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广和:关于梵汉对音
作者简介刘广和,男,1942年生,天津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家,在音韵学领域尤其是梵汉对音方面有精深研究,2002年以前的主要成果结集为《音韵比较研究》。
  这篇儿文章谈谈梵汉对音这门学科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什么叫梵汉对音?
  佛教从打传入中国以后,后汉三国时期就有人做翻译梵文佛典的工作,往后各个历史时期大都有数量不等的汉文佛典产生。汉文佛典里头,对梵文的专名和咒语往往是用音译。比方说,专名ākyamuni对译释迦牟尼, kā?yapa对成迦叶, bodhi译成菩提, padma(莲花)对为波头摩;咒语 namo buddhāya翻成南谟佛陀也。
  拿汉字音去对译梵文音叫梵汉对音。习惯上,把利用梵汉对音资料,通过相传的梵文读音来研究汉语古音,也叫作梵汉对音,它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下边儿说到的“梵汉对音”都是指研究梵汉对音资料的这门儿学问。
  梵汉对音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音韵学的传统研究到清朝攀上一个高峰,特别是古韵分部日趋缜密。比方说,顾炎武分古韵十部,江永分平上去各十三部和入声八部,戴震以入声为枢纽分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分古韵十七部(假定入声独立就是二十五部),孔广森把东部又分为东冬两部,王念孙让至部独立,章太炎从脂部里分出队部,黄侃以阴阳入三分古韵为二十八部,等等。
  清儒做韵部分类得说是明察秋毫,可是他们的考古派对分类结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方说,段玉裁分古音支、脂、之为三部,他得意地说:“千百余年莫之或省者,一旦理解,按诸三百篇画然,岂非稽古大快事与?”他的老师戴震赞誉他:“至支、脂、之有别,此足下卓识,可以千古矣!”可是,段玉裁能够分支、脂、之为三,他不知道这三部之分的所以然,不知道支、脂、之三部古音的音值。他晚年写信给江有诰说:“能确知所以支、脂、之分为三之本源乎?何以陈隋以前支韵必独用,千万中不一误乎?足下沈潜好学,当必能窥其机倪。仆老耄,倘得闻而死,岂非大幸也?”他追究问题的答案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程度,可惜,他一直没得到答案。
  清儒当中的审音派江永、戴震、孔广森等,不见得没猜测过某个韵部可能古时候读某音,他们给古韵部做的分类部居就透露了这种信息,可是他们没有清清楚楚地说过各个韵部分别读成什么音。比方说,戴震给自己分的九类二十五部列过一个古音声类表,所有韵部的韵目大都用影母字标识,因为影母字的元音前头没有辅音,方便读者知道他想说的韵部音值。这种办法还是局限了他的表达效果。王力曾经根据戴震的声类表拟测过戴震“所欲言之音值”:
  一
  1
  阿
  平声歌戈麻
  o
  2
  乌
  平声鱼虞模
  u
  3
  垩
  入声铎
  ok
  二
  4
  膺
  平声蒸登
  i?
  5
  噫
  平声之咍
  i
  6
  億
  入声职德
  ik
  三
  7
  翁
  平声东冬钟江
  u?
  8
  讴
  平声尤侯幽
  ou
  9
  屋
  入声屋沃烛觉
  uk
  四
  10
  央
  平声阳唐
  а?
  11
  夭
  平声萧宵肴豪
  au
  12
  约
  入声药
  ak
  五
  13
  婴
  平声庚耕清青
  e?
  14
  娃
  平声支佳
  e
  15
  戹
  入声陌麦昔锡
  ek
  六
  16
  殷
  平声真谆臻文欣魂痕
  in
  17
  衣
  平声脂微齐皆灰
  i
  18
  乙
  入声质术栉物迄没
  it
  七
  19
  安
  平声元寒桓删山先仙
  an
  20
  霭
  平声祭泰夬废
  ai
  21
  遏
  入声月曷末黠鎋屑
  at
  八
  22
  音
  平声侵盐添
  im
  23
  邑
  入声缉
  ip
  九
  24
  醃
  平声覃谈咸衔严凡
  am
  25
  入声合盍叶帖业洽狎乏
  ap
  表里头右侧音标符号是王力给加上的,只能算他猜测戴震所假定的读音,咱们没法子证实它就是戴氏要说的音值。王力拟的音,除了极个别的类里阴阳入三声主元音不匹配以外,还有个明显的疑点,第5部噫部跟第17部衣部的音值居然都是i音,戴氏绝不会把相同音值的字分立成不同的两个韵部。这个例子告诉咱们,单拿汉字表示古音值会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识读困难。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唐韵正》对汉字的古音做过一些音值推测,比方说,中古麻韵一部分字的上古音,他说:
  瓜,古音孤。家,古音姑。夸,古音枯。
  鸦,古音乌。牙,古音吾。遐,古音胡。
  寡,古音古。雅,古音伍。者,古音渚。
  下,古音户。马,古音莫补反。
  他认为中古麻韵这批字韵母主元音不念а,念u。这个主张太可疑了,照着他的学说推想,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周朝的后稷生下来被弃之隘巷,“后稷呱矣”,不会呱[kuа]呱[kuа]地哭,光会[ku][ku]地叫,这说得过去吗?
  清儒研究古音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空前的辉煌,也给他们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局限。要探索古音音值,应当寻找新材料跟新方法。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产生、发展出历史比较语言学。英国学者W·琼斯发现,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跟亚洲的梵语之间语音上有系统的对应关系,这种系统的对应关系不属于偶然因素,只能有一种解释:它们共同来自已经消失的某种语言。后来的一些学者陆续在更多的语言当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利用多种语言之间的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推测原始母语的语音形式,为研究古代语音打通了一条新路。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经来到中国调查汉语方言,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语古音的音值。他1914年到1925年写成了《中国音韵学研究》,把《切韵》系统的语音设定为中古汉语母语音,假设汉语现代方言差不多全是从《切韵》音系演变出来的。他根据《切韵》音系框架,用三十三种方言语音资料拟测中古汉语母语的读音,第一个描写了中古汉语的音值。他让音韵学除了做分类研究,又有了一个拟测音值的方法。他的研究在中国音韵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学者就翻译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比如,林语堂翻译了高本汉的论文《答马斯贝啰论切韵之音》并写了《珂罗崛伦考订切韵韵母隋读表》;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经过五年的努力,1935年翻译完了《中国音韵学研究》,1940年初次出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音韵学著作,不论是重申高本汉意见的,还是改正他的意见的,都脱离不开他的影响。
  中国音韵学的一部分研究者开始了探索汉语古音音值之旅,这个潮流就是产生梵汉对音探索的历史背景。
  下边儿说说梵汉对音学科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第一个站出来提倡研究梵汉对音的学者是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钢和泰,他写了《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胡适翻译的,发表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年第1期。钢和泰说,研究各时代的汉字如何读法,有三种重要的材料,其中一种是外国字在中国文里的译音;在外国字的汉字译音之中,最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梵文咒语的汉字译音。他说:“释迦牟尼以前,印度早已把念咒看得很重要;古代的传说以为这种圣咒若不正确的念诵,念咒的人不但不能受福,还要得祸。梵文是诸天的语言,发音若不正确,天神便要发怒,怪念诵的人侮蔑这神圣的语言。这个古代的迷信,后来也影响到佛教徒,所以我们读这些汉文音译的咒语,可以相信当日译音选字必定是很慎重的。因为咒语的功效不在它的意义,而在它的音读,所以译咒的要点在于严格的选择最相当的字音。”他拿宋朝初年法天和尚给佛经咒语和诵诗的少量对音资料举例,跟高本汉拟测的《切韵》音、现代宁波音、北京音对照,说明梵咒译音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第一个取得梵汉对音实际成绩的学者是汪荣宝。他写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发表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他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也。”证明唐宋以上歌戈韵字都读a音,一共有六十六个梵汉对音例证,比方说:
  词义
  对音汉字
  agada
  灭毒之药
  阿伽陀
  anuttara
  无上
  阿耨多罗
  pāramita
  到彼岸
  波罗蜜多
  gandhāra
  北印度国名
  健驮罗
  bodhisattva
  成佛前最后位阶
  菩提萨埵
  brahman
  最高种姓
  婆罗门
  rak
asa
  恶魔
  罗刹
  stūpa
  塔
  窣堵波
  六十六个汉字译音词里头,属于歌戈韵的译音字有二十一个,是阿迦柯伽多埵陀驮那波簸婆媻魔摩磨罗逻娑莎诃。他说:“今惟阿迦伽那四字有读a音者,余皆读o;而古概用以谐a。”证明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字也读a音而不读u音,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a音,魏晋以上多用鱼虞模韵字对音,宋齐以后改用歌戈韵字对译。比如:
  梵音
  魏晋以上对音
  宋齐以后对音
  buddha
  浮图
  佛陀
  ca
ala
  旃荼罗
  旃陀罗
  upāsaka
  伊蒲塞
  优婆塞
  pi
ola
  宾头卢
  宾度罗
  魏晋以上用鱼虞模韵的图荼蒲卢对a音。反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不用鱼虞模韵字而用尤侯韵字对音,后来唐朝才改用鱼虞模韵字对音,比如:
  梵音
  汉魏六朝
  唐朝
  kuru
  鸠楼
  拘卢
  tu
ita
  兜率陀
  覩史多
  stupa
  数斗波
  窣堵波
  sindu
  辛头
  信度
  sumeru
  须弥娄
  苏迷卢
  udra
  首陀罗
  戍陀罗
  梵文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用中古尤侯韵字鸠楼兜斗头娄首等对音,须字虽说《切韵》音在虞韵,上古应当在侯部;这些梵词里头的u音,到唐朝改成鱼虞模韵的拘卢覩度苏卢戍等。
  顾炎武主张古音“家”读如“姑”、“瓜”读如“孤”,江永、段玉裁以下诸君子附和,清朝三百年来,此说就象金科玉律。汪荣宝说:“读姑如家,读孤如瓜……与亭林诸人所想象者正相反也。”
  汪荣宝的文章立时引起中国音韵学界的一场大辩论。对他的考证,赞成者有钱玄同、林语堂、李思纯、唐钺,反对者有章太炎、徐震。
  反对者的学说可以用章太炎的观点作代表。他在《与汪旭初论阿字长短书》里主要说了两个问题。一、他跟印度学者学的梵文音,“有阿字长音,无阿字短音,故于此不能分别也”。二、古音“歌戈必为阿字短音……歌戈部字音稍敛则近于支,今京师呼哥可何河等字……再敛则遂入支,唐韵支部所采皮施奇仪匜离吹为等字是也……若本阿字长音,虽曼音转移,无由有此转变,此音理之自然。”
  章太炎说的第一点,是说梵文长ā念a音,短a不念a音。短a念什么?林语堂《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考》认为,章氏说短a念短,象北京歌字音略加圆唇。咱们可以肯定的是,章太炎说他学的梵文音长ā念a,短a不念a,没有念长音的ā跟念短音的a之间的对立。汪荣宝的《论阿字长短音答太炎》拿六朝和唐代几位译经师的悉昙字母对音表证明,译经师跟可以区别梵文的i和ī、u和ū一样,也能分别a和ā。请看下面的表
  昙无谶用入声一等铎韵噁字对a是利用噁字主元音a听觉上的短促,跟平声歌韵阿字对长ā形成对比。僧伽婆罗和不空拿阿字对a,长阿或者阿引对ā,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当时梵文a和ā的音色都跟汉字“阿”字元音差不多,a和ā主要差的是音长不一样。现在看起来,章太炎拿现代印度人念的a、ā音色不同推论古代梵文音,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章太炎说的第二点是上古音歌部跟支部的音读关系。比方说,皮、离、施、义、奇、宜、为、尔等字,中古音属于支韵系,可是上古的时候,以它们为声符的字基本上是跟歌部字押韵,换句话说,它们上古属于歌部,中古才转入支韵系。这么说来,上古歌部跟支部的读音该是很接近。这是研究上古音的一些学者的共识,由段玉裁把支部字排在第十六部,把歌部字排在第十七部,让它俩个挨着,可以算个证据。章氏认为,假定歌部上古音是a,皮离这一批字就不能转入支韵系变成i。林语堂的《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回答了章太炎的质疑,他认为上古歌部读a,支部读ia,支部这个齐齿呼的ia可以逐步演变成ie,再变成i,这就是支韵打周秦到隋唐变迁的历史。
  赞成汪荣宝的学者也有提修正意见的,主要是讨论鱼虞模的读音。《诗经》押韵的情况是鱼部字跟歌部字画然有别,它们不应当读音相同。钱玄同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附记》提出来,西周春秋时期歌戈字读a,鱼虞模字读o。林语堂的《读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书后》说,假定汉魏时期歌部跟鱼部读音完全相同,以后它们怎么分化出不同的读音呢?林氏根据周秦汉魏时期鱼部常跟尤幽萧肴部相转变,假定鱼部普通为开o[],有时候受前音的影响或者因为方音不同变成合o[o]。
  汪荣宝的文章和这场大辩论显示了新材料、新方法在古音研究上的长处,为音韵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由具体成果来说,推翻了清代流行的“家,古音姑”的学说,汪、钱、林三位拟测的歌部、鱼部古音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比方说,王力的《汉语史稿》上册拟测上古音,歌部主元音是a,鱼部主元音是ɑ;他的《汉语语音史》拟测汉朝音,歌部主元音是a,鱼部主元音是。
  头一个用梵汉对音研究汉语古代声母的是罗常培。1931年他发表了《知彻澄娘音值考》,初衷是研究《守温韵学残卷》上头说的“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追究知、彻、澄三母晚唐时候的读音;结论是知、彻、澄三母跟梵文舌音
相当,读成舌尖后塞音[?]、[ ? ?]、[ ?]或者[??]。他从梵汉对音、藏译梵音、现代方音、韵图排列几个方面证明,其中梵汉对音的份量最重。梵汉对音资料有两类,一类是梵文字母的译音,包括《圆明字轮》舌音五母的译音和四十九根本字舌音五母的译音;另一类是佛典里名词的译音。材料表明,基本上是知母对
、彻母对
、澄母对
。他搜集了一百五十五个含有舌音的梵名,对音情况如下:
对音51个:         知母45  澄母4   定母1   穿母1
对音11个 :       彻母7    知母3   透母1
对音36个:        澄母31  定母5
对音4个 :       澄母3    彻母1
对音53个:        娘母40  泥母10  日母3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提出来中古舌上音知念
、彻念
、澄念
,罗常培主张知念[?]、彻念[ ? ?]、澄念[ ?]或者[??],这两种学说在音韵学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李方桂的《上古音研究》赞成罗常培的拟音,指出高本汉的拟音存在问题,他列举高本汉给知组和照组的拟音:
  二等和三等
  知
  彻
  澄
  二等   三等
  照               t?         ?
  穿               t??
  床               d??       d??
  然后说:“依高本汉的学说,知彻澄娘跟照二穿二床二审二都是从上古的舌尖前音,受二等韵母的影响变来的,我们找不出适当的理由去解释为什么二等韵对于一种舌尖前音使它变成舌面前音如知彻澄等,对于另一种舌尖前音使它变成舌尖后音如照二穿二床二审二等。这种不同的演变在音理上也不易说明。”
  第一个用梵汉对音研究古代一个历史时期汉语古音系统的是俞敏老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探索了这个时期汉语声母和韵母的音值、去声和平声的高低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再一次显示出这种新材料、新方法的优点。比方说,汉朝汉语声母研究单依靠传统的材料、方法就陷入困境。请看王力的《汉语语音史》,他构拟了历代语音的音值,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中唐、晚唐五代、宋代、元代、明清、现代的音系,各代的声母和韵部基本都有拟音,唯独汉代缺少声母拟音。他说:“可以假定,汉代声母和先秦声母一样,或者说变化不大。”还说:“关于汉代的声母,我们没有足够的材料可供考证,这里缺而不论。”他这么处理正反映了作为大家的严谨学风。俞敏老师用梵汉对音求出后汉三国的大部分声母,弥补了缺憾。下面列出这个声母表,推论它有而没经证明的,加()。
  k  见
  k?  溪
  g  群匣1
  疑
  t   端
  t?   透
  d  定
  n  泥
  p  邦
  p?  滂
  b  並
  m 明
  (ts)  精
  (ts?)  清
  (dz)  从
  t?  庄
  t??  初
  (d?)  床
  j  喻四
  l  来
  v  匣2
  审
  山
  s  心
  h  晓
  由这个表能看出来,声母没有复辅音,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匣母一分为二,喻四独立而念j,照组不读c组塞擦音。
  以前,音韵学界对梵汉对音的关注不够,《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发表以后,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俞老师还培养了一些学生,他的学生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发展。他为梵汉对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俞敏师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开的课程有一门讲梵语和梵汉对音,受业者有谢纪锋、刘广和、施向东、聂鸿音,同时还有严学宭的学生尉迟治平旁听,他们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陆续发表一批相关论文。俞先生晚年招收储泰松、张福平等读研究生,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相关论文。
  最先发表相关论文的是尉迟治平,他陆续发表了《周隋长安音初探》、《周隋长安音再探》、《论隋唐长安音和洛阳音的声母系统》、《论“五种不翻”——梵汉对音语料的甄别》、《对音还原法发凡》、《论梵文“五五字”译音和唐代汉语声调》、《梵文“五五字”译音和玄应音的声调》(与朱炜合写)。
  刘广和发表的相关论文最多,有《梵汉对音》、《西晋译经对音的晋语声母系统》、《西晋译经对音的晋语韵母系统》、《东晋译经对音的晋语声母系统》、《东晋译经对音的晋语韵母系统》、《南朝宋齐译经对音的汉语音系初探》、《南朝梁语声母系统初探》、《南朝梁语韵母系统初探》、《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钮》、《唐代八世纪长安音的韵系和声调》、《试论唐代长安音重纽》、《唐代不空和尚梵汉对音字谱》、《〈大孔雀明王经〉咒语义净跟不空译音的比较研究——唐代中国北部方音分歧初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大正藏九种对音本比较研究——唐朝中国北部方音分歧再探》、《元朝指空沙啰巴梵汉对音初探》、《〈圆明字轮四十二字诸经译文异同表〉梵汉对音考订》、《介音问题的梵汉对音研究》。
  施向东的相关论文有《鸠摩罗什译经与后秦长安音》、《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北朝译经反映的北方共同汉语音系》、《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研究》、《梵汉对音与古汉语的语流音变问题》。
  聂鸿音的相关论文有《慧琳译音研究》、《番汉对音简论》、《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梵文j?a的读音》、《波罗密多还是波罗蜜多》。
  储泰松的相关论文有《施护译音研究》、《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梵汉对音概说》、《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中古佛典翻译中的吴音》。
  还有其他学者写了相关论文,恕不一一列举了。
  这个阶段的论文有些特点应该说说。头一点,工作更加细密。有的论文专门研究某一位译经师的对音资料,由对汉语语音的时间、空间切分上说,更细密。比如,刘广和研究唐朝不空译音、施向东研究唐朝玄奘译音、聂鸿音研究唐朝慧琳译音、储泰松研究宋朝施护译音,等等。二一点,有的论文有计划、系统地对某个较长历史时期汉语语音断代史,做了时间、空间上细密切分研究。比如,刘广和设计了《两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课题,切分成西晋译经对音、东晋译经对音、十六国译经对音、北朝译经对音、南朝宋齐译经对音、南朝梁陈译经对音等部分,由刘广和、施向东分工合作完成,这项研究填补了汉语语音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
  注:
  本文原载《陈新雄教授八秩诞辰纪念论文集》,台北:万卷楼出版社,2015年,第297-306页。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①这个对音字表我做过更正修补。我核对了日本新修大正藏所收僧伽婆罗、不空、慧琳相关的译经原文,发现汪荣宝删了一些不该删的字,比如僧伽婆罗的长阿、长伊、长忧的长字,不空的阿引去、伊引去、污引的引去二字,以及慧琳对音字下头的反切小注等,都不该删下去。长字跟引字都表示梵文的长音,加注“上”、“去”表示照着当时汉语的上声或者去声读。
  作者:刘广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常识之古今韵变(上)
中古音是什么?上古音是什么?它们的特征是什么?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
陶弘景六字诀中“呬”的发音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国学讲义之八 ——音韵学(三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