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万别让孩子越来越没孩子气!|智慧家教


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很多“成人化”的孩子,他们的穿着成熟的衣服,说着老道世故的话,眼神里流露出老练,神情里难觅天真,早熟的孩子是越来越多。


其实,这种早熟的“缩小的成人”“不完全的小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社会资讯日益发达,孩子很小就开始接触电视及网络,他们多数时间和家长生活在一起,成人又很容易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生存压力打着爱的幌子转嫁给孩子。   



而这些早熟孩子的童年、童心、童趣也早就消逝在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冲击和家长的“爱的名义”中:

一、“早熟”现象让孩子失去应有的童真和童趣。“早熟”的孩子往往失去了以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的能力,也可能丧失了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发自内心的探求欲望。

二、语言“早熟”会影响儿童智商。如果孩子只是模仿大人的语言却不知其中的意思,长久下去,对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智商无疑是有害的。

三、“早熟”会造成行为能力和情感控制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的人格障碍。在少儿时期,“早熟”现象如得不到家长及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矫正,到了青年时期则可能发生交往能力下降、人格及行为障碍等等。


无论承认与否,早熟的“小大人们”是成人有意无意“打造”的结果。“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才能让他们忆起童年时不会因当年的“小大人”而心存遗憾?

作为家长,我们要防止孩子早熟,还孩子以童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遵循孩子的天性。

鲁迅先生多次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的规律。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儿童教育首先在于“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时期之儿童得保自然之本相”。然而,在这个崇尚速度和效率的年代,家长生怕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留下永久的遗憾,于是咬着牙把孩子送进孩子各类兴趣班,信奉唯分数论。这样只能给孩子增加负担,让孩子承受不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心理压力,变成心事重重的“小大人”。


2
第二,不要将成人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

尽管孩子成人后无法回避残酷的现实和激烈的竞争,但过早地将这种价值观念和判断灌输给孩子,孩子可能会对这个社会产生怀疑和悲观心理。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家长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将其推倒呢?出于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家长应当去保护属于孩子的那个独特的世界,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要多去聆听孩子的想法,走进孩子的世界;要树立正面、乐观的形象,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此外,家长要少在孩子面前妄议单位、他人是非。


3
第三,要让孩子生活在孩子的社会中。

因为家长对安全的担忧,也因为孩子们太“忙”,如今的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时间相对减少。但与同伴交往是孩子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途径,孩子需要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习、成长,从他们身上寻找力量。家长应为孩子创设更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回到孩子中去。


4
第四,为孩子选择适宜的电视节目、网络内容。

现在电视与网络的内容五花八门,绝大多数以成人为受众,孩子过早过多接受这些信息会造成他们盲目模仿。所以,家长应科学选择有意义的节目,或者用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籍来避免现代媒体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让孩子的童年纯净而有意义。


5
第五,有些事情要回避孩子。

一些父母经常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陪伴者,领着孩子购物、逛商店、串门等,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说是开阔眼界,实则是剥夺孩子的自由。这种以父母活动为中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带给孩子过多的外界刺激,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特别是母亲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说心里话、商量事情的对象。总之,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只有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人才能具备起码的资格在未来社会立足。 

可是,如果你遗憾地发现孩子早熟了,怎么办?

首先,接受他(她)已经成长的事实,切忌惊慌发怒。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每个孩子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也有着独立的人格,家长不可能、也不应该控制孩子的想法。

其次,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此时,你已没必要谴责孩子为什么这么早熟,每个都人是有个体差异性的,但是,你必须让他(她)正确地早熟。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但不能被不堪的事物误导。宁可是你亲自向孩子普及一些启蒙知识,也不要让他(她)从良莠不齐的网络或者心怀不轨的同学那里知道这些。

最后,过滤孩子看的书和动漫。对不太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书和动漫进行筛查,尤其是一些不健康、带有暴力的。同时,也要避免让孩子看一些《喜羊羊》《熊出没》这些无趣、低能的动画,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如《草房子》《宝葫芦的秘密》《上下五千年》《鲁滨孙漂流记》等。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孩子就像一株野生植物,充满了天真、自然、纯洁、原生的力量和无忧无虑的欢乐,而他们与生俱来有着坦率、理解、好奇和自发的能动性,会被教育、理性和羞耻感所淹没。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规训手段,以培养社会的人才为目的,而家庭则成为教育理性之外的情感性补充。因此,父母教育应该给孩子更多基于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保护孩子独有的童心与气质——孩子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学琴--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惹不起”?“五大学问”陪孩子走过青春期
初中家长学校培训材料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纠正孩子任性的小妙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