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妇科专辑——Earls360馨醫堂

中医妇科专辑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
7 日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也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相当于西医月经失调中的月经过频。

月经先期
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提前 l 2 周,连续 2 个周期以上,并非偶然一次。也可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等改变。

·
若月经周期提前十余日一行者,需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若月经提前同时伴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时,则应与崩漏鉴别。

月经先期辨证分析


月经先期的病因
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迫血行,血海不宁;也有由于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安,使月经提前来潮者。

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经色、经质和经量的改变,结合舌、脉,辨其属虚、属热、属瘀。一般经色淡、质稀、唇舌淡、脉弱者,属气虚;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唇舌红、脉数者,属血热;经色瘀黯有块、舌黯、脉弦
( 或涩 ) 者,属血瘀。

月经先期的
治疗,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故须重视平时的调治,按其证候的属性,或补气,或清热,或化瘀,以调理冲任。

月经先期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补中益气汤 ( 李杲《脾胃论》 ) 加减

处方:党参
25 克,北黄芪 15 克,炙甘草 9 克,当归 12 克,陈皮 6 克,升麻 15 克,柴胡 6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龙眼肉 15 克。水煎服。

若兼见腰骶酸痛、夜尿多者,为脾肾气虚,宜脾肾双补,原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续断、杜仲之类,以
补肾固冲。

2 .中成药

(1) 归脾丸,每次 6 克,每日 3 克,开水送服。为兼肾虚者,也可早、午服归脾丸,晚上服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2) 补中益气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I .血热

实热型

【证见】
月经提前,经量较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浓。或面红口干,心胸烦躁,大便干结, 溺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主方清经散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牡丹皮
15 克、地骨皮 15 克,白芍 15 克,生地黄 20 克,青蒿 10 克,黄柏 10 克,茯苓 20 克,桑叶 15 克,女贞子 20 克,旱莲草 20 克。水煎服。
如若月经提前,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热之征,治宜清肝解郁调经,可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虚热型

【证见】
月经提前,经量少或多,色红较鲜。或伴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1 .主方两地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生地黄
20 克,地骨皮 15 克,玄参 20 克,麦冬 15 克,阿胶 15 ( 烊化 ) ,白芍 15 克,女贞子 20 克,旱莲草 20 克,山茱萸 15 克,龟板 15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 6 克,每日服 3 次,连续服食 1-2 个月。如虚火较明显者,亦可改服知柏地黄丸。

.血瘀

【证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小腹胀痛,或有症瘕。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脉弦或兼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固冲。

【方药】


1 .主方桃红四物汤 ( 吴谦《医宗金鉴 · 妇科心法》 ) 加减

处方:桃仁
15 克,红花 6 克,当归 15 克,川芎 9 克,白芍 15 克,熟地黄 20 克,益母草 30 克,海螵蛸 15 克,茜根 15 克,山楂 15 克,续断 15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益母调经丸,口服,每次 10 丸,每日 1 3 次。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
7 日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几个月提前又出现一次推后,也可连续几个月推后又一次提前,无一定规律,故《景岳全书 · 妇人规》称之为 经乱 。相当于西医的月经失调。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要点


·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推后七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的异常。

·
本病的经量一般不多,经期不长。为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时,应与崩漏相鉴别,也可发展为崩漏。

月经先后无定期辨证分析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失于调节,而导致血海蓄溢失常。
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是肝郁、肾虚,或肝肾因病发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分辨肝郁或肾虚。治法重在疏肝补肾,调理气血冲任,使气血和调,冲任安和,周期恢复正常。


月经先后无定期辨证论治


肝郁型

【证见】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有块,或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善叹息,嗳气食少。舌黯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


1 .主方逍遥散 (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加减

处方:柴胡
12 克,白术 15 克,当归 15 克,茯苓 20 克,白芍 15 克,甘草 6 克,薄荷 9 克,郁金 15 克,香附子 12 克,山药 30 克,益母草 2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逍遥丸,每次 1 丸, ( 小丸每次 6 ) 每日服 3 次。

肾虚型

【证见】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淡黯。或腰骶酸痛,夜尿多,头晕耳鸣。舌淡黯,苔薄,脉细尺弱。

【治法】
补肾益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

(1) 固阴煎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佛手散

处方:党参
20 克,熟地黄 20 克,山药 30 克,山茱萸 15 克,菟丝子 20 克,远志 6 克,五味子 9 克,炙甘草 9 克,当归 15 克,川芎 9 克。水煎服。

(2) 若肝郁肾虚,则肝肾同治,方选定经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处方:菟丝子
20 克,熟地黄 20 克,当归 15 克,白芍 15 克,茯苓 20 克,山药 30 克,柴胡 10 克,炒荆芥 9 克,山茱萸 15 克,香附子 12 克。水煎服。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
7 日以上,甚至 3 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如在初潮后一二年或更年期,经期时有延后,并无其他证候者,是生理现象,不属本病。月经后期又称经水后期、经行后期或经迟。相当于西医的月经失调、月经稀发。

月经后期诊断要点


·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延后 7 日以上,又未超过 6 个月,并连续出现 2 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
育龄期妇女月经周期突然延后,应注意是否妊娠;兼见有少量阴道出血或腹痛时,应排除早孕期妊娠疾病,如异位妊娠、流产、葡萄胎等。

·
并月 居经 的鉴别,在于前者有规律,无不适,而后者无规律,伴有其他症状

·
月经后期如伴月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
可根据需要做妇查或妊娠试验以助诊。

 

月经后期辨证分析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营血亏损,或阳虚生化失期,以致经血来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实者气滞血亦滞,或寒凝而血瘀,以致冲任阻滞,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发为月经后期。

本病的辨证,应根据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症状,辨其寒、热、虚、实。一般来说,后期、量少、色淡、小腹冷痛或绵绵痛者,属寒属虚;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是调整月经周期,以温经养血、活血行滞调经为主,应着重于平时治疗。

月经后期辨证论治
血虚型
【证见】 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红,无血块,或小腹绵绵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少寐。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大补元煎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党参 20 克,山药 30 克,当归 15 克,熟地黄 20 克,杜仲 15 克,山茱萸 15 克,枸杞子 15 克,炙甘草 6 克,鸡血藤 30 克,香附子 12 克,益母草 30 克,丹参 15 克。水煎服。
若兼气虚,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四肢不温者,可选用归地滋血汤 ( 《中医妇科治疗学》 ) :当归,熟地黄,鹿角霜,党参,白术,桑寄生,枸杞子,山茱萸,香附子。
2 .中成药
(1) 当归丸,大蜜丸每次 1 丸,小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2) 乌鸡白凤丸,每次 1 丸,每日 2 ~ 3 次。

血寒型
【证见】 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1 .主方温经汤 ( 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 ) 加减
处方:党参 20 克,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肉桂 5 克 ( 煽服 ) ,莪术 12 克,牡丹皮 15 克,牛膝 20 克,甘草 6 克,艾叶 15 克,鸡血藤 30 克,香附子 12 克。水煎服。

为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加炮姜。

虚寒型
【证见】 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暗,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弱无力。
【治法】 温肾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1 .主方艾附暖宫丸 ( 沈金鳌《沈氏尊生书》 ) 加减
处方:艾叶 15 克,香附子 10 克,当归 15 克,续断 15 克,吴茱萸 12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黄芪 15 克,熟地黄 15 克,肉桂 5 克 ( 煽服 ) ,益母草 30 克,鸡血藤 3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附桂理中丸,每次 l 丸,每日服 2 次。

气滞型
【证见】 月经延后,经量少或多,经色黯红,有血块。胸胁、乳房、小腹胀痛。舌质暗红,或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理气活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乌药汤 ( 李杲《兰室秘藏》 ) 合四物汤 (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加减
处方:台乌 15 克,香附子 10 克,木香 10 克,当归 15 克,川芎 9 克,甘草 6 克,生地黄 15 克,赤芍、白芍各 15 克,柴胡 10 克,郁金 12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逍遥丸,每服 1 丸,每日 3 次;或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2) 木香顺气丸,每次 1 瓶,每日 2 次。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一般认为经量少于 30 毫升,相当于西医月经不调中的月经稀少。

月经过少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也有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为本病的诊断要点。本病常为闭经的前驱表现。
月经过少可与月经周期异常并见,如月经先期量少或月经后期量少。
如属口服避孕药或肌注避孕针而导致月经过少,则应停药,并可参照本病论治。
月经过少的诊断,一般是指连续发生二次以上。如一贯月经正常,突然月经过少者,应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产,或异位妊娠所表现的少量阴道出血,必须进一步做有关检查以鉴别。

月经过少辨证分析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虚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匮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经过少;也有气血来源不足或久病大病失血,以致血海空虚,经血乏源而月经过少者。实者或因血瘀,或因痰湿,邪阻胞脉胞络,血行不畅,以致经量减少。
月经过少应从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等辨其虚实。一般经色淡、质稀、腹无胀痛者,为虚;经色紫黯、夹血块、腹痛者,为血瘀;经色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者,为痰湿。属于先天不足者,经水素少;后天损伤者,则经水逐渐减少。骤然经量减少者,则多为实证。亦有突然大病亡血,而致血枯经少、甚至经闭者。
本病虚证多,实证少。故治疗重在滋肾养血,充养天癸,使任通冲盛,血海满溢。即使是瘀滞或痰湿,慎不可过用攻破,以免重伤气血,使经血难复。

月经过少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 经量素少,或病后或反复流产后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淡黯质薄。腰酸膝软或足跟痛,或头晕耳鸣,或少寐多梦,或阴中干涩。眼眶黯,或面斑多。舌黯红少苔,脉细弱或沉细尺弱。
【治法】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归肾丸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菟丝子 20 克,杜仲 15 克,枸杞子 15 克,山茱萸 15 克,当归 15 克,熟地黄 15 克,山药 30 克,茯苓 30 克,香附 10 克,巴戟天 15 克,肉苁蓉 15 克,何首乌 20 克,紫河车 15 克。水煎服。
若偏于肾阴虚者,选加二至丸、生地黄、玄参。若偏于肾阳虚者,选加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
2 .中成药
(1) 滋肾育胎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适用于偏肾阳虚或肾阴阳俱虚。
(2) 六味地黄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适用于肾阴虚。

血虚型
【证见】 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是两天,经量涩少。经色淡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养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滋血汤 ( 王肯堂《证治准绳 ? 女科》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熟地黄 20 克,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山药 30 克,北黄芪 15 克,枸杞子 15 克,山茱萸 15 克,鸡血藤 3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归脾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2) 养血当归精,每次 10 毫升,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养血补肾汤 ( 刘熙政《湖北中医杂志》 1982 . 6)
处方:当归、鸡血藤、丹参、炙黄芪、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各 15 克,川芎、甘草、熟地黄各 10 克,木香 6 克。
(2) 化裁四物汤 ( 张作超《广西中医药》 1986 . 9)
处方:当归 9 克,川芎 4 克,熟地黄 15 克,仙茅根 15 克,淫羊藿 12 克,鹿角胶 10 克 ( 烊化 ) ,香附子 12 克,紫河车 15 克,益母草 12 克,鸡血藤 15 克,巴戟天 15 克,北黄芪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
肾虚、血虚两证型虽不相同,但由于肾虚,精不足以化血,血虚不足以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的物质基础。因此,临床上常在补肾中佐以养血,或在养血中又佐以滋肾,使精充血足,经源充盛,而经水自调。

血瘀型
【证见】 经行涩少,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小瘀点,脉细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1 .主方桃红四物汤 ( 吴谦《医宗金鉴》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赤芍、白芍各 15 克,熟地黄 20 克,桃仁 15 克,红花 6 克,益母草 30 克,鸡内金 12 克,香附子 12 克,丹参 20 克,枳壳 15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益母调经丸,每次 10 丸,每日 3 次。
(2) 益母丸,每次 1 丸,每日 2 次。

痰湿型
【证见】 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月经常后期或稀发。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细。
【治法】 化痰燥湿,温肾健脾。
【方药】
主方苍附导痰丸 ( 叶天士《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 加减
处方:茯苓 20 克,法半夏 12 克,陈皮 6 克,苍术 10 克,香附子 12 克,枳壳 15 克,神曲 15 克,制南星 9 克,党参 20 克,破故纸 15 克,淫羊藿 10 克,当归 15 克。水煎服。
月经过少其他疗法
1 .月经过少针灸治疗:温针疗法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等穴。每次取 3 。 4 个穴,每穴灸 1 。 2 壮,灸后留针 5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个疗程,经期暂停。
2 .月经过少饮食疗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 :瘦羊肉 250 克,当归 15 克,生姜 15 克,煲汤。饮汤食肉,每日 1 次,连服数日。适用于虚证月经过少者。
益母草 30—50 克,鸡蛋 2 只,加水适量共煮。去渣,剥壳取蛋,加少量红糖再煮片刻,饮汤吃蛋。每日 1 次,连服数日至经来。适用于血瘀月经过少者。
3 .月经过少推拿按摩疗法 腰骶部按揉数次,再以双手拇指点按肾俞、命门、八髎穴,至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再提拿肾穴数次。每日 1 次, 30 次为 1 个疗程。宜于经期前后施行。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也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 30 ~ 80 毫升为适宜超过 100 毫升为月经过多。本病可同时兼见月经周期或经期的异常。本病相当于西医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月经过多诊断要点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又能自然停止,是本病的诊断依据。临床上可以周期正常,或同时兼见周期提前、推后或经期延长。
如经量特多,经期延长时,应注意可能发展为崩漏。
月经过多,应作妇科检查或 B 超检查,确定有无子宫肌瘤。如属上环后出现月经过多,应注意节育环的位置或其副作用。

月经过多辨证分析
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血热迫血妄行,或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
本病应根据月经的色、质,结合脉证,辨别虚、热、瘀。一般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气虚脉证者,为气虚;量多,色紫或深红者,多属血热;量多、色紫暗有块,伴有腹痛者,多为血瘀。治疗时着重辨证止血,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宜用安冲固冲,调经治本之法,慎用温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月经过多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自光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怔忡,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
1 .主方举元煎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北黄芪 20 克,党参 30 克,白术 15 克,升麻 15 克,炙甘草 9 克,何首乌 20 克,阿胶 15 克 ( 烊化 ) ,海螵蛸 15 克,茜根 15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
如小腹冷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选加炮姜炭、破故纸、鹿角霜,以温经固冲止血。如血块较多,小腹痛或有子宫肌瘤者,选加三七片、失笑散、荔枝核、七叶一枝花,以化瘀止血止痛。
2 .中成药
(1) 四君子丸,每次 6 克,每日服 3 次。
(2) 生脉饮,每次 10 毫升,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二稔汤 ( 罗元恺验方 )
处方:岗稔根 50 克,地稔根 30 克,续断 15 克,制首乌 30 克,党参 30 克,白术 15 克,熟地黄 15 克,棕榈炭 12 克,炙甘草 9 克,桑寄生 30 克,赤石脂 20 克,功能益气养血止血,主治崩漏及月经过多属气虚者。

血热型
【证见】 经来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有心烦口干渴,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
(1) 保阴煎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 15 克,黄芩 15 克,黄柏 10 克,白芍 15 克,山药 30 克,续断 15 克,甘草 6 克,地榆 30 克,藕节 30 克。水煎服。
(2) 若血热出血过多,则气随血伤,热随血泄,证见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懒言少寐等,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加党参、炙甘草。
处方:白术 20 克,北黄芪 30 克,党参 30 克,炙甘草 9 克,生龙骨 20 克,生牡蛎 20 克,生地黄 15 克,白芍 15 克,海螵蛸 15 克,茜根 15 克,续断 15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紫地合剂,每次 10 毫升,每日 3 次。
(2) 紫地宁血散,每次 1 瓶,每日 3 次。

血瘀型
【证见】 经来量多,色紫黯,有血块,或伴有小腹疼痛,或月经期长,持续难净。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1 .主方失笑散 (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加味
处方:五灵脂 10 克,蒲黄 10 克,马鞭草 15 克,鹿衔草 15 克,三七末 3 克 ( 冲服 ) ,益母草 30 克,海螵蛸 15 克,茜根 15 克,党参 20 克,何首乌 20 克。水煎服。
临床还要根据血瘀偏寒、偏热、偏气滞的不同,随证加减。如有子宫肌瘤者,宜参照 “ 症瘕 ” 等论治。
2 .中成药益母草流浸膏,口服,每次 10 毫升,每日 3 次。
3 .三七末 3 克,开水冲服,每日 1-2 次。

月经过多其他疗法
月经过多针灸疗法
主穴:隐白、大敦、三阴交、关元。多用艾条悬灸。隐白、太敦也可用小炷直接灸,疗效更好。

阴痒
阴部瘙痒不堪,甚则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等证,称为阴痒,也称阴门瘙痒。阴是指阴部,包括外阴、阴道、肛周及股阴,以外阴为多。痒是一个自觉症状,常伴有带下异常。故阴痒一证与带下病常同时兼见,故应互参。阴痒是一个症状,很多全身性、局部性的疾病均可发生阴痒。西医的 “ 外阴瘙痒 ” 可与阴痒互参施治 .

阴痒的诊断要点
1 .以自觉阴痒为诊断依据。
2 .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检查,以了解阴痒的病因。若外阴奇痒,尤以夜间为甚,白带黄绿色,稀薄呈泡沫状,阴道口粘膜潮红充血,后穹窿及阴道壁有小出血点者,白带涂片可找到阴道滴虫,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外阴奇痒,白带多,呈豆腐渣状,大小 yin 唇红肿,表面有白膜,不易擦去,镜检可见霉菌,诊断为念珠性阴道炎;阴痒并见大小 yin 唇、 yin 蒂色素变白,可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如阴毛部位及其附近瘙痒,血痂或青斑,找到阴虱及虫卵者,则为阴虱;也有自觉阴部干涩而痒,阴部外表干燥不润者,多为肝肾不足,生风化燥所致。若肥胖阴痒难愈者,要注意排除糖尿病。阴痒的兼症不同,病因各异,务必详察,细加鉴别,方可无误。

阴痒的辨证分析
阴痒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湿、热、毒、虫邪,以及肝、肾、脾功能失调,侵扰阴部,或阴部肌肤失养所致。
阴痒的辨证:风胜作痒,走窜如虫爬;风热多红肿;风寒多变白变厚;生风化燥常干涩;湿胜作痒,浸淫流液,带下量多而阴痒。另外,热胜作痒,灼热或溃烂疼痛;虫淫作痒,奇痒如虫爬,带下色深质稠有臭。阴痒的治疗,着重去湿清热杀虫以及调理肝、肾、脾功能,本着 “ 治外必本诸内 ” 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阴痒的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型
【证见】 阴痒,甚则痒痛,灼热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黄白、黄赤相兼,或呈腐渣样,多有臭气。心烦少寐,口苦口干,胸闷不适,纳欠佳。舌红或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药】
主方萆薢渗湿汤 (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 加减
处方:萆薢 30 克,生薏苡仁 30 克,黄柏 10 克,赤茯苓 30 克,牡丹皮 15 克,泽泻 15 克,通草 6 克,滑石 20 克,苍术 12 克,苦参 15 克,茵陈 20 克。水煎服。
如肝经湿热,热重于湿,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龙胆泻肝汤。

本型应以外治法为主,详见 “ 带下病 ” 外治法。最好是内服、外洗、阴道纳药系列治疗。

肝肾阴虚型
【证见】 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不多,色赤白相兼。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时有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 滋肾降火,调补肝肾。
【方药】
主方知柏地黄汤 ( 吴谦《医宗金鉴》 ) 加减
处方:知母 15 克,黄柏 10 克,茯苓 30 克,山药 30 克,牡丹皮 15 克,泽泻 15 克,山茱萸 15 克,生地黄 15 克,白芍 15 克,何首乌 20 克,乌梢蛇 15 克,火麻仁 30 克。水煎服。

阴痒的外治法
1 .阴痒证,尤实证阴痒,应以外治法为主,以阴道冲洗、熏洗、纳药系列治疗,详见 “ 带下病 ” 外治法。
2 .虚证阴痒,以内治为主。如属老年性阴道炎,可配合外治法。
3 .如属外阴营养不良 ( 外阴白色病损 ) 所致阴痒者,须按该病治疗,外治用中药熏洗盆浴,药以温肾散寒、活血祛风为多。
处方:淫羊藿 30 克,补骨脂 30 克,蛇床子 30 克,赤芍 30 克,大黄 30 克,荆芥 30 克,黄精 30 克。煎水熏洗盆浴,每日 l 剂,复渣再用,连用 20 日为 1 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用 3-6 个疗程。并要观察病情变化,排除 “ 外阴癌 ” 。
4 .如为阴虱阴痒者,须首先剃光阴毛,然后用中药百部煎坐盆。
处方:百部 50 克,苦参 30 克,大黄 30 克,地肤子 30 克。煎水坐浴,每日 1 次。

 

阴挺
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者,称为阴挺,又称阴挺下脱、阴菌或阴痂。因本病多发生于产后,故又有 “ 产肠不收 ” 之称。阴挺包括了西医所称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本节主要讨论子宫脱垂。

阴挺的诊断要点
1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作为诊断标准。
2 .根据脱垂的程度,子宫脱垂分三度:
I° 子宫颈下移至处女膜阴道口内,但不越出阴道口。
Ⅱ°A 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B 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大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
Ⅲ° 整个宫体脱出阴道口外,全部阴道壁外翻。
一般认为 I° 及 Ⅱ°A 可服中药治疗, Ⅱ°B 及 Ⅲ° 常须手术治疗。

阴挺的辨证分析
阴挺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多产、产伤等,导致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使胞络损伤,不能提摄子宫。治法应根据 “ 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 ” 的原则,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

阴挺的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自觉小腹下坠,有物从阴中脱出,劳则加剧。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尿频,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 补气升提。
【方药】
1 .主方补中益气汤 ( 李呆《脾胃论》 ) 加味
处方:北黄芪 50 克,白术 15 克,陈皮 6 克,升麻 15 克,柴胡 6 克,党参 30 克,炙甘草 9 克,当归 15 克,续断 15 克,金樱子 30 克 ( 或用金樱子根 ) ,枳壳 15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升陷汤 ( 龚其恕《浙江中医杂志》 1985 . 4)
处方:柴胡 15 克,升麻 15 克,黄芪 60 克,桔梗 10 克,知母 15 克,党参 60 克 ( 重者用红参 15 克,另炖后兑人 ) 。水煎早晚 2 次分服,每日 1 剂。
(2) 老南瓜蒂汤 ( 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
处方:老南瓜蒂 6 个。将瓜蒂对剖开,煎取浓汁顿服。每日 1 次, 5 日为 1 个疗程。
(3) 托垂方 ( 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
处方:升麻 4 克 ( 研末 ) ,鸡蛋 1 只。在鸡蛋顶端钻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圆孔,把药末放入鸡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小块,蘸水将蛋孔盖严。然后将蛋放蒸笼内蒸熟,去壳内服。每天 1 次, 10 日为 1 个疗程;间隔 2 日,再服第 2 个疗程。
肾虚型
【证见】 阴中有物脱出。腰酸膝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脱,佐以益气。
【方药】
主方大补元煎 ( 朱丹溪《丹溪心法》 ) 加减

处方:党参 30 克,山茱萸 15 克,杜仲 15 克,枸杞子 15 克,熟地黄 20 克,当归 15 克,炙甘草 9 克,山药 30 克,北黄芪 30 克,白术 15 克,金樱子 30 克,菟丝子 20 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二型均可因子宫常脱出阴道口外,摩擦损伤,局部出现红肿溃烂,黄水淋漓,带下色黄量多,或如脓有臭气,此时必须先清利湿热,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用此汤外洗,再喷撒喉风散合珍珠层粉,以清热解毒生肌。局部症状改善后,按各型施治,或行手术治疗。

阴挺的其他疗法

1 .阴挺的针灸治疗
(1) 气虚者,取督脉、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法并灸。取穴: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三阴交。

(2) 肾虚者,宜调补肾气,固摄胞宫,取任脉,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穴:关元、子宫、照海。

2 .阴挺的饮食疗法

北芪升麻乌鸡汤 :乌鸡 1 只,宰好去肠杂洗净,再将北黄芪 30 克、升麻 15 克纳入鸡腹中,然后加水 500 毫升及调料适量,隔水炖烂。食肉饮汤,隔日一料,连服多日。肾虚明显者,也可加入巴戟天肉 30 克。

猪肠巴戟汤 :猪大肠 300 克,巴戟天 30 克,升麻 9 克。将大肠治净,升麻、巴戟天一起纳入大肠内,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调味后分次吃肠喝汤。每周 2 ~ 3 次,连服 3 周。

乳鸽北芪杞子汤 :将乳鸽宰净切块,加入北黄芪、枸杞子各 30 克,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去药渣饮汤吃鸽肉。隔日 1 次,连服 10-15 次。

3 .阴挺的预防与调护

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可大大降低阴挺的发病率。

实行新法接生,及时修补裂伤的会阴。

产后 3 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

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俗称宫外孕。若宫外孕未经治疗,孕卵死亡与内出血的血块机化形成包块转为慢性者,称为陈旧性宫外孕。中医古籍没有宫外孕的病名,而近代中医药治疗宫外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 中医妇科学》始,中医已通用 “ 异位妊娠 ” 或 “ 宫外孕 ” 之病名。

最常见的异位妊娠为输卵管妊娠,约占 90 %。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其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等不尽相同。本节仅以输卵管妊娠为例,作有关讨论。

异位妊娠的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1) 腹痛:几乎所有的患者主诉腹痛,常突然发生下腹一侧的刺痛或撕裂痛。往往伴有肛门坠胀便意感;未破损时,下腹一侧隐痛。严重者可伴有头晕眼花,冷汗出,甚至休克,乃为腹腔内出血所致。

(2) 停经后阴道出血:约 70 % -80 %的患者主诉有停经史。无停经史者可能出血正好发生于下次月经前或月经期,误将宫外孕的出血视为末次月经所致。典型的输卵管妊娠停经时间,多为 6 ~ 8 周。出血常少量暗红,也有约 5 %可有大量的阴道出血;部分患者可排出完整的蜕膜管型。

(3) 常有附件炎或不孕症史。

2 .检查

(1) 妇查:阴道内有少量暗红血液;子宫颈着色,有明显的举痛、摇摆痛;子宫体略大而软,较停经月份小,内出血多时子宫有飘浮感;子宫一侧可扪及不规则的软性包块,触痛明显;后穹窿饱胀,触痛。如为陈旧性宫外孕,有未经治疗的宫外孕史,可在子宫直肠窝触及半实性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日久包块机化变硬。

(2) 尿 HCG 测定:数值上升较慢且偏低,也仅 50 %一 87 . 5 %为阳性结果。

(3) 后穹窿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液较暗,放置 6 分钟不凝固,便可明确诊断。但阴性者也不能排除本病。

(4)B 超检查:宫内无胎囊 ( 孕 6 周后 ) ,宫外见到孕囊或胎芽或附件有囊性块物。

3 .子宫外孕必须与下腹疼痛或有出血的痛证相鉴别

异位妊娠的辨证分析

异位妊娠一旦确诊,现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是输卵管妊娠已破裂合并出血性休克。即使未破裂,也应做好手术准备。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已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确切疗效来看,异位妊娠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少腹血瘀之实证。导致少腹血瘀的病因,或因患者宿有少腹瘀滞,胞脉胞络不畅,使孕卵运行受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虚弱,输送孕卵乏力而迟缓,致令孕卵停留于子宫体腔之外,影响胞脉、胞络、气血的流畅和胚胎自身的发育。血气不和,日久胀破脉络,血溢于内,离经之血或离宫之胚流人少腹,便形成少腹血瘀之证。若脉络大伤,则血崩于内,阴血暴亡,气随血脱,变生厥脱之危急重证,或瘀积日久不散,发为少腹血瘀之瘕瘕。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辨清未破损或已破损。未破损指宫外孕尚未发生流产或破裂;已破损根据破裂后的症状,可有休克型、不稳定型和包块型之分。中医治疗总离不开活血化瘀为主,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

异位妊娠的辨证论治

I .未破损
【证见】 可有停经和早孕反应,下腹一侧隐痛或有少量阴道出血。妇查或 B 超探查为宫外妊娠征。

【治法】 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方药】

主方宫外孕 Ⅱ 号方 ( 山西医学院验方 ) 加减

处方:丹参 15 克,赤芍 15 克,桃仁 12 克,三棱 12 克,莪术 12 克,蜈蚣 2 条。水煎服。

应用本方外,首先应加强杀胚。可以同时用天花粉针剂;如对天花粉素过敏不能用时,应及时手术。

Ⅱ .已破损

休克型
【证见】 下腹一侧突发撕裂样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或测不到,脉微欲绝,并有腹部及妇查阳性征。

【治法】 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丽参针或参附汤或生脉散 ( 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 合宫外孕 I 号方

处方: (1) 高丽参注射液 20 毫升加入 10 %葡萄糖 250 毫升中静脉点滴。

(2) 人参 10 克,熟附子 10 克,丹参 15 克,赤芍 15 克,桃仁 12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9 克,乳香、没药各 10 克。急煎服。

(3) 立即输氧、输液及输血等抗休克抢救,并早期治疗和预防腑实证的发生。在抗休克时,即准备手术治疗。

不稳定型
【证见】 休克病情好转,腹痛拒按,下腹有压痛和反跳动,可扪及包界不清的包块,或少量阴道出血。血压较稳定或有波动;脉缓略弦。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宫外孕 I 号方 ( 山西医学院验方 ) 加减

处方:丹参 15 克,赤芍 15 克,桃仁 12 克,党参 30 克,北黄芪 20 克,花蕊石 20 克,五灵脂 9 克,蒲黄 9 克,三七末 3 克 ( 冲 ) 。水煎服。

如有再次休克的可能,则按休克型处理。

包块型
【证见】 宫外孕破损时间较长。腹痛逐渐消失,阴道出血停止,下腹胀坠。妇查一侧附件可有不规则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脉细涩略弦。

【治法】 破瘀消症。

【方药】

主方宫外孕 Ⅱ 号方 ( 山西医学院验方 ) 加减

处方: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赤芍 15 克,三棱 12 克,莪术 12 克,鳖甲 20 克,香附子 12 克,北黄芪 20 克,当归 15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

配合腹部外敷双柏散以及复方毛冬青灌肠液保留灌肠,有促进包块消散之功效。

异位妊娠的其他疗法

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宫外孕又有新的进展,从外科手术治疗改变为内科保守治疗。例如,在 B 超指引下输卵管内注射药物杀胚,或在腹腔镜直视下输卵管内注射 MⅨ ,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羊水过多

妊娠 4—5 月后出现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为子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即西医所说的羊水过多。妊娠羊水量随孕周而增减,超 2 000 毫升为过多。羊水量在数天内急剧增多,称急性羊水过多。多发生在妊娠 4—6 个月。多数患者的羊水在数周内或更长时间逐渐增加,称慢性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的诊断要点

妊娠中后期,短期内腹大异常,腹皮绷紧而发亮,胸膈胀满,小便短少,严重者喘息不得平卧,可作为本病的诊断要点。

腹部检查腹胀大异常,腹部触诊有液体震动感,胎位不清,胎心音遥远或听不清。临床认为羊水过多往往畸胎多、双胎多,文献报道有 22 %~ 43 %的畸胎发生率。故必须 B 超等助诊,了解羊水和胎儿等情况。如明确诊断为畸胎者宜引产终止妊娠,若未发现畸胎,可服中药治疗。

子满必须与子肿及双胎相鉴别。

羊水过多的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是孕妇脏气本弱,因孕重虚,土不克水,水渍于胞。临床辨证多为脾虚所致;治宜健脾行水,养血安胎。

羊水过多的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短时间内腹大异常,腹皮绷紧发亮,膈胀满,喘息不得平卧。纳呆,尿少。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沉缓滑。

【治法】 健脾行水,养血安胎。

【方药】

1 .主方白术散 ( 蔡玉美《全生指迷方》 ) 加减

处方:白术 30 克,茯苓 30 克,茯苓皮 20 克,大腹皮 15 克,陈皮 6 克,生姜片 15 克,泽泻 15 克,北黄芪 30 克,北杏仁 12 克,益母草 15 克,水煎服。

如气促甚者,加桑白皮、紫苏子、龙骨、牡蛎。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大枣。兼肾阳虚者,加熟附子、桂枝以温阳化气行水,配以续断、杜仲以安胎。尿量不多者,加车前子、防己,利尿行水。

也可选《千金要方》鲤鱼汤或《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加减

2 .单方验方羊水多退肿汤 ( 赵松泉验方 )

处方:桑白皮、大腹皮、冲天草、天仙藤、石莲子、续断各 10 克,茯苓皮、冬瓜皮、抽葫芦、白扁豆、山药各 15 克,绵茵陈 10 克。水煎服。

 

先兆子痫、子痫

怀子而病痫,名子痫。子痫发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孕妇突然眩晕倒仆、抽搐或昏迷者,称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痫是由先兆子痫发展而来。先兆子痫往往出现子肿、子晕的病证,并见前驱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上腹不适、胸闷呕恶、面浮肢肿等。检查可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三大症状 ( 或居其二 ) ,称 “ 先兆子痫 ” 。中医称妊娠痫证,实际上包括了先兆子痫及子痫。先兆子痫与子痫是一个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本病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西医称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

先兆子痫、子痫的诊断要点

先兆子痫是在子晕、子肿的基础上出现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胸闷不适等。检查可见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三大症状或居其二。

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突然抽搐或昏迷者,即可诊断为子痫,是最危重的阶段。

应与癫痫及厥证相鉴别。

先兆子痫、子痫的辨证分析

孕妇肝肾或脾肾素虚,因孕重虚,阴血益亏,肝失濡养,则肝阳上亢,亢极风动;或水不济火,心肝火盛。风助火威,风火相煽,发为子痫。或聚湿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脏腑失养发为子痫者。此病以脏腑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子痫重在预防,在子肿、子晕、先兆子痫阶段应积极治疗,防止发展。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性命,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先兆子痫、子痫的辨证论治

阴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腰酸,口干咽躁,烦躁不安,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有裂纹,脉弦滑数。

【治法】 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 ( 董西园《医级》 ) 合二至丸 ( 汪昂《医方集解》 ) 加味

处方:枸杞子 15 克,杭菊 20 克,山茱萸 15 克,牡丹皮 15 克,山药 30 克,白芍 20 克,赤芍 15 克,生地黄 20 克,女贞子 20 克,旱莲草 20 克,石决明 30 克,钩藤 15 克。水煎服。

脾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体浮肿,头晕目眩或头麻头重,胸闷泛恶,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胖,脉缓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行水,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 白术散 ( 蔡玉美《全生指迷方》 ) 加味

处方:白术 30 克,茯苓 30 克,大腹皮 20 克,陈皮 6 克,生姜皮 15 克,石决明 30 克,白芍 20 克,钩藤 15 克,丹参 15 克,益母草 15 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两个证型为先兆子痫阶段。

肝风内动型
【证见】 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 1 ~ 2 日,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躁不安,颜面潮红,突发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甚则昏不知人。舌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 平肝熄风止痉。

【方药】

主方羚羊钩藤汤 (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 加减

处方:羚羊角粉 3 克,钩藤 30 克 ( 后下 15 分钟 ) ,桑叶 15 克,杭菊花 15 克,川贝母 6 克,竹茹 20 克,生地黄 20 克,白芍 20 克,茯神 20 克,甘草 6 克,全蝎 10 克,赤芍 15 克,丹参 15 克。水煎服。

对昏迷不醒者,可鼻饲给药。或救醒后再服。

痰火上扰型
【证见】 妊娠晚期或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痛,胸闷泛恶,忽然倒仆,全身抽搐,口噤,昏不知人,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豁痰,开窍止痉。

【方药】

主方万氏牛黄清心丸 ( 万全《痘疹世医心法》 ) 加减

处方:天然牛黄 0 . 3 克 ( 冲服 ) ,黄连 9 克,黄芩 15 克,栀子 15 克,郁金 15 克,礞石 15 克,天竹黄 9 克,全蝎 9 克,石菖蒲 12 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各证型,如出现面色黯滞,舌黯有瘀斑,则为挟瘀之征,可在原方中选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如反复抽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并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的检测,防止酸中毒及脏腑功能衰竭。子痫常于抽搐后自然作产,且产程快,必须尽快做好分娩处理。若病情稳定,仍未作产,必要时可终止妊娠,产后仍需预防产后子痫的发生。

先兆子痫、子痫的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抽搐者,针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冲。昏迷者,针刺人中、百会、涌泉、风池。

2 .预防与调护 本病以预防为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治疗子肿、子晕及出现先兆子痫的各种症候,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子痫。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应做好有关护理。

痛经

女子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响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中医痛经一证,虽包括了西医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但以原发性痛经为主。继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还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疗效。

痛经的诊断要点

本病是以患者每于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明显的下腹疼痛为主要诊断论据,即 “ 因经而痛 ” 。临床上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诉结合表现,把痛经的程度分为重、中、轻三度。
(1) 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2) 中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暂缓。
(3) 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尚能坚持工作,有时需服止痛药。

妇科检查可以诊断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可见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欠佳或过度倾屈等,为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盆腔有器质性改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生殖器肿瘤等所致的痛经,为继发性痛经。

本病应与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的病证,如异位妊娠、流产等相鉴别。此外,其他病证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证时当详问病史及仔细检查,以资鉴别。

痛经的辨证分析

痛经是 “ 因经而痛 ” ,故痛经的发生,是致痛病因与月经期或其前后,机体内气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的内环境相结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不通则痛 ” 或 “ 不荣则痛 ” 。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

痛经辨证首辨虚实,以实证为多见。可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辨其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经时小腹剧痛,经色紫黯有块者属实,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淡者属虚;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痛经还要辨原发与继发。若继发则需结合辨病。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法,并要掌握 “ 因经而痛 ” 这一时间特点,以经前一周至来经一二天为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要按照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标本兼顾,坚持治疗数月,可望治愈。

痛经的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 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或舌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1 .主方膈下逐瘀汤 ( 王清任《医林改错》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lO 克,赤芍、白芍各 15 克,桃仁 15 克,红花 6 克,枳壳 15 克,延胡索 15 克,五灵脂 9 克,蒲黄 9 克,牡丹皮 15 克,香附子 15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

如属肝郁血瘀,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明显者,可选用逍遥散合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如属膜样痛经,则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山楂、鸡内金、肉桂。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宜加强软坚散结化瘀消症,主方中可选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虫、三七末、血竭、鸡内金、蜈蚣;并坚持平时和经期同时治疗。

2 .中成药

(1) 三七痛经胶囊 ( 罗元恺验方 ) ,经前一周始服至来经 1 ~ 2 日。每次 3—5 粒,每日 3 次。如痛经严重者,可酌情加大药量或于月经中期后即开始服药。本品对气滞血瘀及寒凝痛经有较好疗效。 ( 张玉珍等《新中医》 1985 . 1)

(2) 伤科七厘散 ( 《良方集腋》 ) ,每次服 1 瓶,每日服 3 次。来经时服 1—3 日。

3 .单方验方

(1) 云南白药,按说明服。

(2) 三七末,每次 3-5 克,每日 1-2 次,于经前或经时开水冲服。

寒凝胞中型
【证见】 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

主方少腹逐瘀汤 ( 王清任《医林改错》 ) 加减

处方:小茴香 10 克,延胡索 15 克,五灵脂 9 克,蒲黄 9 克,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干羌 5 克,肉桂 5 克 ( 煽服 ) ,赤芍 15 克,没药 12 克,益母草 30 克,艾叶 15 克。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每日 1 剂。

如体质属阳虚内寒者,则可选用温经汤 ( 《金匮要略》 ) 加熟附子、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暖宫止痛。

湿热下注型
【证见】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黄质稠,有臭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药方】

主方清热调血汤 ( 龚信《古今医鉴》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生地黄 10 克,黄连 9 克,香附子 12 克,桃仁 15 克,红花 9 克,莪术 12 克,延胡索 15 克,牡丹皮 15 克,七叶莲 15 克,丹参 20 克。水煎服,每日 l 剂。

如妇查有盆腔炎者,经净后按盆腔炎治疗。

气血虚弱型
【证见】 经时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或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面色自光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

1 .主方 当归芍药散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 ' 白芍 20 克,川芎 10 克,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泽泻 5 克,益母草 30 克,香附子 12 克,延胡索 15 克,北黄芪 15 克,党参 2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乌鸡白凤丸,每次 1 丸,每日 2-3 次,开水送服。

肝肾不足型
【证见】 经水将净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月经后推,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眼眶黯。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 滋肾养肝止痛。

【方药】

1 .主方调肝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白芍 15 克,山茱萸 15 克,巴戟天 15 克,阿胶 15 克 ( 烊化 ) ,山药 20 克,甘草 6 克,台乌 15 克,益母草 30 克,香附子 12 克,石楠藤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

2 .中成药乌鸡白凤丸,每次 l 丸,每日 2 ~ 3 丸,开水送服。

痛经的其他疗法

1 .痛经的针灸疗法

(1) 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泻法,留针 30 分钟,对实证痛经止痛效果显著。下次月经来潮前一二日或来潮时,每日针灸 1 次,一般 2-3 次可愈。也可用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按同法治疗。或起针后,再用温和灸 10 。 20 分钟。

(2) 取八髎穴,用艾卷悬灸 30 分钟,每日 2 次,对虚证痛经或虚中夹实痛经有温通止痛之效。

2 .痛经的饮食疗法

益母草 30—60 克,鸡蛋 2 只,红糖适量,加水同煮,去药渣,吃蛋饮汤。月经前几日或正值经期,每日 1 次。对实证痛经有一定疗效。

当归生姜羊肉汤 ( 《金匮要略》 ) :分量因人而异。对虚证或寒凝胞中痛经可作辅助治疗。

红蓝花酒方 ( 《金匮要略》 ) :红花 100 克, 60 度白酒 400 克,浸泡 1 周。月经前,每日服 2 次,每次 10 毫升,连服数日。对血瘀痛经有效。
3 .痛经的预防调护
痛经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故必须调节情志配合治疗。同时经期注意适寒温,节生冷。不少痛经治愈后,由于七情内伤,或生活失调,可再复发。

 

症瘕

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称为症瘕。症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症属血病,瘕属气病。但气血密切相关,症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症瘕。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属于症瘕。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肿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以及炎症性包块,均属中医症瘕范围。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别,以子宫及卵巢的肿瘤为多见。本节讨论良性症瘕。

症瘕的诊断要点

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组织间。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正常出血。

必要时借助 B 超检查或 Crr 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及性质。

症瘕的辨证分析

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症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症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症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症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症瘕的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 胞中结块,积块不坚,推之可动,或积块坚硬,固定不移。下腹胀痛或胀满,或月经不调,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舌尖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 行气活血,消症散结。

【方药】

1 .主方香棱丸 ( 严用和《济生方》 ) 合桂枝茯苓丸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减

处方:木香 10 克,三棱 12 克,莪术 12 克,枳壳 15 克,川楝子 12 克,青皮 9 克,桂枝 9 克,牡丹皮 15 克,赤芍 15 克,桃仁 15 克,茯苓 20 克,土鳖虫 12 克。水煎服。

如属子宫肌瘤,加荔枝核、海藻、浙贝母、珍珠母,并按平时、经时肌瘤对月经的影响情况,随证加减。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或子宫腺肌病,则宜加强化瘀软坚止痛之功,去青皮、川楝子、茯苓,选加水蛭、鸡内金、三七末、当归、九香虫、延胡索。如为慢性盆腔炎之包块,可加败酱草、毛冬青、蒲公英、连翘、七叶莲之类。如为输卵管积水包块,宜佐以利水疏肝通络,加猪苓、透骨消、路路通、泽泻、炮穿山甲之类。

2 .单方验方

(1) 橘荔散结丸 ( 罗元恺验方,见《新中医》 1990 . 8)

处方:橘核,荔枝核,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制何首乌,党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水煎服。

(2) 肌瘤内消丸 ( 王耀程《中医药学报》 1990 . 2)

处方:山慈姑,夏枯草,射干,海藻,何首乌,远志,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 9 克。每次服 1 丸,每日 3 次, 3 个月为 1 个疗程,一般服 1-3 个疗程。

(3) 宫症汤 ( 吴定信《中医杂志》 1981 . 1)

处方:当归、炮穿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牛膝各 12 克,王不留行、三棱各 9 克,昆布 15 克,薏苡仁 30 克。水煎服。

痰瘀互结型
【证见】 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质不硬或略硬不坚。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常后期,或停闭不来。形体多肥胖,胸脘痞满、痰多。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 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方药】

主方三棱煎 (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 加减

处方:三棱 12 克,莪术 12 克,青皮 9 克,法半夏 12 克,麦芽 30 克,浙贝母 15 克,桃仁 15 克,丹参 20 克,海藻 15 克,赤芍 15 克,山慈姑 15 克,皂角刺 12 克。水煎服。

如体质肥胖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如月经后期、闭经,应配合调经之品。

胎萎不长

妊娠四五个月以后,孕妇子宫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而胎儿仍存活者,称为胎萎不长。本病与西医所称 “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 相同。

胎萎不长的诊断要点

妊娠中后期,孕妇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B 超检查,测量胎儿的各径线,可以助诊。

胎萎不长要与胎死腹中相鉴别。

胎萎不长的辨证分析

妊娠胎气本乎血气。胎萎不长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血虚弱,不能荣养胎儿而不长;亦有因血寒生化失期或血热伤阴,阴虚血燥不能滋养胎儿而不长者。

本病的辨证着重辨虚实。虚者以气血虚弱为主,亦有阳虚宫寒者;实证可见于血热,亦有兼见血瘀者。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并应动态观察胎儿长养的情况。

胎萎不长的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腹部增大与子宫底高度明显小于孕月。身体赢弱,面色萎黄或咣白,头晕气短,疲乏懒言。舌淡嫩,少苔,脉细弱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滋养胎元。

【方药】

1 .主方三才大补丸 ( 《陈素庵妇科补解》 )

处方:党参 30 克,北黄芪 20 克,白术 15 克,山药 30 克,熟地黄 15 克,白芍 15 克,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阿胶 15 克 ( 烊化 ) ,艾叶 15 克,香附子 10 克,补骨脂 15 克,杜仲 15 克。水煎服。

血虚较甚者,选加何首乌、乌豆衣、枸杞子、黄精,以补血滋阴。脾虚纳呆者,去熟地黄、白芍,加茯苓、山楂、谷麦芽之类,以健脾消食。

2 .中成药

(1)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2) 人参养荣丸,口服,每次 1 克,每日 2-3 次。

血寒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孕月,或胎心音较弱。形寒肢冷,腰腹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阳散寒,养血育胎。

【方药】

主方长胎白术散 ( 叶天士《叶氏女科证治》 ) 加减

_ 处方:白术 20 克,川芎 10 克,熟地黄 20 克,阿胶 15 克 ( 烊化 ) ,北黄芪 20 克,当归 15 克,牡蛎 20 克,茯苓 20 克,艾叶 15 克,补骨脂 15 克。水煎服。

如肾阳虚,腰冷夜尿多者,加鹿角霜、肉桂,以温肾暖宫。脾阳虚,腹胀纳少者,去阿胶、熟地黄,加党参、砂仁、山楂,以健脾益气,行气消食。

血热型
【证见】 孕中晚期,腹部及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孕月。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夜梦多,胎动频而不安,便结溺黄。唇舌红干,苔少或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养阴安胎。

【方药】

主方凉胎饮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生地黄 20 克,黄芩 15 克,白芍 15 克,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当归 10 克,甘草 6 克,桑叶 15 克,女贞子 20 克,旱莲草 20 克。水煎服。

如属阳盛血热者,加牡丹皮、栀子。阴虚内热者,加山茱萸、知母、麦冬。肝郁化热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

说明:如上述各型中兼见血瘀症状者,选加丹参、益母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之类,以改善血循环,促进胎儿长养。

胎萎不长的其他疗法

1 .胎萎不长的饮食疗法

鸡蛋腐竹糖水 :鸡蛋 1 只煮熟去壳,加腐竹适量同煮,放入白糖调味吃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 15 克,生姜几片,精羊肉 250 克,共煲汤,调味吃肉饮汤。

牛服杞子汤 :牛服 250 克、枸杞子 20 克,共煲汤调味后饮汤吃肉。

2 .配合静脉点滴能量合剂,并服维生素 C 、叶酸等,亦可定时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胎儿的内环境,促进胎儿发育。

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以后,阴道出现少量下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称为胎漏,也称漏胎或胞漏。若怀孕后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则称胎动不安。胎漏、胎动不安为堕胎、小产之先兆,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

胎漏、胎动不安的诊断要点

怀孕之后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感或阴道少量出血,为诊断依据。若单纯出血者,为胎漏;以上四大症俱全或俱备四大症之二症以上者,可诊为胎动不安。

妇科检查,若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宫口未开,妊娠试验阳性, B 超可有胎心或胎动者,胚胎存活。

胎漏、胎动不安 ( 先兆流产 ) 的主要症状是怀孕后出现阴道出血和腹痛,可伴有轻重不一的腰酸、下坠感。但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除不同类型的流产需鉴别外,还需与妊娠早期其他出血、腹痛性疾病作鉴别。因为除先兆流产需安胎,且中医药疗效较优胜外,其他疾病常需手术治疗,务须明确诊断。

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胎元不固。导致胎元不固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肾虚、气血虚,以致系胎、固胎、养胎之精、气、血亏乏,使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实者,常因血热、血瘀,而致养胎、载胎之气血失调,使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本病的辨证着重从阴道出血的色质及全身症状、舌脉,辨脏腑、气血虚实。本病的治法以安胎为主。如若病情发展,胎元已殒者,则需从速下胎以益母。

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如黑豆汁,或少许血性物。腰膝酸软,腹痛下坠,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反复自然流产史,孕后又出现上述诸证。眼眶黯,面斑黯黑,或环唇暗。

舌淡胖或淡黯,苔白,脉沉滑,尺弱或沉细滑。

【治法】 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方药】

1 .主方 寿胎丸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 合四君子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加减

处方:菟丝子 20 克,桑寄生 15 克,续断 15 克,阿胶 15 克 ( 烊化 ) ,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何首乌 20 克,杜仲 15 克,益智仁 15 克。水煎服。

如偏于肾阴不足者,太子参易党参,山药易白术,加二至丸、山茱萸、熟地黄,以滋养肝肾。若阴道出血量较多,时间较长者,加仙鹤草、地榆、黑荆芥、鹿角霜之类。腰痛明显者,可加金狗脊、台乌。腹痛较甚者,加香附、砂仁。以行气止痛。夜尿多,加覆盆子、金樱子、益智仁,以补肾缩小便。大便干结难解者,加熟地黄、肉苁蓉、火麻仁之类,以润肠通便。

2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吉林参 10 克,炖服。隔日 1 次,连服 1-2 周。

(2) 安胎合剂 ( 梁玉屏《湖北中医杂志》 1986 . 2)

处方:党参 15 克,白术 15 克,山药 20 克,制何首乌 15 克,炒杜仲 15 克,菟丝子 10 克,桑寄生 15 克,续断 10 克。水煎服。

(3) 补肾安胎饮 ( 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 )

处方:菟丝子、续断、杜仲、狗脊、益智仁、补骨脂、党参、白术、阿胶 ( 烊化 ) 、艾叶。水煎服。

气血虚弱型
【证见】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腰酸,小腹空坠。面色自光白无华或萎黄,神疲肢倦,心悸气短,肢软乏力,或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细滑。

【治法】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

1 .主方胎元饮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合寿胎丸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处方:党参 20 克,当归 10 克,杜仲 15 克,白芍 15 克,熟地黄 20 克,白术 15 克,陈皮 6 克,炙甘草 6 克,菟丝子 20 克,桑寄生 15 克,续断 15 克,阿胶 ( 烊化 )15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血热型
【证见】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腹痛,面赤心烦,口于咽燥,或五心烦热,便结溺黄,或有低热不退。或孕期患热性病。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养血,滋肾安胎。

【方药】

主方保阴煎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 10 克,白芍 15 克,山药 30 克,续断 15 克,黄芩 15 克,自术 15 克,桑寄生 15 克,女贞子 20 克,旱莲草 20 克,冬桑叶 15 克。水煎服。

说明:如同时合并有热性病,如感冒高热、肺炎或肠痈等,还要针对各病进行治疗,采取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施治。

血瘀型
【证见】 孕期跌仆闪挫或手术创伤后,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黯滞,或无出血,仅觉腰酸、腹拘急而痛。或孕前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包块等 j 蔽瘕病史。面色晦黯,或烦躁易怒,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益气和血,活血安胎。

【方药】

1 .主方 当归芍药散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味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赤芍、白芍各 15 克,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丹参 15 克,三七末 3 克 ( 冲服 ) 、益母草 15 克,党参 20 克,何首乌 20 克。水煎服。

如属外伤,则要辨明受伤情况,灵活用药。如属子宫肌瘤等症瘕动胎,则可选加荔枝核、桔核、鸡内金、桃仁之类,以补肾活血,化瘀散结安胎,并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亦可同时服滋肾育胎丸、桔荔散结丸 ( 罗元恺验方 ) 。

2 .单方验方芋麻根 30—50 克 ( 洗净 ) ,生姜 5 片,煎水服。适用于跌仆闪挫导致胎动不安者。

妊娠肿胀

妊娠五六月后,孕妇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根据肿胀的部位及程度的不同,中医古籍又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子满等病名。子肿与西医的妊娠水肿相同;子满,则属于西医的羊水过多症。

在妊娠晚期,如出现足踝轻度浮肿,而无其他不适者,为常有现象,无需治疗。

妊娠肿胀诊断要点

妊娠中晚期,出觋肢体面目浮肿者,便可诊断为妊娠肿胀。

需作尿分析,了解有无蛋白尿,了解有无高血压,及早发现先兆子痫。

妊娠肿胀需与肾病所致的浮肿相鉴别。

妊娠肿胀辨证分析

人体内水液代谢与肺、脾、肾功能密切相关。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肾居下焦,主化气行水。妊娠肿胀发生的病因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之孕后中晚期胎体渐大,气机升降不利,导致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四末而为妊娠肿胀。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分清受病脏腑。脾虚者,面目四肢浮肿,皮薄发亮,纳少便溏;肾虚者,面浮肢肿,下肢尤甚,腰酸肢冷;气滞者,头面肢肿,皮厚色不变,胸闷胁胀,气逆不安。治疗本病必须治病与安胎并举:脾虚者,治以健脾利水;肾虚者,治以温肾行水;气滞者,治以理气行水,佐以安胎或不犯胎。此外气病与水病不能截然分开,肺、脾、肾功能互相影响。治疗时既要分清脾、肾、肺不同证型,又要灵活掌握气与水,肺、脾、肾之间的关系,在各型中均不离健脾及理气,才能提高疗效。

妊娠肿胀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四肢浮肿,或遍肿全身,肤色淡黄,皮薄光亮,按之凹陷如泥。面色发白或苍黄,神疲气短懒言,口淡无味,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烂,尿量不多。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缓滑。

【治法】 健脾行水。

【方药】

1 .主方白术散 ( 蔡玉美《全生指迷方 >) 加减

处方:白术 30 克,茯苓 20 克,大腹皮 15 克,陈皮 6 克,生姜皮 9 克,茯苓皮 30 克,北黄芪 20 克,扁豆 30 克,泽泻 15 克,砂仁 6 克 ( 后下 ) 。水煎服。

如水肿明显,小便短小者,加猪苓、车前子。脾病及肾,兼肾阳不足者,加桂枝、补骨脂、淫羊藿。若胸闷气促者,加桑白皮、北杏仁、厚朴、苏梗。

2 .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 ( 戴德英献方,见 < 中医妇科验方选 >)

处方:黄芪 20 克,汉防己 10 克,川椒目 10 克,车前草 30 克,泽泻 20 克,天仙藤 15 克,香附 10 克,大腹皮 15 克,桑白皮 10 克。水煎服。

肾虚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肢体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心悸气短,腰酸膝冷。舌淡黯,苔白润,脉沉滑。

【治法】 温肾化气行水。

【方药】

1 .主方肾气丸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减

处方:熟地黄 15 克,山药 30 克,山茱萸 15 克,茯苓 30 克,泽泻 15 克,牡丹皮 9 克,桂枝 10 克,熟附子 9 克,北黄芪 20 克,砂仁 6 克 ( 后下 ) ,白术 15 克。水煎服。

阳虚者不胜寒凉,多去牡丹皮,或不去亦可活血。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以温脾肾,加川椒目以温行利水,加陈皮以健脾行气。

2 .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 ( 何任献方,见《中医妇科验方选》 )

处方:桑寄生 9 克,杜仲 9 克,乌药 6 克,白术 12 克,黄芩 6 克,天仙藤 9 克,冬瓜皮 15 克,陈葫芦壳 12 克,木瓜 6 克,带皮生姜 2 片。水煎服。

气滞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肿胀,自足至膝,或至头面浮肿,皮厚色不变,压痕明显。头晕胀痛,胸闷胁胀,甚或气逆不安,小便短少。舌淡黯,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方药】

主方天仙藤散 ( 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 ) 加减

处方:天仙藤 15 克,陈皮 6 克,香附 12 克,台乌 15 克,木瓜 15 克,紫苏叶 15 克,甘草 6 克,生姜 3 片,北黄芪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水煎服。

如肺气壅塞,气逆不安,头面浮肿者,加桑白皮、北杏仁、桔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大腹皮。头晕且胀,胸胁胀痛,情怀不畅者,加柴胡、佛手、枳壳。

 

妊娠眩晕

妊娠期,孕妇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或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瞬间即止者,称为妊娠眩晕,又称子晕、儿晕。若妊娠眩晕发生于妊娠中晚期,有可能为先兆子痫。

妊娠眩晕诊断要点

早孕期突发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头汗出,闭目片刻即止,仍觉头晕疲乏者,为轻症子晕;如孕中后期,自觉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或兼头痛,或有水肿者,为重症子晕。后者应测血压及尿蛋白,常为先兆子痫之征。

如出现血压升高时,需与孕前高血压相鉴别。

妊娠眩晕辨证分析

妊娠眩晕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前人所说的 “ 无虚不作眩 ” 、 “ 无风不作眩 ” 和 “ 无痰不作眩 ” 也。孕后,阴血聚以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阳,肝阳易亢化火化风;或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湿停,化为痰浊,上扰清窍;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均可发为妊娠眩晕。

本病的辨证以眩晕的性状及伴随症辨虚实。头目眩晕或头痛,面红耳赤,口干苦者,为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重,胸闷痰多,则为痰浊壅盛;头目眩晕,闭目片刻即止,心悸汗出者,常为气血虚弱。治疗本病以养血平肝为主,结合血压及水肿的情况灵活处理。如属子痫之先兆,务必严密观察,及时治疗,以防进一步发展为危重之子痫。

妊娠眩晕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型
【证见】 妊娠期突然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片刻即止,继之心悸、疲乏,头汗出,日发数次或数日一次。面色发白无华或萎黄,少寐纳差。舌淡嫩,苔白,脉细弱滑。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主方八珍汤 ( 薛己《正体类要》 ) 加味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熟地黄 20 克,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30 克,炙甘草 6 克,北黄芪 20 克,何首乌 20 克,天麻 10 克,钩藤 15 克。水煎服。

胃纳差,大便溏者,去熟地黄,加山楂、麦芽。心悸不寐者,加酸枣仁、龙眼肉、夜交藤。

肝阳上亢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头目眩晕,耳鸣,胸胁胀满,面红目赤,口干苦,甚则头痛,突然昏不知人,顷刻即醒,神志如常。舌红少苔,脉弦滑数。

【治法】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 ( 董西园《医级》 ) 加减

处方:枸杞子 20 克,杭菊花 15 克,山茱萸 15 克,生地黄 20 克,山药 30 克,泽泻 15 克,茯苓 30 克,石决明 30 克,龟板 30 克,丹参 15 克,葛根 30 克:白芍 20 克。水煎服。

痰浊壅盛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泛恶,痰多,口淡或口粘。纳差,或面浮肢肿尿少。舌淡苔白,脉缓滑。

【治法】 健脾祛湿化痰。

【方药】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 程钟龄《医学心悟》 ) 加减

处方:法半夏 12 克,白术 20 克,天麻 15 克,陈皮 6 克,茯苓 30 克,北黄芪 30 克,炙甘草 6 克,蔓荆子 15 克,生姜 3 片,大枣 15 克,钩藤 15 克,丹参 15 克,水煎服。

如痰浊较甚者,加礞石、石菖蒲、制胆南星。

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者,古称子淋,或称妊娠小便淋痛。西医所称妊娠期泌尿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子淋相同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本病诊治不及时可导致流产。早孕时合并子淋,选用不适当的抗菌素等又有致畸危险,故需加重视。

妊娠小便淋痛的诊断要点

孕妇自觉尿频,尿急,尿道刺痛、灼热,便可诊断为本病。大多无发热,亦有发热者。

尿液分析提示有炎症。必要时检查肾功能。疑淋病性尿道炎者,取阴道分泌物找淋菌。对于反复发作或新婚孕妇患此病者,需检查有无尿道口 —— 处女膜伞或尿道口肉阜等病证。

妊娠小便淋痛的辨证分析

子淋一证,多因于热灼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利。本病的辨证首辨虚实。实热者,小便艰涩而不利,尿道灼热而痛,溺短赤;虚热者,小便淋沥不爽,溺后尿道刺痛,尿量如常色淡黄。治疗子淋以清润安胎为主,务使膀胱气化如常而不伤胎元,苦寒滑利之品应慎用。

妊娠小便淋痛的辨证论治

实热型
【证见】 孕期突感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短赤;小腹拘急,面赤心烦,口干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通淋,佐以安胎。

【方药】

主方加味五淋散 ( 吴谦《医宗金鉴》 ) 加减

处方:生地黄 20 克,木通 10 克,车前子 15 克,滑石 15 克,甘草梢 6 克,土茯苓 20 克,白芍 15 克,黄芩 15 克,蒲公英 20 克,白茅根 30 克。水煎服。

如心火偏亢,口舌生疮,心烦者,选加麦冬、灯心花、栀子,莲子心之类。湿热下注,溺短赤而臭,口干苦,苔黄厚者,去白芍,加大、小蓟、凤尾草、绵茵陈、川萆薢。

阴虚型
【证见】 妊娠期小便淋沥不爽,尿淡黄,溺后尿道刺痛不适。腰酸膝软,心烦热,夜寐不宁多梦,大便于结难解。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治法】 滋阴润肺通淋,佐以安胎。

【方药】

主方知柏地黄汤 ( 吴谦《医宗金鉴》 ) 加味

处方:知母 15 克,黄柏 10 克,生地黄 20 克,茯苓 20 克,山药 30 克,牡丹皮 15 克,山茱萸 15 克,甘草梢 6 克,麦冬 15 克,玄参 15 克,车前草 15 克。水煎服。

妊娠腹痛

妊娠期间,因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且反复发作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也有称为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

妊娠腹痛诊断要点

在妊娠期间,出现下腹疼痛,一般不甚剧烈,但常反复发作,为主要论断依据。也有下腹剧痛者。但要与卵巢瘤蒂扭转相鉴别。

孕期患腹痛,协及内、外、妇产科疾病,必须详加鉴别。如腹痛伴有出血者,要注意与胎动不安、异位妊娠鉴别;若下腹痛、脘腹痛,还要与孕期胃脘痛或合并阑尾炎作鉴别。

妊娠腹痛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血虚、虚寒、气郁、血瘀。应根据腹痛的性质,结合兼证,辨其虚实。虚痛者,多绵绵作痛;实痛者,多为胀痛。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佐以安胎。若病情发展,出现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时,则按有关病处理。

妊娠腹痛辨证论治

血虚型
【证见】 妊娠下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或剋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或孕前有子宫发育不良史。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治法】 养血安胎止痛。

【方药】

1 .主方 当归芍药散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8 克,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泽泻 15 克,香附 12 克,桑寄生 20 克,何首乌 20 克,菟丝子 20 克。水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党参、北黄芪。兼肾虚者,加续断、益智仁,以补肾安胎。

2 .中成药养血安胎丸,每次 l 丸,每日 2—3 次。

虚寒型
【证见】 妊娠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酸,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

【治法】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药】

1 .主方胶艾汤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生地黄 15 克,白芍 15 克,艾叶 15 克,阿胶 15 克 ( 烊化 ) ,炙甘草 6 克,破故纸 15 克,台乌 12 克,党参 20 克。水煎服。

如肾阳虚明显者,酌加熟附子 6 克、北黄芪 20 克、巴戟天 15 克。

2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 6 克,每日 2-3 次。

气郁型
【证见】 妊娠期小腹或少腹胀痛,情怀不畅,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善太息。舌黯红或尖边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有力。

【治法】 舒肝理气,止痛安胎。

【方药】

1 .主方逍遥散 (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白芍 15 克,柴胡 10 克,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甘草 16 克,薄荷 9 克,香附子 10 克,合欢皮 15 克,台乌 12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逍遥丸,口服,每日 6 克,每日 3 次。

血瘀型
【证见】 妊娠前宿有癞积,孕后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痛处不移。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滑。

【治法】 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方药】

主方桂枝茯苓丸 ( 《金匮要略》 ) 合寿胎丸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加减

处方:桂枝 10 克,茯苓 20 克,赤芍 5 克,牡丹皮 10 克,桃仁 10 克,菟丝子 20 克,桑寄生 15 克,续断 15 克,杜仲 15 克。水煎服。

经行泄泻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又称经行而泻。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

经行泄泻诊断要点

本病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泄泻为主要诊断依据。若素有慢性腹泻,经来则腹泻加重者,亦属本病范围。

本病需与经行偶然发生的内科泄泻相鉴别。

经行泄泻辨证分析

经行泄泻,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因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煦脾阳,又为胃之关,主司二便。经行前或经时,血盈于冲任,气随血下,脾肾益虚,虚则不能运行其湿,湿聚而下走肠间,发为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的辨证,主要分清脏腑所属。泄泻伴脘腹胀满者,多为脾虚;腹痛即泄,两胁胀痛者,多为脾虚肝木乘之;若泄泻清稀如水,五更而泻,畏寒肢冷者,则为肾阳虚所致。治疗本病的总则,以健脾温肾调经为主。

经行泄泻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 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纳差神疲,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经色淡红,质稀。面色黄,唇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方药】

1 .主方健固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30 克,巴戟天 15 克,生薏苡仁 20 克,砂仁 6 克 ( 后下 ) ,木香 10 克 ( 后下 ) ,白扁豆 30 克,山楂子 20 克,石榴皮 15 克。水煎服。

若腹痛必泻,两胁胀痛者,为脾虚肝木乘之,治宜扶脾柳木,方用痛泻要方 ( 《丹溪心法》 ) 加减。

处方:白术 15 克,白芍 20 克,陈皮 6 克,防风 15 克,茯苓 20 克,郁金 15 克,佛手 12 克,炙甘草 6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理中丸,口服,每次 l 丸,每日 2 次。

(2) 参苓白术散 ( 丸、胶囊 ) ,口服,散剂每次 6 克,每日 2 次;水泛丸每次 6 克,每日 2 次。胶囊剂每次 3 粒,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加味理中汤 ( 孙久龄《女科证治》 )

处方:党参 12 克,白术 9 克,炮姜 6 克,炙甘草 6 克,木香 6 克,砂仁 3 克,橘皮 6 克,麦芽 15 克。水煎服。每日 l 剂。

(2) 补脾止泻汤 ( 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

处方:人参 10 克 ( 另炖 ) ,白术 12 克 ( 炒 ) ,茯苓 18 克,熟附子 9 克,肉桂 9 克,吴茱萸 9 克,山茱萸 10 克,车前子 15 克,菟丝子 12 克。水煎服。

肾虚型
【证见】 经前或正值经期,大便泄泻如水样,常于五更天亮前泄泻。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月经可后期,经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肾扶阳,暖土止泻。

【方药】

1 .主方 四神丸 ( 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 ) 合健固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补骨脂 15 克,吴茱萸 15 克,肉豆蔻 10 克,五味子 9 克,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30 克,巴戟天 15 克,生薏苡仁 20 克,炮姜 9 克,石榴皮 15 克,白芍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

2 .中成药丁蔻附桂理中丸,口服,每次 1 丸,每日 2 次。

3 .单方验方温肾健脾汤 ( 宋文海《四川中医》 1986 . 11)

处方:仙茅 12 克,淫羊藿 24 克,茯苓 18 克,白术 10 克,山楂 12 克,台乌 20 克,砂仁 6 克 ( 后下 ) ,干姜 8 克,防风 10 克,当归 12 克,白芍 12 克,大枣 18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

 

经行吐衄

每于经前 1 ~ 2 日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鼻出血或吐血等,称为经行吐衄。因鼻衄或吐血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并常导致月经量减少或停闭不来,似乎是月经倒行逆上,故古人又称之为倒经。临床上吐衄较常见,此外还有眼、耳及皮肤等周期性出血。

本病属西医的代偿性月经,与月经来潮相似的周期性子宫外出血者称之。最多见为鼻衄,约占代偿性月经的 l / 3 。据文献记载,代偿性月经也可发生于下述部位:如胃、肠、膀胱、肺、乳腺、皮肤,以及皮肤的溃疡和色痣部位、外耳道、眼及眼睑、脐部及腹壁瘘管等。也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经行吐衄诊断要点

每逢月经周期而出现吐衄,经后自然停止,为本病的诊断依据。可伴有经量减少,甚则闭经不来,但要与经闭相鉴别,后者是闭经不伴吐衄。

检查鼻咽及肺部,以排除该部疾病。

经行吐衄辨证分析

“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 。倒经的发生,主要是肝、胃、肺热扰及冲脉。 “ 冲之得热,血必妄行 ” 。经行之际,冲脉气盛。气火相合,血热气逆而上溢空窍,发为经行吐衄。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辨虚实及所属脏腑,治疗本着 “ 热者清之 ” 、 “ 逆者平之 ” 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因鼻衄关乎肺,当参用清肺润肺之品;吐血关于胃,当酌加清胃和降之品。罗元恺教授认为,经行吐衄宜养阴镇潜。

经行吐衄辨证论治

肝胃郁火型
【证见】 经行吐衄,多在经前 1 。 2 日或正值经行期间,出血量较多;量多时可大口吐衄,有血块,少时点滴而出,或痰中带血,喉中有血腥味;血色深红。常伴随月经量减少,甚或停经。面红赤,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法】 疏肝清胃,引血下行。



【方药】

1 .主方清肝引经汤 ( 黄绳武《中医妇科学》 ) 加减

处方:牡丹皮 15 克,栀子 15 克,黄芩 15 克,当归 12 克,白芍 20 克,生地黄 20 克,川楝子 15 克,白茅根 30 克,牛膝 15 克,竹茹 15 克,代赭石 20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并宜在经前 1 周始服药至经净。

清肝引经汤着重清肝火,并有疏肝、降逆、止血之功。如胃火较盛者,去当归、川楝子加知母、麦冬。肺热者,去当归,加桑白皮、天冬、北沙参。

2 .单方验方

(1) 清热止血汤 ( 赖天松等《 I 临床奇效新方》 )

处方:龙胆草、焦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牛膝、赤芍、牡丹皮各 10 克,车前草、茅根、仙鹤草各 15 克。经前服,每日 1 剂。

(2) 加味益气倒经汤 ( 樊中州《千家妙方》 )

处方:炒荆芥炭 10 克,丹参 6 克,橘络 5 克,炒黄芩 lO 克,当归 10 克,牛膝 5 克,牡丹皮 5 克,白芍 5 克,栀子 6 克,石膏 10 克,白茅根花 6 克,党参 10 克。水煎分 2 次服,每日 1 剂。

肺肾阴虚型
【证见】 经行前或正值经时吐衄,色鲜红,血量不多,无血块,亦有仅于经来时痰中带血丝,或喉中有血腥味者。月经常可先期而来或经量减少。头晕耳鸣,颧红,五心烦热,潮热或咳嗽,咽干口渴,或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病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

1 .主方顺经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当归 10 克,生地黄、熟地黄各 10 克,北沙参 30 克,白芍 15 克,茯苓 20 克,黑荆芥 9 克,牡丹皮 15 克,黑栀子 15 克,牛膝 15 克,山茱萸 15 克,女贞子 20 克,旱莲草 20 克。水煎服。

如有肺部痼疾,当兼顾治疗原有疾病。

2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鲜旱莲草 30 ~ 50 克,洗净,捣烂榨汁,煮沸加冰糖适量。待冷分 2 次服,每日 l 剂。

(2) 滋阴凉血汤 ( 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

处方: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山茱萸、藕节、牛膝、仙鹤草各 10 克,车前草 15 克。水煎服。

经行头痛

每于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称为经行头痛。经行头痛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

经行头痛的诊断要点

头痛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消,为本病的诊断依据。头痛的部位可有前额、后头、头顶及头侧之不同,临证时应详加询问。

本病应与经行外感头痛相鉴别。外感头痛有表证可辨。

平时亦常头痛,经期加重,久治不愈者,需作进一步检查,如脑电图或头部 CT 扫描,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经行头痛的辨证分析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荣于头。导致经行头痛的病因病机是由于素有血虚、肝火或血瘀或痰湿,当经前、经行机体气血下注冲任的特殊情况下,病邪易以引发对清窍的失养、上扰、阻塞或蒙闭,发为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首以头痛的时间、性质辨虚实。一般而言,经前胀痛、掣痛、刺痛为实,经后空痛、隐痛为虚。其次,以头痛的部位辨受病的脏腑经络。大抵痛在后头,属太阳;痛在前额,属阳明;痛在头侧连耳,属少阳;痛在巅顶连目,则属厥阴受病。治疗本病以调气血、平肝阳为主,并结合经期不同的时间以及所属脏腑经络,灵活施治。

经行头痛的辨证论治

肝火型
【证见】 经前多日或正值经初头痛剧烈,多以巅顶或头侧掣痛。头晕耳鸣,目眩而胀,痛剧呕吐,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结溺黄,月经量多,经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

1 .主方天麻钩藤饮 ( 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 ) 加减

处方:天麻 15 克,钩藤 15 克,石决明 30 克,栀子 15 克,黄芩 12 克,桑寄生 20 克,牛膝 15 克,杭菊花 15 克,益母草 30 克,羚羊角骨 15 克 ( 先煎 ) ,白芍 20 克,藁本 9 克。水煎服。

肝体阴而用阳,虽属肝火,由于经行之际阴血下注冲任,肝血不足,肝气偏旺,气火上逆,上扰清窍而致头痛。若体质较弱,肾水不足兼肝火时,也可用杞菊地黄汤 ( 《医级》 ) 加羚羊角骨、石决明、白芍、钩藤。

2 .中成药

(1) 清开灵口服液,经前 3 天始每次 1 瓶,每日 2—3 次,服至经来两天。

(2) 牛黄降压丸,每次 1 丸,每日 2 次。服法同上。

3 .单方验方

夏枯草 20 克,杭菊花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作茶饮。

血瘀型
【证见】 经前、经时头痛剧烈,或素有头痛,经期加剧,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经来腹痛,经色紫黯有块。舌质黯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 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主方通窍活血汤 ( 王清任《医林改错》 ) 加味

处方:麝香 0 . 15 克 ( 冲服 ) ,赤芍 15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5 克,红花 9 克,红枣 10 枚,生姜 3 片,丹参 15 克,石菖蒲 10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

如检查有脑垂体微腺瘤者,可加化瘀软坚消症之品,如蜈蚣、三棱、莪术、鸡内金、土鳖虫等。如血瘀兼寒,加桂枝、细辛,以温经通络。兼气虚血弱者,加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化瘀,养血调经。

血虚型
【证见】 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痛势绵绵,劳则痛甚;月经常后期,且量少色淡。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 养血柔肝,祛风止痛。

【方药】

1 .主方加味四物汤 ( 尤在泾《金匮翼》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生地黄 15 克,蔓荆子 15 克,杭菊花 15 克,炙甘草 6 克,何首乌 20 克,枸杞子 15 克,石楠藤 15 克。水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各 20 克,或用人参养茶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2 .中成药

(1) 复方首乌补液,每次 15 毫升,每日 3 次。

(2) 首乌丸,每次 6 克,每日 2-3 次。

痰湿型
【证见】 经前或经期头痛而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痰涎。口淡纳呆。带下量多,或月经量少或推后,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

【治法】 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 《医学心悟》 ) 加减

处方:法半夏 10 克,白术 15 克,天麻 15 克,茯苓 20 克,橘红 10 克,佩兰 15 克,蔓荆子 15 克,石菖蒲 10 克,丹参 15 克,紫苏梗 15 克,厚朴 10 克,每日 1 剂,水煎服。

经行头痛的其他疗法

1 .经行头痛的针灸治疗 可根据头痛的部位不同,随经取穴。
前额痛:印堂、合谷、内庭。

头顶痛:百会、太冲、内关。

侧头痛:太阳、足临泣、外关。

后头痛:天枢、后溪、申脉。

手法:常用泻法,留针 20 分钟。

2 .经行头痛的饮食疗法

天麻 15 克,鳙鱼头 1 个,炖服。

川芎 10 克,白芷 9 克,鳙鱼头 1 个,炖服。

 

 

带下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及全身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本病应与杂病中的阴痒互参,因为两病常同时存在。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表现为带下异常为主时,可参本病辨证论治。

带下病诊断要点

凡出现带下量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阴痒者,便可诊断为本病。

必须进行妇查及白带涂片检查,找出病位及病因。但也有不少检查正常而诊为带下病者,本病尤其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赤带、赤白带、黄色带或臭秽带下,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或绝经后妇女出现上述症状时,要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病证,及早诊治。

带下病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带下病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 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面色较黄,颜面及足跗浮肿,神疲纳呆,四肢不温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

1 .主方完带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白术 15 克,山药 30 克,党参 20 克,车前子 15 克,苍术 15 克,陈皮 6 克,白芍 15 克,柴胡 6 克,黑荆芥 9 克,炙甘草 6 克,白芷 10 克,扁豆 30 克。水煎服。

如气虚明显者,加北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兼痰湿较重,头重胸闷,痰多者,加法半夏、白芥子、冬瓜仁、茯苓之类,以化痰止带。兼腰酸等肾虚者,加金樱子、芡实、鹿角霜之类。如有附件炎、盆腔炎体征者,适加疏肝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香附、败酱草。如有宫颈糜烂,大多可作宫颈火烫及波姆机等治疗。火烫或冷冻或波姆治疗宫颈糜烂,往往大量流水流带约 1 周,此时也可配合上方加黄芪、白芍、地榆内服。

如属脾虚湿郁化热,脾虚证兼见带下色黄腥秽,舌淡胖,苔微黄者,则宜健脾清热利湿止带,方用易黄汤 ( 《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山药 30 克,芡实 30 克,白果 10 枚 ( 打 ) ,黄柏 10 克,车前子 15 克,茵陈 20 克,茯苓 30 克,太子参 30 克,生薏苡仁 30 克,白头翁 15 克。水煎服。

上方证属脾虚兼湿热,虚中有实。故在加减化裁中,应注意补虚不可过壅涩,以免留邪;清热不可过寒凉,以免伤脾;祛湿不可过温燥,以免助热。这是与脾虚证不尽相同,又与湿热下注的实证带下也不能混淆的虚中夹实证。

2 .中成药

(1) 参苓白术散 ( 丸、胶囊 ) ,口服,散、丸,每次 6 克,每次 3 粒,每日 3 次。

(2) 补中益气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I .肾虚

肾阳虚 【证见】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甚则滑脱不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或感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黯,苔白,脉沉弱。

【治法】 湿肾培元,固涩止滞。

【方药】

1 .主方内补丸 ( 吴道源《女科切要》 ) 加减

处方:鹿角霜 15 克,菟丝子 20 克,肉苁蓉 20 克,沙苑子 15 克,熟附子 9 克,肉桂 5 克 ( 煽服 ) ,北黄芪 20 克,紫菀 15 克,白蒺藜 15 克,桑螵蛸 10 克,金樱子 30 克,芡实 3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金锁固精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肾阴虚
【证见】 带下增多,色淡红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舌红,少苔。常见于更年期妇女、老年性阴道炎或卵巢功能早衰者。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

1 .主方知柏地黄汤 ( 吴谦《医宗金鉴》 ) 加减

处方:知母 15 克,黄柏 10 克,生地黄 20 克,牡丹皮 15 克,泽泻 15 克,山茱萸 15 克,山药 30 克,茯苓 20 克,贯众 20 克,鱼腥草 2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内服。每次 6 克,每日 3 次。或用双料喉风散喷撒阴道。

Ⅱ .湿热 ( 毒 )
【证见】 带下量多,色深,或黄白相兼,或黄绿有泡沫,或色自如豆渣或凝乳状,或如脓似血。阴痒、阴痛、灼热, yin 唇红肿、溃烂,或阴道粘膜充血,有小出血点。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口干口苦,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带下多有臭气,白带涂片检查常可发现滴虫、念珠菌,或有淋病双球菌,或清洁度 3 度一 4 度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

主方止带方 ( 陆九芝《世补斋 ? 不谢方》 ) 加减

处方:茵陈 30 克,栀子 15 克,黄柏 10 克,牡丹皮 15 克,赤芍 15 克,牛膝 15 克,猪苓 15 克,泽泻 15 克,车前子 15 克,茯苓 20 克,冬瓜仁 20 克,生薏苡仁 30 克。水煎服。

如湿重于热,带下色白兼黄,阴部红肿不明显,舌苔白微黄略厚者,去牡丹皮、赤芍,加苍术、白术,以健脾祛湿。如热重于湿,带下色黄,阴部痒、热、痛、烂,溺黄,舌红苔黄者,去茯苓、生薏苡仁,加龙胆草、败酱草,或改用龙胆泻肝汤 ( 《医宗金鉴》 ) 加减。如湿热郁久成毒,或热甚化火成毒,证见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痒热痛或阴疮蚀烂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去当归,加蒲公英、败酱草、大青叶,并重用仙鹤草 30—50 克,徐长卿 15 克、苦参 10 克。

如发现淋病,应按淋病治疗。如阴疮蚀烂久不收口者,要排除梅毒。如带下如脓似血,臭秽难闻,中老年妇女要排除宫颈及宫内膜的恶性病变。

带下病治疗原则有三:一是健脾祛湿为治带之首;二是巧用 “ 风 ” 药为治带之要,因祛风能胜湿;三是内服外治为治带之常。尤其是对于由病原体引起的带下病,在内服中药同时,加用外治可望提高疗效。但易于反复,有配偶感染者,务必双方同治。

带下病外治法

实证带下病多须配合外治法。根据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结果,选择相应的外治法。

阴道冲洗:主要适用于念珠菌性、滴虫性等各种阴道炎。念珠性阴道炎,用 3 %苏打水冲洗。滴虫性阴道炎,用 l %乳酸溶液或 0 . 5 %醋酸溶液冲洗阴道。单纯清洁度 3 。 4 度者,亦可用 0 . 1 %新洁而灭冲洗。一般每日 1 次,连续 7 日为 1 个疗程,可用 2 ~ 3 疗程。

药物熏洗,一般可用洁身纯或肤阴洁稀释后熏洗盆浴。临床症状较甚者,用下列中药煎水阴道冲洗后熏洗坐盆。

处方:百部 30 克,蛇床子 30 克,苦参 30 克,黄柏 30 克,荆芥 30 克,仙鹤草 30 克,徐长卿 20 克,地肤子 30 克。如霉菌性阴道炎,加佩兰、土槿皮各 30 克;如滴虫性阴道炎,加乌梅、黄连各 15—20 克;如外阴有溃损者,加冰片、大黄。一般每日 1 次,每次 20—30 分钟,连用 7 日。

阴道纳药:可于冲洗或熏洗后纳入药物。一般可用保妇康栓,或对症的各种片剂、栓剂。每日 1 次, 7 日 1 个疗程。连用 2 ~ 3 个疗程。治疗期禁房事,如配偶有症状者,要同时治疗。

对于老年性阴道炎,可用喉风散喷撒阴道;如阴道较干涩潮红者,可用喉风散 1 / 3 支。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1 / 2 支混和后,涂抹于阴道壁,每日 1-2 次,连用 7 一 10 日。对于宫颈充血糜烂,则加珍珠层粉,亦有一定的疗效。

宫颈火烫术、冷冻术、中药椎切等外治法,适合于宫颈糜烂 2 度以上的患者。

复方毛冬青液中药保留灌肠,适合带下病有盆腔炎者。

带下病其他疗法

带下病饮食疗法

莲子粥 :莲子 50 克,大枣 10 枚,糯米适量,煮粥,每日分 2 次服,连服 3 ~ 5 日。

白果薏米莲子汤 :白果 15 个 ( 去壳 ) ,生薏米 30 克,莲子 30 克,共煮烂,调味饮用。每日 1 次,连服 3—5 日。

乌龟土茯苓汤 :乌龟 1 只,生土茯苓 250 克。先将土茯苓切片煮水约半小时,取药汁与乌龟同煮,文火煮 2 小时,调味随量饮用。 2-3 日 1 次,连用 2-3 次。适用于湿热毒带下者。

产后缺乳

产妇在哺乳时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足够甚至不能喂养婴儿者,称为产后缺乳。缺乳的程度和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开始哺乳时缺乏,以后稍多但仍不充足;有的全无乳汁,完全不能喂乳;有的正常哺乳,突然高热或七情过极后,乳汁骤少,不足于喂养婴儿。

妊娠、分娩、哺乳是女性生理特点,是女性激素的一种正常调节。不哺乳不但影响婴儿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产妇的康复,甚至会增加乳腺病的机会。因此,应大力提倡产后正常哺乳,对缺乳者给以治疗。

产后缺乳的诊断要点

产妇哺乳时乳汁缺乏或全无,不足于甚或不能喂养婴儿,为主要诊断依据。

检查乳房及乳汁性状,可协助诊断。临床上须与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相鉴别。

产后缺乳的辨证分析

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故缺乳多因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所致,也有因痰气壅滞导致乳汁不行者。

缺乳首辨虚实。虚者,乳汁清稀,量少,乳房松软不胀,或乳腺细小;实者,乳汁稠浓,量少,乳房胀满而痛。治疗缺乳以通乳为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实者疏而通之。

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型
【证见】 产妇哺乳时,乳汁不充或全无,不足以喂养婴儿;乳汁清稀,乳房不胀而软。恶露量多或不止,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白或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增液,佐以通乳。

【方药】

主方通乳丹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党参 20 克,北黄芪 30 克,当归 15 克,麦冬 15 克,通草 6 克,桔梗 10 克,黄精 20 克,王不留行 12 克,何首乌 20 克,天花粉 20 克,猪蹄 2 枚。水煎服。

兼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虚弱者,选加巴戟天、熟地黄、鹿角霜,或另加鹿茸炖鸡。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去猪蹄、黄精,加山楂、茯苓、陈皮。恶露量多或不止者,加益母草、炮姜。

肝郁气滞型
【证见】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或平日乳汁正常或偏少,突然七情内伤后,乳汁骤少或点滴全无;乳汁稠浓,乳房胀硬而痛,或有微热。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舌黯红或尖边红,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

主方下乳涌泉汤 ( 《清太医院配方》 )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9 克,生地黄 15 克,白芍 15 克,柴胡 10 克,青皮 10 克,天花粉 30 克,漏芦 15 克,通草 6 克,桔梗 10 克,白芷 9 克,炮穿山甲 12 克,王不留行 15 克。水煎服。

若乳房胀硬,局部微红者,加蒲公英、连翘、夏枯草。若乳头凹陷或皲裂,哺乳困难者,可用乳罩协助哺乳。如恶露未净,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

产后缺乳的其他疗法

1 .产后缺乳的针灸疗法 气血虚弱者,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取穴:膻中、乳根、脾俞、足三里;针刺补法,并灸。肝郁气滞者,取手足厥阴经穴为主,取穴;膻中、乳根,少泽,内关,太冲;针刺泻法。

2 .产后缺乳的饮食疗法 ( 主要适用于虚证缺乳 )

章鱼木瓜汤 :南木瓜 500 克,章鱼 150 克,共煲汤饮食。

鳙鱼头汤 :鳙鱼头 1 个,生姜 3 片,烧锅下油煎姜片刻后,放鱼头略煎,煮汤,调味食用。

椰子肉炖鸡汤 :鸡项 1 只,椰子 1 只,各取肉洗净后共煲汤,调味食用。

3 .产后缺乳的预防与调护

做好产前检查,发现贫血时,及时纠正。发现乳头凹陷时,嘱每天洗澡时用肥皂擦洗并向外拉,尽量纠正之。

产后早哺乳,定期哺乳。发现乳汁缺乏时,及早治疗,防止乳腺过早复旧。

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并注意调节情志。

产后腹痛

产妇在产褥期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的腹痛,又称 “ 儿枕痛 ” 。产后腹痛,相当于西医所称的病理性宫缩痛。

产后腹痛的诊断要点

产后出现下腹阵发性疼痛,难以忍受。或腹部绵绵,持续不解。不伴寒热等症者,可诊断为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应与伤食腹痛及感染邪毒所致的腹痛相鉴别。前者有伤食史,痛在胃脘,有大便异常;后者详见产后发热。

产后腹痛的辨证分析

产后腹痛的发生,主要是血虚胞脉失养,气弱不行,或血瘀,胞脉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腹痛。

产后腹痛,首辨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一般可以痛的性质和恶露的色、质、量辨其虚实。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虚者补而充之,实者行而通之。

产后腹痛的辨证论治

血虚型
【证见】 产后小腹隐痛或绵绵作痛,持续不解。恶露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养血益气。

【方药】

主方肠宁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熟地黄 20 克,阿胶 15 克 ( 烊化 ) ,麦冬 15 克,党参 20 克,山药 20 克,甘草 6 克,续断 15 克,肉桂 5 克 ( 煽服 ) ,白芍 20 克。水煎服。

傅青主指出: “ 血虚之疼,必须用补血之药;而补血之味,多是润滑之品,恐与大肠不无相碍。然产后血虚,肠多干燥,润滑正相宜也,何碍之有 ?” 此方补气补血, “ 气血既生,不必止痛而痛自止也 ” 。

血瘀型
【证见】 产后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阵发性发作。恶露量多少不一,色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胸胁胀痛,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药】

1 .主方生化汤 ( 傅山 < 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5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lO 克,益母草 30 克,丹参 15 克,香附子 12 克。水煎服。

如胀较痛明显者,加枳壳、白芍,以和血行滞。如兼乳汁缺乏者,加黄精、王不留行、炮穿山甲、何首乌、北黄芪,以补气血通乳汁。

2 .单方验方香附 APC 合剂

香附子 3 克 ( 研末 ) , APC 1 片,开水冲服。

产后腹痛的其他疗法

1 .产后腹痛的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补法。或艾灸关元、足三里穴。

2 .产后腹痛的饮食疗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 ( 《金匮要略 >) :当归 15 克,生姜 15 克,精羊肉 250 克,共煮汤,调味食用。

产后发热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产后发热包括了西医所称的产褥热。产褥热属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型,是最急最重之证。

产后发热的诊断要点

在产褥期尤以新产后,出现与产褥有关的发热为主证,便可诊断为本病。

根据热型、恶露性状、小腹痛情况等,分辨产后发热之病因及证型。

必须进行妇科检查及血液分析,首先明确有无产褥感染。如高热寒战,妇查从外生殖器至内生殖器盆腔部位出现急性感染阳性征,白血球明显升高者,为产褥感染,应高度重视病情的发展变化。

产褥期发热还可由内外科疾病如淋证、肠痈、痢疾等引起,均须作鉴别。

产后发热的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邪毒,血瘀,外感和血虚所致。

产后发热,病因不同,症状各异,临床上应抓住热型、恶露以及腹痛作为辨证要点。一般来说,高热寒战,恶露紫黯如败酱或有臭气,下腹剧痛拒按者,为感染邪毒;发热恶寒,恶露如常,无腹痛者,为外感发热;寒热时作,恶露色黯有块,下腹疼痛者,为血瘀发热;低热不退,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者,为血虚发热。治疗产后发热大多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如属邪毒感染发热,则为最急最危重,初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传变营血时,常须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产后发热的辨证论治

感染邪毒型
【证见】 高热寒战,恶露色如败酱,或脓性或有臭气,可有血块或胞衣残块。腹满硬而痛,拒按;烦躁或谵妄,口渴,面红目赤,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1 .主方

(1) 五味消毒 ( 吴谦《医宗金鉴》 ) 合大黄牡丹皮汤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减

处方:蒲公英 30 克,野菊花 15 克,紫花地丁 15 克,金银花 15 克,紫背天葵 10 克,大黄 10 克,牡丹皮 15 克,桃仁 15 克,冬瓜仁 30 克,败酱草 30 克,益母草 30 克,连翘 15 克。水煎服,每日 1-2 剂。

如高热不退,便秘几日不解,出现阳明腑实证者,需加重大黄用量,并加芒硝、枳实,以清热泻下逐瘀。

本证变化多端,传变迅速,病情凶险,必须采取产后 “ 三审 ” 的诊断方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以及现代检查手段,严密观察,随证处理。

(2) 如热入营血,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降,苔黄燥,脉弦细数者,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 ( 《温病条辨》 ) 加减。

处方:玄参 20 克,生地黄 30 克,麦冬 15 克,金银花 15 克,连翘 20 克,淡竹叶 15 克,丹参 20 克,黄连 10 克,水牛角 30 克,败酱草 30 克,七叶一枝花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 2 剂。并同时口服清开灵,每次 1 ~ 2 瓶,每日 2-3 次。

如热陷心包,证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或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者,急需清心养阴开窍。可用清营汤送服紫雪丹,静脉滴注醒脑静或清开灵。此为中毒性休克阶段,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病人。

如有胎盘胎膜残存官腔 ( 经妇查或 B 超助诊 ) ,在抗感染、抗休克下择时行清官术。

如有盆腔脓肿,可行后穹窿切开排脓。术前后可在下腹外敷双柏散,以助炎症包块的消散。必须防止炎症扩散为弥漫性腹膜炎。

(3) 如产后子宫内膜炎不能控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下肢痛、肿、硬、发白,腓肠肌和足底痛,不能行走、站立或不能着地等证,治宜养血益气,化瘀通痹。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 ( 《金匮要略》 ) 合生化汤加减。

处方:黄芪 3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20 克,生姜 3 片,大枣 15 克,当归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9 克,炮姜 9 克,鸡血藤 30 克,毛冬青 20 克,益母草 30 克,防己 12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复渣再煎水浸患肢。

2 .中成药

(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 l ~ 2 瓶,每日 3 次。

(2) 仙方活命片,盆腔脓肿包块者加服用,每次 8 片,每日 3 次;并于下腹部外敷双柏散。

血瘀型
【证见】 产褥期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口干不欲饮。舌黯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退热。

【方药】

主方生化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9 克,桃仁 15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9 克,益母草 30 克,七叶一枝花 15 克,丹参 20 克,牡丹皮 15 克,白薇 15 克。水煎服。

外感型
【证见】 产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肢体疼痛,无汗或咳嗽。舌红苔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 .主方

(1) 银翘散 ( 吴鞠通《温病条辨》 ) 加减

处方:淡竹叶 15 克,金银花、连翘各 15 克,桔梗 10 克,甘草 6 克,牛蒡子 12 克,淡豆豉 10 克,薄荷 6 克,荆芥 6 克,芦根 20 克,青蒿 10 克。水煎服。

(2) 若证见产后寒热往来,胸胁痞满,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心烦欲呕,舌尖边红,苔白润,此为邪犯少阳,治宜和解表里,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 15 克,法半夏 10 克,党参 15 克,甘草 6 克,黄芩 15 克,大枣 5 枚,生姜 3 片,白薇 15 克,青蒿 10 克,神曲 15 克。水煎服。

(3) 如若产时正值盛夏酷暑,证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身重体倦,胸满气短,恶心呕吐,或兼恶寒。舌红少津,脉虚数者,为感暑伤津,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 ( 《温热经纬》 ) 。

处方:西洋参 5 克 ( 另炖服 ) ,石斛 15 克,麦冬 15 克,太子参 30 克,黄连 9 克,淡竹叶 15 克,荷叶 15 克,知母 15 克,甘草 6 克,西瓜翠衣 30 克,生薏苡仁 30 克。水煎服。另吃西瓜,以清热解暑利尿。并注意卧室内通风。

血虚型
【证见】 产后低热不退,自汗,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头晕目眩,心悸少寐,四肢麻木,纳呆多渴。舌淡苔白,脉细数。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主方八珍汤 ( 薛己《正体类要》 ) 加减

处方:北黄芪 30 克,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甘草 6 克,当归 12 克,白芍 15 克,生地黄 20 克,青蒿 10 克,益母草 30 克,地骨皮 15 克,白薇 10 克。水煎服。

如偏于阴虚内热,去北黄芪、当归,太子参易党参,山药易白术,加增液汤,知母,以养阴清热。

此外尚有伤食发热或蒸乳发热,宜消导化滞或通乳,其热自退。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持续三周以上仍淋沥不断者,称为产后恶露不绝。恶露,即产后子宫内排出的余血浊液,杂浊浆水,宜露不宜藏,初为暗红,继之淡红,渐于三周内应干净 ( 剖腹产可一月左右始净 ) 。西医所称的子宫复旧不良所致的晚期产后出血,可属本病范围。此外,人流术后、药流后清宫术后阴道出血不止者,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但出血的时间标准不同。

产后恶露不绝的诊断要点

产妇分娩三周以后,阴道尚有恶露不断者,便可诊断为本病。

可通过妇科检查和必要时 B 超检查,了解有无胎盘膜残留、子宫复旧情况以及生殖道炎症等,以供辨证时参考。

产后恶露不绝的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血热、血瘀,导致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辨证应着重从恶露的量、色、质、臭气的特征,辨别寒、热、虚、实。恶露色淡红、量多、质清稀、无臭气者,多为气虚;色红或紫红、质稠而臭者,多为血热;色黯黑有块,伴腹痛者,多为血瘀。治疗本病应按 “ 虚则补之,热则清之,瘀则化之 ” 的原则,分别论治。

产后恶露不绝的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无臭气。小腹空坠,神倦懒言,纳差,乳汁常不足,面色自光白。舌淡,脉缓弱。检查子宫,多较软而大。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任。

【方药】

主方补中益气汤 ( 李杲《脾胃论》 ) 加减

处方:北黄芪 30 克,白术 15 克,陈皮 6 克,升麻 12 克,党参 20 克,当归头 15 克,柴胡 6 克,炙甘草 9 克,鹿角霜 15 克,炮姜 9 克,七叶一枝花 15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

血热型
【证见】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稠粘,可有臭气。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妇科检查,子宫可有压痛等炎症体征。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调冲。

【方药】

主方保阴煎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 15 克,白芍 15 克,山药 30 克,续断 12 克,贯众 20 克,地榆 30 克,黄芩 15 克,黄柏 10 克,甘草 6 克,七叶一枝花 20 克。水煎服。

如属阴虚内热者,去续断、熟地黄,加二至丸、山茱萸。如有盆腔炎体征者,去续断、熟地黄、加蒲公英、败酱草、毛冬青、七叶莲之类。

血瘀型
【证见】 产后恶露淋沥涩滞不畅,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或有块,或有胞衣残留官腔,下腹疼痛。舌黯或边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生化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5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10 克,益母草 30 克,五灵脂 9 克,蒲黄 9 克,七叶一枝花 30 克,三七片 10 克。水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党参、北黄芪。如兼血热者,加蒲公英、败酱草。

如有胎盘或胎膜残留官腔,经服药未见效时,可行清宫术。如经治疗后,恶露持续数月不止或反复出血者,应测定尿中的 HCG 定量等,进一步排除可能发生在产后的绒毛膜上皮癌。

不孕症

女子婚后,夫妻同居 2 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无避孕而不受孕者,或曾有过妊娠,又间隔 2 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 “ 无子 ” 、 “ 全不产 ” ,西医称之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称 “ 断绪 ” ,西医称之为继发性不孕症。古人所称的 “ 五不女 ” ,即 “ 螺、纹、鼓、角、脉 ” ,大多属女子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非药物所能取效,不属本节讨论范畴。

不孕症的诊断要点

确定不孕:不孕是多种疾病产生的结果或后遗症。婚后 2 年以上从未怀孕,或有过怀孕又间隔 2 年以上不再受孕,并具备三个条件: ① 同居; ② 配偶生殖功能正常; ③ 无避孕。

检查不孕原因:必须结合西医对不孕原因的认识,有步骤地对夫妇进行各有关检查,尽量寻找不孕的原因,以供辨证参考。

本病须与暗产相鉴别。暗产是指受孕早期胚胎初结,不易觉察而已自然堕坠者,往往可被误认为不孕症。

不孕症的辨证分析

肾主生殖,女子以血为本。不孕症的产生,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不调,影响冲任、子宫的摄精成孕及育胎的功能。临床最常见的有肾虚、肝郁、痰湿和血瘀等。

不孕症的辨证,着重辨脏腑、气血、冲任的虚实,但必须结合辨病。辨病的重点是找出不孕的病因、病位以及相关不孕的疾病。治疗不孕症重视 “ 种子必先调经 ” 。 “ 经本于肾 ” , “ 肾主生殖 ” 。大抵虚者补益肾肝脾,燮理阴阳,填精益血,通补奇经;实者疏肝理气,调理气血,祛痰化瘀。同时,应指导患者调节情志及掌握受孕佳期。

不孕症的辨证论治

I .肾虚

肾阳虚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或稀发、闭经。性欲淡漠,带下量多清稀。面色晦暗,腰酸膝软;大便不实,小便清长,夜尿多,小腹冷或四肢不温。妇科检查可有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功能测定常有排卵功能障碍等,也可有甲状腺功能较低者。

【治法】 温肾养血益气,调补冲任。

【方药】

1 .主方右归丸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肉桂 5 克 ( 焗服 ) ,熟附子 9 克,熟地黄 20 克,山药 30 克,山茱萸 15 克,枸杞子 15 克,菟丝子 20 克,鹿角霜 15 克,当归 15 克,杜仲 15 克,淫羊藿 10 克,巴戟天 20 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2) 鹿龟补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1 丸,每日 2-3 次;小蜜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口服液,每次 1 支,每日 2 ~ 3 次。

3 .单方验方

(1) 促排卵汤 ( 罗元恺《新中医》 1987 . 4)

处方:菟丝子 25 克,巴戟天 15 克,枸杞子 15 克,淫羊藿 10 克,当归 12 克,党参 20 克,熟地黄 20 克,炙甘草 6 克,制附子 6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于每次月经净后约服 12 剂,以促排卵。

(2) 温阳种子汤 ( 康广盛《湖北中医杂志》 1986 . 3)

处方:附子 10 克,当归 10 克,仙茅 10 克,桂枝 15 克,巴戟天 15 克,枸杞子 15 克,熟地黄 20 克,淫羊藿 25 克。每日 1 次。分 2 次服,水煎。

临床可辨证加减,经期停服。适应于子宫发育不良性不孕症,证属先天不足,肾阳亏虚者。

肾阴虚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月经先期量少或后期量少,色黯,也有经闭不行者;或性欲下降,阴道较干涩。形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眼眶黑,有面斑。舌黯红,少苔,脉细涩,两尺弱。西医检查常为黄体功能不健或无排卵,也有子宫发育不良者。

【治法】 滋肾养血,调经助孕。

【方药】

主方左归饮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熟地黄 20 克,山药 30 克,山茱萸 15 克,枸杞子 15 克,茯苓 20 克,炙甘草 6 克,白芍 15 克,女贞子 20 克,黄精 20 克,紫河车 15 克,肉苁蓉 20 克,何首乌 20 克。水煎服。 临床上肾虚多有兼证。如肾虚兼气血不足者,可用毓麟珠 ( 《景岳全书》 ) 加减;如为免疫性不孕,多在补肾或滋肾中,兼活血化瘀治之。

Ⅱ .肝郁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抑郁寡欢,忧心忡忡,喜叹息,甚或悲伤易哭,胸胁苦闷。或月经先后不定,或经前乳胀,烦躁易怒,或有溢乳。舌黯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西医检查可有输卵管欠通畅或不通,催乳素升高,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治法】 舒肝解郁,滋肾调经。

【方药】

1 .主方定经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白芍 15 克,柴胡 lO 克,茯苓 20 克,菟丝子 20 克,山药 30 克,合欢皮 15 克,熟地黄 20 克,郁金 15 克,香附子 12 克,山茱萸 15 克。水煎服。

根据经前、经后以及各项检查结果,随证加减。

2 .中成药逍遥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Ⅲ .痰湿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或月经后期、稀发或闭经;带下量多。形体肥胖,面色无华或虚浮,胸闷痰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西医检查可无排卵,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低等。

【治法】 健脾化痰,补肾助孕。

【方药】

主方加味补中益气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淫羊藿、杜仲

处方:党参 20 克,北黄芪 20 克,白术 15 克,陈皮 6 克,柴胡 6 克,当归 15 克,茯苓 30 克,法半夏 lO 克,制胆南星 6 克,礞石 10 克,淫羊藿 10 克,杜仲 15 克。水煎服。

如有月经不调或经闭,可合四物汤调经。如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必要时可配合服用克罗米芬,以促排卵;或手术治疗加中药治疗,可提高疗效。

Ⅳ .血瘀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月经常后期、痛经,经色黯。经期延长或痛经较剧,或下腹胀痛。西医检查常有附件炎、盆腔炎、输卵管不通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盆腔器质性改变。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助孕。

【方药】

主方当归芍药散 (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加味

处方: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赤芍、白芍各 15 克,茯苓 20 克,白术 15 克,泽泻 15 克,桃仁 15 克,丹参 20 克,香附子 12 克。水煎服。

如有附件炎、慢盆炎,加败酱草、毛冬青、川楝子,以化瘀清热祛湿。如输卵管不通畅,加炮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穿破石之类,以化瘀通络。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虫、鸡内金之类,以化瘀散结。如兼有子宫肌瘤,可加荔枝核、海藻、山楂、三棱、莪术、鸡内金等,以化瘀消症。

临床上常要根据体质的寒热及血瘀之兼证分别选用王清任的血府 ( 瘀热 ) 、少腹 ( 寒瘀 ) 、膈下 ( 血瘀兼气滞 ) 逐瘀汤,并结合病位,施以外治法。如中药保留灌肠、外敷、理疗、治疗性通水等综合治疗,以改善盆腔及生殖器官的微循环,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不孕症的其他疗法

1 .不孕症的针灸疗法
(1) 体针:取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为主穴,并随证加穴。肾虚者,配肾俞、气穴、然谷;肝郁者,配内关、肝俞、太冲;痰湿者,配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等;血瘀者,配三阴交、气海、合谷。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20 ~ 30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为 1 个疗程。

(2) 耳针:取子宫、脑点、皮质下,内分泌、肝、肾,留针 20 ~ 30 分钟,每日 1 次, 10 次为一疗程。也可在耳穴埋针或丸压法治疗。

2 .不孕症的饮食疗法

红花孕育蛋 ( 《偏方治大病》 ) :取鸡蛋 1 只,叩打一个小孔,放入藏红花 1 . 5 克,搅匀,蒸熟吃蛋。月经来临的下一日开始服食,每日吃 1 只,连吃 9 个。然后等下次月经来临的下一日再开始服食,持续服用 3—4 个月经周经。

鹿茸鸡汤 :鹿茸 3 。 5 克,鸡肉 250 克,加水炖烂,调味饮汤吃肉。月经干净后每周服 2 次,连服 3 ~ 4 次。适用于肾阳虚证不孕者。
3 .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护
因为不孕症往往是许多妇科病造成的一种后遗症,故有相当部分的不孕症是可以预防的。

及时调治足以影响妊娠的各种妇科病,如月经病、带下病等,尤其是妇科炎症以及月经病中的痛经、闭经、崩漏和月经不调。

尽量减少未婚先孕。未婚先孕者,反复人流药流,往往容易造成继发不孕症或习惯性流产。

调节情志:不孕症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又影响着内分泌的调节,必须正确处理。尤其夫妻间感情的调节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



闭经

女子年逾 18 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非生理性停经达 6 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少女初潮 1 ~ 2 年,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前,均可有暂时性的停经,属生理现象。

西医把闭经分为原发性闭经及继发性闭经。原发性闭经中因先天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不属本病讨论范围。本节所言闭经包括下列原因所致:全身性疾病、下丘脑一垂体两者功能失调或器质性病变,卵巢功能失调或器质性病变,子宫性、药源性、其他内分泌能功紊乱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失调,甲状腺功能失调,此外尚有高催乳素血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亦可出现闭经。

闭经的诊断要点

停经 6 个月以上,或年逾 18 周岁月经尚未初潮,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诊断时应排除生理性的停经,尤其是与早孕作鉴别。进行妇科检查或辅以尿妊娠试验,便可明确诊断。

确诊闭经后,应详细了解病史,并作有关检查,尽量找出闭经的原因及病位。由于各自的医疗设备条件不同,有些检查可能是无法做到的。但除妇科检查外,还可先检查双乳头有无溢乳。如有自动溢乳或挤压后溢乳,则可诊断为闭经一溢乳综合征,为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并可简化检查手段。

闭经的辨证分析

闭经是月经病中最复杂的疑难病症。其病因病机可分虚实两端。虚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冲任气血而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常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而致邪气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

闭经辨证首分虚实。一般而论,原发性闭经,正常女子年逾十八尚无月经初潮,或已有月经或生育或人流过多,出现月经后期、稀发、过少,进而逐渐停闭不来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如以往月经正常而突然停经者,常为实证闭经。

闭经的治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因肾阴是月经的主要化源,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故滋肾、益阴、养血乃调治闭经之要着。由于月经有周期月节律,每月节律中又有肾阴阳、气血的消长规律,故现代对虚证闭经的治疗有 “ 中药周期疗法 ” 或 “ 三补一攻法 ” 等。实证闭经则泻而通之;至于虚实兼夹者,又需根据病情和月经期的不同时间,灵活运用攻补兼施。此外,还有因他病而致经闭者,又当先治他病,病愈则经可调矣。

闭经的辨证论治

肝肾不足型
【证见】 年逾 18 岁尚未初潮,可见发育不良,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身材矮小,或检查为卵巢功能不全,子宫发育不良,甚或幼稚型子宫,也可有染色体异常;继发闭经多因房劳多产,反复流产,损伤冲伤气血,或久病伤肾,由月经后期、月经稀发、过少发为闭经。或年仅 “ 五七 ” 之年,性欲淡漠,月经停闭,阴中干涩等早衰表现,伴见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夜尿多;或五心烦热,交睫盗汗,身体赢瘦,眼眶黯,面部黯斑,唇淡黯。舌淡红或红,苔少,脉细涩或细弦,尺脉弱。

【治法】 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

1 .主方归肾丸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当归 15 克,熟地黄 20 克,菟丝子 20 克,山茱萸 15 克,山药 30 克,枸杞子 15 克,茯苓 20 克,杜仲 15 克,肉苁蓉 15 克,何首乌 20 克,丹参 15 克,香附子 12 克。水煎服。

若兼见肾阳不足者,选加淫羊藿、破故纸、鹿角霜之类,以温肾壮阳,阴阳双补。如属先天禀赋不足,子宫发育不良者,选加紫河车、续断、巴戟天、紫石英、茺蔚子,以补肾填精,充养奇经,升发子宫。如属卵巢早衰,重在调整肾阴阳,可在归肾丸中加入淫羊藿、巴戟天、仙茅、龟板、党参 ( 或红参 ) 之类,以恢复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轴的平衡协调关系,促使月经复潮。

本证型常可用 “ 中药周期疗法 ” 或 “ 三补一攻法 ” ,以归肾丸为基础方,在 “ 经后期、经问经、经前经 ” 随证加减,经前及经期用桃仁四物汤加丹参、牛膝、益母草,以活血通经。

2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如觉口干苦,可配六味地黄丸同服。

气血虚弱型
【证见】 月经后期量少渐至经闭,或大病失血,继而闭经。面色自光白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肢倦,或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人参养荣汤 (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加减

处方:党参 20 克,北黄芪 15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当归 15 克,白芍 15 克,熟地黄 20 克,远志 6 克,五昧子 9 克,何首乌 20 克,鸡血藤 30 克,香附子 12 克。水煎服。

如为产后大出血所致的血枯经闭,西医称之为席汉氏综合征。除闭经外,还出现生殖器萎缩,毛发脱落,肌体消瘦或虚弱,面色苍黄,劳力衰退或丧失等一派虚痨证。对此,治宜大补肾脾及气血,可用二仙温补汤 ( 罗元恺验方 ) 。

处方:淫羊藿 15 克,仙茅 12 克,熟附子 9 克,炙甘草 12 克,党参 30 克,熟地黄 20 克,当归 30 克,川芎 12 克。水煎服。并视病情,可同时炖服吉林参 6 ~ 10 克,每日 1 次,连服 1 个月;既要注意增加营养,尤其是肉类食品,又要防止食滞。

2 .中成药

(1) 八珍益母丸,每次 1 丸,每日 3 次。

(2) 补血调经丸 ( 片 ) ,每次 1 丸,每日 3 次;或每次 3 片,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归芪调经汤 ( 贺雅平《中医杂志》 1984 . 12)

处方:当归 30 克,炙黄芪 30 克,生姜 3 片,大枣 10 枚,淫羊藿 15 克,菟丝子 30 克。水煎后制成糖浆 500 毫升,每次服 35 毫升,每日 2 次;或水煎服,每日 1 剂,连服 3 个月为 1 个疗程。

说明:上述两型是 I 临床最常见的虚证。因 “ 经水出诸肾 ” ,肾藏精,精化血,血为月经的主要成分,血又能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之源,故在临证时滋肾补肾与养血常配合使用,以充养天癸,益冲任,使血海由满而溢泻月经。

气滞血瘀型
【证见】 月经数月不行,或生活环境改变或七情内伤,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小腹胀痛。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细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通经。

【方药】

1 .主方血府逐瘀汤 ( 王清任《医林改错》 ) 加减

处方:桃仁 15 克,红花 9 克,当归 20 克,川芎 10 克,赤芍、白芍各 15 克,生地黄 15 克,柴胡 10 克,牛膝 20 克,鸡血藤 30 克,香附子 100 克,益母草 30 克。水煎服。

如偏于血瘀,证见下腹疼痛,拒按,或胀痛不适,平时经来血块多,或属宫腔术后周期性腹痛闭经和宫腔粘连者,可加入三棱、莪术、鸡内金、水蛭之类,以化瘀通经。若偏于肝郁气滞,证见乳胀痛或痒痛,烦躁易怒,善叹息等,则可改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加丹参、桃仁、牛膝、香附子之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如属溢乳一闭经综合征,则以肝郁气滞型较多见,可于逍遥散中重加麦芽 50 ~ 100 克、山楂 20 克、鸡内金 12 克、露蜂房 15 克、青皮 10 克 ( 或郁金 15 克 ) ,调治数月,意在先回乳再通经。

2 .中成药逍遥丸,大蜜丸每次 l 丸,小蜜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痰湿阻滞型
【证见】 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痰多,或脘腹胀。神疲倦怠,劳则气短,或面浮足肿,带下量多,质清稀,腰酸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滑。

【治法】 豁痰湿,补肾脾,益气血。

【方药】

主方启宫丸 ( 经验方 ) 合归芪调经汤 ( 贺雅平《中医杂志》 1984 . 12) 加减

处方:法半夏 12 克,香附子 15 克,苍术 15 克,陈皮 6 克,神曲 15 克,茯苓 30 克,川芎 10 克,当归 30 克,黄芪 30 克,淫羊藿 15 克,菟丝子 30 克。水煎服。

痰湿阻滞,实则脾肾虚为本,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为标;痰阻经隧冲任,胞脉闭而经不行。故本型宜标本同治。启宫丸重在豁痰除湿治其标;归芪调经汤,则脾肾气血同治。二方合用,药精量重而力专,再加佛手散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经,故能豁痰除湿,补脾。肾,益气血以通经。

说明:临床上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者,以痰湿型或肾虚兼痰湿型较多,亦可参照本型治疗。

闭经的其他疗法

1 .闭经的针灸治疗
(1) 体针疗法:取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肝肾不足配肝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天枢;气滞血瘀配期门;痰湿阻滞配丰隆。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 20 分钟,每日 1 次, 10 日为 1 个疗程。

(2) 耳针疗法:取内分泌、卵巢、子宫、脑点、肝、肾穴,每次 4—5 个穴,两耳交替,每日 1 次,用毫针中等刺激,留针 20 分针。也可埋针或丸压法。

2 .闭经的饮食疗法
(1) 胎盘瘦肉汤:胎盘 ( 洗净 ) 半个,猪瘦肉适量,加大枣 10 枚、生姜 3 片,煲汤,每周服食 2—3 次。对虚证闭经,尤其发育不良者,可作辅助治疗。

(2) 蚕砂 30-50 克,微炒,煎水,加适量黄酒调服, 1 日 1 剂,连服 3—5 日。对实证闭经有效。
3 .闭经的预防与调护

做好计划生育,尽量减少宫腔手术,能有效预防闭经。

闭经与七情内伤关系密切,宜调节情志。

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时、产后大出血。一旦发生大出血,应及时输血抢救,防止出现席汉氏综合征,发生血枯经闭。

 

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崩与漏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属妇科疑难急重病证。

西医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可分无排卵与有排卵两型。其中无排卵型功血,其临床表现与崩漏相同者,归本病论治。

崩漏的诊断要点

崩漏的临床主证是阴道出血,其特点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以此为诊断依据。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势急症重如山之崩,或淋漓累月如屋之漏;或崩中漏下交替,也可崩闭交替,伴见经色、经质的异常。

妇科检查,排除因子宫肌瘤,妊娠期出血、产褥期出血以及炎症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妇科血证。必要时借助 B 超或尿妊娠试验,以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分析,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

可借助功血的诊断方法。如子宫内膜活体检查多数为增生过长,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内分泌测定为无排卵改变等,可以更明确诊断为崩漏。

崩漏的辨证分析

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 ( 肾虚、脾虚 ) 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俱虚。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

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崩漏虚证,虚中挟实证、热证多,实证和寒证较少。然而,即使是热,亦是虚热,非实热可比。崩与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血热,更年期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又多挟血瘀。

崩漏的治疗,须本着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一般多采用补气摄血或回阳救逆。也有滋阴固气止血法,常用独参汤、参附汤或生脉散,以塞流止崩;严重者须输血急救。澄源,用于出血缓减后,即正本清源,辨证论治,是治崩漏的重要阶段。复旧,用于止血后调经治本,恢复月经周期,调经促排卵或善后调理。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崩漏,治则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青春期崩漏止血后调周期,重在治肾;生育期止血调周期、促排卵,重在治肝肾;更年期止血善后,重在脾肾。对于更年期崩漏,尤须重视诊刮宫内膜病理检查,排除宫内膜癌。

崩漏的辨证论治

应分别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与止血后以复原、澄源为主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 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左归丸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合生脉散 ( 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 加减

处方:熟地黄 20 克,山药 30 克,枸杞子 15 克,山茱萸 15 克,菟丝子 20 克,鹿胶、龟胶各 15 克 ( 烊化 ) ,党参 3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9 克,女贞子 30 克,旱莲草 30 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 30 克、白芍 20 克。兼有小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滋阴固气汤 ( 《罗元恺论医集 ? 崩漏》 )

处方:菟丝子,山茱萸,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续断。水煎服,每日 1 剂。

(2) 固肾摄血汤 ( 陈慧珍《广西中医药》 1989 . 3)

处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各 12 克,蒲黄炭、山茱萸各 10 克,菟丝子 20 克,续断、党参、北黄芪各 15 克,海螵蛸 18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

脾虚型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可有血块。面色自光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固本止崩汤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加减

处方:党参 35 克,炒白术 20 克,北黄芪 30 克,熟地黄 20 克,炮姜 10 克,当归 12 克,炙甘草 9 克,鹿衔草 15 克,马鞭草 15 克,何首乌 20 克,桑寄生 20 克,续断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 2 剂。

2 .中成药

(1) 归脾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2) 补中益气丸,每次 6 克,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益气固冲止崩汤 ( 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

处方:黄芪 30 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 10 克,党参、荆芥炭、当归、炒续断各 15 克,升麻 4 克。水煎服。

(2) 独参汤:红参 10 ~ 15 克,炖服,每日 1 次。

血热型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保阴煎 ( 张介宾《景岳全书》 ) 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 15 克,白芍 20 克,山药 30 克,续断 15 克,黄芩 15 克,黄柏 10 克,甘草 9 克,女贞子 30 克,旱莲草 30 克,地榆 30 克,麦冬 15 克。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如属实热,可去续断、熟地黄、女贞子,加焦栀子 15 克、生藕节 30 克、贯众 20 克,以清热凉血止血。热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适量配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血瘀型
【证见】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伴见下腹痛胀不适,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1 .主方失笑散 (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合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 《黄帝内经》 ) 加减

处方:五灵脂 10 克,蒲黄 10 克,海螵蛸 20 克,茜根 15 克,三七末 3 克 ( 冲服 ) ,鹿衔草 15 克,马鞭草 15 克,益母草 30 克,党参 30 克,香附子 10 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长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 .中成药益母草流浸膏,每次 10 毫升,每日 3 次。

3 .单方验方

(1) 三七末 3 ~ 5 克,开水冲服,每日 2 ~ 3 次。

(2) 化瘀理冲汤 ( 张达旭《中医妇科验方选》 )

处方:蒲黄炭 15 克,大黄炭 6 克,花蕊石 10 克,三七 10 克,茜根 10 克,血余炭 6 克,每日 l 剂,水煎服。

若属寒凝血瘀者,去大黄炭,加炮姜、艾炭、肉桂。若兼气滞者,加白芍、橘核。若腹内有包块,或疼痛较剧者,可加三棱、莪术。

出血后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恢复。青春期、生育期妇女调周期促排卵,多听肾、肝、脾三经同调可选用中医人可周期。恢复正常 3 个周期。更年期补脾调气血促康复、防复发。

( 四 ) 崩漏的其他疗法

1 .崩漏的针灸治疗
(1) 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 l 寸处。先针后灸,留针 20 分钟。具有减少血流的作用。

(2) 取神阙、隐白穴,艾灸 20 分钟,血量可减少。

(3) 艾灸隐白、大敦 ( 双侧 )20 分钟。

2 .崩漏的饮食疗法
(1) 血热者:取鲜藕适量榨汁饮。

(2) 肾虚者:猪腰 2 个,杜仲 30 克,核桃肉 30 克,同煮,饮汤吃肉。

3 .崩漏的预防调护

对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有出血倾向的病者,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崩漏。

崩漏患者,应节制房事。

饮食清淡为宜,避食辛热助阳或过于寒凉之品。

暴怒伤肝,悲哀太过,五志过极化火,均足以导致崩漏,故宜调和情志,乐观随和。


妇科病证型药用方剂

一、月经先期
1 . 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 . 血热型
1 )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 )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调经-丹栀逍遥散
3 )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
1 )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2 )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艾附暖宫丸
3 )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4 )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 )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2 )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 )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止血-举元煎
2 )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 地榆、槐花
3 )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失笑散
五、月经过少
1 )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2 )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归肾丸
3 )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 )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 )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 + 失笑散
2 )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 二至丸
七、经间期出血
1 )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两地汤 + 二至丸
2 )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3 )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 )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 )寒凝胞中
阴虚内寒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寒湿凝滞证:温经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 苍术茯苓
3 )湿热下注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4 )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圣愈汤
5 )肾气虚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九、闭经
1 )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 + 鸡血藤、首乌
2 )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3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
4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 )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 )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2 )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 沙参
3 )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4 )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5 )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6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经行泄泻
1 )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2 )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二、经行吐衄
1 )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 )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 )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
2 )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 理中丸

带下病
1 )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 )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 )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4 )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 )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
2 )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腹痛
1 )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 )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
三、恶露不绝
1 )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 )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 )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四、产后发热
1 )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2 )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3 )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 )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 

五、产后身痛
1 )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2 )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3 )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 )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 )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
3 )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 + 茯苓汤
二、胎漏
1 )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2 )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3 )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三、胎动不安
1 )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 )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 )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 )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 )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 )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四、滑胎
1 )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 )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五、子肿
1 )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 )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 )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 四物汤
六、子淋
1 )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2 )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
3 )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七、难产
1 )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
2 )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妇科杂病
一、徵瘕
1 )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 )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3 )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开郁二陈汤
三、阴痒
1 )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 )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3 )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二、不孕症
1 )肾虚: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调补冲任-毓麟归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 )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
3 )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 )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妇科病证治歌诀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 .经期异常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 .经量异常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 .经行异症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 .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 .经闭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 .崩漏
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血热者,分虚实;滋虚热,保阴煎;清实热,用固经。肾虚者,分阴阳;左右归,快煎尝。脾虚漏,益气摄;宜固本,止崩汤。血瘀者,小腹痛;四物予,失笑散。
7 .绝经前后诸症
经断期,诸症异;易烦怒,昏眩悸;手心热,腰痛戚。因肾虚,辨阴阳,左右归,亦煎尝。


带下病
带下病,任带损;湿为患,内外分;因外感,或内生;脾失运,肾失固。脾虚者,白带淋;完带汤,健且升。肾阳虚,带清冷;内补丸,下元温。肾阴虚,带赤白;柏地黄,虚火滋。湿热侵,带浊浑;止带方,湿热清。有热毒,带腐臭;味毒饮,毒热解。


妊娠病
1. 恶阻
恶阻发,孕之初;头眩晕,食即吐;胃气逆,冲脉究。若胃虚,脘闷胀,倦思睡,六君良。因肝热,酸水长,胸胁满,苏连汤;痰滞者,心悸漾,呕痰涎,夏苓汤。
2. 胎动不安、胎漏、滑胎
胎不安,漏下频,小腹坠,腰俊甚;调气血,固冲任。若肾虚,尿频遗,寿胎丸,强腰膝;固冲丸,滑胎宜。若气虚,神委糜,血色淡,举元益。固益汤,漏下止;磐石散,坠胎安。因血热,色红鲜,烦且渴,保阴煎;止胞漏,阿胶加。若血虚,黄肿颐;苎麻汤,坠下已。因外伤,跌仆闪,胎气损,圣愈痊。素徽痼,瘀胞阻;摄养失,桂茯丸。
3. 子肿
子肿病,气水辨,察肤色,视凹陷,温脾肾   行气先。脾虚者,大便溏,白术散,健脾阳。肾虚者,腰酸恙,下肢冷,真武汤。气滞者,胸闷胀,天仙藤,为散尝。
4. 子淋
于淋病,小便频,点滴下,疼痛甚;气不化,水不行,勿大利,宜清润。阴虚者,两颧红,烦不寐,知柏祟。实热者,尿热痛,口渴苦,导赤宗。湿热注,尿黄赤,渴不饮,加五淋。
5. 难产
难产者,有多样;生理异,手术良;胎不正,早查防;气血乖,调和量。虚弱者,微痛胀,面苍白,难产方。若瘀滞,剧痛样,催生饮,行则昌。


产后病
1. 产后血晕
产后晕,眩晕昏,或呕吐,或口噤;虚与瘀,两病因;速急救,促清醒;可针灸,可醋熏。属血虚,恶寒多,面苍白,冷汗作;补血加,独参妥。属血瘀,恶露少,腹拒按,喘促貌;夺命散,补兼消。
2. 产后腹、身痛
产后痛,称儿枕;运行滞,疼痛生。因血虚,朽痛吟,且喜按,耳中鸣;肠宁汤,建中增。因血瘀,小腹痛,多拒按,得热松;生化汤,祛瘀通。又身痛,寒与虚;风寒痛,独寄生;血虚痛,芪桂五;肾虚痛,壮肾汤。
3. 恶露不绝
恶露淋,责冲任;热虚瘀,三病因。气虚者,色淡红,多而稀,益气宗。血热者,色红鲜,稠且臭,保阴煎。血瘀者,色紫黯,少腹痛,生化汤。
4. 产后发热
产后热,阴血亏;阳浮散,腠理脆,邪易侵,虚瘀随;调气血,和营卫。因血虚,身热微,眩晕悸,八珍类。因血瘀,腹痛胀,下血块,生化汤。因外感,头痛强,用四物,加荆防。染邪毒,寒热战,施解毒,活血汤。

妇科杂病
1 .徽瘕
徽瘕病,结块生;妇易患,瘀滞成;徽坚硬,瘕无形;辨气血,论久新。气滞者,时聚散,无定处,香棱丸。血瘀者,痛拒按;桂苓先,縻虫丸。痰湿者,脘痞闷;二陈汤,开郁良。
2 .不孕
不孕症,责肝肾,气血乖,冲任寻。因肾阳,小便清,腰腿软,毓麟温。因肾阴,面萎黄,经量少,养精汤。因肝郁,乳房胀,经愆期,开郁汤。因痰湿,形肥胖,白带多,启宫方。因瘀血,经后期;小腹痛,腹逐汤。
3 .阴痒
阴痒者,甚或痛,出黄水,白带凶;湿热蕴,染病虫;渗湿汤,龙胆从;肝肾阴,虚为痒;柏地黄;滋止痊。外熏洗,效更宏;蛇床方,损痒宗。
 
妇科处方作参考
1带下(这是老医生自创的3白汤)
白芷10白术15白果10蒲公英15龙胆草6土茯苓15黄柏15构杞10蜂房15
(如色不黄无异味去龙胆草,腰疼膝软加续断10川牛膝15桑寄生30,其他的就随证加减)
2
闭经
生地20川芎10当归15赤勺15桃仁10红花15益母草10三棱10莪术10王不留行10基本方如此,但不是所有的闭经都是这个基本方,请随证斟酌
3月经量少
丹参20充蔚子15杭巴戢15肉苁蓉10女贞15旱莲草10构杞15桑葚10淫羊藿15蜂房10生地20覆盆子15
这个处方多用于妇女性激素水平偏低黄体功能下降造成的月经量少
4乳腺小叶增生
丹参20柴胡10炒栀子15郁金15浙贝10法夏15天冬10老灌草15丝瓜布10蜈蚣2条地龙10
5保胎
生地20杜仲15黄芩10炒白术15砂仁10仙鹤草30构杞15黄芪30菊花10
(如果清胎火加藏青果30银花10)
暑湿
这段时间的处方里如有此症状均加有以下3味药
藿香15菖蒲6香薷6
6痛经
单纯性痛经的基本方
茵陈15台乌10香咐10桂枝15吴茱萸6当归15玄胡10构杞15(血瘀加桃红各10,肝郁加柴胡10炒枝子10)
7
面斑
生地20当归15白芷10茯苓15紫草10桃仁10红花10珍珠母15玫瑰花10构杞10菟丝子10桑葚10
8更年期虚汗
麻黄根15防风10白术15浮小麦15黄芪30构杞15杜仲20枣皮15五味10淫羊藿15石斛10
(脚转筋加川牛膝15木瓜15龙牡各15,腰膝酸软加碎补10续断10)
9痤疮
苍耳15荆芥10僵蚕10蝉衣10野菊花15重楼6赤勺15白癣皮15苦参15生地20构杞15
10崩漏
生地20仙鹤草30血余炭10贯众炭10蒲黄炭15藕节炭15黄芪30泡参30阿胶15(烊化)蒲公英15白术15大枣15青蒿10构杞15
11男性不育
基本方(其余的要辨证加减)
丹参20大蓟15知母10黄柏15杜仲20茜草15枸杞15菟丝15桑葚15淫羊藿15金樱子15女贞10
12失眠
柏子仁15枣仁15远志6朱砂茯苓10制首乌30枸杞15生地20当归10桑葚10五味10合欢皮10
13尿急尿频
扁蓄10瞿麦10金钱草30猪苓30车前草30益智仁10川木通10杜仲15枸杞15泽泻10
14子宫肌瘤
基本方如下:生地20茯苓30桂枝15蜈蚣2条全虫6克白花蛇舌草15桃仁10败酱草10(其他随证加减)
15
小儿夜惊的偏方
桃仁2杏仁2炒枝子2冰片1  磨细包于手的尺脉处
调经祛痰汤
白术 15g  苍术 15g  当归 12g  法半夏 12g  茯苓10g 香附 10g  川芎 10g     海藻 8g   陈皮 8g   炮姜 8g  附片 6g   肉桂 6g  丹参25g  莪术 10g
闭经方Ⅰ号: (补气血)
熟地 30g  白术30g  当归 15g   白芍 9g  生枣仁 9g  沙参 9g  丹皮 6g   山药 15g  人参6g   杜仲 3g   柴胡 3g  菟丝子 12g  龙眼肉 9g   紫河车粉 12g   鹿角粉 6g
闭经Ⅱ号
党参 15g  黄芪 15g  金银花 12g  黄柏 15g  黄岑 15g  玄参 15g   天花粉 15g  益母草 15g  红花 12g 桃仁 15g 香附 12g  陈皮 12g     旱莲草  15g   柏子仁 12g  甘草 6g  杜仲 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
消炎止血1方
白术  15g   仙鹤草  12g   阿胶   10g   血余炭 10g    白芨  12g
党参  15g   三七粉  5g    炒蒲黄 10g   茜草   12g    甘草   9g
消炎止血2方
党参 20g  白术 15g  阿胶 18g  荆芥花 10g  益母草 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  15g   三七粉 30g   血余炭 15g  煅龙骨 30g   煅牡蛎 30g    生地榆  30g   芡实  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  10g   赤芍  10g  川芎  6g  丹参 10g  泽兰叶 10g  益母草 30g     香附  10g   小荷香 10g   茯苓 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
当归  10g   赤芍 10g  香附 10g  广木香  10g  乌药 10g  元胡  10g     刘寄奴  10g   王不留行  10g   怀牛夕  10g
功血方1号
熟地  20g    山萸肉   15g    桑寄生  12g    杜仲  12g    海螵蛸  25g    白芍  25g    生牡蛎  25g (另)  怀牛膝  12g   地榆炭  30g   侧柏叶 30g     地骨皮 15g   仙鹤草 15g  旱莲草 15g  甘草 10g

功血方Ⅱ号
党参  30g   黄芪  30g   白术 30g   乌贼骨 20g   麦冬 15g  茜草12g    女贞子  15g   炒贯众  15g   益母草  15g 生蒲黄 10g   五味子  10g    枳壳  10g    败酱草  15g  大小蓟各  15g    甘草 8g   旱莲草  25g
不孕不育专科
排卵不孕1号
当归  12g  白芍  10g  熟地 15g  山萸肉 10g   枸杞子 12g   菟丝子 10g  女贞子 15g
排卵不孕2号
茯苓  15g   半夏 10g  陈皮10g  甘草 10g  苍术 12g  香附 10g    胆南星  10g   枳壳 15g   生姜 3片   神曲  15g
输卵管疏通1号
当归 9g  川芎 9g 白术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红 9g 红花 9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10g  败酱草 30g  皂角刺 1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红藤  15g
输卵管疏通2号
当归  9g   川芎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红 9g  红花 9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10g  败酱草 3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肉丛蓉 9g  菟丝子 12g
输卵管疏通3号
柴胡  9g  当归 9g 白术 9g 白芍 9g  黄岑 9g  制香 12g  生茜草 9g   败酱草  15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9g
输卵管疏通4号(外用)
透骨草  30g   丹参  30g   肉桂  10g  红花  10g   川芎  10g
威灵仙  20g   乳香  20g   没药  20g   当归  20g  赤芍  15g
不孕1号(促卵泡汤)
熟地  15g  当归 10g  炒白芍 10g  枸杞子 15g  兔丝子 30g 制首乌 15g    山芋肉  10g  太子参  15g  山药  15g  鹿角胶 10g  砂仁 6g
不孕2号(促排卵汤)
仙灵牌 15g  仙茅 10g  兔丝子 30g  肉苁蓉 15g  枸杞子 15g 熟地 15g    当归 10g 山药 15g 丹参 30g 鸡血藤 15g 川断 10g 泽兰叶10g 桂枝  10g
不孕3号(促黄体汤)
仙灵牌  15g  巴吉肉  10g 兔丝子 30g  枸杞子 15g  杜仲 10g 女贞子 10g   旱莲草  10g  莲子 10g  当归 10g  党参 15g  山药  15g
注: 不孕1~3号用法.月经来第5天开始. 1号6付. 2号4付.  3号10付.
子宫发育不全1号(幼稚子宫)促子宫发育1号
当归 15g  玄参 15g  白芍 15g  白术 15g  川芎 15g 茯苓 12g  熟地 15g    黄芪 20g  肉桂 12g  党参 15g  太子参 15g  菟丝子 12g  杜仲 9g 紫石英 12g  山茱萸 12g   甘草 6g  紫河车粉 15g  鹿角胶 12g
子宫发育不全2号
菟丝子 20g  巴戟天 10g  仙茅 10g  淫羊霍 10g   熟地 30g  何首乌 20g   阿胶  10g  鹿角霜 10g  枸杞子 10g  益母草 30g 桃仁 10g  红花  10g
促卵泡1号
当归  15g  川芎 15g  赤芍 15g  川牛膝 15g  熟地 15g  小茴香 15g  香附  15g  桃仁 12g  红花 12g  甘草 8g
促卵泡2号
熟地  15g  当归 15g   白术 15g  淫羊霍 15g   仙茅 15g  鹿角粉  15g  制首乌  15g  枸杞子 15g   继断 15g  甘草 6g
生精1号
仙灵脾  9g   车前子 9g  当归 12g  黄芪 25g  菟丝子15g  何首乌 15g  枸杞子 15g  陈皮  9g  党参 30g   续断  25g  桑椹 15g  覆盆子  15g  五味子  6g
种玉汤2号
当归  12g   白术 12g  大云 15g  枸杞子 15g  茺蔚子12g  杜仲 12g    女贞子 10g  五味子 12g  熟地 20g  鹿角霜 12g  茯苓 12g  甘草  8g
种玉汤3号
紫河车 16g  党参 12g 当归 15g  白芍 15g  赤芍 15g  黄芪 15g  茯苓15g   熟地 20g  桃仁12g  没药10g 益母草 30g 炮姜 10g  元胡 12g  何首乌15g  枣仁 15g  菟丝子 12g 枸杞子 15g
补宫汤1号
熟地 15g   山萸肉 15g  沙苑子15g  枸杞子 15g  益母草15g   鹿角霜 15g   鸡血藤 15g  菟丝子 15g   巴戟天 12g  淫羊藿 10g  杜仲 12g  故子  12g   桑寄生 12g  菟丝子 10g  附片6g  川芎 15g
补宫汤2号
枸杞子 20g  太子参 20g  菟丝子 20g  淫羊藿 20g  仙茅 20g  巴戟天 15g香附 12g  路路通 12g  丹参 12g  赤芍 15g 当归  12g 川芎  12g桑寄生  12g  怀牛膝  12g  熟地  20g
通管1号
川芎 15g  穿山甲 12g  路路通12g 细辛6g 通草 6g 皂刺15g 三棱 15g  莪术 15g  丹参 15g  葛根 15g 王不留行 10g  枳实 10g  桂枝 30g
通管2号
赤芍 12g  川芎12g  三棱 12g  莪术 12g  乳香 12g   没药12g  皂刺 12g  穿山甲 12g  夏枯草 12g  桃仁 10g  泽兰 12g  猪苓 12g  路路通  10g  薏仁 12g  益母草  20g  
通管3号
蒲公英 30g   地丁 15g   茯苓 12g  桂枝 12g  旱莲草 22g  半支莲 20g桔核  12g    鳖甲  12g   泽兰  12g    皂角刺  15g    王不留行  12g  路路通  12g  昆布  15g  牵牛子  10g  露蜂房  12g  
多囊卵巢方(暖宫汤)
鹿角霜  25g   鸡内金 12g  香附 10g  苍术 15g  白术 15g  地鳖虫 12g三棱  15g  莪术  15g  刘寄奴  15g  黄芪  30g   附片  6g  肉桂  6g蛇床子  12g   川芎 12g
内异汤
益母草  25g  丹参 25g  泽兰  15g  小茴香  12g  当归  12g  香附  12g桃仁  9g  元胡 12g  乳香 12g  没药 12g  柴胡 9g  白芍 9g  炙甘草 6g
免疫1号
生地黄 15g  蒲公英10g  紫花地丁10g   金银花 15g  赤芍15g 浙贝母 10g  桔核 12g    连召 15g    当归10g    枝子 12g   表皮 10g   枳壳 10g
免疫2号
当归 15g  生浦黄  10g  炒灵脂  12g  赤芍  15g  川芎 10g   官桂  10g延胡索  10g  干姜  6g  小茴香  6g
免疫3号
鸡血藤 20g 山药 15g 天花粉 15g 三棱 10g 莪术 10g  知母 12g 鸡内金 9g
免疫4号
白花蛇舌草  15g   紫河车粉 15g   茯苓 12g   玉灵脂  15g   苍术 15g  小茴香 6g   桂枝 6g   川芎 15g    赤芍  20g   鹿角霜 10g  没药 6g生蒲黄  15g  木香 6g
子宫肌瘤专科
化瘤汤
党参  20g   当归  20g   川芎 15g  桃仁 15g  石见穿 25g  黄药子 15g三棱  15g  牵牛子 12g  海藻 20g  蛇床子 15g  丹皮 12g  半枝莲 35g天葵子 20g  生山楂 12g  青皮  12g  陈皮  10g  败酱草 20g
子宫肌瘤1号
桂枝 6g  茯苓  15g  丹皮  12g  赤芍 10g  桃红  10g  三棱 6g  莪术 6g
子宫肌瘤2号
陈皮 12g  茯苓  10g  香附 6g  川芎 10g  木香  6g  三棱  10g  莪术 10g甘草  6g  槟榔  20g  清半夏 10g
子宫肌瘤3号
黑杜仲  15g  桑寄生  10g  续断 10g  茜草 10g  地榆炭 15g  三七参  10g阿胶  10g  大蓟 15g 小蓟 15g 白茅根 30g  炙甘草6g 仙鹤草30g 元胡 10g
子宫肌瘤4号
元胡  10g  黄柏 10g  黄芪10g  白芍 10g  牛夕 15g  泽泻 5g  当归 5g白术 10g  昆布 10g  木香 10g  山药 10g  益母草 20g 三棱 5g 赤芍 10g独活  5g  丹参  10g
妇科炎症专科
输卵管阻塞灌肠方(妇炎1号)
丹参  30g  赤芍 30g  透骨草 15g  三棱 15g  莪术 15g  枳实  15g
皂角刺  15g  当归  15g  乳香  10g  没药  10g
盆腔炎灌肠方(妇炎2号)
红花  30g  败酱草  30g   紫花地丁 30g  蒲公英  30g  鸭跖草 30g
路路通  10g  三棱  10g  莪术  10g  桃红  10g    (加水煎至100ml)
中药灌肠方(妇炎3号)
红藤 20g   鸡血藤  30g   桃红  10g   紫花地丁 15g  蒲公英 30g
黄柏 10g  野菊花 10g  瓦楞子 10g  (加水煎至200ml) (保留灌肠3)
除痒汤(妇炎4号)
皂刺  30g   黄芪30g   苦参  15g  黄柏 15g  蛇床子 15g 当归 20g
金银花 15g  地肤子 15g  野菊花 15g  败酱草 15g  甘草 6g
慢炎汤1号
虎杖 30g  红藤 30g  败酱草 30g 生牡蛎30g(先下)  石见穿 30g
白术 30g 苍术 30g 三棱 30g  莪术 20g  薏苡仁 20g  海藻 15g
香附 15g 桃仁 10g 乌药 10g  水蛭 10g  
治疗输卵管炎方
败莴草 30g   乳香 12g  蒲公英 30g  炒延胡索 20g  红藤 30g
地丁  30g  双花 12g  黄柏 15g  黄岑 15g  玄参 15g
慢炎汤2号
穿山甲 10g 桃仁 15g 当归 10g 郁金 15g 王不留行 15g  泽兰 15g
莪术 15g 益母草 12g 虎杖 12g 丹参 30g 马鞭草 12g赤芍 15g 蹩甲 10g 香附 12g 甘草 10g
抗炎1号 (急性盆腔炎)
龙胆草 20g 山栀 10g 香附 15g 鳖甲 10g 柴胡 10g 黄岑10g 生地 10g 川栋子 10g 荔核 12g  天丁 15g  黄莲 6g 丹参 15g  茯苓 15g 黄柏 15g 甘草 6g 败酱草 15g 蒲公英 30g 制首乌 6g泽泻 10g  当归 20g
慢性盆腔炎方1号(消炎为主,炎症重者易用)
丹参 18g 赤芍 15g 木香 12g  桃红 9g 金银花 30g  蒲公英 30g 茯苓 12g  丹皮 9g 生地 9g 延胡索 6g
慢性盆腔炎方2号(体虚者伴盆腔炎者-补气为主)
桂枝 6g  茯苓 15g  丹皮 12g  赤芍 10g 桃红 10g 三棱 6g 莪术 6g
党参 15g  白术 6g  黄芪15g  
慢性盆腔炎方3号(活血为主,经量多者禁用.量少者可用)
丹参 20g  益母草 20g   黄柏 20g  苦参 20g  金银花 20g  当归10g 土鳖虫 10g 柴胡 10g  醋香附 10g  牛夕 12g  泽夕 12g   川芎 12g   三棱 6g  莪术 6g  甘草 6g
人流术后康复1号(用于气血两虚,贫血)
党参 12g  熟地 15g  当归 4.5g  阿胶 9g (烊冲)  艾叶炭 3g  黄芪12g 川芎 3g   白术 9g   (每日一付,水煎服,七天一个疗程)
人流术康复2号----用于气滞血疗(子宫复旧不良,组织残留)
当归 9g  川芎 9g  桃仁 9g  炮姜 4.5g 益母草 30g 艾叶 4.5g 炙甘草 3g   黄芪3g   党参  9g (每日一付,5~7天一个疗程)
助孕法 (用于输卵管不通)
巨麦 10g   萹蓄10g  萆   10g  通草 3g 败酱草 10g 木香 9g  紫河车 10g 元胡 5g   川楝子6g  香附 10g  路路通 10g  车前子 10g(另包)   皂刺 10g  柴胡 10g  白芍 10g  茯苓 12g  佛手 10g   (水煎服,五天一个疗程)
HPV病毒感染
抗病毒1号
灵磁石 30g(先煎)  黄柏 15g 生牡蛎 30g 黄苓 15g 露蜂房 30g(年老者1/2量)连翘 15g 百合15g 车前子15g 大青叶15g 土茯苓 20g 苦参 15g 马齿苋 30g丹参 15g 苍术 15g 甘草 6g   ( 水煎服,15剂为1个疗程) 价格:40元/付
生殖器疱疹
抗病毒2号
党参 15g  生黄芪15g  白术 15g  海螵蛸 15g  春根皮 15g  鸡冠花 15g夏枯草 15g 茯苓 15g 淫羊霍 15g  柴胡 10g 车前子 10g  陈皮 10g 荆芥 6g  甘草  6g  (每日1剂,水煎服,15天1个疗程) 价格:30元/付
*乳腺增生方
当归15    白芍10  柴胡10    茯苓10  炒白术10  香附10  川楝子10  别甲10  鸡内金10  郁金10  甘草3
*3号灌肠中药
(病毒感染)
大青叶10  夏枯草10  紫草15  蒲公英15  川芎10  丹皮10  黄连10
栀子10  柴胡10  仓术10  黄柏10  板蓝根15  青黛5
*4号灌肠中药(慢性盆腔炎、结肠炎、精囊炎)
红藤20  败酱草20  当归10  川芎12  柴胡12  元胡12
香附15  白芍12  丹皮10  黄连15
*输卵管通利汤
当归12  赤勺12  熟地12  薏仁12  红藤20  菟丝子20  丹皮15
山甲15  红花12  茯苓10  皂角刺10  路路通10  桃仁10  
元胡10  桂枝10  甘草3
经前10天开始连服10剂,为一疗程。连服三个月经期,治疗输卵管不通畅。输卵管通液后,注射胎盘组织液4ml  肌肉注射 1/隔日一次
*囊肿1号汤
荆芥10  别甲10   白芷10  乳香10  没药10  车前子10 (包)
海藻10  山慈姑10  昆布10   赤勺10  黄芪30  连翘20 双花20  党参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孕症中医中药
闭经
月经过少
中医百科6
月经后期 ?医康网
内痔的治疗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