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解读一:老子不谈美丑善恶


原文(通行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原文(帛书版):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前后文之间往往有各种思维上和逻辑上的联系。很多解读老子的人,孤立地看待各章内容,结果无法通畅地理解。造成解释的前后文句之间经常自相矛盾,变成老子解读中一个很大的困难。

    【老子】第一二章,是老子独特思维方式的总纲,非常灵活和博大;与我们日常习惯了的固化和呆板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如果不了解这点,如果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如果只会用一元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这里的典型三维立体思维模式,解释起来就极为困难,甚至错误和矛盾百出。这也是传统老子的注家普遍对于第一二章感到棘手,视为畏途的原因。很多热爱老子的读者,就因为看了这些迂腐的“注解专家”的解读老子,感到“原文看不懂,看了翻译和注解更不懂”,因此放弃了对老子的阅读和研究,实在太遗憾了。所以,说讲道的道士“是老子的罪人”一点也不冤枉。
    所以,您想知道一个学者解读的老子[道德经]是否可取,关键看他对第一,二章如何解读;如果这两章解得让人“浑不可解”,莫名其妙,无法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无法让人感受到老子思想之开阔雄奇,不可思议的奇妙,得到令人震惊和狂喜的思维冲击,则整本书的解读,都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因为从一开始出发的路就走错了,后面的解说即使有一些观点看起来还不错,也很难想象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还是他自己想当然的解说。
    可惜,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专家学者”们极少,目前市面流行的几十个[老子道德经]的解读版本,一些世界级的”老子专家”对于第一二三章的解说,基本上都是“看原文看不懂,看翻译过来的白话文更糊涂了”;这些解读老子的版本,文意互相矛盾冲突,前后不一,甚至同一作者在同一章的解读里,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解说。不能不让人叹息;老子所言“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早在两千年前就预料到了这种局面。在这里,我就以第二章作为一个范例,来加以比较详细的解读分析,看看我们流行的知名专家们,是如何严重误读老子思想原意的。
 



本章要点:看待一个事物会产生无数个“一分为二”的判断
    老子道经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阐述了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奇妙的智慧。余下的八十章,无非是第一章思想的延伸,和针对某一具体事物,某一方面的阐述,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二章就是老子首次对第一章中的思维原则,作了一个具体的呈现和详细的解释。更准确地说:第二章是对第一章中“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和进一步的阐述

    接下来的第三章,其实就是对老子这种思维原则在政治和管理上的运用。可以说是老子对于第一章的基本理论在作具体应用和解释,试图让人们学以致用,用这套老子的高度思维方式来帮助社会和人生提高生活的质量。老子的全书,都贯穿的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了解了这个逻辑,解读【老子】就一点都不难了。本章试图用实际的例证来告诉人们:名相只是人为附加的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更不代表事物本身。一切名相,只是我们对于宇宙万物关系认知的一个角度,而且是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当认知的角度改变,原有的名相也随之消失;同时又产生新的名相,需要建立新的关系认知。

    如执著于固有的名相不变,是常人的思维惯性。如此将无法真正了解变化的万物和变化的关系,也脱离了对事物真实关系的把握,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中,就无法根据变化了的角度空间,做出相应的行动。因此人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认识,并得到与自己愿望相违的结果。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分为二”的思想,是说看待一个事物不要只有一种看法,应该把它分为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来认识,这其实就是道家的思维原则。道家把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分成了“阴阳”;即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这就是“一动分阴阳”。同时,这种阴阳分出来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各种条件和观察者角度不停地改变其内涵。所谓“阴阳之变,万物之统摄也”。
    与大家习惯的“一分为二”思想不同的是:老子并不认为把一个事物看成一分为二就够了;而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理解。而任何一个角度,都有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所以看一个事物,就有无数个观察角度产生的无数个“一分为二”的判断,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不绝如阴阳”。道家平等地认为:每一个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每一个角度都不是唯一的,永恒的。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这就是“名可名,非恒名也”的真正含义。
    可是普通人的思维方式,看事物往往喜欢简单化。往往很单纯的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而且更喜欢从这唯一角度中本来应有的阴阳两面,只抓住其中的一面,并顽固地坚守不放;这样很容易造成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和不和谐。也对自己的生活工作造成痛苦和失败。

    老子在本章中,就是了解到我们常人的这个思维特点,并用几个大家熟悉的典型例子,把坚持简单化思维角度的结果,引申到最后很荒谬的地步,让人们反过来清晰地觉察自己到思维的盲区,反省自己执著名相的愚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一山长《老子》解读一(1) 老子不谈美丑善恶 全是专家读者自作多情
老子道篇第二章 解读一:老子不谈美丑善恶,学者专家自作多情!——张健柏
【老子】解读一:老子不谈美丑善恶?专家学者自作多情
道德经第二章学习笔记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连用8组反义词,就为说“弗居不去”一个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