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参同:中西哲学差异

雕塑《大觉者》,坐着的都是老大,站着的都是小弟。

【从非洲到禅】

有一本书,叫做《从非洲到禅——不同样式的哲学》。原标题为“From Africa to Zen”,熟悉西方阅读习惯的人应该知道,这个标题也表示“From A to Z”,正好是第一个字母到最后一个字母,表示无所不包。该书介绍了世界各地不符合希腊哲学定义的哲学形态。

【爱智慧的哲学】

希腊哲学的原词是Philosophy,意味“爱智慧”。那么一切符合这个定义的都可以视为哲学,这也是广义的哲学定义。哲学一词是对Philosophy的格义,哲的原意就是智慧,孔子在临终前说“哲人其萎”,可见这一词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被运用了。

【本体论和系动词】

但是,西方文化中,狭义的哲学定义是要有本体论。所谓本体论,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子的。这和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有关,那就是在西方语系中有系动词,在英文里就是Be,分化为is、am、are等多种形态。系动词决定了一种思维方式,即追问根源。比如说,有人看到冰雪,可以回答冰雪是水的另一种形态;问什么是水,可以回答水的分子式是H2O;问什么是H2O,可以说是分子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这样下去,最后总要建立一个“本体”,这样才能让追问停止——这就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来历。

中国的语言缺少系动词,如果翻来《尔雅》等古字典,你会发现注释的格式是这样的:“太者,大也,泰也。”如果按照西方的语言习惯,应该是“太,是大,是泰。”因为不习惯使用系动词,所以类似上段的追问也就不必要了,因而中国哲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

在中国哲学中,有本根论,略似本体论;有大化论,略似宇宙发生论……

【心物之争和知行之辩】

西方哲学自诞生至今一直纠缠不清的就是心物之争,也就是这个世界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两者水火不容。而中国哲学从来不思考这个世界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只关心知和行。看起来,知略似唯心,行略似唯物,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心物之争关心的是世界的真相,知行之辩关心的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将如何处置。这就是说,西方哲学总在研究这个世界如何,探求真相,但研究下来是干嘛的,这个问题很少思考;而中国哲学,并不怎么关心世界的真相是怎样的,关心的是现见这世界是如何,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将如何生活,如何对待。

心物之争是向外驰求,知行之辩是反观自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唯心、唯物都是“物本主义”,中国文化是“心本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被叔本华证明是错的,你对此怎么看?
学习王阳明心学,练“当代内功”。
也谈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定义
唯物与唯心
世界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