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秋 少喝凉水少吃瓜
123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立秋是大节气,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阶段,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在这一个阶段尤其注重养生。
  祭秋:历代王朝对立秋极为重视

   “立秋,标志着夏天到秋天的转身期。因此历代王朝都对此非常看重。”节气研究专家傅功振介绍说。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在周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昊(古代汉族神话中的西方天神,五帝之一)、蓐收(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秋神)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祭祀秋神之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傅功振表示,从农业生产上看,立秋进入收获季节,“它的地位和冬至、夏至一样都是我们非常看重的节气。正因为重要,所以有立秋节,人们感谢上苍把果实赐给人们,所以要祭祀,体现了一种重视。”正因为官方的重视,把这种习惯推导到了民间,因此衍生出很多对于立秋节气前后的民间习俗,比如宋代民间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

  贺秋:过会表达对收获的喜悦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所以很多农谚也和秋季的天气物候有关,“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风,秋后必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冬天可能会干旱。“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
   立秋后是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农业农忙收获的季节。如稻子、玉米、谷子、糜子等都是在这个季节收获。陕北延安、榆林一带人民,在立秋这天要吃“秋豆饭”,将小米、绿豆、红豆、扁豆、黑豆、小豆、黄豆、豌豆等煮在一起,熬得不稀不稠。这种饭吃起来清香利口,越嚼味道越香甜。来庆祝秋田丰收。
   “对立秋的重视,源于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近农村都在过会,立秋让大家分享收获季节带来的喜悦!”傅功振说,关中道,农村立秋过会现象最盛行,传统的过会,主要活动包括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傅功振表示,“民间很多习俗现在慢慢消失了,现在还在流传的立秋过会,就是农村里乡里乡亲互相走动、问候收成,表达了人们在立秋前后对秋天的向往。这就是收获季节里,人们回报大地,感谢大地的庆祝活动。”

  啃秋:提醒人们饮食顺应天气变化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腐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据说关中地区还流行喝“立秋水”,人们在夏季炎热时喝凉水解渴,认为立秋之后喝凉水会导致腹泻,就不能再喝凉水了,所以立秋日喝最后一口凉水。这些立秋习俗都提示人们当心天凉腹泻。
   对此,傅功振认为,立秋的一些习俗就是要提醒人们的身体要顺应天气变化,“现在吃西瓜要控制了,喝凉水也要控制。立秋提醒消暑的很多办法逐渐要节制。”对于关中地区立秋要喝凉水的习俗,傅功振表示,关中道过去有,但现在几乎消失了,但这一习俗却传到了南方。“秋老虎的热虽然很热,但只是余热,不是说秋后更热。立秋一过就有了早晚,立秋一到,老人让小孩早晚注意穿好衣物,特别是晚上要盖肚子。人们养生健康这方面要很注意。饮食结构就开始调整。”傅功振表示:“人必须顺天应时,不能违背这个规律,生活和饮食方面要适应,顺应阴气的上升。春捂秋冻,身体适应变季的过程,很谨慎地适应它。”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漫谈节气
  
你知道立秋分早晚吗?
   立秋,是四个标志季节变化的大节气之一,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标志。民间在立秋时有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认为立秋早晚预示接下来的天气。民间谚语称:“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关于立秋早晚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早立秋和晚立秋是指立秋当天的时间点。如果是在0点-12点之间立秋为早立秋,则立秋之后天气就会十分凉爽;而12点-0点之间立秋为晚立秋,那么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天气仍会暑热难挨。不过立秋时刻在一天当中的早晚恐怕难以影响节气物候。
   第二种关于立秋早晚的说法,则是根据我国的古代历法也就是阴历来说的。我们在前面的节气专题中介绍过,节气是按照阳历来制定的,而阳历是按照太阳公转确立的。立秋的时间在阳历中比较固定,都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而我国古代通行的立法是阴历,是按照月亮月相周期而定的,阴历与阳历在时间上就有可能差很多。老百姓以阴历7月为标准,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到阴历7月,那么就称之为早立秋;若已经进入到阴历7月,就称之为晚立秋。
   2018年立秋的准确时间为8月7日21时30分34秒 ,从立秋的时刻上看,属于晚立秋;而从立秋的历法来看,是农历六月二十六,属于早立秋。到底是“凉飕飕”还是“热死牛”,我们可以来共同验证一下。 华商报记者 路洁

  
立秋养生
  
贴秋膘不局限在饮食上
   立秋标志着秋天到来,天气转凉。中医专家杜起认为,此时,自然界中的“气”为肃杀之气,秋天的气候干燥、多雨,湿、燥交加,所以人也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变化。
   古代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以验夏中之肥瘦。人在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肉贴膘”。
   不过贴秋膘也要有度,杜起介绍:“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凉爽,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往往多于散发的热量,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因此有肥胖问题的人,在秋季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外出活动。”
   杜起表示,其实“贴秋膘”不只是局限在饮食上,在秋天里收敛气机,藏精补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最好的“补”。
   杜起表示,“人在秋天,神气要内收,以便使自己的身体与秋天的气机相适应。如果急躁发怒、伤感,加上秋天的燥气,容易伤肺。所以人在秋天要精神内收,心气平和,方能平缓秋天的肃杀之气。早晨,闻鸡起舞,可以收摄阳气,让阳气多一些生发;傍晚,天地的气机开始收敛,人也要早点休息。倘若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就会损伤肺气。人的形、神要在秋天收藏好。”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立秋食俗
  
立秋这碗汤 喝了近千年
   立秋时节,民间有喝香薷饮的饮食习俗,《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要在立秋前一天,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至立秋日阖家饮之。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也出现了香薷饮,有一次,林妹妹随贾母、宝玉等去清虚观打醮看戏,其间,不知好歹的张道士给宝玉提了门亲事,惹得林黛玉心里不快。天气炎热加上情绪因素,林妹妹中暑了,当时医生给她开的方子,就是“香薷饮”。
   那么古代民间这么流行的香薷饮究竟是什么呢?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来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饮有发汗、解暑、健脾、利湿之效,可以治疗中暑、头晕,也可以治疗因乘凉所引起的怕冷、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清代名医吴谦着的《医宗金鉴》卷二十八云:“香薷饮,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民间在中医药方的基础上,发展出这种夏秋之交的民俗,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中医认为香薷饮以凉服为佳,且不易引起呕吐。所以立秋前一天,人们都会将这些食材急火煎好,露宿一夜,于立秋之时凉饮。
   我们现在制作香薷饮的方法也很简单,可将香薷10克、厚朴(捣碎)5克、白扁豆(炒黄捣碎)5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焖1小时,待凉后代茶饮。 华商报记者 路洁

  
印读节气
  
谁家良窗邀淡月
   立秋,暑去凉来。古人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形容秋天的景象。秋季阳光澄净,凉风初至,天高云淡,充满诗意。
   这方印章的外框设计似一扇老窗,“立秋”二字的线条多以直线排列,辅以曲线,疏密有序如若中式建筑的框格,欲营造“谁家良窗邀淡月”的意境!透过这扇老窗看去,明月如水般的清光,冲洗着秋夜,深吸一口这清凉的、带点甜味的空气,沁人心脾……
   解读印人:董扬,别署阿扬、越父,号太白布衣、布翁、六宜堂、七米山房,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篆刻委员会委员,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骊山印社社长。
   ■温馨提示:本方精品印章接受收藏询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冬一定要看天气,立冬晴,一冬凌,24节气中的立冬有哪些民间传说,立冬又有哪些民间习俗,
今年春夏运气,在祖传历法中之说明
教你认识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秋不躲秋,秋冬是非多”, 立秋为什么要躲秋!有什么讲究?
暑气至此而止矣!这些养生、习俗要知道
霜降将至,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牢记“4不忘”,来年不富也安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