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校园论坛专家声音】王晓芜呼吁:不能仅仅把教育信息化当成工具,更要当成一门学科


智慧校园论坛专家声音

“教育信息化不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主要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们适应信息时代的素养和能力。”8月6日,第三届智慧校园建设高端论坛在汉举行。曾任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的资深专家王晓芜呼吁,不能仅仅把教育信息化当成工具,更要当成一门学科。 

论坛由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湖北日报协办,武汉颂大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论坛吸引了千余人参加,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信息化落地应用与千校联盟”。


以下是王晓芜论坛现场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感谢颂大教育邀请我来参加这个演讲。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智慧教育也是这几年兴起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就我个人来讲,让我引以自豪的是,并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作为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深从业者之一,没有之二。因为我从开始制定政策,到开始,到实践,到参与,经过15年的时间,占了职业生涯三分之一的时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感觉非常迷茫,因为这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工作。

一路前行,不忘初心


从事这项工作十几年,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更多的关注是信息技术,而重要的在于应用。虽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基础教育的应用可以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


十几年前,教育部专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这在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既然有这样的部署,我们做具体业务或事业的,就应该在技术层面、在应用上层面上部署下去,形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让教育信息化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十几年下来,相比较我们教育自身,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周围社会相比,和社会主义特色相比,教育信息化远远落后与社会其他技术信息化的发展。所以近几年,提升认识仍然是教育界,基础教育界进行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近几年,顶层设计也成为一个很时髦的政治词汇。如果一个事业进行了十年,仍然在提高认识,还需要提高认识;如果一个事业进行了十几年,仍然需要顶层设计,可见,一方面表现出这项事业的难度,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所谓不忘初心,为什么要提出教育信息化?当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二是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口号: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技术方面,一个是认识方面。


到2020年,中国在教育业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有得到业界和专家的认可的明显的两个标志:国际化和信息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两个核心标致。

教育信息化应用怎么做:不应当工具,应该当学科


从推进教育信息化而言,在起步阶段,我们不把教学的信息化当成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目标。目标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将近两亿的在校学生,在这个信息时代,培养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能够让他们在这个时代生存,获得发展的机会和能力。信息素养能够让他们迎接竞争,不是指个体的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而是指每一个中国学生在信息时代,能够代表我们祖国在国际上进行竞争,这是当时提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客观来讲,在理念上我们却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贯彻。

 

我们应当把怎么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主要的服务目标;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判定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成就。

 

但是,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把教育信息化当作工具来看,而应是当作学科来看。

 

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整合,从整合的理念来说,就是希望老师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或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能和自己的教学相结合。而教师一定要站在更高层面上来面向学生,不要把策略当成战略。

 

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认识。例如:美国高中校长引进软件考虑的是为了启发孩子的空间想象力,而中国校长考虑的则是对孩子传授知识、提高成绩的作用。一个考虑启迪思维、启发孩子想象力,另一个考虑的是怎么样提高孩子应试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差别所在。

 

在信息化环境下,资源建设应该是多样化,由全社会共同来建。资源要依靠社会,但是在应用上,在政策上,在资金投入上,需要有变化。

 

教育信息化发展缺少持续性发展。企业应该思考:我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让他们来购买?因为教育信息化单单靠教育界的力量是不行的,一定要吸收社会力量,需要企业的参与。

 

在信息化时代,围绕个性发展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有所改变。应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中,面向孩子的教育不是追求均衡发展,而是允许有“短板”存在,由一桶水理论变成同吸管理论。

 

在信息化时代,没有必要也不需要把教师培养成科技方面的工程师或院士,而是教师在面向孩子的教育时,能够在孩子里面培养出更多适合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在中小学做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划分。

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信息化。

2.学习信息化,给孩子们建立一个终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是信息素养一个重要的组成。

3.应该围绕体验做文章,给孩子们营造更多对提升信息化有帮助的体验的机会。

4.应该围绕成长做文章。

5.围绕沉浸做文章。当学校信息化氛围建设起来,能让孩子们沉浸其中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原来我们提出的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而现在提出的是信息化的基础教育;因此,信息化的基础教育,这是我们今后社会要做的工作。

 

由于中国教育过度适应了传统工业的体制,一方面,“制造大国”是中国教育对世界的贡献,因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大批适合工业化的非常优质的工人。但另一方面如果继续这样发展,我们将有愧于迎接一个新的时代。

既然是有理想的人,就要有戴着脚镣跳舞的气概。应试教育对教育信息化是有影响的,但是如果甩不开脚镣的时候,建议大家宁可戴着脚镣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英、日、印四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
新余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基础教育信息化探索没有尽头——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
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
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与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