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规律降糖治疗的患者,血糖莫名失控,有哪些原因?如何应对?
近年国内外诸多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与长期高血糖有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增加有关,血糖波动性越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波动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单纯高血糖更加严重,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策略上,我们既要有效控制高血糖,又要尽量避免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1
「血糖波动」是咋回事?正常人血糖波动有何特点?

「血糖波动」又称「血糖变异性」,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 1 天之内患者血糖变化以及非同日的血糖变化。

事实上,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的血糖也有一定的波动,只是波动的幅度不大。

正常人空腹血糖一般保持在 3.9 ~ 6.1 mmol/L,进餐后 0.5 ~ 1 小时血糖浓度达到高峰,但一般不超过 10.0 mmol/L,之后开始下降,餐后 2 小时血糖一般不超过 7.8 mmol/L,2 ~ 3 小时后血糖回落到餐前水平,一天内血糖波动的幅度小于 2.0 ~ 3.0 mmol/L。

人体血糖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有赖于体内有一套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


2
导致血糖波动的原因

糖尿病人之所以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这里面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患者胰岛功能较差,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明显下降;外因是病人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治疗方案不合理、用药依从性差、熬夜失眠、发烧感染、气候骤变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血糖波动的外在诱因。

下面重点谈谈导致血糖波动的外在诱因。

(1)饮食不规律

进餐不定时定量,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或者暴饮暴食、空腹酗酒,均会导致血糖忽高忽低。

(2)缺乏运动或运动不当

吃的多活动少,尤其是饭后不运动,很容易引起餐后血糖上升;而如果运动强度太大、运动时间过长,又容易引起低血糖。

(3)治疗方案不合理

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合适(过量或不足)、药物用法不对,也会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反复波动。

(4)用药依从性不好

患者不遵守医嘱,擅自调整、更换或减停药物,是导致血糖忽高忽低的一个常见原因。

(5)焦虑失眠

紧张、焦虑、熬夜、失眠等负性情绪,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

(6)气候骤变

气候骤变也会引起血糖波动。冬季寒潮来袭,体内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肝糖原输出增加,常常导致血糖升高。

(7)应激因素

急性感染、发烧、外伤、手术、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应激因素,均可导致血糖升高。

(8)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等)均可影响血糖,尤其是糖皮质激素,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导致血糖显著升高。


3
如何应对血糖波动?

如前所述,导致血糖波动的因素众多,为了减少血糖波动,必须注意保护和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充分协调好饮食、运动、用药、心理、监测等各个方面,而不能单纯依赖于某一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1)生活要规律

生活规律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尽量做到:

① 进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提倡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不喝稀饭、不吃高升糖指数(GI)的食物;

② 运动规律:每日坚持运动,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注意运动强度不宜太大,防止出现低血糖;

③ 睡眠规律:起居有时,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④ 情绪稳定:学会自我减压,避免激动、焦虑。

(2)用药要合理

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对维持血糖平稳正常也很重要。

 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较小的降糖药

双胍类、а-糖苷酶抑制剂、SGLT-2 抑制剂、DPP-4 抑制剂、GLP-1 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低血糖风险较小,单独应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尤其像 DPP-4 抑制剂、GLP-1 受体激动剂均属于葡萄糖依赖性的「智能型降糖药」,只在高血糖时发挥降糖作用,低血糖时不起作用,安全有效。

◆ 根据血糖波动特点,精准选择降糖药

① 空腹高血糖咋办?

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为「黎明现象」,二是「苏木吉反应」,前者是因为在黎明前后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这种情况只需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用量即可;后者是因为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后,引起清晨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这种情况则需适当下调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用量或建议病人睡前少量加餐,以预防夜间低血糖发生。

另外,在药物选择上,以往通常采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的方法来控制空腹血糖,但由于 NPH 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不能覆盖 24 小时),且血药浓度不平稳(存在小高峰),容易引起夜间低血糖及清晨反跳性高血糖,致使血糖波动性增加。

如今我们可以采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古胰岛素等,其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持久,可以很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有效降低基础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② 餐后高血糖咋办?

餐后高血糖是导致血糖波动最主要的原因。避免餐后高血糖的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生活方式干预之外,在药物选择上应优先使用侧重降低餐后血糖的降糖药物,如格列奈类、a-糖苷酶抑制剂、DPP-4 抑制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和短效 GLP-1 受体激动剂等,这些药物不仅降低餐后血糖效果比较好,并且低血糖风险较小,可以有效减少血糖波动。

◆ 治疗模式符合生理特点

对于胰岛功能完全(或近乎)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如 1 型糖尿病或晚期 2 型糖尿病),如果采用每日两次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往往效果不佳,这是因为这种给药方式不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作用与血糖浓度的同步性差,因而容易造成血糖忽高忽低。

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可以采用符合生理分泌模式的「三短一长」(三餐前打短效、睡前打长效)胰岛素强化治疗或胰岛素泵治疗,尤其是戴泵治疗,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在血糖得以良好控制的同时,又可显著降低血糖的波动。

◆ 药物调整要精细

为防止血糖大幅波动,对药量调节应十分谨慎,每次调整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发生低血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调整用药不能凭自觉症状,必须在血糖监测的指导下进行。

(3)降糖要适度

设定降糖目标应当个体化、因人而异。如果血糖控制过严,势必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而低血糖又会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进而造成血糖显著波动。

(4)监测要到位

包括全天多点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如果有条件,还可进行持续动态血糖监测(CGM),并测定 TIR,TIR 是「Time in range」的缩写,是指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或血糖处于目标范围内(注:通常为 3.9 ~ 10.0 mmol/L) 时间的占比,它可以很好地反映病人血糖波动的情况。

TIR 越高,说明患者血糖波动越小、控制越平稳;TIR 越低,说明血糖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患者血糖控制的质量较差。通过系统的血糖监测,可以全面掌握病人血糖变化情况,指导药物调整,为血糖平稳达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策划 | 戴冬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业解答: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怎么办?
血糖总是忽高忽低 棘手的脆性糖尿病缠上你
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的处理
一天当中,血糖是怎么变化的?医生:一般波动不会超过这个范围
血糖波动的口服药物治疗
中国 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