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举行开题报告会

2016年4月1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主持申报的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图为会议现场。

2016年4月1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主持申报的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涛出席并致辞。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马瑞映,以及政治经济学院院长袁祖社出席会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 重大招标项目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丁为祥出席并做作报告。此次报告会旨在就该课题的基本思路、研究计划向评审专家进行论证、汇报并吸收建议,与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制定出进一步研究规划。

会议第一阶段由社科处马瑞映处长主持。

王涛副书记首先致辞,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近两年陕西师范大学在社科项目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着重介绍了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学科的区位优势和丁为祥教授“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王涛副书记既对课题的顺利开题表示积极支持,也对课题的预期成果提出了严格要求。省社科规划办何军主任对课题的申报、规划、经费、结项等情况做了具体的介绍,并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提出了鼓励与期望。之后,袁祖社院长重点介绍了中国哲学专业,并对该专业多位教授二十多年来的科研状况给予高度肯定。最后,作为首席专家,丁为祥教授汇报了申报课题的经过,对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代表课题组表达了对课题研究的决心、思路与具体计划。

会议第二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主持。

丁为祥教授代表课题组向众位评审专家和参会学者汇报了课题的基本思路与研究计划。

丁为祥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于2015年11月获得立项。

丁为祥教授。

丁为祥教授正在发言。(右一)

丁为祥教授从自己多年来在宋明理学领域的研究经历谈起,具体解释了他为何会将这一课题的关注侧重放在张载、朱熹和王阳明哲学之整体性关系的长久思考上。他将20世纪的宋明理学研究分为2个阶段来加以概括。清末民初,“哲学”概念引入中国,从而在20世纪形成了一个哲学诠释的高峰。首先,宋明理学研究开启于冯友兰先生在30年代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到1968年牟宗三先生三卷本之《心体与性体》的问世,虽然这两位先生的研究思路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西方哲学背景的比衬下,他们都在试图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并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对宋明理学进行现代诠释,这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研究的第一阶段。从1969年钱穆先生的《朱子新学案》到1996年田浩先生的《朱熹的思维世界》、2003年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则转入了一种历史性诠释。钱先生是试图跨越千年——追求“与朱子同堂合席”的效果,并从历史的角度凸显朱子的思想史贡献,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哲学诠释所塑造的理学家似乎都是“高谈哲理“的道学先生,那么在第二阶段也就是第二种形态中,则主要关注理学家在重建人伦秩序方面的努力,并将”得君行道”以及重建人间秩序作为他们的最高追求。这就是说,20世纪的宋明理学研究主要是从“哲学”与“历史”两个不同角度展开的。正是在反复咀嚼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丁为祥教授发现:从“北宋五子”到“东南三贤”,整个道学家群体最根本的目标就在于树立一种做人的信念和信仰,从张载的“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到王阳明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也就代表着宋明道学试图通过“性与天道合一”的方式来解决做人的信念和信仰问题。本课题的基本思路不仅要继承前人对于宋明理学的“哲学”诠释,同时也要继承前人对于宋明道学“得君行道”追求及其在重建人伦秩序方面的努力;而作为道学家个人,则其所兢兢念念的首先就是如何确立做人的信念和信仰问题,——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其实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表达。

在此基础上,丁为祥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的基本结构及其难重点。该课题大体分为5个板块:(一)整个宋明道学首先是围绕着国人的做人精神及其人生的信念与信仰追求而展开的,而且还是通过古文运动、经学复苏、政治改革一直到北宋五子的造道思潮才得以逐步展开其探索规模的;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充分表现了宋明道学的理想人格及其超越追求精神。(二)宋明道学又是一个前仆后继的民族精神再塑运动,所谓不同派别不过是其不同关怀侧重的相互过渡与相互转换而已,并不具有真正对立的性质。(三)从民族精神的整体架构来看,道学各个派别之间的相互批评,不过是其不同关怀侧重、不同的思想层级以及其不同发展进程中的相互纠偏而已。比如从邵雍、周敦颐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一直到二程的“天理”,就既表现着儒家道德意识的形上本体化,同时也是对儒家做人精神之天道本体的重新探索,并不具有相互对立的性质。再比如,从程朱的“天理”到王阳明的“良知”,似乎存在着主客观之别,实际上则表现了儒家道德理性从遍在性、宇宙论拓展到主体性落实的一个转向,同样不具有根本对立的性质。至于心学与气学的相互批评,不过是民族精神整体架构之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与不同关注侧重的表现,并不具有相互对立的性质。(四)宋明道学的天理本体论既具有丰富的哲学意涵,同时又是一种源于天道本体的做人精神或信仰情怀;而其“理一分殊”的架构,则既高扬了普遍与超越之人类共同的理想指向,同时又始终坚持着从民族与文化之特殊性出发的具体性与历史性。至于道德良知的个体落实,则既存在着紧扣现实人生、重视人生实践的一面,同时又将人生超越的道德理想贯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并且也始终起着人生底限与人生信仰的作用。(五)对明代心学与气学不同走向的梳理以及对其格物致知说之不同涵义的澄清,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而言,则又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为会议现场专家群策群力讨论问题及对策。

据介绍,该课题将围绕3个重点和2个难点展开。3个重点分别是:(一)宋明理学形上本体意识的形成,即从传统的“天人合一”关怀如何转化为理学“体用不二”的理论建构原则;(二)对朱陆之辨及其关系的重新诠释,即从理学客观的宇宙论构架到主体性的道德实践之转向问题;(三)气学与心学的互相分歧与互相批评。即心学与气学都是从程朱理学出发的,但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心学走向了对道德理性的实践落实一面,需要防范的则是对道德理性的自然明觉化和感性欲望化,而气学则走向了“造化之理”的方向,并试图通过自然物理之所以然的认识来论证人伦道德之所当然,但却并不代表客观的对象性立场上的物理认知,所谓气学家仍然是自觉的道学家、理学家。2个难点分别是:(一)朱陆之学及其在道学发展中继起性关系的澄清;(二)心学是如何从道德良知一步步滑转为自然明觉的,而气学又是如何从对作为道德理性之基础之所以然的探讨从而走向了所谓物理认知之学,对于心学与气学不同走向的分析则是该课题的又一个难点。

会间,在李景林教授的主持下,各位评审专家、课题组负责人纷纷发言提问,在表达了对丁为祥教授思路的基本理解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问题。

在认真听取了评审专家与课题组成员的详细交流和讨论后,丁为祥教授做了总结。

会议特别邀请评审专家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人文杂志》高级编审张蓬教授等做点评。

最后,丁为祥教授再次表明自己的研究目的。他表明,从儒家生命发生、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宋明道学的世界,就是要沿着“三统”所展开的立体线索,关注“转识成智”问题,对张载的“变化气质”、象山的“发明本心”、宋明儒所强调的“天理良知”等哲学观念进行发生学的系统解读,并对以往研究在宋明道学上的纠缠、误解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重新进行解读与诠释。他还引用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具体心境。

会议专家合影留念。

此次“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开题报告会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交流,评审专家意见的积极吸收以及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广泛交流,为课题的展开与深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建议。开题报告会圆满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讨会|宋明理学与江南儒学的建构
数百份学规串起八百年书院史
这项研究,陕师大三代学人赓续薪火,涵育四十年!
中国哲学极简史——泛论经学时代
《中国哲学史》读后观感
宋明道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