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老成都的四大较场
成都的城墙还在的时候,城的东西南北四角紧挨着城墙的内侧,都开辟有面积百亩以上的练兵比武场所,这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较场”,也写做“校场”或“教场”。 成都有东西南北四个较场,除南较场修筑较晚外,其余三处都是清朝以前遗留,康熙时又重建。它们分别位于城墙的四角,目前除北较场还在外,其余都修建了房屋。
老成都城墙
在四川的近代史上,东较场作为历史的见证曾亲历了两件大事。一是清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十八日(1911年12月8日)的“成都兵变”。事件的起因是,刚刚宣布独立不久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的两位都督——蒲殿俊和朱庆澜当天在东较场阅兵训话时,在场的巡防军因受到已交出督印的清总督赵尔丰暗中唆使,以索饷为由群起鼓噪,并向阅兵台开枪射击。此时的蒲朱二人应变无能,惧而潜逃,于是全场秩序大乱。巡防军士兵转而窜入街市,抢银行,焚藩库,劫掠商民,哄抢公私财物,终于酿成“打起发”的兵变大祸。
这时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群龙无首,势成解体。幸得同盟会与咨议局在川人士出面商议平乱办法,公推时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兼军政府军政部长的尹昌衡为都督、咨议局副议长罗纶为副都督。尹即紧急调动新军入城剿捕乱兵,分头救火,收缴乱兵枪支,使乱局得以稍定。尹、罗既视事,军政府各项公务也渐次稍有头绪。惟交权的赵尔丰仍不甘心失败,千方百计阴谋复职,尹昌衡乃采取断然措施,于1911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12月22日)以军队包围督署,擒获赵尔丰,押至皇城明远楼下,历数其罪,斩首示众,一时人心大快。尹昌衡果断地砍了一贯屠杀各族民众的“赵屠户”的头,在四川人心目中成为了不起的英雄。
清代末年,东较场曾经是华阳县的刑场。今其侧近尚有一条成都旧日习称之为“落虹桥”而实为“落魂桥”的街道。这条街上原来有一座桥是人犯被处决时押赴刑场的必经之路,过此桥不过百步即为刑场,人们认为途经此桥时人犯已落魂丧胆,故名“落魂桥”。后刑场迁移,为避讳,又谐音改为“落虹桥”。昔日的东较场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仅存名而已!
老成都城楼
从通惠门到原金花桥南端,民国时这一段称为新西门街。新西门是通惠门的民间俗称,至今老一辈成都人仍保留着这个称呼。在此门以东约300米处的金花桥,即唐代的市桥,跨金水河而建,大约在今下同仁路的南口。当年的西较场,北接新西门街,东面接蜀华街、包家巷西口,南面是菜园,西面直抵城墙。
在清代,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于成都的西垣内新筑满城(习称“少城”)以来,八旗兵丁月操秋操以及将军亲临的“大阅”,场地都在西较场。清人杨燮《锦城竹枝词》有云:“西较场兵旗下家,一心崇俭黜浮华。马肠零截小猪肉,难等关钱贱卖花。”自注云:“旗人喜务花,关钱后故昂其值。惟未关钱时,要零星买食物乏用,则贱卖之。”词中所说的“关钱”,指旗兵每月应领的饷银(据清人魏源《圣武记》所载,步旗兵每人每年饷银十七两一钱,平均每月为银一两四钱多,每月上旬发放);说旗兵“一心崇俭”,这是作者的调侃。不过,通过这首词,可知当时住西较场附近旗兵人家的日常生活片断。
西较场
入民国后,旗兵解散,西较场成为军队常年驻扎的营区。尽管四川军阀你抢我夺,防区频频易主,但“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西较场的驻军却从未间断过。民国6年(1917年),川军刘存厚与时任四川督军的贵州军阀戴戡开战,戴军猛攻刘驻西较场的部队,刘部即从西较场向皇城坝一带的戴部发炮,戴军溃败,就纵火焚烧民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难以数计。是役即四川近代史上所称的“刘戴之战”。这样的混战,当时的四川人民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近年有人据李膺《益州记》所记的“市桥西二百步,得(司马)相如旧住宅”推测,司马相如的旧宅当在今西较场内。但西汉至今两千余年,历代有关成都的文献中,别无类似记载,此说缺乏佐证,似难令人信服。 解放后,西较场一直是军事单位驻地。近年新修房屋愈来愈多,西较场作为练兵演武的场地,早已不复存在了。
在《成都城坊考》(四川省文史馆编)所附的清光绪五年(1879年)成都街道图上,东西北三个较场都有明显的标志,唯独没有标南较场。这从嘉庆时杨燮另一首《咏锦城竹枝词》中的“三较场分西北东”句可得到佐证,即南较场修筑的时间当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以后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间。今查《成都城坊考》所附光绪三十年成都街道图,其上已标有“南较场”,但此图的摹绘者却将它误置于今新南门附近滨江东路一带。其正确位置应该是:东抵上莲池西(今池已平,地接上池正街),西接菜园,北抵文庙西街西口,南靠城墙。它的面积在几个较场中最小。如今城墙已拆除,较场原址大体位置可从今琴台路东南这一范围内得其仿佛。
从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南较场除一直是军队驻扎操练的场地外,还不时提供给附近的学校举办学生运动会。在李劼人先生的名著《大波》里,就有关于学校开运动会期间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而大打出手的描写。民国时期,南较场附近先后兴办了许多学校。这些学校常利用南较场举行大会操或运动会。民国24年(1935年),当时的四川教育当局奉命在寒暑假期间对大中学校学生集中进行军事训练,集训的场地就选在这里。
在南较场附近的众多学校中,由清四川学政张之洞与总督吴棠奏准兴办的尊经书院,因其为四川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而成为蜀中的人文渊薮。特别是光绪初丁宝桢督川后,礼聘海内名宿湘潭王闿运为书院山长,时以经术词章课诸生,循循善诱,来学者器识与文艺俱进。一时人才辈出,杰出者如井研廖平、富顺宋育仁、名山吴之英、合川张森楷、绵竹杨锐等,都以其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品得到人们的敬仰,其流风余韵也使后来者受益无穷。光绪末年推行新学,尊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民国后其地为成都大学校址,民国20年(1931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置为川大理学院。及川大建新校舍于锦江南岸迁走后,民国33年(1944年)又于此址创办四川大学夜校(后改名“城内部”)。自清末的尊经书院以至20世纪40年代的川大夜校,南较场与之比邻而居终始达40年,这应该算是难得的缘分了。
武担山是著名的古蜀遗迹。相传古蜀开明王曾娶武都女为妃,此女不习水土而死,蜀王因遣五丁往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此山在北较场的东南角,为一座高20余米、长百余米、宽30余米的土丘。唐宋时这里就是旅游胜地,历代的骚人墨客多来此凭吊,并留下众多的诗篇。当年圈入军分校时,曾于山上建一塔一亭,武担山数千年古迹,今惟据此塔此亭尚可求其遗踪。
北校场
北较场在清代除用做较射演武和驻军场地外,每三年一次的全省乡试武闱也在这里举行。清末创建新军,曾在北较场先后办了不少军事学校。川督岑春煊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川督锡良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办了四川陆军小学堂;川督赵尔巽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辛亥革命后,川督尹昌衡在此开办了陆军军官学堂;民国8年(1919年)及民国13年(1924年),川督熊克武、四川军务督理杨森均在此开办过陆军讲武堂。这些先后举办的军事学堂,在各个时期为四川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还成为了高级军事将领。
在民国办理军分校时期,曾在北较场内修建了一些公用设施。其中北面城墙新开的城门取名“存正门”,至今尚存。此门在当时只供军校有关人员出入,故一般民众大多不知有此门。也曾有人将此门呼为“新北门”的,则因成都在旧有四城门外,先后新开的城门只有“新东”、“新南”、“新西”而无“新北”,这种纯是少数人附会的叫法,知道的人当然就更少了。当时在校内正对大营门还修有一座观礼台。其西面建有校长蒋介石的官邸,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即从这里仓皇逃离飞遁台湾。
解放后,北较场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它内部建筑的面貌,随着国家各项建设的突飞猛进也逐年起着变化。作为西南的军事首脑机关,它的作用,早已不只是古较场练兵演武那样单纯意义的军事设施了。
参考资料:《龙门阵》2006年第4期
图片摘自:SOSO百科
主笔:徐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珍品,军政府造四川铜币3月最新交易价格80万一枚!
曾137万成功交易的民国银元,疫情后市场如何:军政府造四川银币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行情不菲,看了你就知道了
30枚精品铜元!多品种!有极为珍贵品!有试铸样币!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货币吗?铜钱、铜元、银元、军券是怎么用的?
1910年,消失的天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