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六经六日”(五)

   对于《伤寒论》中“六经六日”的解释,在张仲景的原意之外,诸多医家有不同的看法,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也不难发现诸多医家有不同意见的原因是根据他们对于《伤寒论》的理解和临床运用来作出解释的,也就是说对于“六经六日”在他们的理解之下能够解释得通,便成为了一种学术思想。

   我想产生这些学术争鸣的原因之一是文言用词之意的不确定,或者说是人的“意”的成份太浓厚。比如太阳病,是太阳经本身的疾病还是指病邪在太阳经导致的疾病?清代名医张志聪便认为:《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病,多半是指气化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病。张锡驹认为:传经之法,一曰太阳,二曰阳明,六气以法相传,周而复始,一定不移,见气传而非病传也。

   对于《伤寒论》“六经”的认识主要有:六经气化学说、形层说、正邪相争说、脏腑经络学说、表里学说、八纲分经说等。

1、“六经气化”说

   以上文提到的的张志聪、张锡驹为代表。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志聪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十之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为什么自然界的六气容易与人体的六气相感应呢?比如湿气,自然界中有形成湿气的条件,而人体中也具有了形成湿气的条件,所以相感应。


2、形层说

   阐发这一学说的是清代名医俞根初。他说:“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此为六经外部之形层。六经内部之形层是“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腑,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外邪致病总不外内外两途,这样俞氏从理论上阐明了“六经统外感”的思想。

3、正邪相争说

   如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太阳之为 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 病,元气债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期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可儒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厥阴之为病,正邪相博,存 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

4、脏腑经络学说
  
   郝万山在《伤寒论讲稿》中说:“在六经辨证中,三阴三阳是病证或说是病理的概念,它包括了病位、病性和病势的含义,太阳病,病变部位就原文来看,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体表营卫,其主要证候为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气开始抗邪,属阳证、表证阳证的初起:如邪气循经入腑,则会有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阳明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阳明胃经、胃肠之腑,邪气已经入里化热,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争而出现的大热、大实之证为里证.为阳证的极期。少阳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胆腑和三焦,邪气在经为寒,在腑化热。其证进一步发展,邪气既可以由阳人阴而内传太阴,转成阴证;也可以内传阳明,进而发展为阳证的极期。太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阴脾经和脾脏,主要证候是太阴脾脏的虚寒证,为阴证、里证,是阴证初起。阴证的轻浅阶段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以及足少阴肾经。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病及少阴,涉及到人体根本阳气的动摇,故为阴证,里证,为阴证的危重期。厥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厥阴肝经、肝和心包,如果邪由少阴传来,也就是说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寒邪进一步传入厥阴,则属阴证、里证,为阴证的终末期,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阴盛阳绝的死证。
   有持脏腑经络学说观点的医家还有朱肱、李时珍等等。

5、表里学说

   太阳主外,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阳都主外,三阴都主内。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太阳主外,少阴主里。太阴与阳明相表里,少阳为表,厥阴为里,少阳是全身半表半里,厥阴则是半里半表。太阳转少阴,阳明转太阴,少阳转厥阴。

6、八纲分证学说

   六经辨证中包含八纲分证:


   六经中包含阴阳分证: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


   六经病包含表里分证:太阳为六经之表,其他五经病为六经之里。太阳为三阳之表,阳明为三阳之里,少阳为三阳之半表半里;太阴为三阴之表,少阴、厥阴为三阴之里。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为太阳之表,太阳蓄水、太阳蓄血为太阳之里。

   六经中包含寒热、虚实分证: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但也有寒证、虚证;三阴病多虚证寒证,但也有实证、热证。

   因此可以认为,八纲辨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辨证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纲领性的辨证方法。但八纲辨证只是辨别病证属性的大方向,并不能直接指导选方遣药。而六经辨证则可以具体确定所选用的方药。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不管选用那种学说,或者倡导哪一种学说,其目的都是为了指导临床用药,治病救人。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在中医的学说之中没有一个定论,这样“丰富”而久远的学术思想,是否有违背“治不能循理,则弃术于市”的美好愿望。这些理论的产生,应是众多医家在临床和理论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双向反馈”的模型,即一个学说能指导临床用药,而临床用药又能反馈这个学说是否有迹可循。如果单凭理论上的太阳经循行于颈背部之表而没有实践证明太阳经确实循行于颈背部之表,那太阳经循行于颈背部之表的理论是“意”的成分在主导,那也就失去了临床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龙砂薪火传承:六经串解
《伤寒论》六经研究诸说总结 铁杆中医论坛
治疗肢厥的方剂
三阴三阳源流探究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