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的那场分手(上)

客:'真是一只精巧的香盒,大饱眼福了。'

主:'哪里哪里,不堪入目的东西,太谢谢了。'

客:'请问这是哪个窑烧制的?传自何处?'

主:“是中国明朝漳州窑的出品,是本家祖传的物件。'

客:'太珍贵了,有何雅号?'

主:“金龟。'

客:“正值新年,能看到这只吉祥香盒,太好了。'

主:'谢谢。'

这是一段在日本茶道活动中的对话。是主人将碳添入地炉,从一个陶制的香盒取出香团放到炉中后,主客间照例进行的。

之后,是吃一小时的茶食,就是我们在高档日本餐厅能吃到的'怀石菜'。再喝些清酒。

之后,是吃软点心。中间到庭院休息20分钟。再入室内,赏花。

之后,主人才开始调制茶汤。

主人的点茶手法就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宋代龙凤团茶的点茶法。抹茶的'抹'字即'末',就是茶粉的意思。这个称呼在南宋时期,由日本来中国取经的僧人带回到日本。



1592 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切腹自杀。在他之后,再无如他般出神入化的茶道艺术家,他的后继者将他创造的茶道具和他规范的茶道礼仪完全固定了下来。

由此,一个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奇迹诞生:一个程序繁杂,以肢体语言为表达手法的艺术形式,原封不动地持续了四百余年,直到今天。

日本人为之骄傲的茶道文化,代表了日本最高的美学、宗教、文化的境界。在20世纪末,也曾经代表着整个东方打动了世界。

而在中国, 自清代晚期直至十几年前,饮茶只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在不断地做,也在不断地喝,全因生活习惯,大多数人,一生可能只会经常喝一种茶,至于茶与文化、内心、美学、宗教的关系,并无多少体悟。那部话剧《茶馆》,就活生生演绎了喝茶在当时,只是解渴和用来闲谈的世俗景象。

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来自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一些茶爱好者,开始深入到茶叶或紫砂壶产地,研究整理茶的工艺、历史。更为重要的,他们将茶与空间美学、文化氛围连接起来。直至今日,在中国兴盛起来的茶会、雅集,都有着那些前期探索的茶人们的影子。在这些茶文化的表现中,越来越多的闪动着日本茶道的身影。就像在民国之前的上千年里,日本人痴迷地追求中国产的器物,甚至一个普通民窑的实用器也会在茶道仪式上被珍视,而今,中国的茶人们亦追求更多日本名作家的产品。

但其实,中日两国的饮茶文化早已形同陌路,那个重要的分手期,就是从明代开始的。



千利休自尽的1592年,是明朝的万历年间。在他死后,日本茶道完整地建立起来。而在此之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就推动了这场独具历史意义的'分手'。

他下令停造龙团,生产芽茶,使宋元时期一直沿袭的点茶法就此终结。这种革命性的泡茶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明朝的做茶方式是炒青。大概四个小时完成。所用器具就是:采茶的篓、炒茶的锅和揉茶的箩。炒茶用的生铁斜底锅就是民间的做饭用具,因此,这使得明以后,茶在中国获得了广泛普及。

由于炒茶可以去掉茶青里的苦涩味,明代的人们开始关注茶的色泽、香气与口感。因为采摘的叶片状态、揉捻程度、焙火程度的差异造成色、香、味的不同,使得各地茶区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日本自建立文明以来,一直最关注中国文化的变化,而且亦步亦趋地汲取,在明代,为什么他们没有学习炒青绿茶和更为简易的冲泡方法呢?

日本的海岛气候是直接的阻碍。日本雨水多,茶芽生长迅速,新芽很快长到8-10厘米,采下的新芽为一芽三叶或四叶,总长能到13厘米。这些叶片水分大、较薄、易碎。中国的炒青只炒两次,一次为杀青,一次为干燥,两次炒之间加揉。四小时完成。而日本茶因含水分过多,必须炒、揉交替五次以上,时间长达十个小时。成品因形态过大,很难出现类似雀舌、银针、松螺、碧珠等秀美的品形。

所以,日本茶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炒制的。

日本茶农会在茶树抽芽的二月,为茶园支起大棚,覆盖苇帘,使光照变弱而减缓叶芽生长速度。因此获得柔软肥嫩的茶叶。

日本的制茶工艺为蒸青。把茶叶置于笼屉上强火蒸30秒,再将蒸好的茶放在碳床上的竹屉上烘焙30分钟。茶制好后放陶瓷瓮中封好,再入木箱放于山中凉爽之地。待晚秋11月份,取出再碾成粉末饮用。

“蒸青法”使茶粉色泽翠绿,这就是在茶碗里看到的汤色,而揉捻与炒制所能对茶产生的口感与香气的提升,在日本的制茶工艺里是没有的。



在明代的中国,制茶工艺的发展使得泡茶法也有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泡茶方法与我们今天的泡茶法完全一样:将烧开的水倒入放了茶叶的壶中,顷刻,茶汤即可饮用。

张源的《茶录》中写道:“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 这个描述恰如我们今天的泡茶手法,水开了,先将水温壶,然后把茶放到壶里,使茶的杂味去掉。投茶量要合适,投多了,口感苦、香气不高;投茶少了,口感太清淡,香气寡淡。

这种冲泡手法看上去简单,但其实更需要泡茶人对茶性的理解。

在明代,人们已经在追求茶汤要香高、色翠、味甘。他们对炒青绿茶冲泡出来如此美妙的茶汤十分推崇,也因而对上一个时代的蒸青团茶点搅出来的茶汤毫不犹豫地抛弃了。

张源在《茶录》中如此比较明朝茶与宋元茶的区别:“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色,茶以青翠为胜。.......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亦经点染,便失其真。”

他的意思很明白,现在的工艺可以使茶在香、色、味上有了巨大的提升,如果还是把茶切成粉末,用搅拌的方式点茶来喝,这不是舍本求末吗?




一个文化沿袭历经剧烈动荡的民族,往往将即成事实的传承轻视,而容易被别人更有仪式感的文化所感染。很不幸,我们的民族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当茶文化演绎到今天,我们既在用着明朝茶人的饮茶方法,又在迷惑不解地被日本的茶道所吸引。

追溯到明朝,搞清楚为什么自明以后,两个民族在茶文化上各取其道,就会豁然明白:其实,我们一直在制茶与泡茶的领域,以最适合我们的方式进行着。

在明朝茶人开创饮茶新时代之时,日本并没有(或者说无法)在生产制造上跟上步伐,致使其仍然重复着中国宋代的末茶点饮方式。

我们去京都,看到唐朝式样的寺庙有几千座,很好地保留下来,我们因此赞叹日本民族对传承的尊重。我们或许由此觉得,他们能保留下我们宋代的饮茶法,而我们只能用个茶壶瞎泡泡茶喝。我们似乎丢掉了老祖宗的好东西。

真的如此吗?(未完待续)


注:

       

        本文画作作者:吴长青 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明朝起就不喝抹茶了?
体验茶道精神 感悟生活美学
粥一下,煎一下,点一下,泡茶,茶还是那个茶吗?
淳韵 – 头条号(TouTiao.com)
抹茶的前世今生,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潮汕功夫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