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勇哥学《论语》:《里仁第四》文字版+语音版

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释意】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选择住处的时候,没有仁德,怎么算是聪明呢?”

【感悟】

虽然说环境对人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要不,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如果处在一个消极抱怨的环境当中,时间长了,再努力的人也会变得颓废堕落;人如果处在一个积极上进的环境当中,时间长了,再消极的人也会受到影响,变得阳光向上。环境不决定人,环境只影响人。

【附注】

里:作动词,居住意。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zhì)者利仁。”

【释意】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的人能充分利用仁德(他能认识到仁德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便实行仁德)。”

【感悟】

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了,才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他都有能力把握自己,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算得上是“君子”,算得上是“大丈夫”。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wù)人。”

【释意】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感悟】

一个正人君子,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不平。“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12.10)见恶行,必抑之;闻善举,必扬之。对于品行高尚之人,敬之,爱之,近之,以相识为荣;对于品行卑劣之人,恶之,恨之,远之,以同行为耻。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è)也。”

【释意】

孔子说:“如果立志做推行仁德的事情,总没有什么坏处。”

【感悟】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人生也会黯然失色。如果实在无法改变甚至影响别人哪怕一点点,那就做好自己吧!做一个积极向善、阳光向上的人,总不会错的!

一个善良的人,应该是有担当的人,他不会刻意地追名逐利,他不会去费力地讨好巴结,只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们如果有志于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为之努力,这一定不会有什么坏处的。怕就怕,连这种想法都没有,斤斤计较于一己之利、一时之得,这才是最危险的。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ū)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意】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每个人都盼望的;用不正当的办法去得到它,君子不会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用不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也不愿意去做。如果君子抛弃了仁德,怎么去成就他的好名声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忘记仁德,不管是仓促匆忙的时候还是颠沛流离的时候,他都会与仁德同在。”

【感悟】

在某种意义上说,追名、逐利、求富贵乃人之常情。但这些东西的取得,要有一个原则——“以其道”。这个“道”是什么?仁德,通俗点说,就是“良心”。在追逐的路上,最基本的就是不要违背了自己的良心!违心之得,去之也疾;取之有道,方得长久!心中常有一杆秤,人生的天平才不会失衡!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wù)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释意】

孔子说:“我没见到喜好仁德的人,会厌恶不仁的人(他会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这种人)。有的人把‘仁’当做大爱,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超过仁;有的人只是讨厌不仁的人,他平时的为人处世中,仅仅是不让不仁的东西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一般人都不是圣人,哪里有人可以一整天把精力都用在践行‘仁’上啊?我没看到能力不够的(只是不愿意去做罢了)。大概有整天践行仁德的人是有的,但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人的。”
    【感悟】

道理大家都是懂的,心里都是清楚的,但是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真正做起来差别就大了,是否能坚持下去,差别就更大了。同样的事,有的人可以当作终生的理想来追求,做得有滋有味;有的人只是作为近期的目标来努力,虽没什么兴趣,也做得认认真真;有的人却不知为什么而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许多时候,不想做事,却说自己能力不够,只不过找一个借口罢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行动,一定有不同的结果。

【附注】

尚:超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据考证,“仁”应为“人”。)也。”

【释意】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人就会犯这样的错误,仔细考察某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感悟】

我们常说,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但是每个人天生的秉性是很难改变的。所谓“当局者迷”,我们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更不用说改正了。因此,我们认识、评价一个人,可以从他经常犯的错误里来找线索。弱点之所以是弱点,并不是吃一两次亏就能改变的。“吃一堑,长一智”的人,其实并不多见。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意】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就算是要我当晚死去,也死而无憾。”

【感悟】

求真,向善,爱美,人之天性。然“闻道有先后”,不必太在意早晚,开始就不晚,改变就不慢。什么时候开的都是花,什么时候回头都有岸,什么时候放下屠刀都能成佛,关键只在于自己想不想改变。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意】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同他共谋大业的。”

【感悟】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太注重吃穿住用的人,是很难有远大理想的。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眼中只有目标,脚下只有行动,不会斤斤计较于那些吃穿住用的细枝末节。食,果腹充饥即可;衣,整洁蔽体即可;住,遮风挡雨即可;用,满足必需即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学习都要为之所累。”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释意】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干得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感悟】

天下之事,没有人规定必须怎么做,也没有人规定不能怎么做,只要做的合情合理,便可以放手去做。那,怎么做才是合情合理呢?于自己有利,于别人无伤,可以称为合情;不违规,不违礼,可以称为合理;不违规不违礼又于己有利、于人有益,才可以算是合情合理。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只有小人才会去做。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释意】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感悟】

君子胸怀天下,关注的范围更广,是国家,是未来;小人(我觉得这里翻译成“普通人”更好一点。)目光短浅,关注的是自己,是当下。人是有差别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苍生,当然很好;不过,做好自己,立足当下,知足常乐,好像也无可厚非。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追求不同的人,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附注】

这一则的“君子”理解成“君王”“君主”,“小人”理解成“普通人”“老百姓”似乎更恰当一些。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释意】

孔子说:“一个人,做事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感悟】

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考虑个人利益无可厚非,但只考虑个人利益就不对了!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只想到个人的得失,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一定会招致很多的埋怨。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做朋友,对那些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人,人们往往会敬而远之。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释意】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感悟】

不管是“治国”,抑或是“治人”(与人相处,交往。),还是“治己”,“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以礼待人,以礼处事,以礼律己,是君子之风。这种礼是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言行一致的——如果徒有形式,只给人一种“知书达礼”的表象,那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实乃“伪君子”之德行。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释意】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胜任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就可以了。”

【感悟】

怀才如怀孕,日子久了才会显示出来。但是,现代人的“自信”常常使人等待不及。经常听到许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好像天下没有一个“伯乐”,自己就像埋在土里的“夜明珠”,无人能识。我想:一个有了这种心态的人,一定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岗位,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惦着锅里的。长此以往,会连现在的工作也难以胜任。当我们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是一块“良玉”。

 4.14《论语·里仁篇》“患与不患”.mp3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意】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主张始终贯彻着一个基本理念。(你觉得是不是啊?)。”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之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主张,概括起来说用‘忠’和‘恕’两个字就行了。”

【感悟】

师生之道的最高境界,不是“我说了,你听了”,也不是“我讲了,你懂了”,而是“我未明说,你已意会”。孔子和曾参这对师徒,或许就可以作为这样的典范。孔子一提示,曾参便心领神会,这需要何等的默契啊!师生的这种交流,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流,也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交流,而是心灵上的交流,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

【附注】

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所谓“忠”,对事、对人对工作,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不要太过苛求,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15《论语·里仁篇》“一以贯之”.mp3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意】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感悟】

当下社会,见义不为者多,见利忘义者众。做个善良的人,不忘初心,不失底线,不要让蝇头小利蒙蔽了眼睛。

【附注】

喻:懂得,明白。

 4.16《论语·里仁篇》”君子喻义还是喻利“.mp3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意】

孔子说:“看到品行高尚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品行不端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感悟】

物无全美,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也都有优点,人生就是不断地学习、修正、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扬长避短”,而要“取长补短”。人家比自己好,就要虚心地向人家学习,向人家看齐;人家不如自己,也不要讽刺挖苦,奚落人家,要时时检点,反思自己,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见贤思齐”,实在是君子的成长之道!

 4.17《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mp3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释意】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劝阻的时候要轻微婉转,(不要厉生厉气)。如果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对他们也要心存敬意,不触怒他们。虽然常常心存担忧,但并不怨恨。”

【感悟】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对着最亲近的人大喊大叫,对一个不相干的人却能客客气气?因为最亲的人会一次又一次地原谅我们。就算是我们最亲的人犯了错误,“忠告而善道之”,是不是也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要我们足够真诚,“见志不从”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附注】

几:轻微,婉转。

违:冒犯。

劳:忧愁。

 4.18《论语·里仁篇》“亲有过,谏使更”.mp3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释意】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一定要出远门的话,必须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

【感悟】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为35岁左右。当孩子能够远游的时候,父母已经“垂垂老矣”,身体欠安,随时都有可能不久于人世。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考虑的应该是这个问题——父母去世时,不能床前尽孝,愧为人子!但凡事没有绝对,如果有必须要做的事情,那还是要去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去哪里了,去干什么了,省得牵肠挂肚。回到现在来说,如果自己要出远门的话,也一定要跟父母说清楚自己的行踪,更要时常打个电话回家,报个平安。

 4.19《论语·里仁篇》“游必有方”.mp3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与1.11部分重复)  

(解读见1.11。)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意】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寿高而有所恐惧。”

【感悟】

来日方长,去日无多。在我们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喜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正在一天天地慢慢老去,我们能够陪伴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珍惜当下,常回家看看,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真到那个时候,再多的泪水也还不上悔恨的债。

 4.20-4.21《论语·里仁篇》“三年无改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mp3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dài)也。”

【释意】

孔子说:“以前的时候,人们从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跟不上。”

【感悟】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话说一句,必当尽力去做,把自己的话落实到行动上。在没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不要轻易许诺。“苟轻诺,进退错”。等你无法践行自己的诺言的时候,离自取其辱就为时不远了。

说的再好不去行动也等于〇,有些人是“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的时候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做的时候却瞻前顾后,不见了踪影。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做得好才能说得更好。

【附注】

逮:赶上。

 4.22《论语·里仁篇》“言之不出”.mp3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

【释意】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严于律己,就会很少出错。”

【感悟】

人对自己一定要“狠”一点儿,要求严一点儿。可是,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原谅自己。岂不知,正是无休止的“原谅”,让我们麻木起来,懒惰起来,甚至堕落起来。当然,严于律己,不是过分苛责自己,而是守好做人的底线,不去触摸生命的红线,只有这样才不会犯太多的错误。

4.24

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释意】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做事要勤劳敏捷。”

【感悟】其实,《学而》篇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1.14)和这一则说的是一个意思。孔子经常和学生强调“说”与“做”的关系,无一不把“做”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意识中,“做”永远比“说”重要。做事要迅速果断,好不迟疑,要“行必果”;说话要小心谨慎,说到做到,要“言必信”。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释意】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朋友。

【感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总有人识君”。如果你心地善良,如果你心底无私,那么请你不要感到孤单。前行的路上你绝不会孤单前行。三步之内,必有芳邻,只要走在路上早晚会遇到同行者。一群人互相取暖,一群人互相鼓励,才能走得更远。走得远了,早晚会遇到盛典。

4.26

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释意】

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亲近,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亲近,反而会被疏远。”

【感悟】

无论是和领导相处还是和朋友相交,都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走得太近了,就离反目背道不远了。就算是一心为朋友着想,提出多么中肯的建议或意见,也要“忠告而善道之”(12.23),不可强人所难。否则,好心就会变成驴肝肺,热脸就会贴上冷屁股,自取其辱,搞得里外不是人。

 4.23-4.26《论语·里仁篇》.mp3

相关链接:

1、跟着勇哥学《论语》:《学而第一》文字版+语音版

2、跟着勇哥学《论语》:《为政第二》文字版+语音版

3、跟着勇哥学《论语》:《八佾篇第三》文字版+语音版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 译文
论语里“仁”的全文翻译
《论语》68个经典语句及译文
早课 |《论语》里仁篇 02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05
《论语》全译——里仁篇第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