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善若水 悟道问茶

■赵战生

茶与儒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盛大人文景观,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枝独秀,成了华夏思想文化的大纛,对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中庸、仁礼,是儒家思想的大端。中庸强调的是不偏不倚,“中”是指天下的正道;“庸”是指天下的定理。因此北宋大儒程颐将其解释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而孔子早就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仁礼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仁”是道德原则,是内在人格;“礼”是伦理秩序,是外在涵养。“仁”和“礼”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所有这些,在中国的茶道里都有充分的体现。饮者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泡茶过程中,展现中庸之道;在“朴实古雅去虚化,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品茶心态上,感悟行俭之德;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待宾朋”中,体味明伦之礼;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享乐之际,欣赏谦和之韵。

饮茶之乐在于平和虚静,故孔子曰:“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

茶与佛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隋唐达到鼎盛。

中国茶道的创立者、“茶圣”陆羽,幼年痛失怙恃,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习诵佛经,从小礼佛,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成年后,他幸遇诗僧皎然,与之结为缁素忘年之交,从此二人“生相知,死相随”。在他所撰的《自传》和《茶经》中,不乏僧人嗜茶的记载与弘扬佛学的词章。佛教的兴盛和茶道的产生,形成“禅茶一味”的绝妙融合。

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在鹿野苑菩提树下,首次宣讲的佛法,即苦、静、凡、放的佛法要义。

“苦”即人生所必须经受的各种苦恼、苦难,只有潜心修行,弃恶从善,才能立地成佛,脱离“苦海”。而饮茶时,人们会有“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感觉,有助于人们在礼佛时理解“苦谛”,抛却苦恼,参悟人生。“静”是佛家坐禅的基本功,其“戒、定、慧”三学,都以“静”为最高境界,印度禅宗,便是在“静”中创立的。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得其三昧,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始大彻大悟。中国茶道亦重静思默想、心无旁骛。招隐寺有一茶联曰:“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仔细品味,静之韵袅袅飘荡,宛若天籁。

“凡”者,平凡也。意谓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佛祖认为,参禅要通过一件件小事参悟天地至理。“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一句道破天机,说明茶道亦蕴含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的人生哲理。“吃茶去”,是禅宗“放”的著名偈语。相传唐代赵州观音寺有位人称“赵州古佛”的大师,名叫从谂。他嗜茶如命,常劝寺里的小和尚放下一切俗念“吃茶去”,通过吃茶明茶道,谙佛事,精佛法,成正果。

茶与道

“天人合一”是中国道教的哲学精髓,是对道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战国末年的《易传》,传承老子衣钵,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陆羽撰《茶经》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人合一”融入茶道,使之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

所谓“天人合一”,包括“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两个方面。道家广为传颂的“庄周梦蝶”故事,为此做了最为形象的阐释。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梦醒后,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究竟是自己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它变成了庄子。这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奇思妙想,是道家“无我”的神化境界;而中国茶道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这种超越自我、物我两忘的感受。

金朝元好问在《茗饮》诗中写道:“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这与庄周梦蝶何等相似,岂非人化的自然之极致?

自然的人化,意谓自然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融入道家的这一理念,把自然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看作有生命有情感的精灵,从而用心与其对话,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领略茶道、天道、人道的自然之美。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将人与道、天、地并列为“四大”,表明了道家“尊人”的思想。故而茶人之为人,亦应自尊其尊,自贵其贵,自重其重,时时常怀自尊自重、自爱自信之心。

茶与俗

中国的茶道有两大特点,一是饮者众多,二是享茶的形式不拘一格,茶宴、茶会、茶食不再局限于待客之礼上,而是以茶会友,以茶议事,以茶共趣的活动,广泛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各具风味的茶俗。

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就对东京茶肆作了生动传神的描写:“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由此可见,茶肆从宋代起就开始注重装潢,用室内人造景观,营造氛围,招徕茶客。

除了固定的茶楼,“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二事,点送邻里茶水,请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晋身之阶。”你看,在这花花绿绿的芸芸众生中,茶扮演着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

茶肆上演的一般只是世俗茶道,而在中国官场茶道里,茶又兀自蒙上了一层权威的神秘面纱。在拜见上司或尊长时,主客皆不能取饮仆人献上的盖碗茶,否则,即被视为“无礼”。会客时,主人一旦端起茶杯,即为“送客”之意;客人如若不识趣而退,主人则会高喊一声“送客”,下令“逐客”;而如果主人有意“留客”,则会令仆人“续茶”,以表敬意。

茶馆的出现,是清代末期茶道的一大新风景。《清稗类钞》记:“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此情此景,作家老舍在他的《茶馆》里立此存照,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画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文化中儒道佛的思想体现
中国茶文化解密儒道释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品茗拾趣》
老子尚水思想与茶文化精神(密小华/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