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北民歌我的魂丨忆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合唱队 - 第63期
userphoto

2023.04.24 四川

关注

天上的白云你往那儿飘,

陕北的信天游你知道不知道。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中央歌舞团成立后不久,就准备建立一支民歌合唱队,这个民歌合唱队在演唱上既要忠实于民间歌曲的朴实风格和它的人民性,同时又要把民间艺术的优美特点加以发扬,使它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提起我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每当耳际响起这令人魂牵梦萦的歌声,便总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勾起我人生历程中那最美好的回忆。

我就生长在黄土高坡上的绥德县义合镇,距离三十里铺村十五公里。我奶奶经常是信天游不离口,高兴了唱,不高兴了更要唱。一位爷爷年轻时是扮演狮子舞头的演员,两位叔叔是陕北秧歌的舞蹈演员,还有一位叔叔对我影响最大,他就是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焱。我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家人的影响和陕北民间艺术的熏陶,是在这种浓浓的民间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因而对陕北民歌和陕北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我的人生旅程也就从演唱陕北民歌起航。

1952年,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成立伊始,就决定组建陕北民歌合唱队。当年冬天,张树楠老师(国家一级歌唱家,后担任合唱队队长)、王方亮老师(国家一级曲作家、指挥家,后担任合唱队指挥、副队长)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陕北民歌之乡绥德招收合唱队员,当时大约有数千名爱好唱歌的青年蛹跃报名应招,最后从中精选了三十四名,成为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合唱队第一批队员,我有幸成为合唱队第一批队员。我们这些队员年龄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二十来岁,文化程度有小学,有中学,参差不齐,对音乐的基本知识一窍不通,更不识谱,可以说是一些音盲,但都酷爱唱歌。中央歌舞团为了尽快提高队员们的综合素质,选配了十几位老师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设有政治理论课(老师有王书秀、霍希扬)、文化课(老师有赵素麟、宋哲生)、声乐课(老师有张树楠、王方亮、唐荣枚)、试唱练耳课(老师有钱保华、袁家俊)、形体训练课(老师是谭嗣英),民歌老师是特地从绥德当地请来的民歌老艺人蒋喜祥、高振林、王喜祥等七八位,生活管理老师是段昆、杨振朋。团里对我们学习生活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说普通话,不能学美声唱法,要保持陕北的淳朴风味。除礼拜天外一律不得上街。上午四小时是合唱训练,音乐基础课,下午是政治理论文化课,晚上两小时的自习和作业,在十几位老师的苦心培育和大家的努力下,队员们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合唱队员在绥德县清水沟与民歌老师蒋喜祥合影


1954年秋季,合唱队给团里进行第一次业务汇报演出,我们以合唱、对唱、领唱等几种形式唱了《三十里铺》、《对花》、《兰花花》、《夫妻逗趣》等,其中《三十里铺》是以无伴奏的形式演唱的。因为我们的声音特别和谐、纯真,陕北风味十足,团领导非常满意,对于合唱队的进步和演出的成功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我们又相继排练了合唱《五更鸟》、《茉莉花》、《赶牲灵》、《妇女打硪歌》、《冻冰歌》、《买上两瓶生发油》、《踢绣球》、《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走西口》等,正式参加了中央歌舞团的演出活动。中央歌舞团的演出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当时有轰动全国的《荷花舞》、《红绸舞》、《跑驴舞》、《扇舞》、《孔雀舞》、《狮子舞》等,有陈朝儒的二胡独奏,冯子存的笛子独奏,秦鹏章指挥的民乐合奏,有刘淑芳的独唱,周广仁的钢琴独奏,秋里指挥的美声唱法大合唱等节目。陕北民歌合唱队的节目是整个晚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刚开始我们的节目被排在演出的前半场,因为极受观众的欢迎,很快团里就将我们的节目调到后半场的倒数第二。每次安排正式演唱三首陕北民歌,但每当唱完最后一首时观众总是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要求再唱。因此,每次演出我们总是兴奋不已地唱完五六首后才能闭幕。随着中央歌舞团的演出,陕北民歌合唱队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国性的重要演出活动。

合唱队1954年给中央歌舞团领导汇报演出


1954年冬季,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我们合唱队也参加了。演出团团长是舒莫同志,中国许多著名的民间和民族音乐家参加了这次巡回演出活动。民乐指挥家秦鹏章担任乐队指挥,演奏员有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唢呐演奏家赵春亭,古琴演奏家管平胡、查阜西,二胡演奏家蒋凤之,山东琴书演奏家邹环生、韩凤兰等,组成了有中央歌舞团民乐队参加的强大的演出阵容,先后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十多个大城市巡回演出多场。最令人难忘的是在上海的演出,能容纳数万名观众的人民广场满满当当、水泄不通。我们演唱了表现春天美好情景的《对花》,表现男女纯真爱情的《兰花花》、《三十里铺》,表现土地革命时期陕北人民对游击队那种真挚感情的《对面价沟里流河水》等陕北民歌。嘹亮的歌声在广场上空回荡;风趣、泼辣、诙皆的《大妻逗趣》唱完时,暴风雨般的掌声夹杂着观众的“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的呼声经久不息。那种热烈的场面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谢幕达五六次,每次演出都在高潮中结束。通过这一次在全国的巡回演出,陕北民歌合唱队进一步在全国扩大影响。在每次演出后的座谈会上,人们总是以激动的心情赞扬那些老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同时对民歌合唱队和谐甜美的声音和相互默契的配合,对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总是赞不绝口。在中央歌舞团的影响下,随后全国有些文艺单位也相继成立了民歌合唱队,从而推动了中国民歌事业的发展。

合唱队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


1955年冬,合唱队又回到了陕北老家绥德,张树楠、王方亮、钱保华、霍希扬等几位老师一同回去,又请来了三、四位陕北善唱民歌的艺人,仍是一字一句地以口授的形式教我们学唱以前没有唱过的陕北民歌。这一次大家又掌握了很多陕北民歌,同时通过体验生活,使队员们继续保持了陕北地方特色。

1955年冬合唱队回绥德采风合影

中左为钱保华、王方亮、王喜祥、宋哲生、蒋喜祥、霍希杨、高振林七位老师


1956年国家举行建国以来第一届全国音乐周,陕北民歌合唱队随着中央歌舞团参加了演出活动,又一次受到热烈欢迎和同仁们的好评。在这些演出活动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第一次在怀仁堂给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一场演出,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犹如昨天似的。记得演出的前几天,指挥王方亮老师告诉我们要到怀仁堂参加一场重要演出,但他并没有讲是谁看演出,我们只是急切地等待着。几天后终于盼到了这场演出。开幕前的一刹那指挥告诉我们,今天看演出的是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国家领导人,一定要集中精力唱好歌。大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到前台,大幕徐徐拉开,我们兴奋地一连唱了《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三十里铺》、《兰花花》等几首歌。在谢幕时我清楚地看到坐在第四排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刘副主席、朱老总等首长们不断地鼓掌,总理的右手抬得特别高,还和主席交谈着什么。刹那间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好像腿也站不稳,脸在笑,泪在流,眼睛已看不清台下。因为首长们的热烈欢迎,我们又唱了《女孩担水》、《买上两瓶生发油》等。演出结束回到集体宿舍后,大家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说着、笑着、跳着,喧闹了大半夜。第二天指挥批评说:“你们太兴奋了,有的地方唱跑调了!”对这次演出活动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及时向全国进行了报道。

合唱队1956年在怀仁堂给中央领导演出


敬爱的周总理对陕北民歌合唱队的成长是非常关心的,多次看了我们的演出。合唱队的演出服装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格,其中穿得最多的那一套款式就是总理亲自审定的。最为难忘的是与总理的合影留念。那是1957年11月7日,我和一部分队员应邀参加了在老北京饭店举行的苏联国庆晚会。参加晚会的有苏联和一些国家大使馆的人员,有中国文艺界的代表。在跳舞时大家惊喜地发现敬爱的周总理突然向我们走来,合唱队的同志们蜂拥着挤到总理跟前,争先恐后地和总理跳舞。我们还有个心愿是想和总理合影留念,总理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马上让摄影家吴印咸同志给陕北民歌合唱队的姑娘们照个相,合唱队的同志们立即围绕在总理的身边,拍下这个终身难忘的瞬间。这张照片一直被大家珍藏着。

1957在北京饭店与周总理合影



陕北民歌不仅影响着中国大江南北,而且在国外也享有盛誉。1957年7月,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王方亮老师指挥了另一个民歌合唱队演唱了《三十里铺》等民歌,王方亮老师获得了指挥金奖,合唱队也获得了演唱金奖。

我们的演出服是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夏亚一设计的,她设计了很多套,最后选了三套,包括两套裤装、一套裙装,都非常有陕北特色。其中一套是敬爱的周总理审定的,红绣花鞋,绿绣花边裤子,红绣花上衣配黑绣花兜兜,白绣花上衣配红绣花兜兜,头上还戴了一朵花。这些服装是极受观众欢迎的

陕北民歌合唱队随着中央歌舞团深入到全国各地工厂、农村、部队,在大大小小场合的演出不计其数,可以说为中国民歌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合唱队的姑娘们也为民歌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想当初我们仅仅是一群喜欢唱歌的陕北姑娘,大部分人家境贫寒,文化基础较差。中央歌舞团的领导周巍峙、李凌、戴爱莲、李尼和老师们对民歌合唱队队员们的成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在各个方面给我们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当时,不满十八周岁的队员每天可吃到两个鸡蛋,家庭有困难的队员可享受到团里的补贴。除了书本、课堂的理论学习外,欣赏和观摩世界各地的文艺演出也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来北京的外国文艺团体的演出,我们都会去观摩学习。如当时苏联芭蕾舞团乌兰诺娃主演的舞剧《天鹅湖》、波兰马佐夫舍合唱团的无伴奏合唱等。至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演出,我们更是经常观看。对这些高水平演出的观摩学习,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养和欣赏水平。

陕北民歌合唱队着周总理审定的服装


在我们的老师中,最难以忘怀的是张树楠、王方亮两位老师,他们为组建陕北民歌合唱队,为队员们在文化素养、业务水平上尽快提高,呕心沥血,精心培育,操碎了心。合唱队除了进行合唱训练外,还有包括声乐课在内的各种业务课程,二位老师让我们在保持纯真原声音色的情况下,又借鉴美声的科学发音方法,正确进行呼气、换气和控制气息等,纠正信天游式的不良唱法。合唱队的声音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主要得力于二位老师卓有成效的训练。当然,陕北民歌合唱队那么受观众喜爱和欢迎,首先是由于有一批经典曲目,这些曲目大部分是张树楠、王方亮两位老师根据合唱队的特点,将原始的民间歌曲按照女声二部合唱的要求进行了成功的改编。如《三十里铺》第1、2、5段是领唱、哼唱、和声伴唱,是2/4拍子,第3、4段是轻快活泼的三拍子。观众既欣赏到了陕北民歌淳朴和浓烈的原汁原味的风格,又从升华后的陕北民歌动人旋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曲目仍然令人陶醉,传唱不衰。张树楠、王方亮两位恩师和我们朝夕相处多年,培养了新中国第三个民歌合唱队,他们为发掘和弘扬陕北民歌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恩师!

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合唱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是在合唱陕北民歌的事业中锻炼成长起来并由此奠定了人生的基础。后来,我们这些人有的成为国家二级歌唱演员,有的成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有的担任了文艺单位的领导或管理人员。现在回忆起来,在这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陕北民歌的歌声一直伴随着支撑着我,陕北民歌 - 我的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歌人生丨记著名陕北民歌演唱家马子清
姜嘉锵 简历
送别---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
混剪陕北民歌《工农齐武装》,陕西省歌舞剧院合唱队,1972年版。
金老师的陕北民歌
“80后”歌唱家罗天婵-共和国第一位抒情女中音的时代歌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