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年,这位校长让一个班级成为一所学校


看点 今天来到“校长堂”的是即将开学的上海万科双语学校校长陈舒。陈校长通晓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她的孩子经历国内外教育,所以在视频采访中,我们向她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家长。陈校长还有一个传奇故事,10年前她遇到13位对教育颇有想法的家长(以海归人士为主),冒着风险成立一个史无前例的C班,谁又能想到,10年后的今天,一个班竟成为了一所学校呢?


提示:查看视频对话文字版,请关注“外滩教育”,回复关键词“陈舒”。


文 | 厉校麟  摄影 摄像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陈舒校长在图书馆


因为新学校还在建设中,采访约在了复旦万科实验学校。进入校门,首先看到的是颜色明亮的教学楼,橘色、黄色和蓝色,糖果色让学校富有活力。来到C班所在的教学楼,走进图书馆,就看到了那句“宁静致远,厚积薄发”,和周围的书籍书架相得益彰。

 

图书馆并不大,但设计很是费了些心思,一问之下才得知是C班家长设计的。沿着小旋梯走到二楼,在一间干净明亮的阅读室里,外滩君见到了静候我们的陈校长。


新学校正在筹备开学中,陈舒校长稍有些疲态,不过她还是非常亲切热情地跟外滩君握手,主动破冰交流。外滩君默默想:这又是一位脚踏实地做事、口碑自然来的好校长。

 

这一次,要再次请她回到10年前,讲述C班的缘起,陈舒校长笑着回答说,“这是缘分,是机遇,也是新的起点!”

 

90年代,没有中西融合的学校

 

为什么10年前家长会找到她呢?陈校长认为这跟自己的教学经历有关。90年代刚从上外毕业时,陈校长从事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曾在上海美国学校、上海日本学校等国际学校工作,接触了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也了解了不少外籍老师的教学方式。当时国际教育在上海刚刚起步,她是美国学校唯一的中国老师,在纯美式的国际学校里,吸收着国际教育理念的精髓。



 

因为心怀教育理想,在国际学校工作七八年后,她转到了中国的双语学校。这一方面让她发挥了自己在国际学校待过的优势,同时也让她发现了当时国内双语学校的保守之处。“国内教育的优点是扎实的基础教育,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确还没完全回归到孩子这个‘人’身上。”

 

陈校长告诉外滩君,90年代上海的双语学校,基本是在国内二期课改的基础上加强英语学习,还是把英语当成一门加强型课程来对待。就算学习的领域有扩大,比如体育、音乐、美术这些不参加考试的科目用英语来上,但大部分还是中国老师在授课,没有真正做到中西融合的学校。

 

“任何口号和理念的提出,都是因为当时没有,所以我们想要。提出中西融合,就是如此!”陈校长来到复旦万科后,因为熟悉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就开始负责小班化课程和国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她一直在寻找一种将中西教育精髓融合的方式。


1

从无到有,从0到13

 


C班的第一届孩子


 遇见

 

而这个时候,几位海归家长,带着一位外籍老师,走进了陈校长的办公室。

 

“她们的孩子即将幼升小,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衔接学校。上国际学校,中文被当成外语来学,孩子会缺失母语教育和母语文化的熏陶;上国内学校,中文、数学教得很好,但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将来孩子若想到国外接受教育,英语能力又是个问题。


这些家长在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在国外工作生活过,很清楚自己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及怎么培养。她们急需找到一所国内学校,愿意接受这位她们带过来的外籍老师,并且由校方和这位老师一起,设计出一门符合她们高标准的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课程,可以让孩子达到双母语水平。”

 

只是迫于当时双语教学的保守形势,她们的诉求被多所上海民办学校拒绝,好在终于在陈校长的办公室得到了愿意尝试的答复。“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模式,是缘分,也是机遇。对已经开设A、B两个小班的复旦万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起步。虽然史无前例,冒着巨大风险,最后我还是认为值得去开拓这个课程。”

 

 风险

 

意向达成了,美好的意愿也有了,可是要落地,究竟会有哪些风险呢?为什么其他学校不愿意尝试呢?

 

对于C班可能面临的风险,陈校长一一道来:


第一,当时二期课改已经开始,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融合,但没有说可以和国外课程融合,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国家大纲标准?


第二,家长们带来的外籍老师可以接受吗?其他外籍老师从哪里来?怎么管理外籍老师?中外老师又该怎么融合?


第三,在早期,像这样的海归家长并不多,而国内家庭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个选择。第一届开班人数我们要求达到10个孩子,也是那几位家长发动了各自力量最后才有13个孩子。但第二年,就没能招满而未成班,生源从哪里来?


第四,这是体制外的教学,不参加中考,也不奔着高考,孩子毕业后去哪里?


第五,课程怎么中西融合?中英如何并重?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怎么把握这个度?


 

“其实,最大的风险是我们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能不能做到中西融合。虽然愿景很美好,但是如果参与创班的同事并不这么想,最后出来的可能就会和家长的期待有偏差。”

 

 筹备

 

课程设计、师资招聘、招生工作等筹备工作由陈校长带领的团队来主导,13位家长也群策群力、积极推动,但这中间难免会有冲突,需要磨合。

 

“因为这些海归家长都是高知家长,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和心得,人一多就众口难调。所以,我们就举办一次次的沟通会和家长会,一来可以让校方筹备团队了解这些海归家长的观点,她们的国外生活经验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新想法;二来磨合各方意见,希望最终能够达成一致。”陈校长还提到,她甚至让家长参与到老师的招聘事务中,因为毕竟这个小C班最初是为了满足这些海归家长的需求。

 

当然,家长的教育视野在变,双语教育的格局也在变,如今C班孩子家长的构成已经由单一的海归家庭变成了60%国内家长、40%国际家长。采访当天,外滩君还看到了C班里金发碧眼的小学生,陈校长说这是因为有外籍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中国文化。



C班的外籍学生


2

C班的C老师


C班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一位灵魂人物, Ms C老师,就是外滩君在本文初提到的那位外籍老师。神奇的地方在于,她是那几位发起人家长从孩子的幼儿园带过来的。

 

Ms C老师全名叫Lisa Chisholm,美国出生,意大利长大,并在欧洲多个国家生活,历史系博士,曾在米兰国际学校、上海协和双语学校、翠缇英语学校任职,是复旦万科学校国际双语课程C班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C班的英语课程负责人。

 

而外滩君也知道,在来到万科复旦之前,Ms C老师在一所国际双语幼儿园当老师,遇见了C班发起人家长,并深得她们的信任。家长们觉得孩子们没有这位老师,就无法继续接受更好的教育,硬是想尽各种办法,把她从幼儿园挖出来,带着她一起奔波,找学校接受她跟孩子们。


外滩君采访前就想,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竟然可以跟着一群中国家长,去做一件当时看来虚无缥缈的事。另外,一位幼儿园老师怎么能教一年级,还能一直随班到初中,直到第一届C班孩子毕业?在中国,似乎幼儿园老师就一直是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就一直是小学老师呀!不过听了陈校长对她的介绍,外滩君有了新的认识。


C老师与学生


“我在国际学校遇见过这样的外籍老师,有资质能一直教到孩子毕业,这一点我并不惊讶。倒是Ms C老师的为人低调、关注细致、追求完美的品质,才是让我敬佩的地方。她有这种能力,第一印象就足够让人敢于和她一起冒险。”

 

陈校长继续介绍,“Ms C老师出生于教育世家,父母在意大利开办国际学校,妹妹也在国际学校当老师,家庭背景和教育颇有渊源。不仅如此,她的教学专业度非常强,可以为了上好一门课,利用一切尽可能的资源,比如孩子们的家长、学校同事,当然还有我。”

 

“她是C班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领导者。C班课程是50%中文,50%英文,所以可以这么说,C班的一半课程都是由她来设计,并且小学是班主任包班制,她包下班级所有英文的听说读写课,还有历史、人文学科、科学、艺术等课程。”


根据外滩君了解,Ms C在C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团队。正是在她的带领下,C班培养出了一支教学扎实的外教队伍。未来,她将担任万科双语学校的学术总监。在这次的招生工作中,面对数千个孩子的庞大面试工程,她还是坚持要一对一面试,每个孩子半小时。她告诉陈校长一句话:“每个孩子,都要亲眼看一看!”


陈舒校长与Ms C老师


3

 一个课程班如何变身为一所学校

 

2006年到2016年,通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C班打磨出一套如今看来颇具特色的双语课程。

 

采访前外滩君特地到C班教室外转了转,孩子们正在上课,可以看到每个班级都自成一格。外教担任班主任,他们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孩子们放置物品的柜子也都在教室里,教室外面则是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动手装扮的,各有特色,很是吸引人。

 

每班20名学生,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顾,而课程是采用外教班主任“包班授课”模式,这意味着,每个班级的英语听说读写、人文科目、科学、艺术、历史都是由外教班主任一个老师授课,这让外滩君觉得新鲜又有特色。这也意味着孩子们不仅在英语课上学习英语,在其他科目,同样可以学会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C班的中文和数学课由平均教龄10年的中方教师担任,采用上海二期课改教材,确保学生中国语言文学以及数学扎实功底。

 

陈校长梳理出三种C班教学时经常用到的学习策略,正是这些方法和经验,“帮助孩子在6年级时,基本能达到中英双母语水平,即不用思考,就可以达到中英文自由切换”。


那么究竟是哪三种策略呢?

 

l  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

l  做中学

l  综合学习

 

为了便于理解,陈校长举了个例子:“学校一年一度的历史节,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部的孩子,每个人都会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来研究,自己收集资料,撰写人物报告。在历史日的当天,孩子们会扮演成研究对象的模样,让别的同学、老师、家长来猜他扮演谁,从而活学活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历史日”

 

同样,在科学周、中文周、英文周的活动中,他们的活动也多以研究任务为导向。与此同时,初中部同学还会自己编辑历史教材,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上课。

 

2016年9月, 一个优秀的课程班,即将变身为一所学校。它的模式和特点将如何延续呢?

 

“毋庸置疑,我们一定会延续C班的优势课程和教学策略,老师的配置和中西融合的方法都会保留,而且在科学领域、体育、艺术将会引进更多新的设计,比如STEAM课程(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综合课程)、赛艇运动等。同时,当一个课程转变成一所学校,我们会放眼世界,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孩子应该具备的素养,重新做大量研究,重新进行界定。所以,万科双语不仅延续了C班的课程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扩展与延伸。”

 

有一点,陈校长特别跟外滩君强调,对C班孩子的素养要求,其中一个是创新领跑精神, risk-taking,要敢于承担风险。不去突破、不去挑战,就不可能会有现在的C班,也不可能有这所万科双语学校。


丰富的课程与活动  


一位敢于冒险的校长,一位扎实教学的老师和她带来的出色团队,一群高瞻远瞩的家长,用将近10年的努力,让13人的小C班,变成了一所双语学校!

 

 

校长出招Tips


作为一名母亲,陈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择校经验。外滩君请教了陈校长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最需要问的问题:

 

1
最需要问学校的问题


问问学校能否开放,不是公开课或示范课那种开放,而是可以让家长进到课堂中,见到校园最真实最常态的一面。你有机会去观察,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是什么样子。孩子的状态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方式,他们阳光吗?自信吗?大方吗?敢不敢给陌生的来客介绍自己的学校和老师?

 

2
最需要问自己的问题


问问学校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学校的定位是否和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一致,学校的培养方向和家庭培养方向是否一致。

 

现在学校种类有很多,走国际化、走双语、走国内,要想清楚你要让孩子走哪一条路。如果随大流、捧热门,而不遵循“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原则,将来就很可能会后悔痛苦。

 

3
最需要问孩子的问题


就我自己,我会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学校有没有挑战?如果没有挑战,就不建议孩子去,因为不会有进阶性的提高。如有挑战,那要继续问孩子,你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要知道孩子内心要不要接受这个挑战。其实这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孩子在一所学校找不到学习的动力,那也不建议去。

 

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小学生),父母要问问:喜欢这所学校吗?喜欢什么地方?不要肤浅地问,一定要问出来到底喜欢哪一点。

 

如果是年纪较大的孩子(初中生),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做择校的决定,而不要按照家长自己的意愿。如果上哪所学校由孩子自己决定,加上父母的支持,就能学得更好。


“校长堂”回顾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喜欢就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浦平和:既要给家长面对现实的底气,又要给学生成就未来的可能
怎样能进世外、协和、进华?三位校长首度披露真题与择校关键,幼升小、小升初必看!!
视界 | 这所英国小学火了!只因开设了这门课程——
脑力激荡:母语、近母语学生教材
打造顶级国际化双语学校,梅沙双语学校底气何在?
西方富裕阶层热衷英中双语,这里有一个香港范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