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的策略--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的三层含义

  学习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人和动物都能学习,这个学习指的是广义的学习;第二,人尤其能学习,这个学习指的是狭义的学习;第三,学习对于青少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

  1、广义的学习

  无论人和动物,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以获得更优越的生存条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广义的学习。

  (1)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学习指的是变化中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指变化所取得的结果。如,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能够解答某些数学题,还取得某学业成绩,这是学习产生的一定变化的结果。可以通过这些变化结果来做出学习是否发生的推论,但这些结果本身并不是学习,学习特指由原来不会解题到会解题这中间经过的全部活动过程。又如,一个人正在熟练地骑着自行车,这是学习的结果。骑车行为 与活动本身不是学习,然而从不会骑车到能够熟练地骑车,其间主体的行为与活动变化的过程则是学习。

  (2)学习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学习中,主体自身必须在行为、知识、技能或能力等方面产生某种变化。

  例如,幼儿开始练习用筷子夹菜吃饭,从不会到会,是一种能力和行为的变化,这是学习,但学会了以后,再使用筷子吃饭的重复活动,则只是运用已习得的技能,而在能力和行为上没有发生什么新的变化,这就不是学习。所以说,学习是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形成的过程。

  (3)学习导致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主体由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暂时的,而是相对持久的。例如,疲倦了需要睡觉,从觉醒到睡眠又从睡眠到觉醒的机体行为与状态发生着很大变化。又如酒醉、外伤、药物效应等,也会影响或引起主体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暂时性的,一旦觉醒,伤愈,或酒力和药力消退,这种暂时性变化也就会消失,故都不属学习。

  (4)学习导致的变化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特指由经验引起的习得性变化,那些由先天反应倾向或发育所导致的变化不能称为学习。例如,干渴时饮水,饥饿时进食,一旦喝足吃饱,这些活动便停止,这是缘于先天本能的反应倾向的变化,不是学习。再如,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短时记忆能力的退化,虽然是主体身上的一种较大变化,但这并不是老年人凭借经验而学会增加短时记忆的困难,因而也不是学习。又如,机体损伤(如大脑受损或腿骨折损等)或生化条件病变(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基础代谢率降低等),可能引起主体活动或行为发生比较持久的变化,但这都不是凭借经验习得的,所以也不能称之为学习。

  综上所述,可以把广义的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狭义的学习

  虽然学习是人和动物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人类的学习无论是功能、动力、形式和内容,还是学习机制,都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人类的学习是个人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过程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提炼、检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系统化的社会历史经验,它比个体的直接经验要广博得多。社会经验可通过个人学习转化为个人经验,从而成为个人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因此,对社会经验的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人类还可以把间接经验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是动物不可能达到的。

  (2)人类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

  以语言为中介的学习是人的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一个标志。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动物心理学家在对有关黑猩猩的手势语言的研究中发现,经过特殊人工驯养的黑猩猩也能够学会一些手势语言词汇,并能组成短语,甚至还能把周围的东西进行归类,学会某些概念,或把学到的手势推广到新的情境,尝试使用学会的手势语言互相交往。但是,研究结果也表明,这种在特殊生活条件下,经过特殊驯养和训练而学会的手势语言,无论在词汇的数量上,还是在内容范围上,特别是在手势语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水平上,都难以与人类的语言相比。这些研究尚不能说明动,物也具有间接经验的学习。

  (3)人类的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行为

  动物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动物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是满足饮食等生理需要。尽管一些研究材料表明,像白鼠这样的动物的学习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但动物没有像人类那么强的社会性,也不可能有人类那种复杂多样的社会性学习。

  归纳以上三点,可对人类的学习下一个定义:人类的学习是自觉主动地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

  较一般人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又有自己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以系统掌握前人的经验为主要任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书本和教师的传授,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科学知识,即间接经验。学生不可能也不需要亲身实践每一个知识点。

学生也需要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一定的直接经验。但是,这种实践往往是带有验证性和练习性的,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得到对间接经验的一些验证或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这与从事社会实践的劳动者的实践大不相同。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固然也可能有所发明创造,但那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还是掌握前人的成果。这些现成的文化科学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累积的成果,又是他人认识能力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的规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就是通过掌握知识以发展认识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还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这种学习,是人们规范行为、美化心灵的实践活动。

  (2)学生的学习在教育情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指导下进行

  学生在校学习,是在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下,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主动性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

  但学生的学习绝不是被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进学生的头脑里。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3)学生的学习在相对集中的期限内进行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相对集中的学习期限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

  由以上三点,可把学生的学习定义为:学生的学习是在相对集中的期限内,在教育情境中和教师指导下,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的过程。

  二、学习的类型

  1.人类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可以将人类的学习方式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

  在接受学习中,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者对间接经验的接受,并通过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占有和吸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接受学习由学习者自学间接经验实现,或者由教师传授实现,学生的学习主要就是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亦存在高低之分。高级接受学习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它要求学习者对间接经验进行重新构建,以将它组织化,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低级接受学习如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等,学习者全盘照搬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自己的理解,更谈不上重新构建。

  (2)发现学习

  在发现学习中,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者的直接发现或创造。

  发现学习亦有高低之分。幼儿未掌握语言前的学习,主要是低级发现学习,它是幼儿借助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经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则是高级发现学习,它主要是借助抽象思维,发现事物本质或活动规律的理性经验过程。

  就这两种学习类型,说不上孰优孰劣。发现学习固然可以实现新的发展,但接受学习却可以建立个人知识的坚实基础。怕的不是一味地接受学习,而是一味地低级接受学习。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主要就是接受学习,但必须是重新构建过的、有了自己的理解的、和自己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的接受学习。

  2、学生学习内容的类型

  学生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学习。

  (1)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在自己的大脑中树立起客观知识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自己是否掌握了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2)技能的学习

  技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合乎规则的个体活动方式。

  它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指的是个体的心智活动方式。譬如,解一道具体的数学题,这道数学题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属知识的范畴,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解答出答案的过程则属智力技能的范畴。从这一点上看,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复杂。动作技能在学生学习中指的就是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的学习

  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抱有的态度取向。简单地说,学生情感态度的学习就是个人心理素质的学习,品德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接经验
任何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
中国教育报
一堂好课的7个标准是什么?最常考的8个教学原则是什么?
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你将如何利用传播理论和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教学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