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中药怎样“修炼”成“仙”的?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修炼成仙的故事。据《神仙感遇传·卢钧》卷112中记载:唐朝元和四年,卢钧进士及第,担任尚书郎。后来因病离职,迁为均州刺史。到了均州,卢钧的病更加严重了,身体羸弱,不愿意见人。经常在均州后山斋独处,调养身体。

忽然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之人,翻墙闯进来,卢钧问他是谁,他说:“我姓王。”卢钧再问他从哪里来,便对卢钧说:“您的身份高贵,能够位极人臣,但是寿命不长。你的灾劫刚刚到来,所以才病了这么久,我是来帮助你的。”

山斋里面没有茶水可以款待客人,卢钧便要喊侍从来准备茶水,王山人阻止了他。王先生把腰带解下来,在井水里蘸了一下,然后拿出一粒金丹,将腰带上的水洒在金丹上,把金丹递给卢钧。对卢钧说:“你服下这粒丹药之后五日之后便会康复,并且会比之前更加健康。以后你还将有大灾难发生,我劝你多多积德行善,救人悯物。时机成熟我会再次来相会。”

卢钧服下丹药便痊愈了,没几日身体恢复如初。自此卢钧广做善事,救济贫病之人,返职为官,辅佐君王,更加清廉。二十三年后,王先生又来见卢钧,给以金丹二粒,让他服之。至此,卢钧更加刻苦修炼,终于成仙,至九十岁的时候,依然耳聪目明,气力不减,辞世的时候,有奇特的香味充满整个房间,其灵魂成仙返回蓬宫。这只是个传说,在仙人指点下,刻苦修炼,广做善事,终能成仙。而中药经过“修炼”,即如法炮制,何尝不能成“仙”,成为祛病疗疾的良药呢!

“如法炮制”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一个常用成语。

清代作家李汝珍所作一部长篇神魔爱情小说《镜花缘》中就用上“如法炮制”一语;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中也有“如法炮制”的语句:“两个茶房将第二箱抬到舱面上,他如法炮制,一箱书又变成了一箱半,还撕碎了几个厚纸包。”还有朱自清的《古文学的欣赏》中也写道:“我们不妨如法炮制,用白话来尝试。”这些都是“如法炮制”运用自如的光辉典范。

“如法炮制”的语句,来自中药传统的炮制方法。炮制,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就是中药在应用前的一个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病症不同,药材的质地不同,炮制的方法也不一样,这直接关系到所用药物的药效。

在我国古代“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修制,这是“炮制”中最简单的方法。中药材多为天然之品,采收时往往带有杂质,需要挑拣、加工,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它包括对药物的拣、摘、揉、擦、磨、刷、刮、镑、刨、剥、切、捣、敲、碾、簸、箩、筛、劈、锯、扎、榨等等。二是水制,就是将药材用水洗或者用水浸泡。三是火制,就是将药材直接或者间接放在火上加热。四是以辅料炮制,用蜜、醋、酒、盐、土等,以引药归经,或改变药性,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利于保管贮藏。明代名医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说:“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大概其陈,初学熟玩。”五是其他方法,如制霜(巴豆去油制成巴豆霜)、发酵(六神曲、建曲)、发芽(谷芽、麦芽、稻芽)等。

数千年来,遵古如法炮制,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对群众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这些药材经炮制“修炼”后,其药理、性质、功效有何改变。

炮制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有些中药有毒,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半夏又名地文、水玉,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方可入药。《雷公炮炙论》载:“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半夏生品有毒,禁止内服。如少量误服可使口舌麻木,服多量则致喉舌烧痛、肿胀,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最后麻痹而死亡。所以生半夏多外用,多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等症;内服半夏多用经过炮制的炙品,以消除毒性,效有侧重。《中国药典》收录了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几个不同的炮制品。经炮制后的半夏,所含生物碱、鸟苷、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等指标虽有所降低,但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其功效亦有不同的侧重。

清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10日后,再用8%白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晒干即成,有的切成厚片入药。性温,味辛,入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症。姜半夏:如上法浸泡后,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后,再闷润后切片晾干即成。经炮制后可增强降逆止呕功效,侧重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可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等症。《中国医学大辞典》载:“姜半夏,有寒痰者宜之。”法半夏:如上法浸泡后,加白矾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末,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在缸中浸泡至黄色,内无白心为度,捞出晒干即成。经炮制后增强燥湿化痰的功效,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御药院方》载:“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痰之不寒不热者宜之,亦多用于中成药制剂方中。除此之外,用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名为半夏曲。制法是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姜400克绞汁,同200克面粉用温开水调成稀糊,再倒入半夏粉揉匀成团,发酵后压切成小块,晒干即成。其性平,味苦辛,能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

白附子又称禹白附,辛温有毒,生白附子一般多外用,长于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止痛,用于口眼喁斜,破伤风,而炮制后降低毒性,消除麻辣味,增强祛风痰作用。古代炮制白附子有多种方法:宋代有热灰中炮裂、生姜汁拌炒、米泔浸焙、酒浸炒、酒煮炒、醋拌炒、炮裂捣碎炙微黄、炒制、姜汁泡后甘草后浸焙、面包煨等,明代增加了新水浸后炒黄、湿纸裹煨炮用、煨裂等法,清代又增加了童便酒炒、姜汁蒸等的炮制方法。现代炮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水面起泡沫,换水后加白矾(白附子每100千克用白矾2千克),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除去姜片,晾至六七成干时,切厚片,干燥即可。制白附子入胃、肝经,经炮制后,增强了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能,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等。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侧根(子根)叫附子,为同一植物上的两种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均有大毒,李时珍曾说:“吾蕲郝知府自负知医,因病风癣,服草乌头、木鳖子药过多,甫入腹而麻痹,遂至不救,可不慎乎?”

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南朝元嘉七年冬,彭城东头的雷家药铺,抬进一位面色苍白、呼吸缓慢、浑身抽搐的中年病人,正在坐堂行医的雷公对其初诊后认为,此乃药物中毒症状。病人家属称,患者受了风寒,混身关节酸痛,于是服用了配有乌头的中药。雷公急唤伙计取来甘草、生姜、绿豆熬成浓汁,让病人服下。良久,病人中毒症状消失。原来就是病人服用了含有乌头碱、新乌头碱的生乌头中毒。在古代,对乌头炮制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一次,雷公提着一块生乌头走进好友开的豆腐坊闲坐,好友拿出好酒畅饮,尽兴而归。一觉醒来,他猛然想起放在豆腐缸旁的那块生乌头,于是,马上派徒弟前去寻找。寻找多处仍不见,是否掉在豆腐缸中?经过在缸中打捞,果然捞出一块异物,原来正是那块乌头,但颜色淡白了许多。

雷公将与豆腐同煮的乌头切片晒干,试用后发现其毒性已大减。于是,雷公找到一种炮制方法:将生乌头用清水浸泡5-7天,每天换水2-3次,滤干后,每10斤生乌头加豆腐2斤同煮,至无白心为度,然后晒干切片即无毒性,这是最早的炮制方法。因此,临床应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炮制,以便控制毒性,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现代炮制方法是将乌头生品置碱性缓冲溶液中浸泡,利用乌头生品中的剧毒成分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的特点,生成毒性较小的生物碱,再在蒸锅中加热使强毒性成分进一步分解。现代与传统炮制方法相比,新型的炮制方法对乌头的有效成分损失小,能够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而且质量更好控制。

附子也有剧毒。

传说汉朝大将军霍光之妻想让自己的女儿作皇后,串通宫廷女医将研碎的生附子掺入皇后服的药丸中,皇后服后很快就昏迷死亡。所以,使用附子必须依法炮制。古代有多种炮制方法:炮附片:《雷公炮炙论》曰:“夫修事十两,于文武火中炮令皱坼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外台秘要》:“炮令裂破。”《让类本草》:“热灰微炮,令坼勿过焦。”烧制附子:《太平圣惠方》曰:“炭火内烧令黑勿令药过,取出用盆子盖之,候冷细研。”《圣济总录》曰:“烧灰存性,用冷灰焙去火毒。”姜制附子:《博济方》曰:“去皮脐生切作四块,用生姜半斤,以水一碗同煮附子,汁尽为度,取附子焙干为末。”甘草汤制附子:《景岳全书》曰:“用甘草不拘,大约酌附了多寡,而用甘草煎极浓汤,先浸数日,剥去皮脐,切为四块,又添浓甘草场再浸二三日,捻之软透,乃咀为片,入锅内文火炒至将千,庶得生、熟匀等,口嚼尚有辣味足其度也。”淡附片:《太平圣惠方》曰:“每日早以新汲水浸,日一度换水,浸七日,去黑皮薄切,曝干为末。”煮制附子:《普济方》就是用煮的方法以解其毒。现行,取产地加工的黑附瓣(黑顺片)置锅内,加水煮约1h或用水浸泡1~2h,取出稍晒后,再闷至内外湿度一致,切片。

现代炮制有三种方法:①甘草黑豆煮: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盐附子每100公斤,用甘草5公斤,黑豆10公斤。②豆腐煮:将原药(盐附子)洗净,漂2~3日(漂时夏天防腐,冬天防冻),每日换水1~2次,捞起,对切开,再漂1~2日,每日换水2~3次,去尽咸味,取出。用豆腐同煮,至口嚼无麻感,取出摊凉(防裂),除去豆腐,晒至半干,切极薄片,干燥,筛去灰屑。盐附子每100公斤,用豆腐10公斤。③矾水煮:取盐附子,用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置锅内与白矾加水煮透,至切开后初尝无麻辣味,久嚼稍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煮透取出,晾晒,反复闷润至透,切片晒干。盐附子每100公斤,用白矾20公斤。

制乌头为镇痉剂,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主风寒湿痹、手足拘挛、心腹冷痛、痈疮肿痛等症;炮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等症。

使用时注意:乌头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孕妇忌服。

天南星也是辛温燥烈之品,有大毒,古人采用生姜加适量白矾制后,降低了毒性,增强了化痰作用;经胆汁制后,称为“胆南星”,除去其燥烈之性及毒性外,性味改变为苦寒,尤适用于痰热惊风抽搐等证。

蜜炙

蜜炙后缓和药性,增强疗效。蜜炙是指将净药材或生片加入定量的炼熟蜂蜜中混合均匀,稍经闷润,再行炒制的一种炮制方法。中医认为蜂蜜性味甘、平,具有滋补润肺、润肠通便的功效,蜜炙中药材可起协同作用。根据药材质地的不同,蜜炙可分为先拌蜜后炒和先炒随拌蜜两种方法。

一是将经过炼制的蜂蜜,加入适量(约为熟蜜量的1/3)开水稀释后,倒入药材中拌和均匀,经闷润,使蜜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然后置炒药锅内,用微火加热翻炒至表面色泽加深,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即得。二是先将净药材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表面显微黄火色时,随即加入定量蜜液,微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散热即得。

通过蜜炙有如下作用:一是缓和药性。如常用的中药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解表作用缓和,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二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款冬花、紫菀、桑皮等,用蜜炙后,由于蜂蜜的协同,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故有“蜜制甘缓而润肺”之说。三是增强其补中益气的作用。如常用的甘草、黄芪等补气药经蜜制后可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

醋制

醋制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醋制就是用陈年米醋,炒制药材以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并可起到矫味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制法:可先用醋拌匀药材,使醋渗入药物组织内部,再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即可。如柴胡、香附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醋制青皮能增强疏肝的作用;也有先炒药后加醋,如树脂类和动物粪便类药物,若先用醋拌润,就会粘结成块,炒制时受热不均匀。所以,先炒至表面熔化,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再喷洒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即成;还有火炼醋淬法,即将矿物类及质地坚硬类药物,代赭石、炉甘石、鳖甲、龟板等,经火炼后用醋淬,使药物质地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如自然铜是天然硫化铁矿石,质地坚硬难打碎,经火煅醋淬反复进行多次,使醋吸尽,其色变黑褐,外表脆裂,质地变酥脆,易于调剂和煎出有效成分,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

酒制

酒制主升提,引药归经。《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酒制中药近50多种,名方中酒制中药入药也不少。酒,性甘辛大热,主要含乙醇,属阳性液体辅料,有主升提、引药归经和上行的作用,主要是减寒助温、活血通络、矫味、除臭、避腥等。它还是一种较强的增溶剂,如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均易溶于酒中,能起到析出药性、提高治病疗效的作用。如生大黄性寒,有很强的泻下作用,酒炙后泻下作用明显减弱,但增强了活血效果;制成熟大黄泻下作用比生大黄降低95%左右,适用老年、幼儿及体弱者使用,并增强凉血解毒的作用;又如黄柏系清下焦湿热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就能兼清上焦之热;黄芩能走上焦,用酒炒制后,增强了上行清热的作用。有一首酒制四字歌诀:“酒炙药材,浸渍润泡,大火蒸煮。常用酒类,黄酒纯真。当归白芍,香附黄芩,地黄川芎,牡丹郁金,大黄黄柏,白芍丹参,依法炮制,显效若神。”

盐制

盐制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盐制法是以盐及盐水为辅料按规定程序加工处理药物的炮制方法。盐制的方法较多,可分为:盐炒:将净药材置锅内和盐共同炒制至规定程度,如补骨脂、益智仁、葫芦巴、苍术、茴香、骨碎补、延胡索、僵蚕等。盐炙(盐水炒):即将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即可,如萆薢、陈皮、黄柏、独活、桑螵蛸、小茴香、吴茱萸等。盐水浸:指取净药物置盐水溶液中浸渍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如补骨脂等采用此法炮制,但现代应用较少。盐水蒸:即将净药物加适量盐水拌匀,闷润至完全吸收后,置蒸锅隔水蒸至一定程度的方法。如莲须、五味子等就用此法炮制。盐水煮:即将净药材置适宜容器内,加定量盐和适量清水,共同煮至药物达到炮制要求,盐水被吸尽为度。如蓖麻子、牡蛎、干姜、吴茱萸、巴戟天等采用此法炮制。盐水洗:系指取净药材置适宜容器中,用适量食盐水溶液淋洗一定时间的炮制方法。如白垩、半夏、蛇蜕、橘红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较少。盐水淬:指将净制药物用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定量盐水中浸没片刻后取出,或直接在煅透的药物上喷淋盐水,使其酥脆的方法。该法始见于明代,如淬紫背铅,《圣济录》载:“紫背铅二两……盐卤汁五两,烧铅以卤汁淬尽。”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极少。

盐制的作用:可以增强药物入肾治下之功。如陈皮“治下焦,盐水炒”,同样的药物还有黄芪、附子、薏苡仁、黄柏等。一般的补肾药盐制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如杜仲“补腰肾,盐水炒”,同样的药物还有巴戟天、韭菜子等。部分药物盐制后能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如吴茱萸“治疝盐水炒’,同样的药物还有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部分药物盐制后可增强固精缩尿的功效,如益智仁“盐炒止小便频数。”能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益肾滋阴,盐炒便入”,“盐水炒泻肾火”,同样的药物还有黄柏等。能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性大燥,一法用盐水浸一日,取出晒干,再同盐炒过用”,同样的药物还有益智仁等。使药物便于粉碎制剂。如李时珍论述云母的炮制,“云母一斤,白盐一升,同捣细,入重布袋之,沃令盐味尽,悬高处风吹,自然成粉。”又如吴茱萸“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盐制可洗去其黏液质。产地加工,便于防腐。利用盐的防腐、高渗、电解质等理化特性处理药物,使之利于贮存。如盐腌附子、肉苁蓉等。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就收载盐制药物达14种之多,有巴戟天、杜仲、补骨脂、益智仁、小茴香、荔枝核、韭菜子、橘核、葫芦巴、泽泻、车前子、知母、黄柏、菟丝子,多以补肾药物和收涩药物为主。

姜制

姜制抑制其寒性,缓和其副作用。是将药材加入定量姜汁(或姜汤)炮制,可分为姜汁炒制和姜汤煮制两种方法。一是姜炒制:将净药材置于容器内,喷淋定量姜汁拌和均匀,经闷润,使姜汁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晾凉即得。如姜炙竹茹、姜半夏等。二是姜煮制:先将鲜姜煎汤,再加入净药材共煮约2小时,待姜汤基本吸尽,取出,进行切制,晒干即得。如姜厚朴等。

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味辣,含有挥发油、姜辣素等成分,具有发表、散寒、止呕、解毒的功效,其中挥发油能促进血液循环,兴奋精神;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进消化的作用,用生姜炮制药材可起到协同作用,可抑制药材的寒性,增强温中止呕的作用。如黄连、栀子、竹茹等。同时,还能缓和其副作用。如厚朴等具有刺激咽部的副作用,经姜制可消减其刺激性。

麩炒法

还有麩炒法: 麦麩拌炒,多用于炮制健脾和胃的药物,如枳壳、枳实等;土制法:即用灶心土(伏龙肝)粉拌炒药材,多用于炮制补脾胃止泻泄的药物,如土白术、土山药等;黑豆汁制法:将黑豆煎汤去渣取汁,加入药材润透,再蒸透晒干蒸。如炙何首乌;油炙法:用羊油炒,如淫羊藿;油炸法:如豹骨、三七等;油脂涂酥烘烤法:如制蛤蚧等;米炒法:将药材与大米同炒。如斑蝥、虻蟲、螻蛄等;砂烫法:用炒热的沙子烫药材,如马钱子、金毛狗脊、穿山甲;用滑石粉炒水蛭;蛤粉炒阿胶成珠等等,就不一一详细解读了。

炮制的程度不同,药物的疗效各异。有些药由于炮制的程度不同,故疗效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如山楂生用性微温,味酸甘,有消食导滞、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多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等症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还有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增强免疫力及利尿和镇静等作用。如将山楂炒至颜色加深,可以减少山楂的酸味,缓和对胃的刺激。这种炒山楂,活血化瘀作用降低,其主要作用是消食导滞,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特别对消肉食积滞方面作用更佳明显;如将山楂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即成焦山楂,不仅减少了酸味,且增加了苦味,消食导滞作用增强。与焦神曲、焦麦芽同用,称为焦三仙,明显地增强了消化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倍增。不论是吃面食积滞,还是肉积,用焦三仙煎汤内服,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特别是脾胃虚弱的老年人,服之尤其有效。焦山楂还善于治疗伴有积食的泻痢,治疗孩子食积伴泻痢时,多选用焦山楂;如将山楂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即成山楂炭,具有止泻痢、疗血积的功效,还有止血、凉血之功,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对治疗妇女产后瘀血、恶露不尽有积滞者亦有显著疗效。

又如麦芽,生用长于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乳房胀满,乳汁郁积等症,还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如清炒至棕黄色称为炒麦芽,偏于行气消食,回乳,用于脾运不佳,便溏日久,妇女欲断乳汁;如炒至焦褐色,称为焦麦芽,专于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嗳气吞酸,脘腹闷胀。具有健胃消食的“焦三仙”中就用焦麦芽;又如生姜,具有发表、散寒、止呕、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还有抗菌、抗癌作用。生姜中的姜辣素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一种抗氧化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因而有防氧化、抗衰老作用。而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就成为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珍珠囊》载:“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本草纲目》载:“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如将干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起鼓,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即成炮姜,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的功效。《医学入门》载:“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癖。”金代名医张元素曰:“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本草正》亦载:“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将干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

以上林林总总说了中药“修炼”成“仙’炮制之法及其功效。在中药业内有这么一副对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业内人士也不能忘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要遵古依法炮制,发扬中药治病疗疾的“仙气”,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使中医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造福于人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泡脚加什么?首选这一味食材,暖得更久、睡得更香
转】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电视剧《老中医》科普!带您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第二期
小李
蜜炙 酒炙 醋炙 盐炙 油炙 姜炙
中药一拿分宝典丨常用饮片炮制方法(炙法)及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