这样和你说吧,过去手艺人带徒弟上门干活,大多数主人家是不喜欢的,为什么?因为怕徒弟做活不精细呗。后来有村里人主动对师傅说,你可以先带曹能雪学艺,就从我家的活做起,要是做的不好,也绝不怪罪。要是认为他合适的话,再正式收他为徒。

就这样,师傅才勉强答应了下来,所以跟师傅学艺,我连拜师仪式都没搞过,只有个口头协议,学徒期间不计工资。第一天我跟着师傅开始学刨竹篾,刨竹篾可是力气活,稍一偷懒就刨不光滑。接着再看师傅怎样编和箍。箍蒸笼盖难度较大,只要有一束竹篾编得不到位,就前功尽弃了。好在我学习能力较强,师傅在旁一点拨,我马上就能把蒸笼的每个环节编好。

学了没多久,就已接近年关,师傅准备起身回家过年。他临走前对我说,年后义乌本地还有一些活要做,让我正月里和他一起去上工,不过我考虑再三还是留在本地。这箍蒸笼我才刚刚开了一个头,也不想半途而废,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每道工序的步骤虽然师傅都教过我,可真让我独自操作,还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我手头上连一件工具也没有。师傅走后,我想凭借记忆做一副竹刨,这种箍蒸笼的竹刨十分特殊,是分雌雄一对的。开洞眼,我就用起子凿,弧形的把手就借用养蜂人的锉刀锉。就这样,花了几天,竹刨就初具雏形了。有了工具,我就试着先开始编麦果网,麦果网就是摆放在镬里用来热菜热馒头的那种竹制品。偷偷地编了几只后,我感觉还不错,就砍来毛竹,准备给自家箍一套蒸笼,摸摸索索地做了几天,一套蒸笼竟让做得有模有样。这套蒸笼到现在还在,家里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在用。渐渐地,村里人知道我会箍蒸笼了,就偷偷来请我箍。过去帮人箍蒸笼属于不务正业,要偷偷摸摸地做。记得当时生产队刚好派我到莘畈造水库,我每天一收工回家,就躲在家箍蒸笼。后来被大队干部知道了,怕我会影响生产劳动,为此,还专门上门做我的思想工作。

箍蒸笼的竹刨十分特殊,是分雌雄一对的

后来,请我箍蒸笼的人越来越多,我干脆就以此为生,挣来的钱就用来买工分。当时家家户户都备有蒸笼,每副蒸笼都有盖有脚,我上门箍一个蒸笼盖算一个半工夫日,下面的脚算半个日,合起来刚好是一个工夫日,一只蒸笼以一个工夫日计算,每户人家起码要做4只蒸笼,有的人家甚至多达10只。当时的收费是这样的,篾匠每天为1.24元,我们比他们稍微高点,为1.3元。其实箍每只蒸笼本身为1.2元,为什么要收多1毛钱呢?因为蒸笼的连接部位需要用广东滕或广西滕固定,这俩种滕合称为广滕,要从外地买。广滕有韧性,不易老化。每只蒸笼需要一量左右广滕,后来广滕断了货,我们才改用塑料滕和竹篾。

蒸笼里外共有三层竹篾,也就是说由三个圈组成。蒸笼也有标准尺寸的,龙游和汤溪的标准不一样。龙游人的蒸笼主要以蒸发糕为主,所以它们那边的小蒸笼直径为36cm,中型为40cm,大的为45cm。而我们汤溪人拿蒸笼大多是用来蒸年馃和肉圆,所以一般人家都喜欢大蒸笼,直径一般在53cm到54cm之间,中、小型的蒸笼也有是用来蒸菜的,小蒸笼放3只碗,中型放4只碗,大蒸笼放5只碗。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当时大家用的都是大白碗,现在大家条件好了,用的都是碟装菜,所以蒸菜数量就有很大的变化了。馒头店的馒头蒸笼,比一般家里的蒸笼要稍微大点,尺寸一般是54cm到55cm之间,一层刚好炊30个馒头。

用来制作箍蒸笼的毛竹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要取用每年八月十五过后的毛竹,或者用正月开春后一个月的毛竹,其它时间的毛竹叫“产母竹”。用“产母竹”箍出的蒸笼,竹篾容易被虫蛀,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毛竹的根部、中部和尾部会用到蒸笼的每个部位,能掰出的几层竹篾也有规定,不能有丝毫差错。一般来说是掰出五层竹篾,而且我掰出来的每块竹篾上都有篾青,这可就是门技术活了。像现在物资交流会上卖的蒸笼,价格便宜,选料粗糙,有的尺寸还不标准,所以很容易漏气。好蒸笼只要使用得当,寿命就很长,你看我这里有只蒸笼,是前几天有人送来让我修理的,上面写着的字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你算算离现在多少年,足足有114年了,这个蒸笼的衔接部位用的就是广滕,百来年来,一点损坏都没有。

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蒸笼

干我们这一行,必须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我曾经到过遂昌,也去金华和兰溪,后来名气大了,就基本只在本地箍蒸笼了。罗埠镇那边的馒头店特别多,每个村都有馒头作坊,每次去每家作坊我一做就是十几天。我们箍蒸笼也是有季节性的,大热天就不能做。为什么?因为这种天气掰出来的竹篾薄,又比较宽,掰出来的竹篾,刚刚放到地上,风一吹,就发出“啪、啪”的响声,这叫“水见坑”, 也就是说天气太热,风一吹就把竹篾上的水份吸走了,这时你想把它弯成圆弧,竹篾就很容易裂开。

为了赶活儿,刀戳到手也是常有的事,你看我手掌上的这一个疤,就是忙中出错时所留的。记得有一年我在罗埠湖田村的一家馒头作坊箍蒸笼,做了几天,准备第二天去陈家村做活。为了赶时间,就打算这天收工后就到陈家村去歇夜。到了下午三点,眼看快要收工了,这节骨眼上,没想到主人又找出三四个蒸笼让我修补。我一紧张,雕刀不小心戳到手掌上。雕刀是用来割滕的,十分锋利,我戳到手后也没太在意,一心想把活早点做好。干着干着一看围在腰间的一条白裙上有血迹,我看看手掌,伤口并没有出血,再翻过手来看,只见手背上渗出一滴滴血,原来刀尖把我的手掌都戳穿了。当时我已结婚,就把擦刀用的菜油敷在伤口上,咐吩老婆去拿手套,套上手套后就坐在那里接着干。

我手上还有一个疤,这是第一次做笼蒸时留下的。那天晚上八点钟,我割广滕的时候,雕刀一不小心碰到了小拇指,一小节都要被割断了。再怎么痛我也没有去过医院,只用几根稻草把手指简单包扎了一下,让它自己好起来。

近年来用蒸笼的人不多了,馒头店的蒸笼我也很少做了,现在制作蒸笼都是机械化的,价格也很便宜,而且还逐渐被铁制、不锈钢制的蒸笼所代取。纯手工箍的蒸笼越来越少了,目前我手中只有一批活,是深圳的一个客户定制的,大概是用于什么农家乐饭店,这批蒸笼的尺寸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蒸笼的内部还要编出一幅山水画,每个盖上还要编出“福禄寿喜”的字样。我这几年其实也开始做一些竹编画,主要是做一些十二生肖这类的。

有收藏价值的蒸笼

除了传统的蒸笼之外,我自己还研发出一种“888蒸笼”,这种蒸笼直径大约是在28cm,十分精致,经常会被人当作艺术品收藏。“888蒸笼”后来被定为婺城区非遗,我的《三弦闹花台》被选为金华市非遗。前两年我还琢磨着要把汤溪寺垅湖的风景用竹篾编制出来。现在汤溪阁已经编完了,它所用的材料虽然不多,但每根竹篾都要削得和头发般细,所以光这个汤溪阁就花了我整整一年时间。等有时间我把其它风景编出来,再展示给大家。

竹编汤溪阁 

曹能雪,男,1953年生,汤溪镇曹界村人,小学文化程度。小时候在家务农、放牛,20岁左右为维持生计开始学箍蒸笼,后经自己摸索掌握了箍蒸笼的技术,并在老手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出可当艺术品收藏的“888蒸笼”。除此之外,他还自己探索制作出了竹编画、竹编汤溪阁等手工艺品。他的《一把三弦闹花台》被收为金华市非遗,《竹编小蒸笼》被收为婺城区非遗。

记录者苏易,金华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沙箩的制作
指尖上的诗意
【工匠】夏家埠头竹器社
277.清风絮语:篾匠父亲
篾匠老何
瑶乡手艺人——篾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