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洪侠|我来给“文化沙漠”一词写篇“小传”
userphoto

2022.07.24 广东

关注
【今天先开个头】



香港回归25周年前夕,香港特别行政区艺术发展局与香港作家联会策划发起的“文化大湾区计划”已经启动。据香港作联主席潘耀明先生介绍,这个计划将联合部分湾区城市媒体联合开设“湾区文艺园地”,并举办“大湾区文艺征文奖”。目前各项活动正有序进行中,晶报也有幸和《羊城晚报》《澳门日报》等机构一起,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



“文化大湾区”、“人文湾区”、“湾区文化”等说法正渐渐流行。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开始大文化深度转型的晶报,已专门开设“文化湾区”专版,开始重新梳理大湾区文化资源,尝试在传统的“珠三角文化圈”之上开拓新的“大湾区文化视野”,为在前所未见的“湾区经济”背景下建立起新的文化共识贡献一份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GBA)),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俗称“9+2”。它们基于传统地域与近两百年间中国历史而来的文化共性相当明显,此不赘。我最近则注意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湾区城市大都经常被人冠于“文化沙漠”的称号。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沙漠”一词起码曾经成为过湾区城市共同的“文化符号”。



据初步观察,“文化沙漠”这顶帽子戴在湾区城市上的时间有早有晚,香港自然是最“资深”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则要晚得多。深圳是1980年代后期(而非人们相沿成习的所谓“建特区之初”,广州是1990年代,珠海、东莞等地则要到2000年之后了,这其中东莞属于“后来居上”者。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妙就妙在:其一,粤港澳大湾区竟然是所谓“文化沙漠城市”如此集中的一个区域;其二,“文化沙漠”一词既非严肃的官方话语,亦非严格的学术术语,更没有进入权威辞书与大百科全书的阐释视野,但它就是能在官员、文人、学者、媒体人乃至市民的笔下嘴中传来传去,自带流量,避之不及,驱之不尽;其三,几乎所有使用“文化沙漠”一词的人,都是为了否定它,但正是舆论上的“否定”,加剧了它的传播,提高了它在媒体上出头露面的曝光率,造成了一种“莫须有”的现实。其四,大部分使用“文化沙漠”一词的人,既不深究此说法的准确含义,也不考察它的来龙去脉,都只是人云亦云,顺口挪用:既用于自我矮化,也用于自卫反击;既用于自我表扬,也用于“自相残杀”;既用于给人“摘帽”,也用于自我“授勋”……简直就是各“沙”其“沙”,各“漠”其“漠”。

我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再次回答香港或深圳或任何一座城市究竟是不是“文化沙漠”。类似的问题我曾经认为是无法回避、必须讨论或回答乃至回击的尖锐问题,现在我则认为这属于“伪问题”,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严肃回答的必要。我想讲的,是“文化沙漠”本身的传播故事:它究竟是谁,它从哪里来,它为何而来,它的使用场景有哪些,为了阻断它的使用和传播,人们究竟做了什么。

鉴于此项工作极为庞杂,牵扯各类文献甚多,我先行给出一份“文化沙漠”编年纪事。有了一条时间线,一些基本的事实就清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暂且只以深圳报业集团数据库为采样资源,其他文献仅偶有涉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粤港澳大湾区GDP最高的5座城市 深圳第一、香港第二 附11市排行榜
珠三角全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顶级城市群
建议收藏!2019粤港澳大湾区买房地图!
2030深圳GDP能成为全国第一吗?
百科知识快速记忆第13期:快速记忆粤港澳大湾区“2区9市”,怎么记住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区地名
将成第二个深圳?东莞2019年要大爆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