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醉心于互联网成就,数字印度却正在暗渡陈仓

提到印度,中国人往往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联想到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混乱的宗教信仰以及滑稽的阅兵仪式。然而近些年,印度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老眼光已经不合时宜。相对于以制造业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中国经济,印度擅长的是外包服务、信息技术(IT)和软件开发,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更是喊出了“数字印度”口号,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上另辟蹊径,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 ◆

一、中印经济数字对比

印度有13亿人口,其中15岁以上的9亿多,平均年龄27岁,人口红利潜力巨大。2017年印度名义GDP增速7.2%,高于中国的6.9%,GDP总量2.54万亿美元,约为中国的五分之一;人均GDP1931美元,低于中国的8836美元。虽然城市化进程较慢,但印度互联网人口增长飞快。到2017年6月,印度持有手机的人数超过了10亿,互联网用户约4.62亿,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且互联网渗透率仅为32.35%,低于中国的55.8%,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图1:中印互联网人口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在金融和信贷领域,印度传统银行业落后中国近10年,活跃的信贷交易人数2.6亿人,仍有19%的人口(2.56亿)无法享受到银行金融服务。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7年底印度的信贷规模占GDP比率为55.7%,而中国为208.7%,英美两国分别为170%和152%,可见印度的金融供给是不足的。

图2:中印信贷规模占GDP比例(2017年4季度)

不仅规模不足,印度的信贷结构也与中国有很大差异。在新申请的个人信贷业务中,黄金质押贷款比例最高,占45%;紧随其后的是消费贷、信用卡和“两轮车(摩托车、电动车)”分期贷款(two-wheeler loan)。

图3:印度消费信贷结构2006-2017年

数据来源:TransUnion CIBIL Consumer Credit Database

在支付领域,印度国民高度依赖现金,国内90%以上的交易行为是通过现金完成。据印度储备银行(RBI)统计,截至2017年9月,印度全国人均持有借记卡数量0.61张,人均持有信用卡0.02张,约为中国2004-2005年的水平。

图4:2017年中印人均银行卡持有量对比

不过,印度似乎决定绕过“银行卡”,直接进入“移动支付”阶段。印度国家支付公司(NPCI)开发的“统一支付平台UPI(2.0版)”提供全年全天候(365x24x7)支付清算服务,小企业和个人可在统一的应用程序上实现跨行资金即时转账和便捷支付,如商家付款、公共事业缴费、个人点对点支付、扫码支付等,而无需提供对方银行的任何详细信息。与微信、支付宝不同的是,这个应用是印度政府支持建设的“国民APP”,用户还无需在电子钱包中存钱,交易直接从银行账户到银行账户,这一点似乎比中国还要超前。

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印度明显落后于中国。根据Statista统计,2017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第三方支付规模约7800亿美元,占比72%;相同口径下,印度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仅440亿美元,其中第三方支付438亿美元,占比99%,P2P、互联网保险等业务几乎为零,互联网金融整体规模不足中国的5%。竺帆研究院(Draphant)认为,印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2010-2011年阶段。

在征信业发展上,中印两国在发展模式上存在许多差异。曾经垄断银行信贷信息的“印度信用信息局有限公司(CIBIL)”于2017年被美国环联公司收购,而印度《信用信息公司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所有银行信贷机构必须向所有征信机构报送数据,包括2009 年之后进入印度的Equifax、Experian和High mark三家。印度中央银行正在着手打造“一个公共信贷登记机构PCR+四家个人征信公司”的发展模式,中央银行旗下的PCR专门负责信息归集,而征信公司专注信息加工处理和应用。目前,印度CIBIL数据库最为庞大,收录了6亿自然人和3200万企业,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从2007年的6000万增至2017年的3.1亿人。而同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收纳的自然人从6亿人增至9.5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从1.3亿人增至4.8亿人。

图5:印度征信数据库收录人数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TransUnion CIBIL Consumer Credit Database

◆ ◆

二、“数字印度”计划

2015年7月,莫迪总理提出“数字印度”计划(Digital India),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宽带上网、建设数据中心和促进电子政务三个方面。具体措施有:一是建设宽带网络。政府投资180亿美元,带动产业界投资700亿美元,目标是实现全印度62.5万村庄通网络,在21个邦打造100多个智慧城市和30-40个智能城市节点。

二是建立全国数据中心。在新德里、布巴内斯瓦尔、海德巴拉德和普恩4个城市,依托居民身份证(Aadhaar卡)建设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数据中心。三是实施国家电子政务计划。如建设MYGov.in网站,为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讨论提供渠道;开发UMANG政府官方手机应用,将税费支付、教育、求职、商业、健康、农业、旅游、火车票预订、出生证明、电子护照等公共服务汇集一身。四是为公民提供数字授权措施。包括数字储物柜(Digital Locker)、本土语言的电子邮箱(e-Sampark),并允许使用电子签名在线验证身份等。

2010年出台的《Aadhaar Act》结束了印度没有统一居民身份证的历史,有力提升了印度政府治理和普惠金融水平。“Aadhaar”为“基础、基石”的意思,是一个12位数的身份号码。截至2017年底,已有11.1亿印度取得了Aadhaar卡。基于Aadhaar卡建设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识别ID系统,不仅收录姓名、地址、出生日期、性别、手机号/电子邮箱,还包括十指指纹、虹膜扫描信息、照片图像等,能够辅助政府、企业等机构开展客户身份识别。Aadhaar不仅是一个身份证号,还与个人的手机SIM卡、银行账户绑定,政府依据关联账户向公民进行养老金、补贴等直接福利转移,个人通过Aadhaar账户登录“统一支付平台UPI”实现快捷支付等。此外,印度政府还采用了Aadhaar建立生物识别考勤系统,检查政府雇员的迟到和缺勤情况。

印政府自2015年1月起为民众提供专门的个人安全电子空间(电子储物箱),用于存放各项私人文件,如永久性银行账户(Jandhan)、护照、成绩单和学位证书等,最大容量为1G,与个人身份识别卡Aadhaar相关联。有了这种数字化、安全的ID验证工具,印度在政府、金融、电信、医院等服务中实现了“四化”,即非现场化Presenceless、无纸化Paperless、无现金化Cashless和个人授权Consent,办理效率大大提高。到2017年,生物识别数据库已经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每个月向生物信息数据库申请身份认证的数量超过50万笔。

图6:2016-2017年在线身份验证申请数量

数据来源:Source: IDinsight State of Aadhaar Report 2016-2017; May 2017

一直以来,印度有大量民众既没有存款,也无法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2014年8月,印度政府启动了“大众金融”计划,一年内为1.93亿民众开通了银行专有账户(Jandhan),还创造了一项吉尼斯纪录——一周内银行开户18096130个。该账户具有8个特点:无最少余额限制、有存款利息、提供价值10万卢比的意外保险和3万卢比的人身保险、全国范围内轻松转账、政府计划的受益人直接获取转移支付、开通使用6个月后获得5000卢比透支额度(1个家庭1个,女士优先)、提供RuPay借记卡、(45天内至少使用1次)、获得养老金。这是印度版本的普惠金融,而且受益人群相当广泛。

以上这些举措为印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营造了平等、低成本的创新环境,让几乎每个印度公民都参与到正规经济中,并帮助政府和私营部门快速、准确地决策。其结果是,信贷机构人工复核成本平均下降了30%、省去开户环节为银行减少了80%的交易时间(以往开设银行账户需要2天以上)、信贷决策时间缩减至15分钟以内。苹果、微软、西门子等公司纷纷表示将帮助印度推进“数字印度”计划,华为、中兴、小米、蚂蚁金服等中国企业也参与其中。

2017年9月,摩根士丹利发布了报告《印度的数字飞跃——万亿美元的机遇》,称印度的数字化进程提高了他们对印度长期增长估值的信心,并预测印度在10年内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印度正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 ◆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快电子政务发展速度。虽然印度的城市化率、民众受教育程度和金融服务普及程度与中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但追赶的速度非常快,能够连续多年实现GDP高速增长,不乏“数字印度”及其衍生计划的功劳。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建议国人强化“数目字管理”,从实践中看,印度政府似乎强调得更到位。今日中国,个人去政府办事仍然要填许多表格、就医仍然要排队叫号、求职仍然要一遍一遍地填写简历,这些老百姓的“痛点”呼唤政府的底层创新,为商业创新提供基础。对于公共部门服务而言,无纸化、非现场化、无现金化并且保障个人合法权益,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共同方向。此外,为了提升行政效率和深层次反腐,印度政府不惜“废钞”、“税改”,其勇气和魄力值得赞叹。

(二)打通数据,创造价值。有句谚语叫做“彼之敝草,我之珍宝”,同一种资源在不同人手中能发挥出不同的价值。例如,身份证信息、电信信息、银行账户信息分别归公安部门、电信运营商和金融部门控制,捂在手中实在没什么用,打通之后便会产生便捷开户、开卡,反洗钱、大数据征信等多种应用。印度利用手机这个切入点,将3亿个银行专门账户(Jandhan bank a/c)、11亿身份证件(Aadhaar Card)和10亿手机账户(Mobile)绑定,形成JAM(Jandhan-Aadhaar-Mobile)联动发展模式,切实让银行服务“下沉”,让每一个公民被正规金融识别和记录,为印度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印度的征信业发展模式也值得中国借鉴,伴随着印度“商品与服务税收网络GSTN”的建设,税收信息与征信信息深度整合、互相促进。互联网时代的竞争者需要具备连接思维、共享思维,加快政府公共信息和原始数据开放,打破“信息孤岛”,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

(三)“引资”更要“引智”。数据是21世纪的石油,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则相当于炼油和加工,而这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本。印度政府同美国硅谷的技术精英、商界的顶级印裔CEO建立了紧密联系,在科学研究、精英教育、生物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更是不逊于中国,这些都值得中国学习。当国人为房价高企、产能过剩而担忧时,也许加大对“数字科技”应用的投入、提升提升“软实力”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或将成为第一个数字化无现金国家
易纲:普惠金融可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印度可能成为第一个数字化和无现金的社会
Paytm再向蚂蚁金服软银融资, 印度支付市场生变
中国的「债务炸弹」快要爆炸了吗?(图)
普惠金融发展的全球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