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民间诗歌精神的坚守

(关于《明天》,为某刊写的一篇短文。)


《明天》是2003年创刊的。我在《明天》第一卷卷首语里说过:“如果说《今天》可视为诗学倾向大致相似的部分优秀诗人的集结地,那么,《明天》的出现,却是以当前诗歌写作的差异性为前提的。或许可以说,要真实地呈现、展示当前诗歌写作的复杂性、多元性、差异性,就需要一本视野更为开阔、更具包容性、更精粹的诗刊,以区别于那些要么明显带有圈子性质、要么过于鱼龙混杂的年度选本,以及过分考虑了社会关系和发行量的某些诗刊。因此,在诗学上主张尽可能客观地坚持'没有倾向,就成为了《明天》的倾向。”“《明天》无意夸大或消除各流派在诗学追求上的分野”,但《明天》需要做的是,尽量去圈子化,让各路高手有一个同台亮相的机会。

 

2003年谈差异性、圈子化,有更复杂的现实背景。现在还能从网上搜索到《中国青年报》2004113日的一篇报道放下纷争,诗歌界共谋“明天”》。文章说:可能只有诗歌界的人知道,能有这么一场聚会有多么不易。自从1999年“盘峰论争之后,这么多流派聚集在一起尚属首次。而所谓的盘峰论争,指的是19994月,北京平谷县爆发了中国诗歌界自朦胧诗论争以来最大、最激烈的论争,其间知识分子写作民间立场两大阵营针锋相对,争斗得不可开交。这次的交流得以进行,归功于定位为21世纪汉语诗歌前沿读本的诗刊《明天》(第一卷)的首发式。”这个首发式,指的是稍早前的18日,我在北京万圣书园搞的一次不事张扬的小活动。但参与小活动的却有食指、林莽、西川、王家新、孙文波、杨黎、李亚伟、沈浩波、尹丽川、王明韵、邹静之蓝棣之、王光明、敬文东、刘福春、荣光启20余位在京的诗人和批评家。尤其西川、王家新、李亚伟、邹静之等诗人和蓝棣之、王光明、敬文东等批评家,并没有在《明天》第一卷出现,我只是贸然打电话,遵循意见,他们就欣然答应前来。诗人们给予《明天》肯定和激励之后,又上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老食指朗诵了刊于《明天》第一卷的第一首诗歌:《我这样写歌》。

 

那次温暖的记忆,让我下定决心,再为诗歌做些事情。就有了后来的“明天诗歌双年奖”。因为奖项设置的专业化,以及奖品的出人意料(第一届为200亩牧场、第二届为内蒙宝马“三河马”),而受关注。后来《明天》进入暂歇阶段,奖项也停了。我在复刊的《明天》第三卷前言里说过,之前没付诸印刷的第三卷稿子与前两卷在质量上有较大的落差,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我编书设奖,本没带什么使命感的,出于对诗歌的爱,按自己的思路做了些事情而已。但我因此得罪了一些人,被恶评,被冠以“活动家”帽子。这让年轻气盛的我自觉有些气恼。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玩的人,既然别人不爽,就遂了一些人的意思,甩手了。何况,那些活动不仅对我的写作于事无补,还反过来侮辱了自己的作品。后来重新开始,一方面是一些喜欢《明天》的朋友们一直念念不忘,要我复刊。更主要的,是我自己的写作有了更好的状态,更加成熟自信,不再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了。我在《明天》第四卷前言里曾自我解嘲,“以为搞活动能给你诗歌加分的是傻逼。以为搞诗歌活动能给你作品减分的另一个傻逼。你的作品只和你自己发生关系。”想想人家庞德、泰戈尔还是活动家,我辈还有什么不能释然的?

 

《明天》复刊以后,继续赢得了同仁们的喜爱。在今天,对优秀诗人来说,发表作品,已经很难带来多大的荣誉。我接触到的部分诗人,明显表现出了对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的厌倦,完全拒绝投稿。包括本人,对很多约稿者虽心存感激,也多是婉拒的。我们确实不太想把名字夹在一大波自己看不上的名字里发表作品。对优秀者而言,在什么级别的文学杂志发表并没那么重要,和什么样的诗人一起发表才重要。而与较为严苛的发表门槛同样重要的是,在版面上给所有出场的诗人以足够的荣誉。所以,多数在《明天》出场的诗人,在收到样书时,会以不同方式在朋友圈发布消息。这对于心高气傲的优秀诗人来说,也是给足了《明天》面子。目前,《明天》在作者、读者和编者之间已经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信任关系。

 

今天,与《明天》创刊时相比,诗歌内部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年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写作”,那种被质疑为翻译语言加繁复修辞的写作,正在逐渐式微,也越来越不被后来者看好和追随。“民间写作”的“民间”,也不再指当年被口语诗人占据的“民间立场”的“民间”。当代诗采取何种语言姿态,不再是什么重大问题。用口语或泛口语写作,像百年前的新诗用白话写作一样,成了多数诗人不言自明的习惯。民间诗人更多被用于指向那些远离传统官刊审美趣味,有更独立的人格,更自由的精神,和更个人化的艺术追求的诗人。表现在诗歌的艺术品格上,会自带某种非主流气质。而与此相对的是,当年的某些持“民间立场”的诗人,现在已显得太“主流”化,“官方”化了。《明天》创刊时,在诗学主张上尽可能坚持'没有倾向’,但它有一个内置的天然标准,对那些有民间诗歌精神的,有风骨的诗人,怀有更多好感,《明天》一直希望成为这些诗人同场竞技的平台。目前,让读者颇为不满的是,《明天》出刊节奏还是有点慢。这几年,我花在诗歌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主要还是要用在写作、阅读和评论上了。接下来,每年出刊的节奏需要一直坚持下去。因为,越来越多朋友认为,确实需要《明天》这样具有独立精神的诗歌前沿读本,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为丰富和改善目前这个诗歌江湖的生态,做些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立创办20年(1998-2018)纪念集2
华夏文化
邵风华:山东当代民间诗歌关键词(1980
2018年口语诗论争 论争了什么
旧文 // 论争中的思考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