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丛专题丨所知见黄牧甫印谱传本





所知见黄牧甫印谱传本



刘浩敏

香港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师


摘要

黄牧甫,被誉为岭南篆刻之初袓,一生治印极多,然却失散各地,大部分原石已佚。幸而,其印谱存世量相对充足,为其印迹流传的主要载体。现所知见黄牧甫印谱,由1878年黄牧甫自辑《般若波罗蜜心经印谱》计起,到2010年林明、谢光辉辑《黄士陵印存》,超过60种。本文对存世黄牧甫印谱作一概述,不论原钤本、印刷本、专辑者、非专辑者等,举出所知见的重要传本及流布情况,并讨论其所收录印拓,以说明研究黄牧甫印谱的重要性。

 

关键词

黄牧甫   印谱   岭南篆刻   广东印谱流布

 



黄牧甫(1849—?),晚清印坛最重要印人之一,安徽黟县黄村人,然其一生四处漂泊,曾活跃于安徽、南昌、广州、武昌等地区,以居广州时间最长,且对岭南篆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故又被誉为粤派、岭南派之初袓,受影响的印人包括李尹桑[1]、易大厂[2]、邓尔雅[3]、黄少牧[4]等,影响绵延至今。


黄牧甫,本名士陵,牧甫为其字,亦作牧父等,斋室名蜗篆居等。父亲黄德华,字仲龢,工诗文,通文字训诂之学,著《竹瑞堂集》。由于家庭濡染,年少便对篆学产生兴趣,八九岁开始习印。清同治二年(1863),因太平军与清军战,家园被毁,困苦失学,后双亲亦相继离世,为补生计及养育弟、妹,他被迫离乡到江西南昌谋生,曾于照相馆任职,后入广州,改以鬻书画、治印自给。至广州后,他结识了许多名流权贵,获得不少开阔视野的机会。先在1885年得皇亲国舅志锐[5]推荐前往北京国子监攻金石学,博览古迹遗物,奠定了深厚基础。后在1887年获金石学家、收藏家吴大澂[6]邀请,在广雅书局校书堂专门从事校刻,因而接触大量古代金石器物,成为拓展其艺术生涯的重要契机。1902年,再应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7]之邀,前往武昌协助金石遗存的整理及编辑工作。1904年由武昌回家乡黟县,四年后病逝,享年60岁或61岁。平生自著有《黄穆甫篆书日课》《穆甫杂录》《籀书吕子呻吟语》《续说文古籀补》《说文建首》《六书八类》等,辑有《十六金符斋印存》《陶斋吉金录》,并曾协助摹拓《石鼓文》《刘熊碑》。


黄牧甫一生治印极多,据其后人所称不下万方,然却失散各地,难以汇集,原石更成凤毛麟角。[8]幸而,其印谱的流传却相对丰富,故印章面貌得以保存,不仅为后世提供研究其印风的宝贵资料,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他的印章最早作于1878年,直至其离世当年1908年或1909年,仍见有存世作品。在约30年的创作生涯中,黄牧甫治印不断,作品极丰,以现存相关印谱所录为止,共见印蜕2400多枚,其中不包括傅抱石于《关于印人黄牧父》一文所提及有关失传的部分。[9]


今遗印蜕2400多枚当中,大部分辑录自其存世印谱;由1878年黄牧甫自辑《般若波罗蜜心经印谱》(图1)开始计起,直至2010年林明、谢光辉近辑《黄士陵印存》(图2、3)为止,所知见印谱共有64种(见于文后),大致可分为原拓本和印刷本。原拓本当然极为珍贵,当中有些印谱虽非黄牧甫专辑,但收有零星印拓属罕见或尚未见世之珍品。所知见印谱64种中,《般若波罗蜜心经印谱》《黄牧甫自存印谱》(图4、5)和《黄穆甫印存续补》三种印谱为黄牧甫生前自辑。前两种以复制品(印刷本)传世,后者之原拓本仍然完好,保留了不同阶段的印风面貌,其中以《黄穆甫印存续补》尤为重要。


黄牧甫晚年自辑《黄穆甫印存续补》共13册(图6、7、8),收印600多方,所载印章多为黄氏在广州及武昌所刻,对于研究其成熟期印风非常重要。因此谱尚未广为流传,属海外孤本,故目前任何有关黄牧甫的考述、论著,均未能涵盖这部重要资料。据今藏谱者所述,《黄穆甫印存续补》原为黄牧甫拓予其弟子李尹桑,李氏极珍宝之,晚年虽穷困,他物变卖殆尽,唯独留存此谱。但最后仍因生活所迫,将此谱归近人高贞白(1906—1992)收藏。1947年,高氏拟付梓广传,并请邓尔雅撰序,序成于同年。唯因故未刊行,邓氏所撰之序亦因印刷公司失火而散失。可幸邓序曾于《南金》杂志影印发表,附录谱中印拓数方,得以留存(图9、10)。[10]后高氏生前将谱传于香港林章松先生,林氏改此谱名为《黄牧甫印存十三集》,现存于其书斋松荫轩处。



图片可点击放大阅读


《黄穆甫印存续补》每册规格未全一致,一页一印,间附边款,所收印拓,以有款者之纪年为依据,属黄牧甫32岁—55岁所刻之作,这段时期他前后寓居广州,及于1902年应端方之邀到武昌协助金石遗存的编辑工作。其中有王秉恩[11]、李尹桑、欧阳耘[12]、俞旦[13]用印集及自用印集,另有专册为其在武昌所刻,该册封面有黄牧甫手书“黄穆甫印存,光绪二十八、九年武昌所刻”墨书一则(图11)。《黄穆甫印存续补》集有113方印拓为其他谱录所未收,如“六朝金石有源流”(1890年,图12)、“读圣贤书乐神仙道”(1898年)、“以分为隶”(1900年,图13)、“少东”(1902年)、“茂德长寿”(1903年)等,揭示了黄牧甫成熟期印风多样而丰富的特点,极具研究价值。


原钤谱之重要者,另有王继香辑《止轩印印》[14]、陈融辑《颙园藏石》[15]、张鲁盦辑《黄牧甫印存》[16]、钱君匋辑《丛翠堂藏印》[17]、杨广泰辑《黄牧甫印聚四册》[18]及蒋乃勋辑《黟山人印存》[19]等。



图片可点击放大阅读


《颙园藏石》(图14、15、16)、《黄牧甫印存》(图17、18)及《黄牧甫印聚四册》(图19、20)三谱制作、钤拓精美,收录印拓多属罕见之品,分量相当重。《止轩印印》为粘贴本,附黄牧甫自署题耑一则(图21、22),此谱暂未为任何文献所记,极为罕有。《黟山人印存》(图23、24)则为《黄穆甫印存续补》以外之绝世孤本,当中录有30印从未见于他谱,如“北平蒋迺勲印信长寿”(1885年)、“书为晓者传事为识者贵”(年份待考)、“秋月华馆”(年份待考,图25)等,虽大多没有署款纪年,但该属黄氏中年或以后的作品。


至于非黄牧甫专辑者,如无名氏辑《水仙花馆集印》(图26、27、28)[20]、陈之初辑《香雪庄藏印》(图29、30)[21]、杨砚山辑《修盦所见印存》(图31)[22]等,皆为绝少文献记载之稀有印谱,分别偶见黄印珍品,如“纯常子”(1892年或前)、“子静眼福”(1885年,图32、33)、“十二年中三度领”(1882年)、“真砚不损真手不坏”(1890年或前)、“何意百鍊刚化为绕指柔”(年份待考)等,甚为罕见。


另外,印刷本的分量亦不容忽视,如上述黄牧甫所自辑《般若波罗蜜心经印谱》和《黄牧甫自存印谱》初钤本已经绝世,其印刷本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唐存才于2007年发表《黄士陵早年印谱》(成书年不详,图34、35),收印拓68枚,主要为黄牧甫三十六七岁之作,其中有62方印为首次面世,如“怡侬倚声”(1884年)、“春生草堂”(年份待考)、“钱嵩龄印”(年份待考)、“顨之”(年份待考)、“贵筑邵芝字露九印”(年份待考)等,对黄牧甫蜕变期印章研究有极大助益。[23]戴青山编《黄牧甫篆刻作品集》(2000年)收录了黄氏印蜕约1800方,相当丰富,可谓全集,虽其中印拓流传甚广,但仍存有零星印蜕为他谱所未见。[24]



图片可点击放大阅读


除此之外,黄牧甫儿子黄少牧、外甥叶玉宽分别辑有《黟山人黄牧甫印存》(1935年,图36、37)[25]和《黄牧甫印集》[26],在初次刊行时,谱中印拓多为首次面世,后因其他谱录均常辑入其中印拓而广泛流传,然印拓“蒋乃勋印”(1882年)、“永声”(年份待考)、“臣填”(年份待考)、“慎余”(年份待考)等,仍为其他印谱所未收,足见二谱地位举足轻重。尤其前者,多次被后世重辑发表,例如《黄牧甫先生印谱二册》(澳门绿本,图38)[27]、曾绍杰《增选黄牧父印存》(1977年,图39)[28]等,故其中印拓得以广泛流传面世。


另,董建撰《新见黄士陵残谱考》一文,刊出十多方印拓为未见于他谱者,如“芙初手笺”(年份待考)、“启蓉长寿印信”(年份待考)、“黄启蓉长寿年宜子孙”(年份待考)、“老芙五十后作”(年份待考)等。[29]据董氏所称印拓皆辑自《黄士陵残谱》,但因此谱未见,较难辨析。


事实上,在大部分原石已佚、文献匮乏的情况下,黄牧甫印谱存世量的相对充足,确是其印迹得以流传的主要载体。今略论所知见的重要传本,盼对日后研究黄牧甫印谱及其传承有所助益。

 

所知见黄牧甫印谱传本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谱》(成书于1878年或后)

2.《黄牧甫印谱》(黄牧甫自辑本,成书于1887年)

3.《止轩印印》(成书约于1890年)

4.《水仙花馆集印》(成书约于1892年)

5.《黄士陵残谱》(成书约于1897年或后)

6.《黄牧甫自存印谱》,又名《黟山印人印谱》(成书约于1899年)

7.《黄穆甫印存续补》,又名《黄牧甫印存十三集》(成书约于1908年)

8.《黄牧甫手钤印存》(成书于黄牧甫生前)

9.《黄牧甫印存》(原钤粘本,成书约于清光绪末期)

10.《懿庄印存》(成书约于1912年)

11.《黄牧甫印谱》(韩天衡藏本,成书约于1920年)

12.《黟山人黄牧甫印存》(上海西泠印社辑本,成书约于1920年)

13.《黟山人黄牧甫印谱》(易大厂辑本,成书约于1920年)

14.《黄牧甫印存》(胡毅生辑本,成书约于1924年)

15.《黟山人黄牧甫印存》(电子版,成书约于1930年)

16.《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又名《黄牧甫先生印存》(四册石印本,上集成书于1920年,下集成书于1935年)

17.《黄牧甫先生印谱》(冯康侯辑本,成书约于1935年)

18.《颙园藏石》(成书约于1935年)

19.《黄牧甫印存》(张鲁盦辑本,成书于1937年)

20.《陈协之先生所藏黄穆父刻印》(成书于1948年)

21.《香雪庄藏印》(成书于1955年)

22.《瓦存室集印》(成书于1956年)

23.《黄牧甫印存》,又名《瓦存室藏黄牧甫印选》(成书于1962年)

24.《黄牧父印谱》(符骥良辑本,成书于1966年)

25.《丛翠堂藏印》(成书于1966年)

26.《牧甫印存》(王贵忱辑本,成书于1971年)

27.《黄牧甫先生印谱二册》(澳门绿本,成书于1976年)

28.《增选黄牧父印存》(成书于1977年)

29.《黄牧甫印存》(西泠印社辑本,成书于1982年)

30.《中国篆刻丛刊第三十一卷——何昆玉·胡镢·黄士陵》(成书于1984年)

31.《黄牧甫自存印谱》(东京堂蓝本,成书于1992年)

32.《增补黄士陵印谱》(成书于1992年)

33.《西泠印社藏近代篆刻名家印章选拓初集》(成书于1993年)

34.《刚斋旧存黄牧甫印作》(成书于1993年)

35.《黄士陵印谱》(童辰翊辑本,成书于1993年)

36.《黄牧甫印集》(叶玉宽辑本,成书于1994年)

37.《黄牧甫印影》(成书于1996年)

38.《黄牧甫印聚四册》(成书于1997年)

39.《晚清民国六家印谱》(成书于1998年)

40.《钱君匋藏印谱──黄士陵》(成书于1998年)

41.《心经印集》(成书于1999年)

42.《黄牧甫印存》(李早辑本,成书于1999年)

43.《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黄牧甫印集》(成书于2000年)

44.《黄牧甫篆刻作品集》(成书于2000年)

45.《黄牧甫印存》(黄大同辑本,成书于2001年,图39)

46.《黄牧甫闲章精选》(成书于2001年)

47.《黄士陵印存》(林明、谢光辉辑本,成书于2010年)

48.《六朝管华斋藏石》(成书年不详)

49.《台山黄氏瓦存室》(成书年不详)

50.《延清芬室印蜕》(成书年不详)

51.《修盦所见印存》(成书年不详)

52.《寅斋手集牧父印谱》(成书年不详)

53.《寄斋印存》(成书年不详)

54.《黄士陵早年印谱》(成书年不详)

55.《黄牧甫印存》(吴翰波辑本,成书年不详)

56.《黄牧甫印存》(王北岳藏本,成书年不详)

57.《黄牧甫先生印谱》(无名氏辑本,成书年不详)

58.《黄牧甫印存钩本》(成书年不详)

59.《调琴室印存》(成书年不详)

60.《颉颃楼藏印》(成书年不详)

61.《钱老藏黄牧甫印所拓印谱稿本》(成书年不详)

62.《钱君匋先生精拓黄牧甫藏印印谱》(成书年不详)

63.《黟山人印存》(成书年不详)

64.《黟山人黄牧甫印存》(宣和印社辑本,成书年不详)

 

备注

1.所录主要为原拓本和印刷本,凡所知见黄牧甫专辑者,也被收入,非黄牧甫专辑者,只录原钤本、罕见版本或集有黄牧甫罕见印蜕之版本。

2.按照印谱发表时序作编排,未有纪年者,则编排在有纪年者之后,以谱名首字笔画数排序,同笔画数者,次字为序,以此类推。

 

 

注释

[1]李尹桑(1882—1945),原籍江苏吴县(江苏苏州),后家广东番禺。字茗柯、酩柯、榠柯、师实,号壶父、玺斋、鉥斋、秦斋、若虚、朱华。斋堂为绿云轩、大同石佛龛、异钩室、宣灵馆、双清閤、长生安乐之室。工书法,临摹秦、汉诸碑,饶有金石气。画以花卉见长。刻印为黄士陵高足,精治小玺,印文方折硬挺,用刀生辣犀利,布局谨严稳重中多变化,作品载誉岭南。与黄宾虹、易大厂、邓尔雅交善。晚年除尝为小吏外,均以鬻印为生,印之流布岭海及省外者至伙。存世有《大同石佛龛印稿》《李玺斋先生印存》《异钩室玺印集存》《戊寅印稿》等。

[2]易大厂(1874—1941),广东鹤山人。原名廷熹,后改名孺,字季馥,号大庵、大厂、魏斋、韦斋、孺斋、鄦斋、屯叟、玦亭、待公、屯公、待志等。斋堂为前休后已庵、双清池词馆、人一庐。曾肄业广雅书院,东渡日本习师范。擅音韵训诂和诗文词曲,旁通法学和佛学。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等教授。书法初师赵之谦,晚益豪壮。绘画,逸笔草草,无尘俗气。篆刻曾得黄士陵教益,吸取汉印、封泥、古玺精华,布局奇肆,刀法雄强,气韵苍古。存世有《古溪书屋印集》《诵清芬室藏印》《孺斋丁戊集》《韦斋曲谱》《玦亭印谱》《大庵印谱》《魏斋玺印存稿》《魏斋印集》《鄦斋印稿》《孺斋自刻印存》等。

[3]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人,生于江西。师黄士陵,邓蓉镜四子。原名溥,后更名万岁,字季雨,号尔疋、尒疋、宠恩,别署绿绮台主、风丁老人。斋堂为绿绮园、邓斋。壮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久居广州,晚年居香港。富收藏,擅金石考订,与甥容庚、婿黄般若常切磋。善诗词,书法清新明快,画亦见功力,对文字训诂学颇下功夫。篆刻宗法黄牧甫,印文融古籀和秦、汉、六朝文字于一体,刀法生辣犀利,布局善虚实变化,是黟山派在岭南的继承者。存世有《文字源流》《邓斋印谱》《邓斋笔记》《艺觚草稿》《绿绮园诗集》《集唐宋诗联》《聊斋索引》《篆刻卮言》《印雅》。

[4]黄少牧(1879—1953),安徽黟县人。单名黄石,小名多闻,字问经,号少牧、肖牧、石蠹居主、黄山、黟山老农、啸莫。斋堂为问梅花馆、石蠹居。官南城令。黄牧甫之子。善绘拓彝器,所作全形分阴阳向背,《陶斋吉金录》半出其手。工篆刻,继承家法,印文结构方圆结合,作品严正挺拔,深得其父神韵。

[5]志锐(1853—1912),字伯愚,号公颖、癖石、诗竟。斋堂为同听秋声馆。年十五事戎马,十九岁为郎官,二十五岁举孝廉,二十九岁成进士。后授编修。长善之子,瑾妃、珍妃的从兄。

[6]吴大澂(1835—1902),吴县(江苏苏州)人。字清卿,号恒轩、恪斋。斋堂为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千玺斋、三百古玺斋、百二长生馆等。累官广东、湖南巡抚。好集古,精鉴别,所得古器皆手自摹拓。工书画篆刻。少从陈硕甫学篆,后参以古籀,篆体方圆兼备。

[7]端方(1861—1911),浭阳人。字午桥,号陶斋、匋斋。斋堂为逸休堂。姓拖忒克氏,满洲正白旗。本汉人,姓陶。官两江总督。从政之余,收置彝器瑰物绢素旧迹颇丰富。尤工书法。偶写山水小景,亦饶雅致。武汉起义,因民愤极大,为群众杀于军中。

[8]叶玉宽:《黄牧甫印集序》,叶玉宽编:《黄牧甫印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前页。

[9]傅抱石:《关于印人黄牧父》,《黄士陵书画篆刻艺术》,澳门临时市政局2001年版,第206—210页。

[10]引邓尔雅《黄穆甫印存续补序》全文内容:“黟县黄穆甫先生,为吴愙斋门下士,博综小学,谙究六书,工写篆籀,既青于蓝,私淑完白,上追二李,渊懿朴茂,直入神品。其于印也,有笔有墨有刀法,尤长于布白,方圆并用,牝牡相衔,参伍错综,变化不可方物。印大方二寸强,小不及三分或多至三四十言,不易排列,亭匀便嫌板滞者,独能疏密圆扁互见,宜称雍容安闲,心手相忘,(初集‘光绪乙酉……’四十七字长印元跋:‘多字印排列不易,亭匀便嫌板滞,疏密则见安闲。’)实以玺印合鼎彝、石鼓、碑版、砖瓦、权量、符节、镜币、刀布,乃至古玉、古陶,诸骨薰冶于一炉,调齐(去声)而镕铸之,据篆室以出入(初集‘化笔墨为云烟’六字巨印元跋:‘善乎,魏丈稼孙之言曰:‘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卓见定论,千古不可磨灭。’集印人之大成,完白而后,允推黟山,为学者所公认。梁节菴丈与先大夫书云:“穆甫印今推海内巨擘”,信为定论。先生高足弟子李茗柯,旧藏先生印稿,十九为印存初、二集所未收者,今归澄海高子贞白。自欣奇获,宝若璆珣,拟付影印,传诸久远,题曰续补,索余序言。附录旧作七言律诗,用志赞叹,且幸眼福。”另,引邓尔雅《读黟山人印存书后》全文内容:“怀宁印后谁神者,惟有黟山集大成。布白几何入三昧,冲刀旁午敌千兵。即论皖派承私淑(先生有自刻‘私淑完白’四字小印),亦类斯翁至小生(李阳冰语:‘斯翁之后,直至小生’)谱录今看釿锷在(先生冲刀全依古法,执刀极竖,不异笔正,白文尤显易见,每作一划,自起讫收,平直无些子窒碍,如久积印泥,先涤至净,试以刀轻划之果然。李茗柯云)窃云当以殿明清。第七十八丁亥夷则月,后学邓尔雅。

[11]王秉恩(1845—1928),成都人。字雪澄、雪澂、雪尘、雪岑等,号东西南北之人,另号息尘盦主。清光绪、宣统之际任广东布政司,广雅书局提调。善行隶。

[12]欧阳耘(1864—?),字务耘、务芸,号三神山游客、寅斋朱沙砚主,斋室名金寿室、宝彝斋。

[13]俞旦(1861—?),江西婺原人,后改籍广东。字伯惠,号騃道人、騃人、寄斋、寄盦、寄庵、从衡、星江,斋室名秦瓦汉专之室、静娱斋、清荫堂。

[14]王继香编:《止轩印印》,1892年版。

[15]陈融编:《颙园藏石》十册,约1935年版。

[16]张鲁盦编:《黄牧甫印存》二册,望云草堂1937年版。

[17]钱君匋编:《丛翠堂藏印》二册,1966年版,其他不详。

[18]杨广泰编:《黄牧甫印聚四册》四册,文雅堂1997年版。

[19]蒋乃勋编:《黟山人印存》二册。

[20]《水仙花馆集印》,约清光绪十八年(1892)版。

[21]陈之初编:《香雪庄藏印》四集,约1955年版。

[22]杨砚山编:《修盦所见印存》五十二册。

[23]唐存才:《黄士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24]戴山青编:《黄牧甫篆刻作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5]黄少牧编:《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四册,西泠印社出版社1935年版。

[26]叶玉宽编:《黄牧甫印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7]《黄牧甫先生印谱》二册,澳门文集书店1976年版。

[28]曾绍杰编:《增选黄牧父印存》上、下册,台北学古斋文物印刷社1977年版。

[29]董建:《新见黄士陵残谱考》,载于《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354页。



本文编辑丨《西泠艺丛》编辑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知见黄牧甫印谱传本,黄牧甫印谱目录存世大全
《黄牧甫印谱知见传本考》收录印谱88种 | 为印学、印谱史、黄牧甫研究学者提供一部较全面、完整的参考...
【嘉德春拍】瓦存室存珍——黄士陵篆刻名品及重要印谱
对黄牧甫『书远每题年』印作的几个疑问
[转载]黄牧甫印谱上
符骥良手拓黄牧甫印谱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