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鹰老师修行感悟分享之“良知”(二)

各位师友早上好,昨日向大家汇报了《心学修行工夫之体证良知》的第一部分,主要谈了两点感悟:1.是良知让我们具足了视听言动的生理性能;2.是良知让我们具足了对事物的分辨与思考性能。今天继续汇报。3. 是良知让我们具足“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的道德判断性能

孟子为了描述“良知良能”,举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这样的道德情感体验,我想大家都经历过,先生从“是非之心”入手来发展良知理论,强调了良知让我们具足了判断是非善恶的性能。

按照之前我们分析先天生理、心理性能的逻辑,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道德判断性能。

看上去判断是非的主体是“我”,被判断的是“我的意念”,然而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我”怎么定义?对应哪个感官?全部身体,还是大脑,还是心脏?似乎“我”无法具体到有形有相。

 先生说“心为身之主”,那就用这颗心来代表我。然而,“心”却也是无形无相的,它似乎就是“我的意愿”,“我的想法”等等。

 说到底,我们一直把自己的“意念”、“观念”、“好恶”作为“我”的代表,俗称“自我意识”,然而,“意念”可以代表“我”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我们讨论的是“不虑而知”的主体,其前提便是“不通过意念”而自然产生的觉知。况且“意念”是被判断的客体,怎能同时又来充当主体呢?

先生于此提出一个震撼的命题——“良知是心之本体”

 类比于之前我们对生理性能的分析,心就相当于眼睛,意念就相当于万物,眼睛通过“见性”来看见万物;心通过本体良知来觉知意念。

这个本体良知就是心在面临道德冲突情境下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一种判断性能的主体。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种性能也被称之为“德性之知”、“先验智慧”,而这个先验智慧正是为我们的经验智慧(见闻之知)来保驾护航的。

读到这里,您明白“心的本来面目”了吗?


二、良知无时无刻不在显现


也许你会感慨,这种生理和心理的觉知性能也太原始了,太初级了吧?不是人人都有,时时在显现吗?

古圣先贤大费唇舌要阐明的“道”就是这个吗?阳明先生讲的“良知”就是这个吗?

你还不得不承认,在你我身上,除了这个为我们提供各种天赋性能的良知,还有什么是无善无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呢?

先生在传习录中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如果将上面我阐发的概念引入,你就能够读懂这一段文字:目,单独作为一物,哪有什么本体?只有它能够看见万物之色的性能显现之时,它的本体才得以显现,所以说“以(感应)万物之色(的性能之源)为体”,“心无体,以感应天地万物之是非(的性能之源)为体”。

良知每时每刻都在用“性能”的方式在显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注意到了,却不敢相信这便是“良知”在呈现。

先说生理觉知,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看着外面的世界,看着自己的身体,可从来没有把“能够看见的这个性能”当一回事。

内心留意的是外境的美丑,个人的好恶,于是外随境转,内随念迁,难怪老子要大声疾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耳目这样的生理器官,它自身是不会思考的;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你的“心”会对耳目所感应到的外境信息进行处理,孟子称之为“思”,这个“思”便是良知的性能体现;

“此天之所与我者”,这是天赋予我们每个的。“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孰大孰小,孰是孰非,良知自知

所以,想要体证良知,就把注意力放在这个能够看见、能够听见、能够尝味道的性能上。

不要让意念所代表的“我”掺和进来,因为一旦掺和进来,便分不清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心就会被物欲所蒙蔽和牵引,便会变成逐物。

再看看心理分辨和思考性能,这个性能是最难认知的一个性能,它最容易与融入了自己价值观念,个人习性的思维能力相混淆。

其实,它们之间的界限就在于有没有“自我意识”的参与,先生所谓“着了一分意思”和“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即:作分别,不作分别想。

心学的伟大就在于先生悟出了良知所具备的,可用于道德实践的善恶是非判断性能。

这个性能“吾性自足”,自己为自己立法,不假外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为良知之发用。从而使儒家之“道德”不再停留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德目教条的肤浅层面上,而是接续孟子的心性之学,步入“万物一体之仁”之天地境界,相比佛道两家,毫不逊色。

我们不妨再用先生著名的四句教来印证一下我的观点:良知是天赋性能的源头和主体,它蕴含着我们生理、心理和道德实践的性能。

无善无恶心之体——提供性能的良知,它本身不具备善恶属性,与物无对;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把“意念”认为是“我”的时候,“我”的价值观便开始启动,善恶便开始出现;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提供了一个性能,它具备对这个善恶之念的是非判断;

为善去恶是格物——运用好这个性能就是格物,既是致良知的工夫也是良知之发用。

今天就汇报到这里,明天继续第三部分的汇报,感恩大家的陪伴和聆听。


课后答疑:


福建漳州南歌问:谁在听老师讲课,这个“谁'是良知吧,这个“谁'听完课会感恩激动,也是良知吧?

潘鹰老师答:您能够对我汇报的内容进行思考,这个性能,这个本事,这个本领,是良知赋予您的。


助教老师铉杰课后体悟:


世间万事,其善恶是非良知自知,万般争辩徒枉然。良知当为人本,良知当如明镜,良知当为君子准绳。物来自然照,莫使着私意;镜昏勤擦拭,无私镜自明。


 

此为潘鹰专栏的第20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习录之良知本体 潘鹰
【致良知】是非对错只需问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40种人生哲学,你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度阴山趣说王阳明4:所谓善恶,全是人搞出来的
良知_天理之昭明灵觉处_略论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心是万物的尺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