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除了生养万物以哺育人类,还能用来救急以起死回生,是一味可以就地取材的良药。
最早对黄土的使用,见载于《金匮要略》,在此书第二十四篇《禽兽鱼虫禁忌》中有治疗吃生肉中毒的方子。
这个方子就是由单味黄土组成,要“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数沸,取澄清汁,饮一升,即愈”。
食物中毒的典型表现是上吐下泻,古代没有静脉补液技术,严重的食物中毒属于急症,若不及时止其吐泻,难免脱水而亡。急救时,来不及去掘地三尺和煮取数沸。所以通过历代演变,只需要在黄土地上挖个坑,将新汲的井泉水倒入搅拌,等待片刻取澄清液服用即可。
这种黄土拌出来的汤液,陶弘景给其取了一个雅名——地浆。经后世不断发展,黄土涉及的急救病种不断增多。
到了宋代神宗年间,儿科医生钱乙便藉着一味黄土而名声大震。
钱乙早年自学《颅囟方》,因善治儿科疾病而名闻当地。一次,钱乙治好了长公主女儿的病,被留在了京城。不久,宋神宗的皇子得了惊风而抽搐不止,众太医屡治不愈,病势紧急。这时,长公主向宋神宗推荐了钱乙。
钱乙诊视之后,认为皇子的病属于水气上泛所致,遂以单味黄土煮水为药。给皇子喂下后,抽搐渐渐缓解,再经调治旬日便痊愈了。
神宗大喜,便将钱乙提升为太医丞,并赐以紫金,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一时间,公卿争相拜访求治,钱乙名声大震。
到了明朝,李时珍总结历代经验,认为黄土做成的地浆水,可以“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疗霍乱及中喝卒死”。
李时珍所提到的霍乱,包括烈性传染病霍乱和暴泻暴吐症。
黄土做成的地浆水,除了对暴吐暴泻症有效,对真性霍乱也有神效。真性霍乱可见呕吐泄泻,极短的时间内,将全身的水分倾泻殆尽。
医书虽然有四逆汤等经方可用,但病人往往等不到医生来诊治或者来不及煎药,已濒于死亡。据陈存仁先生记述,用温水调和黄土,取清液灌服,一边吐一边灌,大约灌到八杯的时候,吐泻可止,霍乱症状也就消除了。一战期间,军队因流行霍乱伤亡惨重,阿拉伯人用中国传去的灌地浆水法,使霍乱的死亡率降低为百分之三,而用盐水灌救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三十。军医们纷纷研究这种方法,最终将其命名为“陶土疗法”,被收入美国医生霍华德的《最新治疗学》一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黄土地浆水所能治疗的食物中毒、真性霍乱、暴吐暴泻症,若及时给以静脉补液支持,已罕有死亡病例了,加之完备的防疫体系,真性霍乱也很难流行开来。
在“百草枯中毒”一节,中毒急诊处理的第一条云:“百草枯无特效解毒剂,必须在中毒早期控制病情发展,阻止肺纤维化发生。一经发现,即给予催吐并口服白陶土悬液,或者就地取材用泥浆水100—200毫升口服。”
中药名:[黄土]
释名:入地三尺以下的黄土,勿沾污物,可作药。
气味:甘、平、无毒。
【药材名】黄土
【名称考证】好土,好黄土
【性味归经】 ①《本草拾遗》:“甘,平,无毒。”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温平,无毒。”入肺、脾、胃三经①《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效主治】和中解毒、消肿疗疮。治痢疾、中暑、腹泻、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外用:调敷或炒热希裹温熨,或开水冲化澄清洗涤。
【资源分布】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广泛分布。
主治功能
主治:赤白痢,腹内热毒绞痛,下血。取干土,水煮开三五遍,沉淀去滓,暖服一二升。
黄土又解诸药毒。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
治小儿乌纱惊风(惊风一种,全身现乌黑色)。用黄土一碗、陈醋一杯,同炒。炒热后,用布包好,熨小儿全身,直达脚下,刺破为宜。
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用黄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
肉痔肿痛。用向阳的黄土、黄连、皮硝各一两,调猪胆汁,同研如泥,做成枣大团丸,塞进肛门里。过一夜,团丸随大便排出。用药时,须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
跌打损伤。用黄土五升,蒸热,分两包轮换熨伤处。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热,恐烫伤皮肉。此方神效,跌至气绝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
蜈蚣或其他毒虫螫伤。取黄土掺敷或用醋调土涂擦。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临床思路参考,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