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色彩斑斓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俯视图)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高5.9cm,口纵14.5cm,口横19.2cm;底纵14.8cm,底横10.8cm。
[L]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呈海棠花形,宽平折沿,外沿起边,腹呈瓜棱状,与花口相对应,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头形足。内、外均施天蓝色釉,釉面光亮,匀净细腻,有“蚯蚓走泥”纹。满釉支烧。相同造型出土物中能复原者仅此1件。[/L]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俯视图)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高5.9cm,口纵14.5cm,口横19.2cm;底纵14.8cm,底横10.8cm。
[L]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呈海棠花形,宽平折沿,外沿起边,腹呈瓜棱状,与花口相对应,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头形足。内、外均施天蓝色釉,釉面光亮,匀净细腻,有“蚯蚓走泥”纹。满釉支烧。相同造型出土物中能复原者仅此1件。[/L]

钧窑海棠式四足花盆托(残片),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L]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L]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局部特写)


[L]钧窑月白釉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高22cm,口径23cm,足径14.5cm。

[/L]
[L]花盆呈
渣斗形。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圈足较高。底开有五个渗水圆孔。胎体厚重。里、外施天蓝色釉。器底露灰胎,底外和圈足内壁均刻有数目字“二” 。圈足所刻数目字笔画宽且深,同其他“官钧”器物上所刻数字风格相同,应是钧窑工匠所刻。外底刻划的数目字笔画细而浅,当为后人补刻。
钧窑瓷器的釉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淡者称为月白,红色是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紫色则是红釉与蓝釉相互融合的结果。钧窑首创性地烧制成功铜红釉,这种釉色青中带紫,宛如蓝天中绚丽的彩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备受宫廷的青睐。
[/L]
钧窑渣斗式花盆(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高21.5cm,口径23cm,足径13.5cm。
[L]花盆呈渣斗形。广口,口以下渐敛,圆腹,圈足,头与腹部高度相当。通体施灰紫色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
此花盆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外底刻有数目字“二”,并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当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L]


钧窑素烧海棠式四足花盆托(修复)
[L]元—明初,高9cm,口纵17.6cm,口横22cm,底纵12cm,底横16.5cm。
花盆托呈海棠形,宽平折沿,外沿起边,斜壁浅腹,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头形足。腹有四道凹弦纹装饰,分别与花口相对应。素烧。[/L]

钧窑天蓝釉渣斗式花盆(口磨)
北宋,残高17.5cm,口径19.1cm,足径16.2cm。
[L]花盆原呈渣斗形,上半部因残而磨口。现为直口,圆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外底刷酱色釉,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刻有数目字“二”,刻字笔画均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
此花盆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当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L]

钧窑天蓝釉仰钟式花盆(修复)
北宋,高20cm,口径25.8cm,足径13.5cm。
[L]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撇口,深弧壁,腹底内收,平底,圈足。底部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刷酱色护胎釉,余施满釉。釉色天蓝,釉层光亮,匀净细润,开片密布。近口沿处及花盆里壁有“蚯蚓走泥”纹。 [/L]

钧窑仰钟式花盆(残片),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元—明初,高17cm,口径23cm,足径12cm。
[L]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刷酱色釉,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六”,但足内刻字线条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线条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
花盆的外形如同一座倒置的钟,深沉而古朴。此件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较多,见有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长方形等,均为宫廷陈设用器,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此件花盆造型沉稳、朴实,天蓝和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典雅绚丽。[/L]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8.7cm,口径22.5cm,足距16cm。
[L]花盆托敛口、浅弧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壁口沿下和近底处各环列一周鼓钉纹,上面一周十九枚鼓钉,下面一周十六枚鼓钉。外底刻有数目字“二” ,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尺寸属于第二大者。内施天蓝色釉,并分布着几道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壁玫瑰紫釉与天蓝釉相交融。器表鼓钉处釉垂流明显,给人以自然生动之美感,增添了艺术魅力。[/L]


钧窑蓝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高5.8cm,口径15.7cm,底径11.8cm。
[L]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方唇、直口、弧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口沿和近底部各有一周鼓钉装饰,口沿鼓钉下有一周凸弦纹装饰。釉色内青外蓝紫,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满釉支烧。[/L]

钧窑仰钟式花盆(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修复)
元—明初,高9.6cm,口径25cm,底径16.7cm。
[L]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州制药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敛口,浅弧壁,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足。口沿下和底边上各有两道弦纹,两道弦纹之间有鼓钉装饰。器外部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棱边处呈黄褐色,釉质肥厚,起棱处釉层自然垂流。外底涂酱色釉,并有支烧钉痕。胎质坚致细密,胎色灰白。[/L]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北宋,高13.1cm,口横22.5cm, 口纵15.2cm;底横13.4cm,底纵8.4cm。
[L]花盆呈六方形,折沿,深腹,底下承以六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边棱釉薄处呈酱黄色。外底涂刷酱釉,有七个渗水圆孔,并刻釉数目字“八”,标明其为同类花盆中较小者。此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曾烧造大量花盆以供御用,形式多样,见有葵花式、海棠式、菱花口式,六方形、长方形等。花口花盆的制作,从制坯、成形到烧造成功,实属不易,成品率较低。可见官窑产品的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此件六方花盆作为宫廷陈设用瓷,做工考究,造型端庄,可谓既美观又实用。
传世官钧窑瓷器的外底大都刻有从“一”到“十”色不同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现存实物证明,数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L]

钧窑六方六足花盆(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天蓝釉六方六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高6cm,口横19cm,口纵12.4cm;底横13.5cm,底纵13.5cm。
[L]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呈六角长方形,敞口折沿,弧壁浅腹,平底下边沿凸起,底下承以六个如意头形足内、外施天蓝色釉,釉层光亮,匀净细润,釉面开片密布,并有“蚯蚓走泥”纹。外底刷酱色护胎釉。口沿外釉层较薄,形成紫口显著特征 。[/L]

钧窑六方六足花盆托(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宋,高15cm,口纵20cm,口横16.5cm,足纵13.4cm,足横10cm。
[L]花盆长方体。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底有5孔,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十”。
此花盆虽小,但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边角利用微曲的弧线作过渡,有柔和舒适的美感。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L]

钧窑天蓝釉长方四足花盆托(修复)
北宋,高6cm,口横14.1cm,口纵10.3cm;底横10.9cm,底纵6.2cm。
[L]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托呈长方形,宽折沿,外沿起边,弧腹微内收,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头形足。釉色内青外蓝,釉面光亮,匀净细润,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和冰裂纹开片,口沿釉薄处呈淡灰黄色。满釉支烧。[/L]

钧窑玫瑰紫釉正方四足花盆(修复)
北宋,高17cm,口边长20.5cm,底边长13cm。
[L]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整体呈正方形,四角微收,广口折沿,口沿起边,斜壁深腹,平底下承以四个如意头形足,底部开有五个渗水小圆孔。内、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光亮,匀净细润,开片密布,并有“蚯蚓走泥”纹。外底刷有酱色护胎釉,并有支烧钉痕。[/L]

钧窑天蓝釉长方四足花盆(修复)
元—明初,高15.3cm,口横17.4cm,口纵15.3cm;底横11.9cm,底纵8.9cm。
[L]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州制药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盆呈长方形,敞口,平沿,唇边窄,委角,腹壁自上而下斜,底下承以四个如意头形足。通体施天蓝釉,瓷胎坚致细密,胎色灰白。外底涂酱色釉,并有支烧钉痕、五个渗水圆孔和刻划的汉写数目字“八”。[/L]

钧窑长方四足花盆托(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L]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L]

钧窑出戟尊(残片)
北宋,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钧窑玫瑰紫釉出戟尊(修复)
元—明初,高26.8cm,口径22cm,足径17.5cm。
[L]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州制药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出戟尊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内、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光亮,细腻莹润,口沿和器身起棱处因釉薄而呈酱褐色。外底刷酱色护胎釉。垫饼垫烧。这件出戟尊整体线条硬朗,工艺精精湛,长方形出戟明显突出,与明初制品特点颇为契合。[/L]


[L]物院藏陈设类钧瓷多为清宫旧藏,它们或是经前代宫廷传承下来,或是在清代帝王的主导下搜集入宫。 清代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典藏非常用心,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从臣工持进、认看品级到决定陈设和收藏地点,无不按时依序进行。传世钧瓷底部镌刻的笔画纤细的铭文“养心殿”、“重华宫”、“建福宫”、“瀛台”等,就是由内务府造办处匠师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镌刻而成。[/L]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
北宋,高5.4cm,口径18cm,底径13.8cm。
[L]花盆托呈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腹,上丰下敛,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式足。盆托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釉面气泡、棕眼明显。口沿及内壁出筋处呈酱色,折沿下一周及外壁出筋处呈紫白色。底部涂酱色护胎釉,一处磨釉明显,有清宫刻字“养心殿”(横向)、“明窗用”(纵向),线条纤细、工整。四足底露灰色胎。
乾隆时期除了在陈设类钧窑瓷器上加刻宫殿和地名外,还摹仿旧有刻字在器物底部加刻或改刻数目字。如《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首领胡进忠来说,太监如意交均窑花盆一件、均窑盆涟一件、楠木罩油牌子三十根随等次号数单一件。传旨:着将花盆上二字改三字、盆涟上旧字磨去亦改添三字……钦此。于九月初八日,首领胡进忠将改做得钧窑盆涟二件、楠木牌子三十根持去。讫。”此花盆托底部不见旧刻数目字,但一处磨釉明显,很可能是为改添新字而将旧字磨去。[/L]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
[L]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一方面是因为钧瓷独特的釉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那典雅端庄的造型。此件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在造型、釉色上堪称宋钧瓷中的上乘。
[/L]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L]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L]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8cm,口径21.2cm,底径13.4cm。
[L]花盆托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枚,下部十八枚。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器底局部涂抹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二十八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刻数目字“七”,底部有清宫刻字“重华宫”(横向)、“静憩轩用”(纵向),字体工整,笔画纤细。[/L]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L]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沿边起棱,深腹,圈足。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壁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黄色。外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款识。
此花盆造型优美端庄,曲线起伏婉转,器里的灰蓝色釉与外表的玫瑰紫釉相映成辉,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令人回味。器底清代造办处的刻字,表明了此件花盆在清宫中的具体用途,十分可贵。[/L]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9.6cm,口径26.5cm,足距13cm。
[L]花盆托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三枚,下部二十枚。通体施月白色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器底局部涂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三十六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及底部均刻数目字“一”,但足内壁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底部还有清宫刻字“瀛台”(横向)、“涵元殿用”(纵向),线条纤细、工整。
《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关于为瀛台收藏的陈设类钧瓷刻字的记载见于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首领李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瀛台静憩轩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涵元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戛玉摐金、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澄怀堂均釉古丁盆连二件,香扆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兰室均釉古丁盆连二件,虚舟均釉六方入角盆连二件。传旨:着俱刻地名,得时呈览过交瀛台,钦此。于本年六月初三日,副领催杨四将均釉盆连十四件持赴瀛台,交首领李玉。讫。”其中,涵元殿刻字的正是“均釉古丁盆连二件”,与此件实物吻合。[/L]

钧窑鼓钉三足洗
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L]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L]


仿钧——钧瓷仿制品


[L] 钧窑独特的釉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至今,许多瓷窑均视其为楷模进行仿制。景德镇御窑厂自明宣德年间已开始仿烧钧釉瓷器。而清雍正时期的仿品,因按宫廷发往御窑厂的“官钧”实物仿烧而成,致使仿品在尺寸、造型、釉色等方面与宫廷收藏的“官钧”基本一致,几可乱真。清代御窑厂在仿烧基础上还不断创新,烧造出天蓝釉紫红斑、窑变釉、炉钧等新品种。
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窑受钧瓷的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烧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仿钧釉产品,较著名的有江苏的宜兴窑、广东的石湾窑,产品分别被称作“宜钧”、“广钧”。[/L]

[L] 1 御窑仿钧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门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机构,窑址设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清代宫廷档案对御窑厂仿烧钧瓷的记录不胜枚举。如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派御窑厂署幕友吴尧圃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方,十三年(1735年)又在《陶成事宜纪略》中记录了御窑厂当时仿古加创新的瓷器57种,其中“均(钧)釉,仿内发旧器,海桂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驴肝马肺五种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L]

钧窑玫瑰紫釉盘
元——明初,高4.6cm,口径18.8cm,足径10.3cm。
[L]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州制药厂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盘撇口,圆唇,浅弧腹,圈足。内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圈足内涂酱色釉。瓷胎坚致细密,胎色灰白。盘为修复。[/L]


仿钧玫瑰紫釉盘
明,高4.3cm,口径18.8cm,足径9.2cm。
[L]盘口微撇,弧壁,圈足,足底切削整齐。通体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棕眼密集。口沿处因高温熔融状态下釉层垂流变薄而呈酱黄色。足内无釉,有糊米色斑。无款。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明代仿钧窑器。[/L]

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清雍正,高8cm,口径23cm,足距11cm。
[L]花盆托直口唇边,弧壁,内底平坦,底下承以三足。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涂抹酱色釉。通体施玫瑰紫釉,器内釉面泛青有少量开片,外壁凸起一周弦纹,上下各饰一周鼓钉纹。鼓钉处釉层因垂流变薄而呈天蓝色,与外壁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古方面以仿钧窑瓷器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曾派助手老格赴河南钧州实地调查宋代钧釉的配制方法。经多次试制,最终成功烧造出仿宋钧窑制品。此件花盆托从造型到釉色,与宋代钧窑瓷器极为接近,足以乱真。[/L]


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清雍正,高6.5cm,口径16.5cm,足距6.5cm。
[L]花盆托模仿宋代钧窑同类器制作而成。口微敛,弧壁,内底平坦,底下承以三足,外底涂抹酱色釉,并有六个支烧钉痕。外壁口沿及近足处各饰一周鼓钉纹。通体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润泽,釉色深浅相间,别具一格。[/L]


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
高6.6cm,口径24.3cm,足距10.2cm。
[L]盆托折沿,通体六瓣菱花式,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满施仿钧釉,底刻阳文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釉色皆仿宋代钧窑式样,形体端庄古朴,釉层晶莹肥厚,釉面色泽雅致。[/L]

窑变菊瓣式扁壶
清雍正,高8.2cm,口径7cm,足径7cm。
[L]壶扁形,通体菊瓣式,圈足,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通体施钧釉,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奇妙无比。[/L]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雍正,高9.6cm,口径25.5cm,足距10cm。
[L]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内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内涩胎无釉。通体施窑变釉,外壁近足处积釉明显。釉面红蓝相间,流淌交融。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L]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海棠式花盆
清雍正,高8cm,口横16.5cm,口纵16cm, 足横8.5cm,足纵7cm。
[L]花盆为海棠式,敞口,折沿,深腹壁下斜,平底,底开有两个渗水圆孔,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小足。里、外均施仿钧窑变釉,蓝、紫相间,釉面垂流自然。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L]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
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L]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幻莫测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为了仿烧钧窑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钧窑瓶,十月年希尧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赞赏“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由此说明,雍正时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烧钧窑瓷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瓶釉面仿宋代钧窑瓷器窑变釉,器形却是宋代钧窑瓷器中所不见,为雍正时期创新之作。[/L]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雍正,高7cm,口径23.7cm,足距10cm。
[L]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浅弧腹,里心平坦,内壁出筋12道,底下承以三足,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通体施炉钧釉,釉色以蓝色为主,其间密布星星点点的红、青色斑点,具有变化万千的自然之美。[/L]


炉钧釉直口瓶
清乾隆,高18cm,口径3.7cm,足径6.6cm。
[L]瓶小口微外撇,细长颈,颈、肩部凸起弦纹一道,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微外撇。器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炉钧釉,足边无釉。
此瓶釉色为蓝、绿相互交织,釉面纹样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传世炉钧釉瓶、尊上青、蓝色釉居多,带红点者较少见。此瓶即属青、蓝色者。[/L]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通高12cm,口径15cm,足距7.5cm。
[L]炉直口,口两侧对称置环形耳,短颈,扁圆腹,底下承以三个锥形足。外底刻划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内外施炉钧釉。
在釉面密布蓝、绿相间的麻点纹,此种炉钧釉被称为素炉钧。它是在素坯上吹以翡翠色底釉(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再在面上吹以广翠色釉(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两种色釉经过窑火烧炼,相互交融,在釉表形成深浅、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由于釉中含有粉剂,故釉层厚而不透明。器内釉面明显呈现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的片状纹,层层排列整齐,是为炉钧釉瓷器的一大特征。[/L]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
清道光,高19cm,口径10.5cm,足径9cm。
[L]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花口,折沿,直颈,圆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匀分布六条凹线。外底刻划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内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红色窑变釉,六条凹线处釉呈天蓝色,圈足内施浅月白色釉,釉色不匀。
清道光时期的窑变红釉瓷器在釉色变幻方面总的来说已不如雍正、乾隆时期丰富,烧造技术呈衰退之势。[/L]

宣统款仿钧窑变釉杏圆瓶
清宣统,高30cm,口横10.5cm,口纵9cm,足横12cm,足纵9cm。
[L]瓶直口,溜肩,鼓腹,长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四边呈委角状。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无釉露白胎。外底署阴刻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L]


地方窑仿钧

[L]受钧窑影响而大量烧造窑变釉瓷器是明、清陶瓷生产的一大景观,不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地方窑场烧造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江苏宜兴窑和广东佛山石湾窑的仿钧釉产品,是当地主要的陶瓷品种,分别被称作“宜钧”和“广钧”。
宜钧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等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广钧则往往以几种色釉相配,施釉时底釉、面釉分开施,焙烧至一定温度时釉层熔融,面釉和底釉互相渗透、浸润,形成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由于原料、烧成温度的差异,宜钧、广钧与钧窑产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钧瓷属于高温烧成的瓷器,而宜钧、广钧产品则属于比瓷器烧成温度稍低、比一般陶器烧成温度略高的炻器。 [/L]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莲花式洗
明,高7.1cm,口径19.3cm,足距10cm。
[L]洗呈盛开的莲花状,底下承以三个乳凸小足。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乳浊不透明。
明代宜钧陶器的釉色较丰富。此莲花洗为纯正的天蓝色。[/L]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
明,高8cm,口边长8.6cm,足边长4.3cm。
[L]渣斗呈方形。撇口,阔颈,鼓腹,圈足。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仿钧天蓝色釉,四面正中对称位置有凸起弦纹,四角呈委角状。[/L]


宜兴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清,高8cm,口径21.5cm,足距11cm。
[L]花盆托紫砂胎,口微内敛,平沿,鼓腹,圈足。内、外均施天蓝色釉,釉面匀净深沉。圈足内施酱色釉,外底刻有数目字“五”。圈足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口沿及近足底处各饰凸起鼓钉一周。
宜兴窑位于江苏省宜兴,是苏南重要的古瓷窑。最迟始烧于汉代,入明以来以烧造紫砂陶器闻名。其仿宋钧的带釉陶器,被称作“宜钧”。[/L]

宜兴窑仿钧釉茶壶
清,通高19.5cm,口径9.8cm,足径11.8cm。
[L]茶壶紫砂胎,敞口,长圆腹,浅圈足。通体施炉均釉。壶身一侧置短流,流根部开六个筛状孔,另一侧置曲柄。茶壶附伞形圆盖,盖顶置桥形钮。外底刻阳文篆体“荆溪孙渭徴制”款。[/L]

刘建军、刘志军仿钧窑瓷器一组











钧窑制作原料


“雍正年制”款仿钧新紫釉太白坛

“雍正年制”款仿钧新紫釉太白坛(局部特写)





再补几张前面发过的钧窑瓷器的合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钧窑
钧瓷:最经典的36件钧瓷
中国陶瓷之七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明前期:这二件是故宫博物院绝无仅有的
宋代钧瓷与元代钧瓷有哪些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