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露山

【白露风情】白露山麓话銮驾

原创 流星雨文化 


白露山岿然屹立于兰江之西,距兰城20里。在白露山麓的黄店镇,村村户户流传着一种特有的方式辞旧迎新,每隔十年一个轮回,开展迎猪羊架、迎銮驾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由此,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明末清初的黄店銮驾亦声名大震,闻名遐迩。

銮驾本意是系着铃铛的车,特指帝王的车。泛指帝王出巡前护阵用的器物。民间用以祈禳,有灾禳灾,无灾祈福,谓之祈禳,自古皆有。将城隍、东岳大帝、真武大帝、英烈大帝、本保神定期抬出去游行,叫出巡,亦叫迎神,保佑一方平安。出巡时仪礼十分隆重,放铳为号,放爆竹鸣锣开行,前有神鸾(銮驾)护阵,中有神灯、神伞相夹两边,神亭(中有神像或神位牌)边行边停,供男女老少膜拜。

銮驾是民间舞蹈的一种艺术形式,自唐宋宫廷舞蹈传入民间后,民间增添了更加精致仿效的成份。明清两代,一些带有生活气息和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艺术应运而生,既“娱神”,又“娱人”。銮驾明清时期在黄店广为盛行,表达禳灾、祈福、保平安、求吉祥的民意。

古时,銮驾平时由村族中威望高者负责保管,文化大革命时銮驾遭受重大破坏。近年来,黄店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挖掘,赋予它新的内涵,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銮驾也放下“架子”,从集中保管到部分的分散由各家各户保管,銮驾的保佑之意也更直接。总之,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说出,銮驾就是古代的护驾队,也就是现代的仪仗队,它寓意着:威武、驱邪、平安、吉祥。

黄店一带的銮驾大多以《隋唐演义》中的好汉为题材,赞颂草泽好汉所创业的仗义、英勇,象征着威武、驱邪、团结、正义的精神。

《隋唐演义》是清代褚人荻(约1681年前后在世),字稼轩,一字学稼,号石农,苏州人写的一部巨著。《隋唐演义》对隋炀帝、唐明皇及其家族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宫廷贵族生活的穷奢极侈、腐朽糜烂,以及为争权夺位而尔虞我诈、骨肉相残。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政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与痛苦。而对草泽英雄的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予以肯定和赞扬。

刘家村銮驾有128具,有110余年的历史,每逢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公历逢4的年份为月半,皆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直到1944年后停办。古銮驾毁于10多年前的一场火灾,去年又加恢复。除保存《隋唐演义》36人物像外,还加上了《封神榜》中的八仙,意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个神仙。现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拿出本领,为经济建设、家乡发展服务。其雕刻为双面人物画。还有一对观音竹,意为顶天立地。以纪念唐相舒元舆之母鸟母娘娘为特征,据《董刘宗谱》记载的《薛氏夫人迹记》称:“舒敬之字子修,别号东兰,唐兴元中以明经选,累仕至太常寺丞,葬白露山望山潭上,与范丞相并墓。侧边有惠安寺夫人薛氏,性仁慈,好施乡里,被其惠者甚众,卒某年九月初九日。乡人施之立庙严村华公塘下,称为鸟母娘娘,至今神灵显赫,拜祷不绝云。生六子,元舆、元礼、元肱、元回、元德、元思。元舆为神仙,至今有寺在白露山麓,名乘仙庙。夫人称为乘仙大王金氏夫人。”由此足见世人对唐相舒元舆之母的崇拜。刘家村銮驾有《隋唐演义》的人物和《封神榜》中的八仙神像,其雕刻为双面人物画,栩栩如生,且人物画为正反两面均为克星,是黄店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村的銮驾有148具,以迎驾蟠山殿龙王大帝为特色,主要表现在九个神仙,各具红、黄、绿三色,“九”代表至高无上的意义。期间有《隋唐演义》的英雄人物、古兵器及宝物之类,实为古代帝王护阵及民间祭祀之用。

王家、白露山脚村的銮驾特色:也是《隋唐演义》人物画,但雕刻的十分细致、逼真,具有立体感,且具有帝王出巡鸣锣开道所特有的衙役警示牌的特点,銮驾以纪念唐相舒元舆为主要特点,附有神伞、龙亭,集神话传说、历史现实于一体,并附有神伞、龙亭,气势宏大,历史更为悠久。从白露山脚村的銮驾两面蜈蚣旗上书写的“大清光绪戊子年嘉平月毂旦:‘喜乘海宇之升平调律吕献牺牲合社人民迎圣驾,仰仙威灵子赫奕执管龠秉旗幡三千礼乐庆神庥’社下弟子卢双妹、景高、余仂、源开、廉忠同立”可以看出,大清光绪戊子年为公元1888年,至今有120多年的历史了。有人物雕刻59件,刀具雕刻4件,其中铁制2件、木制2件,龙亭2只,衙门牌4块,均由姚村艺人雕刻。时间大约60多年。民间举行盛大的迎銮驾、迎猪羊架活动,称为“月半”。“月半”的来历,意义在于求丰收、驱邪、祁求风调雨顺。开展活动的这一年正月,要认“月半”,养胖猪、羊,必须是养胖公猪、公羊,公羊统一饲养,专门由两人供养。“月半”会上,一年有12个头首,各房头一个,主持“月半”盛会。民间纠纷、邻里矛盾都由12个头首解决,由此村民互相团结、和睦相处。举行认“月半”活动,各家各户都要参加迎神,每户点烛到通明,翌日送转乘仙殿。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为做“月半”。各家各户都要手举銮驾参加迎神,杀猪宰羊,扮猪羊架,披红挂绿,供奉在忠贤堂,后来发展到忠孝堂。民国末期中断,1999年恢复,供祭103头猪羊,到第二天退回。并演社戏9天9夜,真是盛况空前。平常一般演4天5夜。社戏演完之后,举行送“月半”活动将舒元舆神像送回乘仙殿。王家村的銮驾也有100多年的历史,1941年后停止,1992年銮驾被盗,1996年重新恢复。

目前,黄店、都心、下包、潘村、百步岩、夏唐、社溪、坞口等地均有銮驾。

如今的銮驾已成为喜贺丰收、祈求平安、欢庆幸福的文化活动。

白露山著名景观十景

流星雨文化

    驼峰落日:在白露山西峰有一酷似骆驼的山峰,名叫驼峰。每当太阳落下峰谷,太阳的余辉留下的影子,映照于山下,呈现出高低不同,如骆驼卧在山上一般,风景格外美丽,实为罕见的奇观。

玉带环抱:位于白露山之西腰,东起歇脚亭,西达两门间,有白岩横亘,像朝臣的玉带,紧盘于山腰,周长约二里,岩路平坦,曲折地通往两门。因而,白露山又叫玉带山。

    两门飞瀑:位于驼峰与玉带之间,峭壁悬崖,高达数丈,岩上有大血坞,源深流长,每逢雨后,水势直奔两门,奔腾一泻而下,水濂飞瀑,为白露山又一奇观。

    黄岩龙舌:在慧教禅寺的西南边,走数十步,有一峭壁悬崖,深达数十丈。岩间生有一丈多的巨石,引岩空悬,称之为龙舌。立在岩上,纵横极目,远眺兰城,百里城乡,一览无遗。

鹰岩远眺:由黄岩向东行百米,又有左右两块巨石,徐徐展开,好像苍鹰展翅,腾空飞翔,故名老鹰岩。站在岩上,登高俯视,三面凌空,一目千里,兰城风貌,百里田园,三江之汇,尽收眼底。

 城门断垣:自老鹰岩而下有四百余米,山势渐趋平坦,有古战场的残迹。相传清咸丰辛酉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兵、民团战于此,居民纷纷上山避难,挖掘战壕,用石围墙。战斗结束,留下一片断恒残壁,至今有三百余年。

 神仙撒网:在白露山西侧,有一石笋,高达5米,巍然矗立,称之仙神石。此石与登山石阶相连,宛如网上的绳索,石阶下端有一三角形矮山,形似洒撒之网,故云撒网形。矮山形的下面,有大小土丘九座,似乌龟,似鳖,传说中有九龟落网的故事。

 两塔争辉:在白露山的东南边,建有两座古塔,一座叫“仁寿塔”,建在垷坦山上,砖石结构,六面七级;一座叫“永龄塔”,六面五层,中空,立于下潘岩石上。两塔居高临下,两村相连好像一条船,两塔一前一后,如桅杆似船篙,定泊于群山之间。因此传说周、潘两族,代代出名人,均与两塔著联有关。

    五族显形:白露山周围,有垷坦、下潘、虹霓山、渡渎、黄店等五个大村庄,聚居着周姓、潘姓、章姓、童姓、黄姓五大族,各村形状也不相同。下潘船形,垷坦燕窝形,虹霓山龟形,渡渎长蛇形,黄店浮排形。站在白露山上远眺,五村各显不同的形状,风水变幻莫测。

仙人弈棋:位于驼峰向西三里,惠安寺山后,在佑塘山的上方,有一平如铁板船的岩石,岩下有石托起为脚,人称石棋盘。相传古时有两神仙在此弈棋,有一砍柴的儿童在旁观棋,拾吃神仙所吃剩下的桃核。两仙发觉后,催促他离开,归来时,才知刀斧已烂,家中景物面目全非,立即跑到山上,随神仙一同飘然而去。

白露山区域大事记

·大和九年(835)

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丞相舒元舆,垷坦人,因参划“甘露之变”,遭宦官仇士良所害,时年45岁。大中八年(854)昭雪。

五代越·宝正元年(926)

王室钱氏于殿塘边山建兴善教院。宋治平二年(1065),易名兴教禅院,今名兴教寺。范钟、黄傅曾于此读书。

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

白露山始建慧教禅寺,又名白露寺。1985年重修,殿宇扩大。1990年,寺中藏新版《大藏经》千卷,缅甸白玉如来佛一尊。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周三畏,洛阳人,因岳飞冤狱,挂冠出走,隐迹垷坦,筑室寒居,名忠隐庵。

南宋·绍定六年(1233)

理学家金履祥出生于桐山后金,元大德七年(1303)卒于家。

南宋·淳佑四年(1244)

理宗宰相范钟(里范人)辞官归里。八年(1248)十一月,卒于金华驿邸。乡无私宅,时称“无地起楼台宰相”。

·皇庆二年(1313)

金华无涯际禅师,云游白露峰,草创山寺。明永乐间,扩建殿宇,定名白露山慧教禅寺。

·成化元年(1465)

盐商吴某,置舟二艘,独建女埠普济义渡。东岸立有待渡亭,章懋作碑记。

·成化二年(1466)

“八婺儒宗” 章懋会试第一。明·成化十三年(1477),章懋于渡渎枫木山建书院,四方从者云集。41岁因母病,辞官归乡。明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三十日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葬长山岗。

·弘治六年(1493)

《兰溪县志》成稿,知县王倬(太仓人)主修,章懋、郑琦撰。正德五年(1510)知县许完(丹徒人)重订付梓,厘为五卷,五十六目。

·弘治十五年(1502)

渡渎章拯,举进士,官至工部尚书。

·正德年间(1506——1521)

婺州郡守赵豫于天福山(今延安路)建仁山书院。

·嘉靖二十九年(1550)

唐汝楫,三泉村后裔,城中北隅三坊人,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

·万历四十年(1612)

垷坦仁寿塔建成,六面七级,砖石楼阁,高33米。

·康熙六十年(1721)

金华丽正书院建七贤祠,祀朱熹、张拭、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附祀潘良贵、潘景宪、章如愚、范浚、章懋、刘文孝、宋濂诸贤。

·光绪十二年(1886)

光绪《兰溪县志》成书付梓。知县秦簧(湖南人)主修,唐壬森主纂。

1973年12月,芝堰水库动工,1979年10月建成放水灌溉。

1985年后,慧教禅寺药王殿、藏经阁等开始恢复重建。

     1994年3月,白露山风景区被列为金华市级风景旅游区。

1995年,全长1837米的芝堰水库北干渠,白露山输水隧道贯通,女埠街道4100多亩耕地得益。

童璧卿与白露山风景

童璧卿,原名成名,又名跃奎,字聚光,号露源居士,是白露山下黄店镇童家源村人。

    童璧卿,七风丧母,祖母抚育,是年入塾,十岁受业于潘照表夫子之门,四阅寒暑,通四书五经,周礼尔雅,唐宋八大家之作。二十一岁求学于金华丽正书院,屡蒙嘉奖,光绪癸已年科试一等补增,丙午时考取典史分省录用,废科举兴学校后,其逐应北乡民智学校之聘充当国文教员,民国三年与本乡夏唐村唐廷璋(京师大学堂毕业)共创甘溪区斗山二等小学校。越年入县立云山学校讲习,至民国十一年,受兰溪县知事熊宪章相请,进兰溪最早的师范学校——兰溪县师范讲习所任国文教师,二年后讲习所停办,童璧卿仍以教习为业,毕生从教,藉以度日。

    童璧卿先生,博古通今,才华卓著,仪态潇洒,讲课风趣,学生爱听其教学。他选用《古文观止》和唐诗为教材,授时同格律,在学生中影响较深。

    童璧卿家居白露山下,与白露山有着不解之缘,他描写白露山风景的文章不少,现摘抄一篇《村民八咏序》以飨读者。该文摘于《雁门童氏宗谱》。

予家露山之荫。由村中至山麓,可二三里许。上则层峦叠嶂,蔚然深秀,青光隐隐,映入疏帘,大有爽气朝来之概。其正干向西蜿蜒起伏,讫溪而止,为佑塘山,万籁松涛,送人檐隙;雨后飞泉泻涧,自岩而下,倚扉望之,觉庐山瀑布宛然在目。下则白露山在焉。中祀司徒大帝颇著灵验,有祝祷辄应。每年腊月,六社轮流迎赛,并请梨园演剧,以答神府,由来旧矣。由山巅折而北,有一小巅可通垷坦源。其下拓平坳,萧寺数楹,古连复至,白墙隐约现于松际,即忠隐庵是也。庵为周舒二姓合建之所。正殿设观音如来佛像各一,别室祀舒元舆、周三畏二公。予会摄衣而止,展谒一次,仰慕先哲,如见羔墙,距今已三十余载矣。出舍南数尺,有一松林,老干参天,中无杂树,炎夏之夕,倚树纳凉,有风飒然而至,一刹间,已扑去面上三斗俗尘矣。古塘在舍之西,诸水灌注,汇为巨浸,汪田数百亩,实吾乡水利之关键也。尝自甘溪夜归,见月印波心,晶莹皎洁,因徘徊者久之。西北距十里许,有三峰焉,危崖秀削,矗立千仞,恍如天半芙蓉,旁有鸡啼坞,即仁山先生旧里也,山下芝水绕之,萦纡十余里下流合处为甘溪。每值桃花新涨,一望汪洋,限一衣带水,往往不能飞渡,然不移时而旋即干涸,故名之曰干溪。今改称曰甘溪,其亦有廉泉让之遗意欤。昔唐尚书有兰溪八景,赵太史有山居八景。予虽不逮前贤,村居无事,葛巾野服,筱然自适,流风景,时有枨触,爰拈成材居八咏,谨登谱牒,以示来兹后有贤子孙真母哂我为迂拙也。

白露山麓的山与水

柱竿山:在市西15公里黄店镇境内,海拔307.6米,有天门、横龙洞、直龙洞、一线天诸景。因平地特拔若天柱竿立,故名。山岩紫石如朱,可磨以书写。巅有历阳侯范增庙遗址。山麓有上、中、下三井。旧志载:内有一井饮其水多生勇士,后人塞之,盖谓中井也。

蟠山:唐书地理志称望云山。海拔621.5米,在市西北25公里黄店镇境内。山巅有二石岩,相传:云气腾起即雨。岩上有池,水常不竭。

大尖:在市西北20.5公里黄店镇境内,海拔776米,其下有三峰尖,海拔627.5米,三峰排列如子奉母,俗名三子拜母山。山巅石岩挺拔,高10余米。相传晋方士葛洪(284——364),名稚川,曾在此修炼。尖坞山,与建德交界处,北属建德,南属兰溪。

白露山:亦名玉泉山、玉带山、白露峰,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445米,山下有清澈可鉴的镜潭泉,山间有古色古香的乘仙殿,山间有酷似玉带的白岩(白露山因此而得名),岩下有高峻突出的仙人石,山颠还有古朴幽雅的江南古刹慧教禅寺。山右老鹰岩下有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墓。名人谓此山:“水兼群籁静,云抱数峰回”,景色清幽,为游息胜地。

    大岩山:361.8米。

    白岩尖:730米。

    毛仁山:139米。

    毛后尖:310米。

    狮子岩:116米。

    老鼠岩:112.7米。

    古塘山:69米。

    界地坞:别名界址岭,县志载:当龙游、兰溪之冲,地称厄要。551米。

    茶坞尖:503米。

    桐山:131.4米。

    岩峒山:728米。

    紫金岭:306米。

    五两平:158米。

    塔山:114米。

    甘溪:旧名干溪。据县志记载:干溪沙汀岸阔,骤雨暴涨,浩淼弥漫,霁即干涸,故名。1910年建造甘溪桥时易名:甘溪。甘溪源出建德马目源,经芝堰、甘溪、官堰头至泉湖入兰江。全长32.5公里,流域面积约140平方公里。是兰江在市境内第二大支流。1979年芝堰水库建成,此河得到治理。


大美白露山

原创 流星雨文化  5天前

                           大美白露山

 白露山,属浙西千里岗山的余脉,海拔445米,亦名玉泉山、玉带山、白露峰,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445米,山下有清澈可鉴的镜潭泉,山间有古色古香的乘仙殿,山间有酷似玉带的白岩(白露山因此而得名),岩下有高峻突出的仙人石,山颠还有古朴幽雅的江南古刹慧教禅寺。山右老鹰岩下有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墓。名人谓此山:“水兼群籁静,云抱数峰回”,景色清幽,为游息胜地。

1981年,《中国名胜词典》以白露山景色清幽、古刹久远而入录。19883月,兰溪市人民政府将白露山慧教禅寺批准为重点宗教保护寺庙。19943月,经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金华市市级风景旅游区。2006年,白露山与芝堰古村落一道批准为浙江省风景旅游名胜区。兰溪籍丞相舒元舆、范钟都安葬于此山。山上曾有一书院,叫云山书院,有一书楼叫摘星楼,是黄店村黄时高创办的。明代礼部尚书章懋就在此教书,著名的兵部、礼部尚书唐龙,以及章拯、陆震、唐仁、黄傅等有许多仁人志士都是从这里读书而考中进士,在朝清廉为官的。应该说:黄店初中最早的前身是云山书院。

黄店村有名人黄傅,又叫黄白露。黄傅(14611499),字梦弼,黄店村人。家居白露山麓,自号白露山人。人们称其为黄白露。天资聪敏,在章懋门下就学时备受赞许器重。懋以金华三大担嘱之,“吾婺有三大担,自东莱、何、王、金、许后,道学无人担;自宗忠简、潘默成后,功名无人担;自吴、黄、柳、宋后,文章无人担”,遂饬躬励行。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授江阴令,崇礼劝学,兴利除害,宰理精敏,5年遂称大治。荐召入京,百姓为之立生祠。迁贵州道监察御史,权贵惮其风裁,相戒敛避。未及一年,以病谢归,贫困无以养家。家人埋怨,辄赋诗云:“病餐藜霍神犹壮,死卧溪山鬼亦清。”卒祀江阴名宦,邑乡贤。傅清风峻节,谙练吏治。尝应都台求言,作时政诸事目:定田则以杜弊源,薄赋敛以舒民困,均徭役以服民心,遵法律以禁奸回,端本澄源以定万世太平之业。凿凿可施。傅博学强记,经史百家无不钩引贯穿,义理之学上泝朱程。为文雍容宏丽,有一泻千里之势。著有《江阴县志》、《白露山人集》。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每年八月中(西历9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之后,在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高法《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学习笔记(二)
王羲之又一行书问世,全卷长达17米,《兰亭序》与它相比,只配排第二
一款免费的AI换脸神器 - FaceFusion
由“亚细亚的孤儿”——罗兴亚人,浅谈缅甸的多民族问题
乌鸡白凤丸竟是男人的大补药,这样搭配,滋补肝肾效果更好:1、乌鸡白凤丸搭配逍遥丸;2、乌鸡白凤丸搭配四妙丸;3、乌鸡白凤丸搭配七宝美鬓丹;4、乌鸡白凤丸搭配舒筋健腰丸。
经典散文《最糟糕的是人心里怀有这种嫉妒的愤恨》作者 梁晓声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