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忠诚”力量
url:http://wenyi.gmw.cn/2019-03/30/content_32700282.htm,id:32700282

作者:张陵

作家高艳国、赵方新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追寻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以翔实的资料和深刻的思想,真实重现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生动讲述了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热情讴歌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民族英雄,积极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这部作品是当代红色题材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也是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血砺忠诚:追寻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 高艳国 赵方新 著 青岛出版社

《血砺忠诚:追寻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主题旗帜鲜明地表现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精神和伟大的意义。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从国际形势格局到中国现状深刻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时局和态势,明确指出,在综合国力处于劣势,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唯一的选择就是持久战,坚持长期抗战。就是要把两国两军的战争,转化成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转化成人民持久的战争。

在当时,中国唯一的优势,就是地广人多。四万万人民就是民族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力量。唯有人民的战争,才能改变态势,最后拖垮敌人,打败日本侵略者。毛主席关于战争的创新思想和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人们更相信正面战场的力量,更相信国外军事家们的传统理论。只有正面战场节节溃败的现实摆在面前,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毛主席思想的正确性,才知道中国的抗战需要军队的力量,更需要人民的力量。

要坚持持久战,就不能全部遵循现有的御敌战略和方法,必须实行新战略,找到有效可行的方法。于是,红军时期那种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在反侵略战争中再次得到创新性实践。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根据地,才能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最后打赢战争。毛主席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不仅正确指导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对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理论有着重要的创新和贡献。

到敌人后方去,建立巩固的敌后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按照毛主席人民战争的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英明战略决策,也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体现了理论思想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质。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一决策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唯一正确的,能够让人民从战争苦难里走向胜利的思想决策。报告文学正是从这样的思想精神高度上,真实表现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曲折过程和历史作用,真实反映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取得抗战胜利的历史进程,突出了依靠人民的力量,打败侵略者的思想。应该说,作品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人民战争的思想学习和理解都是比较深刻到位的,所以能够深刻地揭示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意义。这样的作品,历史观正确,思想基础厚实,主题内涵也得以丰富深化。

《血砺忠诚:追寻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主题讴歌伟大悲壮的抗战精神,表现必胜的坚强意志,突出了根据地人民的伟大力量和共产党人的“忠诚”的献身精神。事实上,要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敌伪的围剿、顽军的封锁,当地各种力量的较量以及物资的严重短缺,环境的恶劣凶险等,都是致命的危险。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考验也特别严峻。萧华率领挺进部队从山区进到大平原,在强敌的封锁包围中,没有战略纵深,也没有补给线,要站住脚,打开局面,还要能打胜仗,在一般人看来,几乎不可能,也不可想象。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种不可能的情况下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了战胜强敌的奇迹。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神功秘籍。唯一的力法就是发动群众参与战争,支持战争,把抗日战争变为人民自己求解放谋幸福的战争。有了人民的精神支持和物资支持,部队才站得住脚,人民政权才得以建立,游击战争才能开展,根据地才能生存和巩固。作品写冀鲁边区建立过程的几起几伏,着重揭示了根据地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应该是一种先进思想的体现。

作品在讴歌人民精神的基础上,写出了根据地的保卫者们对党的忠诚信念,写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赤胆忠心,写出共产党人坚决抗战打败日寇的坚强意志。每一个感人的故事都在讲述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每一个英雄的事迹,都在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忠诚”的力量。作品写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挺立起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形象,耸立起一座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丰碑。冀鲁边区根据地缔造者们如张隐韬、萧华、周贯五、牟宜之等人的形象都写得非常动人。还有一大批边区的保卫者的形象如杨靖远、马振华、黄骅等都塑造得非常感人。这个英雄的群体,正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魂魄。他们是“忠诚”的化身,更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当然,作品没有回避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边区军区司令员邢仁甫的问题。这个曾经的抗日英雄,到后来走向了反面,指使人枪杀自己的同志,成为人民的敌人,给根据地带来严重损失。作品分析这个案例时非常注意邢仁甫政治思想变化,没有拘泥一些枝节如本地干部和外地干部的矛盾问题,而着重从道德“忠诚”度的丧失,政治底线的失守等大局看待把握人物的本质。从这些细节表现可以看出作品主题的正确政治观。

《血砺忠诚:追寻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主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是这部作品深刻现实意义所在。今天,令人忧患的是,那些为民族解放战争而牺牲的英雄先烈们正在被一些人淡忘,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需要继承者。这种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的缺失将会影响一代人的精神,也将使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在世界上失去竞争力和发展机会。后果应该说非常严重。因此,在文学思想上,我们必须从时代精神发展的高度上去重视红色题材的创作,让红色文化融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里,成为中华民族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非常及时也非常有现实针对性的报告文学作品。

作品主题所体现出来的人民战争思想也很有现实的针对性。我们注意到,一些纪念抗战胜利的时间节点呈现的文艺作品的历史观,有正在淡化人民战争的思想,过分强化正面战场决定论的倾向。这些作品更倾向相信,正面战场的几个大会战对抗战胜利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从速胜论派生出来的观点的不断放大,必将最终否定人民战争的思想,也最终否认我们党领导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事实和决定性作用,从而否定人民战争。当然,正面战场的坚持非常重要,这些大会战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与牺牲,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大力表现。但从根本上说,正面战场没有真正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在本质上影响战争的格局。关于抗战的历史,自有历史学家来评说。不过,通过文学反映这段历史,应该从更加深层的意义上去把握,才能抓住根本。由此,我们应该对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责任心和政治立场予以高度评价。

《血砺忠诚:追寻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在报告文学叙述方式上有鲜明的探索意识。作品比较多地借助小说的一些叙事方法,强调了故事性,强调了人物的鲜活性。例如,每一个章节都以人物活动为切入点,以激活历史材料。这种探索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不过,有些情节的安排与讲述过于小说化,脱离报告文学的叙述规范的倾向,应该注意控制。(张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题库六
赵基梅:屡建战功壮山河
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旧址:聆听一张“纸票”的抗战故事
山东抗日重要战斗--1941年春冀鲁边反“扫荡”
红色记忆:山东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