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何尊“宅兹中国”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概念认知演变

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博物馆中镇馆之宝的“何尊”是西周宗室贵族何西所做的祭器,器内铭文记录了成王营建成周之事,其中“宅兹中国”是最早文字记载有“中国”一词的内容。以下就此做一些探讨性的解读。(内容有点长请慢慢浏览)

目前来看“中国”这一名称始于3000年前的周朝。当时的“中国”一词并不指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而是指地理位置上以成周为中心的概念。

西周时期

西周建立后废弃商朝的鬼神文化,重新恢复和完善了夏朝的礼制文化,后来的孔子视周礼为治国之根本的法宝,逐步形成了儒家思想。

在“中国”一词出现以前,“华夏”一族已经有了概念。周人先祖就是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甘肃、陕西一带的华夏部落,姬姓。其更早的先人要追寻到夏后氏的夏族,以五种颜色的鸟形作为图腾。这样周朝以此制定出一个以“礼”来衡量族群的文化概念。至此也定义了“华夏”的“礼仪之大谓夏,章服之美谓华”的华夏文化内涵。而商朝时期没有华夏的说法。周朝的建立以成周为中心认可和遵循华夏文化的部落族群都称诸夏,没有这些文化内置的族群称“夷狄”,天下东西南北中统称“华夷”。所以西周时期的“中国”也以统治华夷范围帝王和封建主的视角指天下的地理位置的中心,代表着领先的礼仪文化。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春秋战国时期

称“中国”还有《诗经》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冯友兰言道,中国一词在古代文化意义最甚、民族意义最少、国体意义尚无。先秦以来,“中国”或“华夏”与“夷狄”,区分的是文化,不是种族,中国人历来把华夏、夷狄、禽兽看作三种高下不同的生灵。

在春秋战国时代,全球大黄金时期圣人辈出。即使老子、孔子一批智者出现,在“中国”概念上也没有进一步诠释,孟子有“立中国而辅四夷”之说,还是天下观中的藐视四方的眼光。而在人和人之间关系理论上得到逐步完善和加强。成为以后2000年来这块土地上思想体系最为根本和牢固的基石。这个时期“中国”的概念仍然是文化礼制封建体系内的认知,还没有形成国家和民族的概念。

秦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非常短暂,但也作为一个重要时间段来阐述一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华夏族发展中的一个大事件,在以后的国家形态、族群和文化上影响到至今的远东和东南亚一些地区的格局。

当时即使秦统一了六国,也还是自称秦人,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把统一后这些地区的人也称秦人。秦始皇把文字、量具、货币和车轨统一对秦以后的朝代几度分离和最终统一以及为后面形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化的中央“中国”概念打下了基础。

汉朝到盛唐

自古国人多以朝代名自称,如 秦人、汉人、唐人,这也影响了其他民族对这块东亚帝国称呼的变化。

自汉以来继承了秦国统一的疆域,汉代的杨雄还称:区分周边的蛮夷标准就是有没有华夏的礼仪。关中和中原河洛一带以汉水为因自称汉族和汉人开始有明确族群称谓来分别长城以北和西域地区异族的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魁奈认为“欧洲人称这一帝国为China,他们自己并不用此名,他们实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名。”

秦、汉、唐这些盛世时的称谓对外邦有影响力,但也没有形成认知称这片土地上叫“中国”。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和唐后的五代十国分乱崩离割据,但也胡汉融合。北方多民族的侵入认可以儒家、道家为核心的汉文化和汉化的佛教对本族群有先进教化的意义和统治的需要,所以在这个时期华夏文化上能又得以崭新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还是代表着先进的文化礼仪概念,但民族气质开始在帝王贵族阶层中逐步形成。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时期北边的辽金蒙民*强悍肆意扩张,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民族觉得和这些民族没有了优势实力的关系。军事对抗上的接连失势在帝王和贵族为代表的群体中开始不以文化优势区别异族,而以自我的区域汉民族来区分,放眼四夷的情感不再是周秦汉唐时期“指点江山”的豪气了!于是汉民族内部需要一个内卷式的民族自我意识大提升。宋代开始了“中国”不以先进文化认可而以民族的概念逐步建立起来。

蒙元帝国时代对“中国”民族概念是一个深化的时期。汉民族意识到文化礼仪已经不再是立我辅四夷的核心,复兴汉民族意识自古第一次出现。所以到明朝,原“中国”的概念增添民族内容开始自宋以来加深加固。

国家的概念最早是在欧洲形成的。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公约的签署,建立了民族国家的理念,后来形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中国是在清末鸦片战争后,被列强欺辱,才发现自己不是天朝,不是四夷的中心,大清帝国是地理位置上亚细亚的一部分,是跟别人挤在一个星球上的国家之一。所以国体意义上的“中国”一词,出现在清末中外签订的外交文件上。

自此现代“中国”一词以国家、民族、文化、地理、疆界这样一个多元化概念开始形成。

复兴的中国

虽然朝代更迭,各路帝王登场,但总的架构没有大的变化。不管是秦人、汉人、晋人、唐人、宋人,但实际都是中华这一王朝体系的族群人。无数外来的族群侵入这片土地,最终接受这种体系,而后同化到中华的华夏文化脉络中。曾经的羌、匈奴、鲜卑、契丹、党项、蒙、满民族都融入到现在的汉民族中。所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源已经在王朝的体系中凝结发展,随着一代代语言文字文化的统一不断强化,有朝代的变换,但它们依然在大统一的历史脉络中发展延续。

元明清帝国时代是现代中国的前生,现在的疆界也是基本延续了这些疆土。华夏、周人、秦人、汉人、唐人、宋人、中国人承接的是华夏中国转型的使命,是告别帝制,建立公民社会,以连通未来的一种存在。

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概念理论虽然来源于近代西方的国家及民族主义,但是承装的是中国历史渊源流传下来的老酒,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独特的生命力和认同度。

从上古距今4000年夏文明到距今3000年的“宅兹中国”;从文明开始到周秦汉唐华夏文化总揽四夷;从外族南侵到今天的中华民族,中国又一次开始了一个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实现国家完整独立、民族团结振兴、社会公正和谐、人民幸福安康,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军力强大的中华民族的中国!

-END-

《补充资料》: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极星看作“天中”,因为古人观察到满天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转,就像一把转动的伞一样,伞的顶端就是北极星。依此设想,人们便认定人君的国都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就是现在伊、洛平原的洛阳。

明朝利玛窦看来,China一词,是葡萄牙人从越南、泰国(交趾、暹罗)那里学来的,那里称中国为Cin,与“秦”有关。

China一词有一译音“支那”,曾一度成为中国的别名。梁启超有一笔名叫“支那少年”,黄兴办的杂志名《二十世纪之支那》。可见一开始并无贬义,无政治色彩。

最早称中国支那是的印度,见于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称“cina”。唐玄奘曾对戒日王说:“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

但China-支那未必就是由“秦”而来。公元前4世纪印度《政事论》有“中国丝卷”(Kauseyam Cinapattasca Cinabhumijah),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泰西亚斯用塞里斯(Seres)来称呼中国。公元前5世纪,波斯称中国为Cin,Cinistan,都似乎与丝有关,与秦朝无关(秦王政元年是前246年)。但也未必,毕竟秦朝建立前的秦国离西方最近。

China又译“震旦”,也是以出口转内销的词,印度称中国为Cinisthāna,东晋时佛教典籍中译为“震旦”。《易.说卦》:“震,东方也。”震旦者,东方之光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整衣冠,再兴华夏
“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距今只有118年,最早是谁提出的呢?
马丁·雅克:中国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汉服简介及漫画美图
彭华: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走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感受华夏民族的强国壮志和大国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