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央视播出马家窑考古故事,听设计师未来马家窑博物馆如何建设!

开年巨献!大型考古历史类纪录片《仰韶故事》

1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科学频道隆重推出。

其中不乏有涉及

安特生先生在西北临洮考古的片段。

2024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

马家窑遗址公园、马家窑博物馆现在建设如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
教授朱锫为大家带来设计的分享。


 这里是临洮   马家窑遗址观景建筑
马家窑遗址在甘肃临洮,是中国很重要的史前文明发源地。1924年,瑞典地理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首先发现了马家窑遗址,但因为在遗址中发现了彩陶,所以他断定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后经考古学家夏鼐的研究,才确认马家窑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
西北跟江南、云南完全不同,是大自然凌冽的鬼斧神工,有独特的自然特征。马家窑遗址在巴马峪沟与洮河的交汇处,洮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这里的山是一层层的台地,称为“坪”。无论是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还是附近的其他遗址,都是在第二、第三层台地上被发现的,所以可以推测在四五千年前洮河的水会淹到第一台地。
马家窑遗址朝向南边、面对着巴马峪沟,我们可以从“之字形”的山路上想象人们上山农耕狩猎、下山取水挖泥的生活劳作场景。今天常说的“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在这里复刻,这些道理都是先人留下的建造智慧和经验一个建筑的场域和坐向如何摆放首先得知道太阳在哪儿风在哪儿水在哪儿……
我们的工作就是在马家窑遗址上建一个博物馆,并在对面山顶做一个观景建筑,今天讲的是观景建筑。从“自然建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在这里造一个观景建筑,不仅要观景”,更重要的是让人体验和认知这里特殊的地理和生存文明不是流于表面的对形式的追求而是对背后深层的建筑与气候文化相关的建造法则的探究
场地环境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这个设计的概念是一个藏起来的建筑:坪上有类似于帐篷的物体,但主体是藏在地下的,对着马家窑遗址方向拉开一条横缝。把建筑“藏起来”这个想法来自于西北窑洞的建造经验。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域最早的窑体是沿着山的一侧向内开挖的:窑体底部烧火生热,陶罐放在上面烧制,很多窑体为了达到烧制的温度,还会有不同形式的变化。
左:西北窑洞 | 右:古老居住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构思草图  ©朱锫
一个“藏起来”的建筑(模型)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但作为一个建筑还是要回到秩序和几何的建造,平面和空间最终是“窑洞”的几何抽象。我们将“之字形”的路径行走经验复制作为人进入空间的路径,往下首先会进入一个庭院,再是门厅,里面布局书店、咖啡厅、展览等功能,同时有三个观景平台。因为整个建筑横跨山顶两侧,所以获得了最多的观景面:第一个观景平台是一条长长的水平横缝,可以看到马家窑遗址、自然平台地貌和农耕文明;另两个观景平台是点状的,一边眺望洮河,一边观看小沟。顺着室内楼梯往上就会来到坪顶上半室外的“小帐篷”,在坪顶可以俯瞰马家窑遗址和巴马峪沟,也可以远眺洮河。
首层平面图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剖面图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从入口行进向下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展厅与观景平台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我觉得这个建筑最大的挑战或者说决定建筑成败的关键是施工如何像大自然塑造黄土高原那样自然而然地塑造一个空间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植被而不是大开挖再覆土的方式先破坏山体再修复是需要仔细思考的。关于建筑的材料,我觉得会是整体混凝土与局部陶土的组合。但因尚在概念阶段,还需要更深入的推敲。
屋顶的小帐篷(模型)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四个项目虽然在场地特征、建筑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我的设计理念却只有一个:从先人生活和文化的经验中发现场所的地域特征,人们的生存、建造智慧并加以借鉴;用当代的建筑语言简单的建造去创造智慧节能的建筑重塑建筑跟自然文化之间的经验,即“根源与创造”。这也正是我理解的“自然建筑”包含的实质。

马家窑文化景观建筑 ©朱锫

来源:朱锫建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惊现商代遗址,建筑风格与布达拉宫神似,这是怎么回事?
秦人邽戎墓地马家塬遗址
希腊斯巴达考古博物馆设计方案
喇家遗址有个磬王,它曾被当成炕板使用,没有被毁掉只凭一个原因
唐顺宗李诵陵墓出土罕见翼马石刻珍品
辽宁锦州发现辽代帝王陵殿址和陪葬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