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话徽茶·太平猴魁太平猴魁及其制作技艺

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位于安徽省南端,地貌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国土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举世闻名的黄山和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就座落于境内。现辖14个乡镇,总人口16.3万人。全区茶园面积3400多公顷,年产茶千余吨,其中名优茶占80%以上。全国十大名茶中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就生产于此。

黄山区是中国极品名茶之乡。宜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556mm,茶区有雾天达200多天、森林覆盖率90%以上。黄山区被农业部划定为国家名优绿茶优势区域。

黄山区1983年以前名称为太平县,建县于唐天宝7年,1984年到1987年为县级黄山市,1988年设地级黄山市后改为黄山区。这里历来以山水之美、林茶之丰、商贾之雄、文物之盛而蜚声中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太平猴魁这一茶中奇葩,屡获殊荣,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被消费者誉为“绿茶王子。”

太平猴魁茶历史

太平猴魁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

太平猴魁茶创制于190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南京江南春设在家乡新明茶区的茶叶收购站,为了增加茶叶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赚取较高的商业利润,专门请人将尖茶中枝头大小一齐的芽叶单独拣出,单独包装,运往南京高价销售,深受嗜茶人士喜爱,获得成功。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人称王老二),具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特别精于茶叶加工,且思路敏捷,由此受到启发,认为与其在成茶后挑选,不如在采鲜叶时就开始精挑细制好,遂即在海拔750米的凤凰尖一个叫泼水凼的高山茶园内精心选出又壮又挺的一芽二叶,经精心制作,制出的干茶规格好,质量高,称为“王老二魁尖”。由于该茶的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故此茶称为“太平猴魁”。

1912年经太平茶商刘敬之(1880-1965年)推荐,并收购2公斤陈列于南京南洋劝业会场和农商部,获得优奖。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中国送展的名茶太平猴魁几经评审,终以其卓越的内质征服评委,冠盖群芳,脱盈而出,荣膺金质奖章荣获一等奖章和证书。

1916年在江苏省南京茶叶陈列比赛上又获金牌和优奖。从此太平猴魁茶便逐渐蜚声海内外。

1955年太平猴魁茶被中国茶叶公司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1982年6月在长沙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评为全国名茶。

1983年被外贸部评为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1986年5月在福州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评为全国名茶。

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评选被评为金奖。

1990年9月在河南信阳市全国名茶评选全上评为全国名茶。

1990年12月,太平猴魁茶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

1997年11月获安徽省政府授予的首批名牌农产品称号。

2002年5月荣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并以500克7万元价格拍卖成功。

2004年在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太平猴魁茶荣登“茶王”宝座。

2005年在中国黄山(上海)茶交会获特等金奖,在拍卖会上100克太平猴魁茶创下15.9万元竞拍天价,轰动茶界。

太平猴魁手工采制技艺

太平猴魁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蜚声中外,其色、香、味、形在我国众多名茶中也是独具一格。依其品质特征,猴魁茶分为极品、特级、和一、二、三级。太平猴魁茶,品质超群,外形扁展挺拔,魁伟壮实,二叶抱一芽,不散、不翘、不弯曲,色泽苍绿匀润,遍身白毫,含而不露,且主脉部分呈暗红色(俗称“红丝线”),入杯冲泡后,芽叶缓慢舒展,并竖立成朵,宛如兰花,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灵高爽,持久兰花香,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持久,连续冲泡三、四次,兰香犹存,滋味不减。太平猴魁茶无论在外形和内质上都别具特色,特别是在色泽度和单芽重上,更与其它各种名优绿茶有显著不同,特征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太平猴魁有一套传统的精湛的手工采制技艺。

手工技艺一——鲜叶采摘

太平猴魁茶采摘之考究,原料标准之严格,措施之过硬,在我国名茶中亦属魁首,超出任何名茶。

4月中旬左右,当茶园中有10%的芽叶达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开园采摘。立夏前结束,历时二十多天。

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采用提手采。

每天的采摘时间是上午六时至十时,即清晨朦雾中上山采茶,雾退即收工。

采茶要做到“四拣”,即拣高山不拣低山,拣阴山不拣阳山,拣生长旺盛的柿大茶茶棵,不拣其它品种的茶树,拣挺直茁壮的嫩梢,不拣弱梢病枝。

鲜叶管理:采下的鲜叶必须装在洁净、透气的竹篮中,不可闷压。及时摊放于竹制可透风漏水的大篾盘中。

手工技艺二——拣尖

拣尖就是拣剔出能制太平猴魁的标准芽叶,它是决定成茶规格的重要一环。具体做法是:

将采回后的鲜叶倒在拣板上,按一芽二叶的标准一朵一朵进行挑选,做到“八不要”,即对夹叶不要,过大、过小不要,瘦弱的不要,叶片全开 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色淡、紫色的不要,节间过长不要,有病虫危害的不要。将符合要求的第二叶以下叶片连梗折去,末端留一粒米长的柄,保留的一芽二叶的二叶尖同芽尖基本相平,长度5—7厘米左右,芽叶枝枝齐整,老嫩一致,一斤高档干茶约1800个芽头左右。不符合标准的芽叶和拣剔出的叶片,另制魁片。

天气气温高,空气干燥,晴天采下的鲜叶在拣尖前和拣尖时上面要盖上湿布,防止叶内水分蒸发过多,保持鲜叶鲜活。雨天采的鲜叶,要摊放勤翻去水,将表面的水分晾干,否则干茶色泽发暗,品质下降。

手工技艺三——摊放

对精心挑剔出的猴魁原料要进行摊放。

摊放的目的,其一是蒸发部分水分,降低茶叶细胞的张力,使叶茎由脆变软;其二是由于水分的散失而引起芽叶中的内含物质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为形成太平猴魁色香味的独特品质,奠定物质变化的基础。

摊放场所要求清洁卫生、阴凉、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鲜叶摊放在竹匾、晒垫上。摊放时间4—6小时。

鲜叶摊放程度以叶质由硬边软,开始失去光泽,青气减少,清香初显为宜。

手工技艺四——杀青

猴魁杀青的目的有五个方面:①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氧化,防止红梗红叶;②使鲜叶失水,叶质柔软,便于做形;③加速鲜叶中某些化学成分水解和热裂解,为猴魁香味奠定基础。④促使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去掉青草气,使沸点高芳香物质显露,增加茶叶的香气。⑤理顺茶条,便于做形。

太平猴魁的杀青一定要采用锅式杀青。

杀青锅为平口深锅,事先将锅磨光洗净,使锅内光滑发亮。为确保火温稳定,应以木炭为燃料,锅温120℃左右,即手离锅底16厘米(约5寸)时,感觉烫手,下叶后有“噼、啪、噼、啪”的响声。每锅投叶量2两左右,先低低翻炒,每分钟约30次,叶温烫手冒热气时,翻炒高度增加,以散发热湿气,但手在锅里扬的高度不出锅面。翻炒动作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茶叶不能在锅内打滚,要同一方向边炒边抖边理条,使叶片不散不翘,历时约3—4分钟。炒至锅内听不到响声,叶质柔软,梗折不断,青气消失,茶香透露,叶色暗绿,叶面略有白泡而不粘手为杀青适度。

炒几锅后,要清除锅上的茶汁,保持锅内洁净光滑。

杀青叶起锅后,迅速薄摊于篾盘中,上下轻轻抖散,快速散发热气,舒展茶叶,然后上烘烘焙。

手工技艺五——头烘

猴魁烘干分头烘、二烘、三烘三道工序。

头烘俗称“子烘”。传统工艺方法全部在烘笼上进行,炭火要烧透,防止出现烟味。

每锅配篾制烘笼四只,用炭火烘焙。第一只烘笼温度100℃左右,余下三只烘笼温度依次降低,分别为90℃、80℃、70℃。杀青叶先投入第一烘笼,投叶时将竹盘里的杀青叶一次掀到烘顶上,而后用双手在烘笼边缘拍打几下,使茶叶平伏于烘顶上,烘2-3分钟,叠翻倒入第二烘笼烘焙,并用双手在茶叶上捺压一遍使茶平直,同样经2-3分钟,再叠翻入第三烘笼,再轻捺一遍,以进一步整形,叠翻入第四烘笼时,因叶片已有脆意,不需再捺,第四烘笼烘出的叶子一般在六成赶左右,即可下烘。

头烘后,摊凉40-60分钟,使茶叶冷却回软,再上二烘。

手工技艺六——二烘

俗称“拖老烘”,温度80℃左右。每笼烘叶要相当于头烘烘叶量的4-5倍,但可见烘项,约250-400 克,每隔5分钟左右叠翻烘一次,烘时用棉制干净毛巾轻捺固定茶叶形状,经过5-6次叠翻烘,时间约20-30分钟,于九成干(含水率约10%),嫩茎一折就断时下烘。

二烘后将茶叶放在篾盘里摊晾5—6小时,使水分慢慢地重新分布均匀后,再进行三烘。

手工技艺七——三烘

三烘俗称“打足火”,是最后一次烘干处理。烘笼温度为80-90℃左右,较头烘低、二烘高。每笼烘叶量为750-1000g,每隔4-5分钟叠翻一次,切忌捺压,历时20分钟左右,至茶叶足干、手捻茶叶成粉末时即可起烘。

手工技艺八——装桶

每桶装20kg,铁桶内衬垫“箬叶”以提高茶叶香气。装桶时下用棉垫上用半圆形木板逐层捺实,直至装满,茶桶装满后,桶盖两层“箬叶”,放一张标签,加盖、密封。

太平猴魁采制技艺濒危状况

随着太平猴魁茶美誉度和市场需求的提高,一些假冒、仿制现象有所抬头,目前太平猴魁茶采制技艺濒危状况及面临的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鲜叶采摘技艺执行不严。不能完全达到拣高山、拣阴山、拣柿大茶、拣壮枝等“四拣”原则,一些低山茶阳山茶等不符合要求的芽叶被采摘充当太平猴魁茶的生产原料。

2、拣尖技艺把关不一致。太平猴魁茶两叶抱一芽的拣尖标准有些农户不能严格做到,一些个头比较小的一芽三、四叶也被选出用来制作猴魁。

3、传统的杀青技艺被擅改。杀青是太平猴魁茶的关键工序,操作技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太平猴魁茶的色泽、香气和滋味。近年来一些地方茶农为图省事、易做形,将传统的锅式杀青擅改成“拉拉机”(理条机)杀青,严重改变了太平猴魁茶的品质,降低了名茶质量。长此以往传统的手工杀青技艺掌握和使用的人会越来越少,乃至失传。

4、太平猴魁茶压榨式整形现象严重。目前太平猴魁产区广泛采用的铁制或木制压榨式整形机整形茶叶,这种强压茶条的方式不可取,应立即改正。太平猴魁茶做形要轻,不能用力滚压,以免造成茶汁流失,只要杀青杀透,毛火火工足,不挤压也不会红梗。传统的做形按压较轻,因为做形轻可减少叶组织破裂,茶汁留于叶表少,有利于干茶色泽绿润,泡饮时会减缓水溶物溶出的速度,茶汤上口就不会浓烈。做形轻可以改善猴魁干茶的色泽和口感。

5、抽屉式木烘箱有全面替代竹制烘笼之忧。烘干是太平猴魁成形、提香的重要工序。目前猴魁茶区普遍使用的木制抽屉式烘箱,整形效果虽较好,但有不少问题,湿气排放困难,茶叶处于闷蒸状态,叶绿素易遭破坏,香气难以显露,滋味欠鲜爽,更谈不上有“猴韵”,极大地影响了太平猴魁茶的品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太平猴魁茶传统的手工采制技艺濒危状况十分严重,技术问题极其突出,保护太平猴魁传统手工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太平猴魁茶的保护措施

为保持太平猴魁茶的品质特征,维护太平猴魁茶这一历史品牌的声誉和正宗地位,保护太平猴魁茶传统的手工采制技艺,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保护措施:

1、实施太平猴魁茶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为有效保护太平猴魁茶免遭外地非原产地域产品的侵害,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黄山区人民政府于2002年10月10日,向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提出太平猴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经审查、公示,国家质检总局于2003年5月19日正式公告对太平猴魁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为黄山区所辖区域。

2、制定太平猴魁茶园建设标准。

依据太平猴魁茶的历史状况和品质要求,制定了太平猴魁茶的茶园建设标准,其具体的要求是:①该茶园的海拔高度应在300米以上;②茶园土壤为透气保水保肥的乌砂壤土、黄砂壤土;③茶园栽植的茶树品种必须是无性系柿大茶;④茶园四周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

3、申报太平猴魁茶国家标准。

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专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猴魁产地调查研究、反复实验,多次召集猴魁制作的一线人员和经销大户进行商讨,并在有关科研部门协助下,完成了太平猴魁茶的各级标准的编制,经报国家标准委审查批准,该标准于2005年3月23日发布,2005年8月1日实施执行。标准将太平猴魁茶产品划分为五个等级,即极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对各级产品的品质特征,分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4、申报太平猴魁茶工艺规程。

在对太平猴魁茶传统的制作技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整理,广泛听取茶叶专家、茶农及各有关人员的意见,制定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太平猴魁茶加工工艺规程,对太平猴魁茶的各道工序的各项技艺参数、技艺要求都作了明文规定。省质监局组织专家对太平猴魁茶工艺规程进行审查,批准于2002年12月18日起执行实施。

5、建设太平猴魁茶标准化示范基地。

坚持从源头抓起,抓好太平猴魁茶的标准推广工作,通过龙头企业建设太平猴魁茶标准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起示范作用,全区共建设示范企业、示范基地9家,其中的太平猴魁无公害茶标准化示范区,于2004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95分的优异成绩和专家的好评。

6、加强太平猴魁茶采摘技艺的培训。

为切实做好太平猴魁茶采制技艺的保护工作,在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内发放太平猴魁茶标准和工艺规程5000余册,举办不同形式的太平猴魁采制技艺培训班近百场,受训茶农12000人次。近年来,太平猴魁茶的各项保护及推广工作已在产区普遍展开。

结束语

太平猴魁作为老牌全国十大名茶,历来十分精贵稀有,品质优异人皆称赞。但随着太平猴魁茶知名度的提高,一些不符合太平猴魁茶生产的地区,模仿并擅改太平猴魁加工制作工艺,肆意将达不到太平猴魁茶产品质量标准和品质特征的茶叶,打着太平猴魁茶的品名推向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扰乱了经济秩序,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要万分珍惜太平猴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认认真真做好太平猴魁茶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工作,严格按照太平猴魁茶国家标准和工艺规程进行生产加工,保持其传统风格及独特品质;整肃市场,确保太平猴魁茶品质,让太平猴魁茶永放光彩,永远让人喜爱。(via黄山区政府网)

END

中国《徽茶》,是在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和华夏徽茶网等单位支持下,由安徽徽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的茶专业DM。《徽茶》以振兴徽茶产业、弘扬徽茶文化为主旨,致力于为广大徽茶企业发展、为安徽茶业经济迈入新常态服务。咨询电话:0551-65857639

【徽茶·微平台】是安徽徽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综合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与《徽茶》、徽茶官方微博、华夏徽茶网共同为振兴徽茶经济服务。是徽茶企业品牌营销的助推器、徽茶文化传播的宣传站,爱茶人士尊享生活的雅致平台。凡转自【徽茶·微平台】的所有文章、图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版权】本平台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除非实在无从查证),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欢迎投稿,联系信箱:chinahuicha@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极品名茶之乡——黄山区
太平猴魁制作工艺
曾占据中国名茶近半壁江山的安徽茶,为什么声名渐弱?
食客:人生百态思如茶——聊聊这些国家非遗名茶(绿茶篇)
太平猴魁制作技艺
六安瓜片炒制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