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 2014版)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4 年9 月第20 卷第 9 期 
Chin ,J Osteoporos. September 2014.Vol 20. No. 9


摘要: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 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 -2. 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采用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OCCGS)建议的-2. 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

并提出了在使用DXA骨密度 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 (ISCD)和美国放射学院(ACR)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jm3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 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测量;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


编者按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成立两年了,各学科专家委员会组织本领域专家开展了学科指南或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

经过专家们多次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在2014年4月杭州国际会议上各学科组报告了指南或专家共识,与会代表反响很好,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大部分专家委员会按期完成了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

这些学科组的指南或共识参考了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贴近我国骨质疏松诊疗研的实际,旨在为各级医疗或研究机构开展骨质疏松临床和研究提供参考或指导。本刊将在近期陆续刊登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编写的指南或共识。

本次刊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学科组署名的,表明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已建立。有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尚未建立起来,将用学科组牵头单位的名义发表专家共识,2015版指南或专家共识将全部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名义发表。

这些专家共识将于2015年4月17日北京春季国际会议前夕在北京五环大酒店向与会代表再次报告,各单位如要建立研究手段,欢迎参会学习,请留意学会发出的后续通知。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组组长:
张智海 刘忠厚 李娜

其他审阅专家:
张萌萌 黄琪仁 马远征 王亮 刘勇 刘新宇 朱钧蓝旭 李士春 杨鸿兵 喻恒峰 汤光宇 张伟 姚伟武 李绍林 彭俊红 周晟 周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张智海);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刘忠厚);
北京积水潭医院(李娜);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张萌萌);
上海市第六医院(黄琪仁姚伟武);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马远征王亮);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新宇);
湖南省怀化第一人民医院(朱钧);
兰州军区总医院(蓝旭);北京石景山医院(李士春); 
北京密云中医院(杨鸿兵);
江西省人民医院(喻恒峰);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汤光宇);
河北省三院(张伟);
南方医科大学第 三附属医院(李绍林);
武汉市普爱医院(彭俊红);
甘肃省中医院(周晟);
成都军区总医院(周劲松)


引言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并发症脆性骨折可使患者致残,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是对其进行治疗 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为此,中国老年学 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1999年第一稿和 2000年第二稿基础上,充分复习近几年来国内外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人群 的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防治的实际情况,编写第三稿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专家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1、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 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周身疼痛、身高 降低、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系统受影响等。


3、骨质疏松症诊断原则

骨质疏松症诊断一般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 以及(或者)发生脆性骨折等为依据,发生脆性骨折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结果对于人群的早期诊断比较重要。

鉴别原发性、继发性或特发性骨质疏松,参考年 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CT、MRI、骨密度测量、ECT等)。

实验室生物化学指标可以反映人体骨形成和骨吸收情 况,生化测量本身不能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但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以及早期评价对骨质疏松治疗的反应。



4、骨密度测量方法与诊断标准

骨密度测量技术主要是利用X线通过不同介质衰减的原理,对人体骨矿含量、骨密度进行无创性 测量方法。

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四肢DXA( pDXA)和定量CT( QCT)等。跟骨超声及其它四肢骨骨密度测量适用于体检筛查。

4. 1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

DXA检查采用T值进行诊断,其测量的T值是将受试者的骨密度值与一个正常参考人群的平均峰 值骨密度和标准差比较。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8年和2004年发 布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见表1)。其明确表述为: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使用DXA测得的股骨颈骨密度,参照白种人年轻女性峰值骨量减少 2. 5标准差(-2. 5SD)及以上,作为骨质疏松症的 诊断标准。

由于黄种人峰值骨量低于白种人等原因,国内也推荐使用低于峰值骨量2标准差(- 2. 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

在DXA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诊断标准的 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首先,DXA诊断标准采用的是 T值,而T值的结果取决于不同DXA仪所设定的正 常参考数据库。

国内目前使用的DXA以进口产品为主,由于每个生产厂家所设定的参考数据库不同, 其计算出的T值也就不同,所以患者在不同机器检 测的结果略不同。

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以及小于 50岁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用Z值表示,Z值=(测 定值-同龄人骨密度的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 差。其次,DXA是平面投影技术,测量的是面积骨 密度,测量结果受到被测部位骨质增生、骨折、骨外 组织钙化和位置旋转等影响,尤其是老年人群。

除了 DXA检查常规测量腰椎和髋关节两个部位外,还 可测前臂远端骨密度,或进一步做QCT检查或X线 平片检查。


鉴于DXA的上述局限性,国际专家提出了骨折风险评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FRAX)方法。 FRAX主要是综合考虑骨密度、年龄、身高、体重和 骨质疏松危险因子等参数,骨折风险可以登陆 www. sheffield. ac. uk/FRAX/? Lang = chs 自行评估。骨折风险评价方法需要参考人群骨折的发病率。

4.2定量CT骨密度测量

定量 CT ( Quantati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密度测量是在临床CT基础上加QCT专用 体模和分析软件对人体的骨密度进行测量的方法。 QCT测量的骨密度是真正的体积骨密度(vBMD.单 位mg/cm3),其测量结果不受测量感兴趣区周围组织影响。

pQCT是一种专门用于四肢(桡骨或胫骨远端)的QCT骨密度测量方法,只能做前臂和小腿 的QCT骨密度测量,其优点是辐射剂量比常规CT小。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2007年及美国放 射学院(ACR)2013年,建议腰椎QCT骨质疏松诊 断标准如下:



标准沿用DXA的诊断标准。经过国内数据验 证,该标准适用于中国人群。

大多数临床CT加上QCT体模和软件都可以 QCT骨密度测量。QCT测量部位以腰椎为主,也 可以测量髋关节或其它部位。

腰椎和髋关节QCT 扫描都可以和该部位常规CT检查相结合,一次扫描即可完成,患者不需要接受额外的辐射。QCT/ pQCT的辐射剂量比DXA的剂量大,但与多数CT 扫描相比,QCT的剂量小。

QCT骨密度测量不受脊柱退变和增生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避免上述因素影响造成的假阴性。QCT诊断骨质疏松只需做一个部位即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做脊柱或髋。 QCT的脊柱侧位定位像可以用于评价椎体变形, 发现骨折。QCT三维数据可以做进一步的生物力 学分析,比如有限元单元分析。



5、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的诊断

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好发于脊柱、髋部和前臂。脆性骨折是诊断骨质疏 松症的标准之一(有无骨密度测量骨密度结果如 何,都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脆性骨折的诊断需具 备以下三条:
(1) 无明确暴力损伤史或具有低能量损伤史, 例如:从人站立或更低的高度跌倒为低能量损伤;
(2) 骨折影像学检查证据;
(3) 需要鉴别诊断,排除其它原因造成的骨折 (如: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肿瘤等)。


脆性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 CT、MRI和同位素骨扫描等。推荐老年人(60岁 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应该常规拍摄胸椎、 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以确定是否存在椎体脆性骨折。

椎体脆性骨折往往看不到骨折线,主要表现为椎体压缩变形。CT扫描侧位定位像和DXA 侧位成像也可以用于发现椎体骨折变形(见表 2)。出现脆性骨折,提示将来发生新骨折的风险增加。

6、骨密度复查间隔

采用DXA或QCT检测骨密度,不仅用于骨质 疏松诊断,也用于病情随访、疗效评价及体检,一般建议间隔时间为一年,病情发生变化或为调整治疗方案可半年复查一次。骨代谢的各种生化指标变化,可以三个月复查一次。



来        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页面编辑:酸奶
审校:救赎之力
医学道路的发展
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质疏松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起的骨折
骨质疏松到底怎么诊断?药物怎么选?何时用? 这篇文章讲全啦!
骨密度检查单怎么读?
指南 | 中国定量CT( QCT) 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2018)
​健骨科普讲堂:第十五期:了解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问题:58-61)
定量CT和椎体松质骨CT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