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益

是学生能考高分就说明课堂效益高,还是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业考评的分数,还要更多关心教师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关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指导与帮助——我们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益?

这是初中七年级的一堂数学课,课题是《同类项》。

教师首先投影教学目标,接着投影若干单项式、多项式,以提问方式进行复习,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有二:一是上述多项式中哪些单项式可以归为一类,二是同一类的单项式有什么特征。讨论刚一展开,教师即草草收兵,简单的师生问答后,教师投影出早已准备好的有关同类项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此后,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答题,强化训练。几个回合下来,教师当堂发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结果全班42人中90分以上的达34人,约占81%。教师很满意,面向全班学生与听课教师三番五次强调这个成绩。

单看这个成绩,应该说,确实不错。但听了这样的课,总觉得不舒畅,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否称之为高效益?不由想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做过的一个实验:在条件相同的两个班级中,他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教同一篇课文。甲班完全由教师教授,乙班由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一个学期以后,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两班学生同时进行测验。结果乙班的优秀答卷占70%,而甲班仅占38%,尤其是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准确程度和对有些问题的理解深度,乙班远远超过了甲班。

这则实验讲的是语文课,但教学艺术是相通的,它同样适用于包括数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由此我对上述数学课堂检测的“优异”成绩打了一串大大的问号:这样的成绩是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操练后开出的一现昙花,还是建立在学生真正理解基础上瓜熟蒂落的结果?如果隔较长的一段时间也来一次“突然袭击”式的检测,学生的成绩还会这样“优异”吗?这样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教学目标了吗?换言之,课堂教学效益能与学生显性的成绩划等号吗?

无独有偶。笔者熟识的某中学校长也曾写过一篇题为《好课≠效益高》的文章,大意是一名教研员听了该校一位政治教师的随堂课后,对该教师刻板的教学流程、过多的知识讲授、沉闷的课堂气氛提出了批评,认定这不是一堂好课。对此该校长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名政治教师是学校公认的教学骨干,年年把关初三,考出来的分数响当当,教学效益就是高。而时下被推崇的一些好课,尽管能体现新课程气息,但可能是花拳绣腿不中用,效益不一定高,学校不欢迎。

这位校长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新课程自然不能花拳绣腿,既要耐看,更要在教学效益上显现真功夫,对此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将考试的高分数等同于教学的高效益,这种看法,着实让人不敢苟同。

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长文喆先生认为:评价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学业考评的分数,而应该更多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工作做得如何,关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效益与学生的分数不是同义语。只有当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激活、神采飞扬、精神充电的乐园,而不是统一罐装的车间、机械操练的作坊,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有意义、有效益。以《同类项》这节课为例,欲求课堂教学的真效益,教师就不能在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后越俎代庖,和盘托出有关结论,继而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印证、巩固以达到掌握解题技术的目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定位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自我认识同类项的定义与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加以强化,以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等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就本节课的教学,笔者作如下设想:教师在复习单项式、多项式的基础上,出示一个新任务,即列出一个多项式,让学生从中找出同一类型的单项式,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个任务,一部分优秀学生由于预习在先或领悟迅速,会顺利完成。大部分学生可能有困难。怎么办?教师不应急于开讲,而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教材上关于同类项的知识解说得很清楚。通过看书,自我领悟,一部分学生也会完成任务。到这个时候,预计还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思维敏捷性不够等原因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教师依然不应急于讲解,而应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组内学生对对答案,看有哪些地方做得不一样,究竟谁对谁错,并就此展开讨论。这个环节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使先学帮后学、先懂教后懂成为一种风气。此后,教师以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如组与组之间有不同意见,可以采用擂台赛、辩论会等形式来寻求共识。

以上环节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单项式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有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自主思考与智慧合作,提炼、概括出同类项的定义、特征。接下来以适度的练习加以巩固、深化,一节课的多元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实现了。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隐居幕后,学生走向前台,他们或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或展开争论,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因为关于“同类项”的定义、特征是由他们自己探寻推断出来的,所以不论是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等等现代意识的培养,比之教师的和盘托出、硬性操练不知要强出多少倍。

(《中国教育报》20053115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简介(新1)
《整式的加减》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整式的加减(一)教案
_4.5合并同类项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旧版《3.2同类项》教学目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