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历史资料追溯狂草艺术的源流

草书和其他书体相比,就是从实用跃进到审美、抒情,这是书体演进的内秉因素。草书从汉末解散隶法的实用中产生,起初只是趋急赴用,后来从实用中摆脱出来,具有了独立的艺术性。草书分为隶草、章草、今草和狂草。

隶草是隶书的草写形式:章草书体以一波三折为特点;今草去尽章草之波挑,上下字开始勾连:狂草上下勾连缠绕,用笔纵横开阖。草书从隶草向今草的演变说明草书一步步地摆脱隶书的影响,逐渐确立草法体格,狂草则标志着草体发展的巅峰。

章草作为一种特殊书体,从它萌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演化,始终在向更抒情便捷的方向发展。它不像隶、楷书体那样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也没取得一个正式通川的地位,因此在书史,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虽然没在社会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众书家写《急就章》,对其进一步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对正体而言,它是草体,在草体中它又属于较规范的标准体草书。随着东汉草书热的兴起和书论中对草书意象美的追求,书家们开始注重艺术美的创造,草书作为艺术表现的功能便逐渐凸显出来。章草逐渐从实用中分离出来。

章草既有了典雅遒美的意态,又能寓古朴于飞动之中,不仅实用性很强,同时也有很高的古朴艺术价值,这也是后世不断出现习章草风气的主要原因。随着今草的发展,在东晋唐宋以后书法中的古意渐失,书家于是有意识地为迫求书法的古意而不断研习章草,进而不断延伸章草的审美内涵。

草书不是正体字,不像真、隶、篆那样需要“字法”来规范,所具备的实用性也较少。草书最初是在快速书写的需求下所产生的一套汉字书写符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后,草化的省笔和连笔,更强化和丰富了汉字点画符号的线条表现力,这样草书的审美价值就慢慢体现了。

今草的出现是人们审美趣味从“一占质”向“妍美”转变的必然结果。但今草发展到后期,“妍美”、“典雅”的审美趣味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在奔放中抒盛世之情、在振奋中发扬蹈厉的狂草,便顺应时代的呼唤出现了。

黑格尔说:“人因渴求理想才有艺术。”书体也同样因渴求抒情才有狂草。狂草书法有表现自我人格、抒发内心情性、寄托理想追求的口的,能更好地表达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及人生观,这就是狂草书法的美学价值。

宗白华说过:“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如果草书按风格变迁来划分的话,便经历了章草雏形、今草形成、狂草成熟、狂草尚意、狂草高潮几个时期。

章草雏形与两汉取仕

汉代隶书通行时,章草由于所具备的简便、快捷的特点在汉代被普遍使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汉兴有草书。”唐张怀灌《书断》记载:“汉初而有草法,不知是谁。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史游即章草之祖也。”

山此可见草书是由隶草变为章草,再山章草变为今草的。结合整段引文可以看出,隶草不同于章草,隶草是隶书的草体,从时间关系上看隶草就是章草的源头。汉时文献里面是卜将书写得简易急速的字统称为草书,如赵壹的《非草书》、崔暖的《草书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章草。

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书体,其称谓来由有三,一传汉史游用此书体写《急就章》;二说汉章帝喜欢此书体,允许杜操等臣子以章草书写奏章:只是南朝齐梁间盛行二王今草,则把有别于今草的草体称为章草。章是指章程法则,比今草规矩,草法的日益规律化,约定俗成,便形成了一套法则,即章草,它是隶书的简易、急速的写法。正如唐):先生所说:“因为把土氏弟兄的新体称为今草,所以把张(芝)旧体称为章草”。

在大部分汉隶中,作品被分割出的背景空间有许多是条形和方形的,依格展开每个字,使欣赏的确定性加强,而章草化方型为长型,化规矩为不规矩,字与字有了上下交接映带的含意。

东汉时期的简犊,如197年在甘肃出土的《治金创内漏血.不出简》、《建威耿将军方犊》、《治千金膏药方简》、《建威耿将军方犊》,在居延出土的《建武三年简》和一些砖如《公羊传砖》、《纪雨砖》及陶片上均可见章草书,这说明带有明显波碟具有隶书体势的草书己经成熟,这些汉简砖陶章草的发现也使被埋没了近两千年的艺术得以重现。

作为国家的选才制度,我国很早就开始以书取人,《说文解字·叙》记载:“学憧,卜七已上,始试。讽(讽,诵读)搐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大史并课,最者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勃之。”书法好才能为吏,而书法不规范还要被弹勃。《汉官仪》也记载:“能通《仓颇》、《史摘》,补兰台令史。

满岁,补尚书令史。满岁,为尚书郎。”这说明,学童十七岁以上考试时,识字达到九千以上的才能为吏,随后再测试大小篆、隶书和摹印、署书等八种字体,成绩最优秀的人可以为尚书史,即尚书手下的“史书令史”或“兰台令史”。

“史书令史”即以隶书为专长的令史,其中“史书”,即汉代隶书。此外,汉代的法律还规定,凡上书给皇帝的官吏、百姓,书写不工整的,一律要处罚;每年考核时,书法不合格的官吏,将被淘汰。这种文字书法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的迅速葱展,在社会上形成了重视书法的风气。

以上这种以书取人的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但“规定八种字体,特别是以当时最重要的隶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堆,则表现出汉代意识形态结构逐渐高度一元化的特征,也是大一统社会的特点”工在这样的制度下,造就了东汉至西晋章草书家辈出,章草进入了繁盛期。

这一时期,杜度(操)、崔援、张芝、皇象、索靖等都长于章草。其中,张芝的章草富有独创性,在当时被称为“草圣”。孙过庭一生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木,并在其《书谱》中盛赞:“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草书在实用价值逐渐减小、书写规律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仍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东汉章草己风靡于书坛,正如汉代赵壹所说,大家“竟以杜(度)、崔(缓)为楷,私书相与,竞相仿效”汉末很多人学习草书,其盛况可从赵壹《非草书》中了解:“虽然大夫是和众人一起坐的,但是大夫跟那些人不一样的是,他们不会肆意玩笑,为了展示自己而哗众取宠,像画地啊,用草来判断好坏啊等等,但是在众人之中也有那种比较优秀的人,可以做到大夫的这个样子,像杜、崔、张子等,都是这样的人才啊,他们在闲暇之余自主学习,四处游历,后世人看了之后除了感叹还有羡慕,他们喜欢一心一意,做事专注而专心,通常情况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乱了心思,他们的专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常常忘记疲惫,废寝忘食,从不厌倦,数十年如一日,经常会创作出一些好的作品,就算是有人诚心阻挠,也动摇不了他们要学习的心思。”

草书由于结构简易和笔法多变,使人能自由地发挥,达到精神的自由超越。所以,对于这样一种超实用的书体,书写者甚至废寝忘食,“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急就章》堪称章草的代表作,传该篇原是西汉史游编著的字书,但并没有留存,后代书家笔下的《急就篇》几乎全用章草书就,于是有了《急就章》的称谓。现在流传的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皇象本《急就章》,其章法匀称、结构严谨,点画用笔挺劲,并对写作用字的形态也做了规定,这样看起来更加工整美观。

此《急就章》同之前的很多汉晋同类型的文章来说,各个方面都越发的规整,变化明显:一方面,在笔画形态上使用了类似于八分的“雁尾”挑法,流露出对装饰味和对美观的追求;另一方面,受新兴楷书字体的影响,章草廉山质变妍,用笔绞转少而提按多,线条的古拙质感减弱。

裘锡圭先生评价它为“我们现在所有能看到的内容最丰富最有系统的一份章草资料”。对于其艺术性,唐代张怀灌更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他在《书断》中说:“右军(王羲之)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皇象字休明)章草虽相众而行,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羲之“极”处,在意趣丰富,变化莫测;皇象之“极”,在于唯恐不均,规整统一。

章草从一种急就草率的写法,发展成为一种有法可循、受士大夫争相妙仿的书体,不但因为文人们对书法有较强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追求意识,而且也更因为章草有着较高的艺术性。章草作为经过艺术加工的草书,原本艺术性很高,它的线条显得短促有力,沉着痛快,一波只折;此外它用笔斩截,起落有致,字字独立,连笔少且多以实连和意连为主,以断为连,笔断意连,气脉畅达,笔画显得干净利落。

这有别于今草狂草的上下牵引,勾连环绕,连绵不断。其体势存隶书之波碟,笔画波挑处理鲜明,钩连处呈现出波形,字扁方且笔带横势,一但在结体上则完全改变了隶书的规律,化方折为圆转,将庄重矜持的隶书变得流动活泼了。

正如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灌总结章草:“宛若回弯,攫如搏兽。迟回嫌简,势欲飞透”这时章草点画、偏旁、结构的简约法和连笔法,即草书符号化,已经出现约定俗成的倾向,这也为章草向今草发展奠定了方向。

但章草作为草书的初期形态,却是在每个字的结构内部运动,所以连续性很弱。关于这一点,王献之认识得很清楚,“古代人大的章草,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很多的细节之处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而今我们说的狂草大的狂放肆意,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它不是被禁锢在一些说法里面,而是跳出去,产生新的东西新的写法,成人们在创作它们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改变。”以上是大令劝说王羲之改革今草而提出的,这也是献之能不断思变革的明智之处。当改革章草的连续性被提出后,今草就应时而生了。

今草形成与魏晋风度

章草到西晋时逐渐发生变化,即向今草转化。今草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从记载看,魏晋的书法家明显多于两汉,这也表明对书家的重视提高了。书法在汉代桓帝、灵帝时虽然开始独立,成为一门艺术形式,但还没有普遍作为艺术品而被重视,书法一般是书佐、典签等不入流品,地位较低的的小吏从事的职务。

魏晋时期,书法逐渐成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的高雅技艺。当时的谢安、王洽等门第显赫的贵族!出现了很多以书法闻名的书家。王谢之族,希仔庚之伦,互相习染,亦各有其风格,而因书名被帝王委以重任的更是屡见不鲜。局,索靖、卫灌“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帝土的重视,导致书法家地位的提这样也带动了大批的士大夫进入书法的队伍,书法艺术势必被推动着向前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草书也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魏晋是章草和今草的交替期,这时章草在社会卜也普遍流行,如除.卜节提到的皇象外,还有草圣张芝的后代—西晋的索靖等。同时今草也开始出现,晋竹简《泰始五年十二月简》的背面“主簿梁莺”已带有明显的今草意味。此外,新疆楼兰出土的晋人残纸,出现很多今草的书迹。今草般被认为是章草将波挑去掉而演变成的。

在章草向今草的转化过程中,晋书家们是身处这个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他们不遗余力地继承、改革了草书的运动方向。首先来看西晋,这一时期名篇要数陆机的《平复帖》了,此帖加强了点画的连续性,但仍与居延简保持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如口形,《平复帖》用了两笔,汉简中一般用三笔,帖中还有不少这样减省笔画的字,甚至有把许多点画连为一笔的情况。同时它还重视对空间的运用,在形式上一反汉人依格展开的心理。

在东晋,有大批书家为今草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如土导、土敦,他们都是土羲之的伯父,王羲之受到了他们的直接影响。

后来,羲之、献之在前人的基础,二不断锐意发展,推动今草的形成与发展。在此有一个观点需要提出商榷一下。唐张怀灌在《书断》记载:“张芝变为今草,伯英(张芝)即今草之祖。”如今书坛学者也赞同此观点。本文认为这观点有误,由于张芝的作品到唐代时己寸纸不存,所以唐人经常把二王的草书假称是张伯英写的。生活在那一时代的张怀灌也信以为真了。

唐兰先生也指出:“韦诞、卫恒,称述张伯英草圣,从来没有说他有新体。”所以本文认为张芝“草圣”实指“章草之圣”,对此唐代的欧阳询认识得也很清楚,他在《与杨附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中说“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

随着土氏父子的推动,今草逐步走向成熟。王羲之不仅是妍美书风的杰出代表,而且在推动章草向今草的演变过程中有着突出贡献。他以北方书法的筋骨渗入南方书法的风韵,完成了草书由质向妍的转化。

以王羲之的《初月帖》为例,右军对空间分布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摆脱章法中“单字”层面的制约,强化了作品空间的连贯意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明显增强了。

孙过庭《书谱》赞王书:“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南朝梁萧衍评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外,工羲之还认为“凡书贵乎沉静”,同时批评“孤露形影”和“出其牙锋”的非“平和”的美学标准。这种观点于今草有指导意义,但对唐代的狂草就有悖了。

王羲之对草书的改革推动了其发展,王献之在乃父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新趣,他的“破体”又增强了草书的生命力。

“破体”,主要指草书体势由妍美转为放逸,意态由平和转为激越,运动的势态由内敛转为外拓,他的风格趋于洒脱豪放,若传风之大鹏,悬崖之坠石,用笔腾挪放纵,如喷浪之长鲸,凉电之遗光,欲夺龙蛇之飞动,从而创造出上下引带,婉转妍媚的书风。

《十二月姑》、《中秋帖》中的“一笔书”都显示了他强烈的个性与其父截然不同。正如南朝梁萧衍在《草书状》中所说的那样,狂草没有所谓的一定要的规范的模式,即便有,也不是那种固定死的,它的写法是多变的,一定土献之另辟蹊径后,草书向更能表现生命力的方向发展了。由此可见,今草也已发展至成熟的阶段。

今草与章草的区别在于今草能数笔相连而章草字字独立,今草删除了章草的波碟,加强了用笔的使转变化,使笔势圆转顿挫且连绵不断。正如王世锁《论草书章今之故》所说:“今天我们很高兴,草书的笔势在发展中越来越流畅,章草贵在于有了抑扬顿挫,不仅如此他还有跌宕起伏的写法,虽然变化多还是有严谨的地方,今天的风格标志也有了变化.

尽管如此,想要写出一篇好的草书也绝不是简单的事,它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和思考,笔下功夫的好坏在作品中体现的很清楚……今适于大,章适于小;今险而章逸,今奇而章偶……”由于今草的结构、休势变化多样,且富于动感和韵律,这样就将草书的发展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今草具备较章草更高的审美价值,且艺术水平也更高一筹。章草、今草书法同样具有自然生成的时代气息和创作特点,章草笔法丰富多变、自然带有篆隶书体的古朴气息。今草笔法变化多端、面目鲜活、典雅妍美。

今草的出现与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从书体的审关特征看,前代草书“古质”,而今草“妍美”。东晋以后,人们对“妍美”的喜爱胜于“古质”。孙过庭《书谱》,卜也说:“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正是由于人们对质、妍喜恶的变化,所以今草面世后迅速为世人青睐,而章草备遭冷落。

这也是时人审美情趣在质、妍之间的变化的必然结果,而这正是书体及书风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今草的出现使审美范畴中的对应关系获得了明快的体现:虚实相生,奇正互动,繁简相错,疏密交替。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浸透了书家主观情感的书法线条也变得更富有魅力了。

结语

草书的美学价值在晋人手中得到了确立,在情感上给欣赏者以共鸣的空间。在表现上具有了广阔的天地,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直观效果,经二王的继承、翻新、创造后达到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以致南朝、隋朝乃至唐初,草书都笼罩在二工书风之下。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妍美典雅的今草已不能满足盛唐恢宏博大的文化气势,随后狂草便顺应时代的呼唤出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论:草书笔法 33 讲(上)(1——10)
中国书法入门书体选择之我见
草书的简介、分类和发展
浅谈草书的发展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9草书流派01
没见过这些帖,还敢自称学草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