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的三重境界
userphoto

2022.05.29 湖北

关注
荀子有一篇著作《劝学》,每每读之,均受其益。今天也来聊一聊,关于学习的那些事儿。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学习的境界进行了描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境界”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境界”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在国学大师的思维中,学习是个人探索努力基础上,犹如爬山涉水、升级打怪,不断自我修行和参悟的过程,对个人素质和自我修养的锤炼十分关键。诗句唯美,境界玄妙,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除了要自我鼓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是否有一些关键的里程碑节点,供我们审视,如何才算掌握了一门知识/一个知识点,或者如何才算到达了一个里程碑,可以保障自己稳定的输入/输出呢?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习的过程犹如“思维建筑”的过程。如果将大脑比喻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立体空间,那一个个知识模块就像一个个各式各样的建筑,其中具体的砖头瓦块就是各种知识点的集合。良好的脑内知识结构应该犹如繁华都市建设那样,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精深的专业知识),也有特色鲜明的复合广场(行业和业务储备)以及山水田园风格的美感建筑(文学、审美和艺术)。知识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也能彼此依托,并且可以具备可修改、可扩展、渐进明细的特征,所谓学而无穷,并乐在其中。

那如何才能不断在脑洞空间“添砖加瓦”呢?可以参考以下的内容:酱式的学习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知其然”

“知其然”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重境界,也是建筑群的基础,即将知识点连接为知识平面。当面对一个陌生知识点/工具时,我们通过理论知识储备-实践运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掌握该知识点的原理、内涵、逻辑、应用场景,并且可以学会在该知识产生的场景(或其他人主观重构的场景)中无限使用,且常用常新。一旦达到这样的状态,则我们已经完成了学习的第一重境界,“知其然”,且才算真正的“学会了”。

那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达到这个里程碑呢?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检测方式。如我打算新学习关于OKR的内容,那我怎样才能知道我学会了吗?我会试图通过以下的问答方式:

1.OKR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独特的内涵?

2.OKR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非要用OKR不可?

3.OKR使用有哪些步骤?在使用OKR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因素?

4.使用OKR过程会产生哪些问题,大概如何去规避?

5.如果让你来给别人介绍OKR,怎样让人快速的理解?

这样通过不断自问自答的方式,可以自我检测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是否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第一重里程碑。同时,按照第5个问题的提示,所以第一重境界也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

关键词:知其然,把书读薄,串点成面

第二重: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是我们学习的第二重境界。当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串联为平面后,我们就要去进行到第二重境界出发:将知识面构建成知识空间,也就是将同一个知识点不断尝试复用在其他各个场景,自我原创的各个场景中反复尝试使用并总结纠偏。这句话的另一种理解是,尝试将新学到的知识点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呼应,也就是说,新学的这个知识点,是否能用于对应我原有的思维逻辑中的某些场景?简言之,这个新的知识点,新在何处,是否是原有知识点在不同专业、领域、语境,并通过专业术语“包装”后产生的内容呢?

再举一个例子,当我系统性学习完OKR后,通过与之前掌握的专业内容,比如数学、管理学、项目管理、经济学、还有一些算法进行匹配,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其实OKR本质中蕴含着一个原理,如果粗浅理解的话,就是加减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应用,即先通过自下而上评估目标并进行总和量化(加法),再上而下层层分解到个人(减法),已保证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强关联。当然这里的“加法和减法”并非只是线性增加或者减少,而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效益运算。通过对目标制定和目标下发的研究,可以简单掌握所有场景下的OKR:个人的、部门的、项目的、甚至企业的。

所以,第二重境界的一个表现就是,通过对大量场景复用总结形成方法论,并适用于各场景,通过寻求全面解决方案或最佳实践,也就是结构化思维的过程。

那如何判断已经到达第二重境界呢?同样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p.s. 学习真是一件孤独的事)

1.这个新知识与原来哪些知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2.这个新知识是否能用于解决曾经遇到的场景的问题?

3.这个新知识提供了哪些新思路/内核?如果需要终身理解的话,如何浓缩成真正的精华?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自检,新的知识会快速适应原有的思维环境,并与原建筑的知识点进行紧密的呼应。如果你已经吸收了这个知识点,并且快速复用在其他各个业务场景中,并能很好地呼应其他的知识点/面,产生紧密有清晰的联系,也就是已经形成了知识网络,那则可以认为已经达到了第二重境界。

关键词:快速复用,举一反三,知识网络,结构化思维

第三重境界:知其他人所以然

一般到达第二重境界后,已经能够很好地融会贯通知识点和方法论了,而且通过对知识点的积累和整合,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领域。如果此时再在第二重境界,我们置身于知识网络中,该如何进一步精进呢?

知识网络是独一无二的知识输出物,每个人均有独特的知识储存和知识关联,其知识的浓密程度、表现方式均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学习的过程。那么,别人是如何学习的呢?其他人的知识网络是怎么样的,是在何种背景、逻辑、储备和环境下形成的呢?

因此,学习的第三重境界,可以理解为,能够很容易的通过外在表现的蛛丝马迹,通过对方的输出物的逻辑架构,通过对方的汇报和气质,从而推断出对方的“知识网络”的形成方式和形成原理。即,不仅能够知道自己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学会的,也能知道别人是怎么学会的;更进一步说,能够“发现”对方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弯路,从而进行指导和改进。

同样的,自检问题如下:

1.他说的内容的逻辑是什么?

2.他为什么这么说,核心理由是什么?

3.他这样的学习方式,自己是否可以复用?能与不能的理由是什么?

关键词:别人是怎么学习的

学习方法推荐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酱式学习三重境界”,也许能给到大家在学习上的一点启发。学习之路漫漫,如何能够达到这三重境界,有无好的学习方法呢?在此安利本人的一些学习方法:

(1)持续思考法。这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持续在用的思考方法。如字面意思,就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保持对于无答案问题的思考。这个思考虽然看似耗费脑力,但是如果能持续使用,能帮助迅速突破学科和体系的逻辑限制很好地实现知识融合。比如我经常带着管理或者交流中各种问题去看数学、或者架构类相关书籍,在看管理类书籍中也会“唤醒”曾经的学习过程,在走路、看路牌、广告牌时想着最新的设计思路。

(2)0.1学习法。此名词虽然为看复盘思维看到的内容,但究其原理,却一直在使用了,即公平看待每一个知识,建设知识大厦固然让人欢欣雀跃,但一点一滴的砖头瓦片的积累也应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管0.1有多么微小,但它始终大于0。

(3)持续表达。把自己的知识建筑不断介绍和展示,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建筑是通过自身努力建设而成,因此很多逻辑死角/不完善点/模糊点总是不经意藏在黑暗的角落里,在给别人讲述过程中,能够对这些点进行重新明晰,能很好检验自己掌握的是否彻底、牢固,也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原理。

以上就是对于学习境界和学习方法的粗浅理解,你是如何学习的呢,是否有好的方法共享出来呢?目前公众号不能评论,欢迎大家点击“在看”后评论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学习的方法
为什么建议没事不要随便用工厂模式创建对象?
效率惊人的学神是怎样学习的?
《如何系统性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个体加速成长的秘密
阿里技术专家:优秀工程师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这3个方法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