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浦东 | 城河浜——我心中的母亲河
我心中的母亲河

母亲河,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一条河流。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浦江,是上海人民的母亲河;大治河,是南汇人民的母亲河;而我这个生于南汇县城惠南镇、长于惠南镇、工作在惠南镇的人来说,我心中的母亲河就是城河浜(护城河)。

七八岁时,我登上城墙,眼前被城墙外十几米处的一条大河震憾了——好大的一条河,足有二十来米宽;好长的一条河,和城墙并行,两端同城墙一样有转弯。父亲告诉我,这条河叫城河浜,它围着四方城墙绕一圈,起到保卫城墙的作用。敌人如果来攻墙,城上的士兵把城河浜上的吊桥拉起来,敌人就被挡在城外。他们一定要攻城,首先必须得过河,而城上的守兵用弓箭就可把渡河的敌兵射死射伤。

↑↑↑惠南老地图

城河浜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气势,它又宽又长,还可御敌。

后来,我又看到,城河浜同东西两堵城墙上两个水关相通,从东水关流进城内约二百米后,向北流约三百米,再向西流过西水关同西城河浜相连。

城河浜是活水河,往西通到黄浦江,往南可达大团、四团,往北可抵祝桥、川沙。“为有源头活水来。”城河浜的水奔流不息,清澈明亮。

那时,运输主要靠水路,大大小小的船只载人运物,川梭来往。而惠南镇上的老百姓,更是离不开城河浜的水,靠它淘米洗菜汰衣裳,靠它烧饭煮菜喝开水。

城河浜,给我留下的又一个印象是重要,惠南镇人民离不开它,它每天坦开宽阔的胸膛,忠实地为老百姓服务。

我家原来住在西门街88弄3号,现在华盛公寓大门,进去不远。我家用水是一条西水关长河的支流,从天主堂那边向南流,流到离我家五六十米的地方断流。

在这条支流尽头一百米处,建有石块砌就的石阶,在河中心竖着一个木支架,一块五十厘米宽的长木板的两端分别搁在河中木支架和河边石阶上,供人们在木板上取水、洗涤。

我十多岁后,同那条支流接触的机会多了,先是有了淘米的机会,因为淘米简单,又没多少分量,我完全可以胜任。我每次淘米,总有阳盐水(几寸长喜欢在水面上活动的鱼)来吃米泔水,不怕人。我就故意把揉搓产生的米泔不漂出淘米篮,这样,阳盐水吃米泔水就在篮子上方,我猛地把篮子提出水面,有过几次捉到一两条阳盐水的经历。

我家养的鸭子,被我训练成早上自觉到支流去寻食,晚上自觉回家。一次,我走进河里,救一只因受伤而不回家的鸭子,结果被水淹没,我屏住气双手乱划,竟然脱险,就此学会了游泳。这样,暑假里我总要到河里去游泳。我们几个小囝囝头,都是光屁股游泳。当然,打水仗,钻没头滩(潜水)是经常玩的游戏。我们也站在水桥板上跳水。

盛夏的夜快头,总有好几个男人来这条支流汰(洗)浴,我也去汰过几次,水是凉凉的,滑滑的,邪气爽快。

我上初一后,接替了阿爸到河里挑水的工作,每天早上,到河里水桥板上两个来回,我挑四桶水倒进家里的水缸。当然,到河里汰菜汰衣裳的机会也增多了。

我用着从城河浜流过来的水,享受着河水拔我的快乐,我对城河浜的又一个印象是亲切。

我同城河浜亲密接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有肴菜吃,我在暑假里差不多每天去摸蚌,城河浜里的蚌又多又大,每次都有半木桶的收获。大蒜烧蚌肉,又鲜又香,吃了还耐饿。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我常去南门桥下游泳,因为有几个业余跳水高手在南门大桥上表演跳水,让我这个不敢高处跳水的胆小鬼能欣赏跳水表演。

↑↑↑西门桥

西城门至吊桥的南侧西城河浜岸上,那个地方叫望船滩,住着七八家渔民。渔民们摇着小木船在城河浜里行进,用丝网或钓钩捉鱼,他们以此为养家糊口的生计。望船滩的场地上,常常晒着丝网、鱼干,成了惠南镇上别具一格的地方。

惠南镇上有家唯一的百年老店——义生兰酱园,该店的老祖宗是海盐人顾源卿,他看中了城河浜,就出资2500银元,在东城河浜边建造了义生兰酱园,用黄豆做原料、蒸熟发酵后日晒,做出来的酱油味道醇真鲜美,深受百姓欢迎,生意兴隆。顾源卿豪迈地说:“只要城河浜的水不干,义生兰的酱油不会干!”

随着惠南镇的发展,南汇县物资局在西城河浜边上建造了物资供应站,供应水泥、石子、黄沙;在南城河浜边上建造了木材公司,供应木材。南汇县工业局也在南城河浜边上建了锯板厂。南汇县供销社在东城河浜边上建了煤炭厂。这些单位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城河浜的水运条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惠南镇人民开始用自来水。但深井取出来的水,质量并不好,不久就从北城河浜取水,一直用了许多年。











本文看到这里,相信读者也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受:城河浜历史上对惠南镇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城河浜对惠南镇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更有个强烈的呼声:城河浜是我心中的母亲河!

↑↑↑南门大街西侧卫星西路

尽管我们现在用上了黄浦江源头的自来水,也没有人再去城河浜游泳、汰浴、汰东西,但城河浜依然起着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

↑↑↑听潮新村

特别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河浜边上的工厂和原材料供应点都已消失,东南西北的城河浜两边,都建了坚固美观的护栏;东城河浜两边贴近河面建了漂亮的亲水平台,既是一个景观,又是一个散步的好场所,更是钓鱼迷垂钓的好地方,南城河浜整个北岸,建成林木葱郁、鲜花点缀的绿化带;城河浜边上的其他地方,则耸起了幢幢高楼大厦。

挖泥船每隔几年在城河浜挖出淤泥、保持一定的水深;每天有环保工人乘着电动船在城河浜上巡逻、打捞河面上的杂物,所有这些措施,让城河浜的水更清、景更美。

愿我心中的母亲河

永远年轻、永葆活力!

本文作者

池波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浦东新区作家协会通俗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图片来自于浦东新区档案馆、网络

作者 | 池波

编辑 | 浦东新区档案馆 黄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座城,一条河:地图看中国35个城市的母亲河
一城一河,你所在城市的母亲河是哪条河
清晨的沱江美如画
城河——母亲河[五律]
【锦绣杂谈】陈志强:南汇古城,割不断的乡愁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61,上海老城厢,河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