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石有话说| 清朝练字哪家强,古埃及石刻学起来

20世纪30年代,余绍宋先生主编的《金石书画》在当时颇具影响。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承袭旧版之气息,浙博策展人和研究者精心策划,为大家呈现一版更精彩的新版《金石书画》。


本次展览,不仅有浙博馆藏精品,还融合了国内私人收藏大家的的丰富资源。每一件被我们选中的展品,背后都浓缩了一个时代和一段往事。若有些许好奇,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展品,是一件貌似走错了展厅的路痴文物╮(╯▽╰)╭,好好的不在埃及待着,怎么跑到我大浙博来了呢?


是的,这件展品就是
清代的古埃及石刻造像拓本轴




说起埃及,那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国度,神秘而陌生。

~( ̄▽ ̄~)(~ ̄▽ ̄)~ 


即便是今天,在国内的博物馆里也找不出几件古埃及的石碑,为什么清代会惊现古埃及石刻的拓本呢


谈到这幅拓本,我们必须要先讲一讲拓本的主人——端方。端方何许人也?说他是晚清大臣大家或许不以为然,其实,他还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以及戊戌变法、晚清君主立宪制的坚决拥护者。


而这块古埃及石刻的故事,就发生在晚清预备立宪的这段时间里。




金石学在我国自东周时期就已萌芽,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其研究的对象也从早期的青铜器、碑刻等扩大到了铜镜、兵符、砖瓦、封泥以至甲骨和简牍。


尤其是到了清晚期,金石学的白热化使得遍地都是金石学家,而端方就是其中一个。于是很快的,国内的东西玩完了,就开始玩海外的东西,先是从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下手,随后就发展到了更远的一些国家。


端方是晚清最著名的大收藏家之一,什么钟鼎彝器、碑版石刻早早的就看腻了,于是就动起了外国古董的脑筋。


说来也巧,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就是其中一员。在游历美、英、法、比等九国期间,他广肆搜罗了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而在回来的路上,这艘小船飘啊飘的就飘到了埃及的开罗。端总督的眼睛也是尖,就在途径开罗的几天里,端总督偶然发现了这些带着奇怪象形文字的古埃及石刻造像。这挖到宝的兴奋不亚于捡到五个亿呀,于是端总督硬是买下了他们,兴冲冲地运回了国。


浙博目前展出的这幅拓本就是端方送给当时的大学者孙怡让的一件礼物。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这些古埃及石刻到了中国,立马引起了金石学圈的轰动。这些学者大多是有两把刷子的,陌生的东西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于是,一些学者感叹其书法古拙,便对其文字艺术爱不释手,甚至用作了练笔的摹本。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其文字的本源上一再探索,竟联想到了埃及文字和中国文字在本源上是相通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考据和争论。


于是,在晚清时期,研习古埃及石刻一度成为金石界的潮流。


孙诒让在获赠拓片后,曾在信中提到:“前见埃及古象形字,奇诡不易辨……前年得见河南汤阴新出龟甲文数千片,内有象形字十余,果与埃及文相类……”

这段话也见证了当时金石学家对这两种文字形态的好奇与思考。


都说物是人非事事休,一百年过去了,如今这些埃及石刻已不知辗转谁手,而留下的几幅拓本却让我们得以看到那段磅礴历史中一群会玩的“城里人”,这就是本次《金石书画》展览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石之境:有元素,更有魂魄
端方送给周学熙一把普通的扇子,可是上面的图案,竟然谁都没见过
端方题赠埃及古刻拓本
镂于金石,传之永久
孟庆星:张之洞湖广幕府影响下的湖广地域书风
罗振玉早年金石交游小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