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高考江湖怪谈录:史求?死囚;王国钧?亡国君;起名不佳很悲催

文/刺猬/谢绝转载

年年高考,今又高考。虽有延期,终还要考。脱不过,也绕不开。

其实,在古代也有高考。即创制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也称科举取仕。

千百年来,世间莘莘学子,无不视科举为进入国家公务员编制、捧上金饭碗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说及古之科举,今之高考,总要说不完的槽点。今儿,咱只谈一个颇具趣味的轻松话题:

科举与姓名。

01

姓者,姓氏也。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曰姓;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曰氏。

据考,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也就是说,咱们的姓由来已久,是老祖宗定下的。甭管赵钱孙李,牛马吕羊,按族制,都不能改。

名者,古字从口,从夕。

说,古时天黑之后,没路灯也没手电筒,人们走夜路,彼此看不清。为表明自己是谁,以免走丢掉队,时不时得喊一声自己的名字。

“我,狗蛋,在呢。”“我,老王家小二。”叫着叫着,便成了名字。

既然姓氏无法改换,名字倒可多加斟酌。单从古代科举看,起名真的很重要,丝毫马虎不得。

不信?

好,且听我给你说几桩发生于科考中的或悲催或逗逼,或倒霉或欣悦的趣闻典故。

02

第一个,唐代中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贺。

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人,祖籍陇西郡。因其诗作想象奇特,常借神异之说托古寓今,故被后世赞为“诗鬼”。

咱来看他的名字:贺,吉,嗯,多吉祥,喜庆。可事实是,他不仅是诗鬼,还妥妥是个倒霉鬼。

因为,他老爹的名字起得很没水平。

李贺的老爹,名叫李晋肃。

细品细咂摸,念出啥蹊跷没有?如果没有,那就再念一遍:李——晋——肃。

没错,“晋”,音同进士的“进”。循旧制“嫌名”之规,李贺必须要避老爹这个“进”讳。

关于“嫌名”,创立郑学的汉代大司农郑玄如是注释:“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

古代臣子,理当避君父名讳,但不讳发音相近的字。及至后世,讳法愈发严苛,取名发音相同也不行。举个例子,汉宣帝名询,荀卿只能乖乖改为孙卿;隋文帝老爹名曰杨忠,为避讳,凡官名有中字者,全部改为“内”。

于是乎,郎中秒变郎内,中丞化身内丞。

而李贺恰也饱受腹诽。士大夫们纷纷引经据典,坚称“晋”“进”音同, 纵然李贺满腹才华,亦不能举进士,也便注定了此生万难进入国家公务体制。

这,不是王…八屁股烂龟(规)定吗?

可是,规定再烂,你也没辙。

且说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韩愈与李贺书,劝其参加河南府试。李贺欣欣然前往,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脱颖而出,随即赴京师长安应进士举。

结果不消说,“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妒贤妒才者端起一盆又一盆“嫌名”狗血,直泼得李贺又气又恨又无奈,终遭驱离。

唉,都是名字惹的祸啊。

03

有人倒霉,自然也有人走运。

且说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清高宗已年近八旬,朝廷开科大考。

天下数万学子,一个个“十年寒窗无人问”,只盼“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路搏杀竞争,最终入围的360人大名单,摆上了乾隆的办公桌。

考验命运的终极且高光时刻到了。

乾隆要在这360人中,钦点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点二甲183人,赐“进士出身”;点三甲174人,赐“同进士出身”。

所以,很多人以为“三甲”是前三名,显然有误。

看着,点着,很快,第十名的名字进入了乾隆的眼底:胡长龄。

胡长龄(公元1758年-1814年),字西庚,江南通州人,才誉卓著,为“江东三俊”之一。后官拜礼部尚书。

这名字好玩,有意思。长龄,长命百岁啊。时近耋寿之年的乾隆许是“触名生情”,当下心头一动,大笔一挥,直接将胡长龄从二甲提进了一甲。

既然提了,那就一提到顶吧。

就这样,因为老爹给起了个好名字,胡长龄惹得乾隆好生喜欢,也便成了1789年最为风光的全国状元郎。

04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道光年间,又是一场大比过后,殿试名录送上龙案,由皇帝敲定最终排名后,盖章生效,张榜天下。

一甲第一名,史求。

道光皇帝乍看名册,念叨两遍,不由蹙眉犯了嘀咕:怎么读着怪怪的,好像哪儿不对劲。

史求。史求。史求。

又接连默念几遍,道光帝顿时恍然大悟:

史求,“死囚”啊。呸呸呸,太吉利。史求啊史求,你老爹是咋给你起名字的?动没动脑子?勾掉勾掉,往后排!

你说倒霉不倒霉?悲催不悲催?史求和死囚,哪有一毛钱关系?

先甭发感慨,咱跟着道光帝接着往下看。赵老大,钱老二,孙老二,李老四……

当道光帝看到二甲第九名时,顷刻喜逐颜开,还脱口叫出了声:“这名字,好哇。”

被大赞好名字的,是一个叫戴长芬的考生。

道光帝的逻辑是:此人名列第九,九,谐音“久”,长久;更巧的是,籍贯安徽天长县。天长加地久,不正印合了大清朝长治久安,千年万代吗?

再看考生姓名:戴长芬,戴(代代)长(长久)芬(芬芳),绝对棒棒哒。

天赐名次,爹赐佳名,那朕再赐他个一甲头名状元郎!

杠上开花,和了。

05

古之科考,以才华取仕;今之高考,以成绩说话。尽管历朝历代,皆严肃纪律,整饬规矩,但不可否认,暗箱操作、冒名替考甚至偷换学籍等不正之风,仍时有发生。比如,前期爆出的山…东考生事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商场是个江湖,官场是个江湖,考场也同样是个江湖。

既是江湖,必风起云涌,暗流诡谲,存在这样那样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接着今儿个的话题继续说,姓名就是个莫测因素。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因辛丑年(公元1901年)恩科与壬寅年(公元1902年)正科会试没开,朝廷于是决定在这年合并举行。

最为重要的是,转年便是慈禧七十大寿。主持三试的官员忙够呛,广查天下官吏,挑选出了8位监考官。分别为:

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永昶,钱能训,骆成骧。

看出门道没?

各取一字,那便是“明年吉庆,寿景能成”。

这马屁拍的,那叫一个响亮!

与之相反,说,有个贡士叫王国钧,名字起得着实不错。国钧,国之重任嘛。估计老爹翻阅过白居易的《赐樊著作》:“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

焉料,入了殿试三甲,慈禧连念几遍,直接给拿掉了。

为啥?王国钧,亡国君啊,忒丧气!

06

这一年,是北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

按规制,国家要开甲辰科大比。而这次高考,来自全国各府各州的高考生高达万余人。朝廷自然高度重视,精心遴选出60位作风严明、品行廉洁的考官。

哪料,在第一场考试前,各位考官在考勤簿上打过卡后,主考官从头到尾一查,嘿,居然多出一个来,成了61位。

咋回事,赶紧查。

这一查,找着了,多出的那位监考官叫宋应辰。究竟为啥会多,鬼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必须得承认,主考官不愧为主考官,脑瓜子那叫一个冰雪聪明。小眼珠滴溜溜一转,当即对众同僚正色说道:

“宋,这姓好啊,是我大宋的国号;名应辰,顺应良辰吉日,更妙。平白无故,突然多出他来,这说明老天爷显吉瑞,提点我们此届考生中有人杰。重要的事说三遍,大家监考、阅卷,一定要用心,用心,再用心。”

众同僚一听,谁还敢马虎?史载此考,最终录取进士非常多,平时360,这年805人。

对此典故,南宋洪迈记入了《夷坚志》:

“……果多其一,曰宋应辰。验诸铨曹云,中外无有此姓名,始知神物所为。于是主司遍论群公曰:宋者国号,而名为应辰,必造化之中主张是者。考校之际,不可不谨也。”

07

科考是大事,高考也是大事,关乎国之人才。但类似因名得祸得福等荒诞不经之举,也偶有发生,且难掌控。

所以,笔者想说,上了考场,只需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无愧于心就好。

万一出点啥差池,也不必郁结烦恼,就此消沉。毕竟于人生前程来说,高考虽重要,但非唯一选择。

你觉得呢?欢迎留言,交流。

【老王出品,谢绝搬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高考”落榜生:写书 起义 抑郁而死
【客家古镇·高考】千年科举路漫漫 崇文重教当客家
回到唐朝去高考,你能考上啥?
唐代诗人“高考”那些事儿:有人进不了考场,有人四次才考上
唐代才子们,那些鲜为人知的“高考”往事
历史上浙江籍状元与进士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