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义宣阳双塔 山水毓灵秀 塔影入荷塘

悠悠溪流穿镇过,巍巍双塔护柳城。巽峰塔、莱峰塔这对“宣阳双塔”,早已成为宣平的文化符号,也是八婺大地一道独特风景。

十里荷花生机勃勃,龙帽山上郁郁葱葱,两座塔,两段往事。故事里,有乡愁,有期待,更有梦想;故事里,寄托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证了塔下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记者 许健楠 夏斌婷 文并摄 韩东儒 视频

莱峰塔 融入十里荷塘 展现别样之美

莱峰塔与巽峰塔隔河相望,遥相呼应,宣平人称它们为“双子塔”,一红一白,白的指巽峰塔,红的就是莱峰塔。两座塔勾勒出“宣阳双塔”的人文景观,成为“宣阳八景”之一。

历史上,宣平建造了莱峰塔、巽峰塔,打造了“宣阳双塔”奇观。1958年,宣平并入武义,结束了县治历史,而“宣阳双塔”依然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守着这段历史,留下这十里荷花。

扶梯登塔,你可眺望柳城全貌,满眼十里荷花,阅尽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

近日,记者前往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实地探访莱峰塔,听它诉说自己的往事今朝。

屡毁屡建阅尽浮沉

据2003年10月2日刻录于塔内石碑的《宣平莱峰塔重建记》所述,宣平盆地状若葫芦,南端葫芦口,古时建有东西二塔。双塔雄峙,锁镇葫芦,地灵人杰,俊贤辈出。其西称“石塔”,邑民叫“莱峰塔”,年代久远,《宣平县志》载“不知创自何朝,高七级”。至宋代绍定年间,已有详文记述:塔院宏大,修竹茂林,鹿游鹤鸣,景色秀丽,内有宝胜寺,殿宇壮观,香火鼎盛。古塔阅尽人世浮沉,历经千年风雨,几遭兵燹,在50年前倾圮,唯东塔巽峰,岿然独立,雄风犹存。

改革开放以来,重建宣平西塔的呼声与日俱增,宣平石塔重建工程管理委员会紧锣密鼓,筹资施工同步进行。2003年10月,耗资50万元、高26米的七级宝塔落成。

莱峰塔与宝胜寺密切相关

“重建记里提到的内容比较精简,我经过多年研究,对莱峰塔的损毁重建多了一些了解。”武义县地方文化研究者郑湖生说,提到莱峰塔,就避不开宝胜寺。

金华地方文化研究者、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詹宣武也说,宣平“幽幽岩邑,古曰鲍村”,县治中心柳城虽偏居一隅,是个弹丸小城,但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是儒释道三家理想的禅修隐逸之地。宣平境内的牛头山、台山等午溪流域山水绝佳之地都建有寺庙或道观。

据民国《宣平县志》记载,在柳城西南三里祝村,有石塔。竹木蔚然,塔尖涌出,境颇幽静。光绪《宣平县志》录有王隽的《石塔灯光》诗:“玉柱高擎天咫尺,金莲花照界三千;摘来星斗人间现,涌出珊瑚火内燃。”

与石塔相伴的是宝胜寺。民国《宣平县志》中有关于宝胜寺的记载:“距南三里,寺曰宝胜。宋绍定间,祝简、祝籍、祝范创为植福,所寝为鹿游鹤语矣。幸妙明师与徒僧昙裔有兴复志,出己衣资,外募祝氏贤裔,前建梵宇,中建殿堂,翼以两庑,栋桷翚飞,龙象焜耀……兵燹后,毁坏不堪。至光绪六年,道士周成定建造后殿,十二年复建前殿。民国十二年,僧雪亮重建寺前路亭,并建左右山门……”不过,后来宝胜寺与石塔皆废。

历尽劫难之后有余生,改革开放以来,武义复建了一批文物古迹。进入新世纪后,由柳城镇的刘宣文等人发起集资重建,有了如今的莱峰塔。

塔荷相映融为景区一景

推开塔门,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塔内的三四层还留有十里荷塘的摄影作品展览。

从塔顶窗口俯眺,远可观柳城全景,近可赏十里荷塘,有一种别样的视觉享受。

据了解,这里主要种植的是号称中国三大名莲之一的宣莲。目前,园内荷花品种已达数百种,荷花花期从原来的6月到8月,延长到5月至10月,少数最晚的可以开到12月。

从最早时的160余亩,到现在的绵延500多亩;从2013年创建时名不见经传的小景点,到3A级旅游景区,再到获评“中国美丽田园”“省级重要湿地”“国家水生蔬菜育种创新基地(武义)荷花研究中心”“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成为国内知名的荷花物种精品园……7年来,武义十里荷花物种园负责人王核打造的十里荷花景区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莱峰塔与巽峰塔相映争辉,融入其中,也成了十里荷塘的一景。“每个来这里的游客,在拍完荷花后,总会和两座古塔拍几张合影,还有不少绘画爱好者特意来这里画古塔被荷塘环抱的美景。”王核说。

“古塔是景区里的地标性建筑,很多外地游客在公路上远远看到塔影,就知道已经到了十里荷花景区。”武义县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鲍仕才说,这也是一种文旅融合,古为今用,引导人们在美景中了解古塔历史和宣平历史。

巽峰塔:延续百年的文脉传承

柳城畲族镇距武义县城46公里,曾经的宣平县城就在这里。城南一条河穿镇而过,名叫宣平溪。河流南岸有一座龙帽山,山上有一座塔,名叫巽峰塔。

一座塔,一个人,一段宣平文脉。

时任县令带头捐建

夕阳西下,林海之中,远远看见一个塔尖,塔身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沿着古道拾级而上,近了,又近了。

站在塔底抬头望,只见塔顶的木头横梁上刻着一行字:“咸丰元年七月,吉旦,文星高照,李寿榛。”

这句话,信息量太大。横梁是1851年巽峰塔落成时放上去的,开始建塔的时间是前一年,也就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李寿榛是当时的宣平县县令,巽峰塔的缔造者。他刚到宣平县上任的时候,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曾感叹“宣平山水钟灵毓秀”。

“何以康熙乙酉后科甲无继?”到宣平后,李寿榛曾提出这样的疑问。

前些年有一句流行语:“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其实,不光我们这个时代,在古代,也是如此。起码李寿榛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来当宣平知县,兴文重教必然是一大要务。

金华地方文化研究者、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詹宣武是当地人,他对宣平文化颇有研究。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宣平地区尚有邹允焕、蓝大典两人考中进士,之后科甲不振。

那么,拿什么勉励宣平士子金榜题名呢?李县令一想,那就建一座塔吧。

做这件事,他一点都不马虎,说干就干,凡事亲力亲为。他自己选了塔址,就在龙帽山上。为什么选这里?

东溪、西溪两条溪流,就在龙帽山山脚汇成宣平溪,从地形上看,两条溪合二为一,状似宝葫芦瓶,龙帽山顶的这个位置,正好是葫芦瓶瓶口的位置。相传,李县令一看这地形,先是一喜:“风水宝地呀!”再仔细一琢磨,悲从中来:瓶口朝南,底在北,水向南流出去了,可得找一个“塞子”把葫芦瓶口塞起来。这座塔,便是那个“塞子”。

巽峰塔的名字,也是李寿榛起的。詹宣武说,“巽”字有东南方的意思,这是文峰塔,也称文笔塔等。“李县令建这座塔,就是为了振兴宣平的文风。这不光是李寿榛一个人的梦想,也是全县老百姓的夙愿。”缘于此,巽峰塔塔顶的木质横梁上有“文星高照”4个字。

为了建塔,李寿榛捐了自己的俸禄,并劝捐筹集建塔经费,组建了建塔团队。他还对士子们说:“此塔建后,宣邑科第自兹开矣。”

历时一年,巽峰塔建成,李寿榛题写了《巽峰塔记》,刻在一块一人高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塔下。碑文详细记录了他与塔的故事。100多年来,这块碑饱经风霜,已部分破损,部分碑文模糊不清,后人只能从《巽峰塔记》留存下来的只言片语中,一点一点还原巽峰塔诞生的来龙去脉。

塔旁曾建造巽峰宫

关于巽峰塔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古时在宣平这一带,有水魔作乱,每年夏季导致洪水泛滥,当地居民为降伏之,便在河边修建莱峰塔。之后,又在莱峰塔对面建一座白塔,祭祀水魔。如今,巽峰塔与莱峰塔隔河相望,当地人将其称为“双子塔”,一红一白,白的是巽峰塔,红的是莱峰塔。

不过,相关地方文史专家表示,根据塔内的文字、《宣平县志》和《巽峰塔记》,李寿榛建塔,是毋庸置疑的。

詹宣武对李寿榛其人进行了一番考证。“他是来自湖北的举人,1849年来到宣平当知县,3年后便调任镇江知县。在镇江、宣平两地的为官口碑都很不错,太平军占领镇江后,本想杀他,因为百姓请愿,所以并没有为难他。”

1992年,巽峰塔经历过一次重修。现年60岁的柳城畲族镇调研员万中一是亲历者。“1990年,我们见塔顶漏水,塔身斑驳,檐砖脱落,就向县里建议修缮,后来县里下拨了重修专款。”当年,武义县文管会与柳城镇政府合力修缮。修塔时,万中一爬上了塔顶,他回忆说:“那时候的塔顶长了一棵树,树上还有一个雀巢。为了筑固顶部,我们把树给砍了,修补塔身各级漏蚀檐砖,且粉刷一新。重修时,石碑已经丢失好多年,被村民拿去建房。后来被我们找回来了,但拿回来的时候裂成了两半,很可惜。”

万中一和其他人一起想了个办法,将破损老碑与重修新碑背靠背黏在一起,立在附近溪潭岩背新建的“集翠亭”中。有研究者说,新老塔碑合二为一,并不多见。

在古塔附近不远处,有一段老墙根,边上有一堆古砖。“那里原先是巽峰宫,现在只剩下遗址。遗址边上,就是宣处古道。这里是古时宣平到处州的一条山道。”万中一说。

据史料记载,建巽峰塔时,在塔旁建造了巽峰宫,三楹,供奉了文武二帝,前为奎光阁,并置田产,公款维持。光绪十九年(1893),吴承周等募建后厢,并修前殿。

在100多年前,一塔一宫,曾是宣平当地的地标建筑,塔下宫前,车水马龙,繁华一时。古时候,人们在古道上赶路,路过此处,歇脚、喝茶、祈福……如今,巽峰宫无存,巽峰塔仍在。人们还可以徜徉在巍巍古塔之下,遥想宣平旧日喧嚣。

百年文脉传承至今

武义古塔有“三座半”的说法,其中,巽峰塔是最年轻的一座,但它也有100多岁了。据说,时至今日,在柳城人眼中,巽峰塔影,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故乡游子们离开柳城时,总要望一眼城东南山间这座古塔。回乡时,看到古塔塔尖那一刻,心中满是欣慰:“到家了。”

在当地人看来,李寿榛在宣平为官三年,留下的这座塔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也成为当地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同时也体现了一份传承文脉的信心和决心。光绪年间,宣平就出了武进士陶建勋,举人曾春沂、李时芳、祝连元等人。

李寿榛虽匆匆离去,巽峰塔却从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宣平士子。从清代的鳌峰书院到民国初年的务本学堂、宣平县立师范、宣平县简师、武义二中,走出了湖畔诗人潘漠华,走出了知名画家潘絜兹,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

上世纪80年代,武义二中创办“南山”文学社,社刊《南山》创刊号封面主图便是巽峰塔。这一刊物编写至今。武义县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鲍仕才认为,巽峰塔是宣平文脉延续的象征,是人们深入解读宣平山水人文的选修课。当地人仍在默默传承地方文化,如2014年,宣平民间人士自发集资出版了10卷约245万字的《武义宣平历史文化丛书》,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挖掘和整理。捐资建塔,集资出书,延续百年文脉传承,古今皆如是。

一座古塔,一城文脉,一如塔下奔流不止的宣平溪水,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古塔名片 莱峰塔,又名宣平石塔,在武义县柳城镇城南一公里处。据《宣平县志》载:“该塔不知创自何朝,高七级,宝塔周围林深竹茂,鹿游鹤鸣。自宋代绍定年间,塔院规模壮观。明崇祯年间,乃林木蔚然,塔尖涌出,境颇幽静。”

古塔名片 巽峰塔,位于武义县柳城镇东南三里龙帽山上,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次年落成。塔高24米,砖砌,中空,六面七层。每层开窗相间错开,出檐为平砖六层,棱角三层叠涩。塔刹为十三环,俗称“十三天”,塔旁的巽峰宫现已不存。1987年,巽峰塔被公布为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重修,除去塔顶鹊巢树,筑固顶部,修补塔身各级漏蚀檐砖,且粉刷一新。周围植树绿化,并于溪潭岩背新建石制“集翠亭”一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的古塔
山西平定天宁寺双塔
漫谈涿州双塔
武义这对父子一年育出50株并蒂莲
宣平县
中国古塔之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