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前圈重点 · 语文丨练透学会稳拿分之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文体之一,近年来难度也在逐渐提高。下面小唯唯就带大家分析下各地中考说明文的考查情况,并通过精选好题探究说明文阅读九大考点。

“七嘴八舌”说考情

■ 陕西说

1.陕西近10年说明文为必考文体,下设4道小题,12分。

2.选材涉及传统文化、生活科普、自然探秘,字数在1100字左右。

3.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章内容概括辨析、说明顺序、内容理解与概括、段落作用、提取文章关键词、拓展探究。

■ 河南说

1.河南近12年6次考查说明文,隔两年考两次。2008~2016年为4道小题12分;2017、2018年为3道小题,分值不变。

2.选材涉及传统文化、人体奥秘、生活百科、自然百态,字数在1000字左右。

3.考点:说明文标题、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信息筛选整合、段落作用、材料在原文位置分析、材料探究、拓展延伸。

■ 河北说

1.河北近 11 年 8 次考查说明文。下设 3 ~4 道小题,共 7 ~ 12 分。2.选材涉及传统文化、科技成果、百科知识,字数在1000字左右。

3.考点:说明对象的辨识、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文意转述、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段落内容的概括、句段作用、分析探究。

■ 云南说

1.和议论文选考,2018年4小题10分,2014、2015年4小题9分。2015、2014连续两年考查。

2.主题涉及热点科技、传统文化、生态环保。

3.考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内容概括、拓展延伸重复考查,其余均为重复考查。

■ 安徽说

1.安徽近10年6次考查说明文。下设4~5道小题,共15~19分。

2.选材涉及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字数在700~1000字。

3.考点:划分文章层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点、分析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主观表达、句段作用、品析说明文语言、词语理解。

■ 广西说

1.说明文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必考文体。下设3道选择题,6分。

2.选材涉及生活科普、传统文化、自然奥秘、科技创新、地域特色。字数在1000字左右。

3.考点:关键信息处理、文章内容转述、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品位说明文语言、标题作用等。

▼▼▼

“七嘴八舌”说考情

▼▼▼

专家密招赶紧看

 考点一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1. 看标题,抓说明对象修饰语。

以标题直接为说明对象的,标题中的修饰语往往具有暗示或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以引导考生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 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① 文段的首句或末尾句或者文章的开头段,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此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细读段首和段尾,找出与题目中修饰性的词语相似的内容、总结性的句子,整合概括。

② 划分段落层次,抓中心句。从材料入手,一般说明内容是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依次展开,考生需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层层揭示,然后归纳总结,即可得出说明对象的全部特征。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经在文中明确指出来了,阅读时找出关键句即可。注意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此外等。

 考点二  说明文语言 

考向1  准确严密性

通常从以下角度设问:

①“××”一词好在哪里?

答题规范:词义(是否含修辞)+生动形象地…… + 事物特征。

②“××”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步骤:

A. 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

B. 解释词语本义以及语境义,词语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对句子进行的修饰或限定作用;

C. 比较:比较删去这个词语和不删的区别,结合具体内容说明不能删去的原因;

D.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答题规范:

不能删+解释词(句)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若删去,……不符合实际(太绝对化)。

③“××”一词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答题步骤:

A.表态(不能);

B.分别解释原词和替换词的意思;

C.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替换后句意发生的变化(与实际不符);

D.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答题规范:

不能。原文“××”词语是…… 的 意思,而替换的“××”只有……的意思,如换成“××”,就与原文内容不相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考向2  生动形象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是指说明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特点,一般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字词、短语、句子描写生动、优美之类。作答时,结合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回答句子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进行生动、形象地说明即可。

 考点三  文意转述 

此类题常用解题步骤:一了解、二标记、三比较、四判断。

(1)一了解: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说明内容、各段之间的联系等。

(2)二标记: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句、段(一般是句),并且给这些重要句子和关键词做上记号。

(3)三比较: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

(4)四判断:根据比对结果最终确定答案,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

注意:正确解答这类题还需要培养细心的审题意识。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比较异同时,要特别注意,看似相同的说法可能相去甚远,貌似无关的说法可能本质相同。

 考点四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一步:锁定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段落,根据判定的标志性语言( 词语) 判断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步:要体现出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如打比方形象生动;作比较是突出强调 ×× 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具体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见下表:

 考点五  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案需要“提取”还是“概括”。

第二步: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

第三步: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

“概括”时,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① 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言简意赅。

② 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意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③ 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段或中心句,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④ 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第四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

 考点六  段落作用 

解答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需从内容、结构以及表达效果上考虑:

(1)内容上:需结合文章的说明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什么意思等。

(2)结构上:

① 开头语段的作用:

A.引出(或交代) 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点);

B.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② 中间段落、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并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③ 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说的作用,或与开头的说明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3)表达效果上:

若有说明方法,则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作答。另外,分析句子作用时,需观察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再回答作用。

 考点七  标题的作用 

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揭示(概括)说明内容。

(2)表达效果上:

①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②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 什么”“ 为何”等词语、标点)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③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注意:以上作用,在答题时,切记不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文章具体的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

答题规范:①直接用说明对象作标题;②主要特征(修饰或含感情色彩的词)+说明对象。

 考点八  说明顺序 

考向1  辨别说明顺序

(1)明确说明文类别。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会采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多采用逻辑顺序。

(2)寻找语言标志。时间顺序一般会有朝代、季节、早晚等标志性的词语;空间顺序一般有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为什么”“原来”“ 因此”等标志性词语。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找不出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的标志词时,便是逻辑顺序。

(3)分清主次,综    合归纳。有时候一篇说明文会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故辨识时,要以主要的说明顺序为主。

考向2  结合说明顺序,概括说明思路

解答此类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明确选文的说明顺序(或说明结构) (有时题干已给出,有时题干并未明确说明,需要对说明顺序(或说明结构)进行辨析)。

(2)按说明顺序(或说明结构)将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梳理。答题规范:首先,说明(介绍)……然后(再、其次),介绍……( 再次)……最后,介绍……

 考点九  拓展探究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作答要求。弄清是否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以防答案不全面或脱题。

第二步:分析材料,把握主要内容或者材料的共性(多则材料时)。所给材料一般是列举事实,所以这就需要把握材料所列举的事例说明了什么事理或道理,若是有多则材料则需找出这些材料之间的联系,看共同阐述了什么事理或道理。

第三步:结合全文所说明的事理或对象,找出材料与全文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题干问题准确作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全攻略
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策略归纳总结
专题之 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资深老师总结说明文答题套路,牢记考试真不是个事儿
1 说明文解题技巧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