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学多方,著作等身——海宁著名学者周广业

北宋末,大儒周敦颐的后代周嗣源(字浚之)从济南迁居临安府钱塘县,周氏一脉定居于此。到南宋末,元兵南侵,临安陷落,周嗣源的后裔周肇允(字仲演)为避难从钱塘迁居海昌县长平乡洛塘方全村,即为洛塘周氏之始祖。明清时期,洛塘周氏人才辈出。嘉靖年间的周甸,字维治,号亭山,为余姚大儒王阳明的弟子,中嘉靖十九年(1540)浙江乡试副榜,著有《杜释会通》《性学统宗》《地理纂要》等书。其子周启祥,字源伯,号南鹤,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进士,官广州知府,无子,以弟周令德之子周明辅为子。明辅,字孟纯,著有《重定唐诗正声》。周文焈,字丙山,又字亦士,号蕉圃,明辅三子,秀才,著有《蕉圃杂志》《蕉圃遗稿》。文焈子学舒,号魏子,因病早逝。学舒子奕,字起旃,号东冈,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奕子周璟,字铁梅,号吾堂,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曾任壶山院长。本文要谈的主人公周广业,即周璟之子。

生平

周广业,生于雍正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历17301221日),字勤补(民国《海宁州志稿》卷29《儒林传》作“勤圃”),号耕厓,室名蓬庐、听雨楼、北小书屋、种松书塾。十岁时,其父周璟去世,其弟周成业年才6岁,家业凋零。乾隆十六年(175122岁时考中秀才,但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39岁时才中乡试副榜。乾隆四十八年(178354岁时才正式中举。当年1218日(1784110日),周广业从洛塘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会试,第二年215日(178436日)到达北京,具体行程记载在他所作的《冬集纪程》中。但这次会试周广业名落孙山。他在所著《经史避名汇考》的“序”中说:“甲辰(1784)春,橐以入都,与校《四库全书》,多所增益。丁未(1787)冬南旋。”没有谈到会试落第之事。他的好友吴骞在《周耕厓孝廉传》中说:

然长安贵人皆稔君名,争欲致之门下,君终不肯讪首降志,与时俗为进退。旅食潞河数载,落落无所遇合。

钱泰吉《海昌备志》卷18《人物拟传二》说:

时方纂四库书,馆阁诸公争延致校勘。广业肆应精详,各饜所请,卷秩经目者悉成善本。顾性耿介,不与时俗为进退。

《海昌备志》的内容应该是从《周耕厓孝廉传》演化而出。从他们的记载来看,周广业应试落第后,四库馆主事者争相聘请他进馆校书,而经他之手的书,都成为善本。但由于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所以并不得志。

据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的考证,《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完成,北四阁的另外三阁(奉天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至乾隆四十九年冬全部抄完。南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缮写时间起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完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月。那么据周广业自己所说在四库馆校书的时间为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1784-1787),应该是南三阁缮写与校订时期。抄写南三阁的书手,是从在京举人、贡生或监生中招募的,共1000人,而校勘者则从是翰林院、内阁以及国子监中遴选60人充任。这样,校勘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抄写的速度,图书积压很多,必须增加校勘人员。于是又在国子监生中招募了21人担任校对员,并答应南三阁四库全部完成后,赐以举人并参加会试的待遇。所以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全部工程即将告竣时,四库馆总裁永瑢奏请准予校对员陈煦等人参加会试。从黄爱平的研究来看,当时南三阁的书手是举人、贡生、监生,而校勘员则是从翰林院、内阁以及国子监中选拔,并非在京应试的举人。由此可知,周广业在四库馆里的工作,并非校对员,而是书手,即誊录员。《海昌备志》所言“馆阁诸公争延致校勘”“卷秩经目者悉成善本”等语,都是溢美之辞。

四库馆誊录事结束后,周广业参加了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的会试,但又不第。于是回浙,闭门著书,不再应试。《海昌备志》卷18《人物拟传二》谓周广业“三试礼闱,卒不遇”,其说不确。

周广业晚年,想要修建祖坟,而经济条件又不允许。于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61岁的周广业离家乘船前往安庆,拜访安徽巡抚朱珪谋职。他在《客皖纪行》中说:“余衣食于奔走,四十年许,讫无所就,老大犹作此行,念之慨然。”这年的十月十三日(公历1119日)出发,经过18天到达安庆,具体行程记载在他所作的《客皖纪行》。在安庆待了三个月,作《客皖录》。乾隆五十六年一月,朱珪推荐他到广德的复初书院任教,并修《广德州志》。于是离开安庆,前往广德,在路10天,又作《客皖纪行》一卷。在广德的工作一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方始回海宁。

嘉庆二年(1797)冬,因营建先人坟墓,周广业积劳暴疾,于嘉庆三年正月初一(公元1798216日)去世,年69岁。

广业有子二人:长子周勋懋(17661843),字虞嘉,号竹泉,又号信天翁。道光二年(1822)乡试副榜。著有《彤史遗编》2卷、《闱事纪闻》6卷、《小蓬庐札记》18卷、《小蓬庐杂缀》2卷、《竹泉公诗存》16卷、《两朝诗传补》2卷、《重修元公祠志》3卷、《辛壬日钞》2卷、《运河图说》2卷以及《止止室杂钞》、《传经系表》、《四书攻异疏证》、《家风述省墓录》等。次子周勋常(17711840),字纪君,又字绩士,号兰江,秀才,著有《种松庄偶存》3卷。

关于周广业其人的传记,主要有吴骞《愚谷文存》卷10《周耕厓孝廉传》、钱泰吉《海昌备志》卷18《人物拟传二》、民国《海宁州志稿》卷29《儒林传》、民国《杭州府志》卷138《儒林传》、《清史列传》卷68《儒林传·翟灏》、徐世昌《清儒学案》卷87《耕崖学案》。

交游

周广业虽然蹭蹬于科场,一生不得志,靠教授生徒以谋食,但他很注意结交朝廷官员与文人学士,如周春、吴骞、陈鳣、朱珪、卢文弨、王鸣盛、汪辉祖等重要人物,这些人对周氏的一生事业颇多影响。

周春

周春(1729-1815),字春兮,号松霭(或作字松霭,号春兮),晚号黍谷居士,海宁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十九年(1754)进士,官广西岑溪县知县,以父忧去职。嘉庆十五年(1810),再应乡试,加六品衔。嘉庆二十年(1815)卒,年87。长于训诂、音韵,著有《十三经音略》《尔雅补注》《小学余论》等40多种。《清史稿·儒林传》及《文苑传》均有传,《清史列传·儒林传》、钱泰吉《海昌备志》卷17《人物拟传一》、民国《杭州府志》卷138《儒林传》有传。徐世昌《清儒学案》因其与周广业之宗亲关系,列入《耕崖学案》。

周春为周广业的族叔,二人关系密切。周广业去世后,周春在为周广业的《蓬庐文钞》所作的序中说:“君每入城,必过予斋,互出所著相商榷,倘有疑义,辄往复辩论。回忆四十年如一日也,我两人相知极深。”阮元《两浙輶轩录》第33卷收录了周广业的《和潜山豆腐诗用松霭先生韵》诗,这首诗就是周春提供给《两浙輶轩录》编者朱文藻的(嘉庆三年八月,阮元浙江学政任满回京任礼部侍郎,六年任浙江巡抚)。周春提供的目的自然是为周广业扬名。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周春示以所著《古文尚书集说》,周广业作《书松霭先生〈古文尚书集说〉后》,附于书末。

吴骞

吴骞(1733-1813),字槎客,一字葵里,号愚谷,又号兔床,别署齐云采药叟、小桐溪旅人、漫叟、桃溪客、兔床山人、沧江渔父、沧江漫叟、夜明竹轩主人,室名拜经楼、富春轩、双声馆、千元十驾斋、桃溪山馆、耕烟山馆、西施立国人家、临安志百卷人家、小桐溪上人家,海宁贡生,著名藏书家,精于训诂,著作有《拜经楼诗集》《拜经楼诗话》《愚谷文存》等十多种。《清史列传·文苑传》、钱泰吉《海昌备志》卷18《人物拟传二》、王昶《湖海诗传》卷39、民国《杭州府志》卷146《文苑传》有传。徐世昌《清儒学案》因其与周广业之同乡关系,列入《耕崖学案》。

吴骞的侄女嫁给周广业的二子周勋常为妻,吴骞多次请周广业校勘他的藏书并作题跋,周广业的《蓬庐文钞》中有《书吴兔床海宁经籍志备考后》《书吴兔床孙氏尔雅正义抄》等;吴氏也为周广业的撰著作序跋,如为《经史避史汇考》作跋:“旁征曲引,宁详毋略,视汉汝南君《讳议》、晋陈承祚《释讳》、唐人《讳行录》等,奚啻十倍过之,可不谓之集大成哉!”为《蓬庐文钞》作序:“予读亡友周勤补孝廉《蓬庐文钞》,而深叹其学之博、才之赡……是以所著皆体大思精,闳深奥衍,能发前人所未发。”而且吴骞是著名藏书家,其藏书自然是周广业著书立说的重要资料来源。

周广业去世后,吴骞又作《周耕厓孝廉传》,收在他的《愚谷文存》卷十中,以后关于周广业的传纪,基本内容即出自此文。其所作《读耕崖遗稿书后》二诗,足见二人情谊之笃深:

三杯易醉金台酒,一第难题雁塔云。珍重床头书数卷,千秋留与哭刘蕡。

南辕北辙为谁忙?旅食江东鬓已霜。眄煞桐花鱼上日,更无新著压归艎。

陈鳣

陈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一号河庄,海宁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精于训诂,著有《论语古训》《简庄疏记》《经籍跋文》等十多种。喜好藏书,与吴骞、黄丕烈等藏书家互相传抄。陈鳣、吴骞与周广业为海宁同乡,交往密切。《蓬庐文钞》卷四所收周广业《复陈仲鱼》函是对陈鳣来信所言其所辑《孝经郑注》已定稿的回信,信中谈了他在典籍中所见到的关于郑玄是否注《孝经》一事的材料及看法,以供陈鳣参考。《蓬庐文钞》卷四又有《书陈仲鱼集孝经郑注后》一文:“今陈君所集《孝经注》凡百数十条,通德家法,宛然在目,洵可爱也……然非陈君力为搜采,亦安能寻坠绪而绵绝业哉!”给予陈鳣所辑《孝经郑氏注》很高的评价。钱泰吉《海昌备志》卷17《人物拟传一》、民国《海宁州志稿》卷29《儒林传》、民国《杭州府志》卷138《儒林传》有传。徐世昌《清儒学案》因其与周广业之同乡关系,列入《耕崖学案》。

朱珪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原籍浙江萧山,自其父朱文炳迁居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充四库全书馆总阅。五十五年(1790)七月,授安徽巡抚。官终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正。著有《进呈文稿》《知足斋文集》《知足斋诗集》等。阮元《揅经室集》有《太傅体仁阁大学士大兴朱文正公神道碑》,朱锡经作有《南厓府君年谱》,《清史稿》卷340有传。徐世昌《清儒学案》将朱筠、朱珪兄弟二人列为《大兴二朱学案》。

乾隆五十年(1785)八月,朱珪授浙江学政。乾隆五十二年周广业从北京回来后,曾到杭州将他所著的《孟子四考》请朱珪指正。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十九日,朱珪为《孟子四考》作序:“予深有以敬周君学力之勤,后之学者欲于《孟子》之学有所津逮焉,舍是书何以哉?”朱珪在安徽巡抚任上时,周广业亦曾前往求助,朱珪举荐他到广德复初书院任教职。《蓬庐文钞》卷五有《上朱石君中丞》一函,即向朱珪求教修《广德州志》时的一些疑问。

卢文弨

卢文弨(1717-1796),初名嗣宗,后改名文弨,字召弓,又作绍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年更号弓父,室名抱经堂,人称抱经先生。祖籍浙江余姚,长居杭州。乾隆三年(1738)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探花,历官左春坊左中允、侍读学士,官至湖南学政。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继母年高辞官回家,历主江阴暨阳书院、金陵钟山书院、杭州崇文书院、常州龙城书院等。精于校讎,为著名校勘学家。著有《群书拾补》、《抱经堂文集》等数十种。段玉裁有《翰林院侍读学士卢公墓志铭》(《经韵楼集》卷8),臧庸有《皇清故日讲起居注前翰林院侍读学士卢先生行状》(《拜经堂文集》卷5),翁方纲有《皇清诰授朝议大夫前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抱经先生卢公墓志铭》(《复初斋文集》卷14),《清史稿·儒林传》、民国《杭州府志》卷138《儒林传》有传。徐世昌《清儒学案》将卢文弨列为《抱经学案》。

乾隆四十四年(1779)冬,周广业前往南京钟山书院拜见卢文弨,卢文弨接见了他,并借给他新校本《白虎通》《西京杂记》。周广业在四库馆工作结束准备应试期间,曾托人给时在南京的卢文弨带过一封信(《蓬庐文钞》卷五《上卢抱经先生》)。卢文弨还为周广业的《关帝事迹征信编》《意林注》作序,并答应等《经史避名汇考》完成后作序,可惜周书未成而先逝(乾隆六十年,1795)。

王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一字礼堂,号西庄,晚年改号西沚,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榜眼。官至光禄寺卿。乾隆二十八年,因母丧告归,移家苏州,闭门读书。长于经史之学,有《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蛾术编》《西沚居士集》等。钱大昕有《西沚先生墓志铭》(《潜研堂集》卷48),王昶有《王鸣盛传》(《春融堂集》卷65),《清史稿·儒林传》有传。徐世昌《清儒学案》将王鸣盛列为《西庄学案》。

周广业是通过浙江余姚人邵晋涵的引荐结识王鸣盛的。周广业看了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找出王氏疏漏的60多条,进行考辨,寄给王鸣盛。王鸣盛不仅将自己的《周礼军赋说》《礼记正讹》等书赠给周广业,还把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看到的有关避讳的材料抄录下来寄给周广业。《蓬庐文钞》卷五有《上王西庄光禄》及《复王西庄光禄》两信,即言此事。

汪辉祖

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四十年(1775)进士,五十一年(1786)任湖南宁远知县,不到四年,因足疾免职。汪氏以师爷聘金养家,一生作过14个州县官的师爷。长于史学,有《元史本证》《史姓韵编》《二十四史同姓名录》《九史同姓名略》《三史同名录》《二十四史希姓录》等十余种。阮元有《循吏汪辉祖传》(《揅经室二集》),王宗炎有《汪龙庄行状》(附于《元史本证》),吴锡麟有《汪龙庄同年诔》(《有正味斋骈体文续集》卷8)及汪辉祖自撰年谱《病榻梦痕录》,《清史稿》入《循吏传》。徐世昌《清儒学案》列入《诸儒学案七》。

周广业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乡试副榜,汪辉祖是正榜,虽然副榜不是正式举人,但他们也可以说是同年了。两人常有书信来往,交情匪浅。汪氏长于姓名学,周氏长于避讳学,均与人名有关。嘉庆元年(1796),周广业在给汪辉祖的信中说:“兄录其名,弟录其讳,他时如能相辅而行,亦一快事也。”(《蓬庐文钞》卷五《复汪龙庄同年书》)周广业亦曾为汪辉祖所作《越女表微录》作跋(《蓬庐文钞》卷四《跋汪龙庄〈越女表微录〉》)。

三、著述

周广业一生科举不顺,仕途无望,漂泊谋生。但学术上兴趣广泛,自称:“书之于人,犹饮食然。一日不得饮食则饥,一日不得书则俗,甚者心放轶而无所归,否亦冥冥无所觉悟,其害盖甚于饥。”(《蓬庐文钞》卷四《自书〈四部寓眼录〉后》)吴骞谓其“于书无所不窥,凡十四经、二十四史,以及九流百氏,靡不遡流讨源,钩沉索隐。”(《愚谷文存》卷10《周耕厓孝廉传》)周氏一生博览群书,广事著述,今存世者三十余种:

《孟子四考》4卷、《石经纪略》1卷、《读五经随笔》4卷与《续笔》1卷、《易书诗义草稿》、《读经随笔稿》、《经史避名汇考》46卷、《重修广德州志》50卷、《桐川志钞》、《宁志余闻》8卷、《灵泽夫人庙考证》1卷、《季汉官爵考》、《循陔纂闻》5卷、《三余摭录》3卷、《目治偶钞》4卷、《过夏杂录》6卷与《续录》1卷、《桐川石墨》1卷、《动植小志》6卷、《关圣帝君征信编》30卷与“补遗”1卷、《意林补注》5卷、《四部寓眼录补遗》1卷、《两浙地志录》1卷、《时还读我书录》2卷、《海昌五臣殉节轶事》1卷、《客皖纪行》2卷、《客皖录》1卷、《冬集纪程》1卷、《文昌通纪》8卷、《蓬庐文钞》8卷、《蓬庐诗文集》34卷、《浙江乡会副榜考》2卷、《广德书院试题考生录》等。

周氏家中素寒,无力付梓,只有《孟子四考》《蓬庐文钞》《文昌通纪》《关圣帝君征信编》《广德州志》等几种刊行,大都未能刊刻问世。遗稿由其二子整理缮写,抄录副本,才得以保存流传。

其中《经史避名汇考》与《孟子四考》则为周氏的传世之作。

周广业撰《经史避名汇考》,前后历时30多年,一直到嘉庆元年(1796)冬,即他去世前几个月,方才完稿。《经史避名汇考》专论经史典籍中的避讳,可谓集避讳史料之大成。全书分原名、序例、帝王、宫掖、储副、藩封、戚畹、官僚、宦寺、亲属、师友、道释、闺阁、神祠、远服、杂讳等16门。“原名”是绪论,解释各种“名”的情况,如命名、双名、改名、小名、别号、字等等。“序例”谈避讳规则,分讳名、生称讳、书讳、前朝讳、家讳、内讳。自《帝王》至《闺阁》凡11门,按时代罗列避讳的相关资料。“神祠”“远服”“杂讳”收集的是避人名之外的一些避讳事例。

《经史避名汇考》是避讳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书资料宏富,考证精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但此书一直没有刊印,只有四种抄本存世。(1)清末民初适园抄本,台北明文书局于1986年影印。(2)周广业手订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3)光绪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1999年影印。(4)上海图书馆所藏残抄本,没有影印。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徐传武、胡真点校的《经史避名汇考》整理本,这是此书的第一部点校排印本。

 《孟子四考》是周广业经学成就的代表作。所谓四考,即逸文考、异本考、古注考、出处时地考。

逸文考:从其他典籍中辑录了59条今本《孟子》书中没有的孟子语录。

异本考:从其他典籍中辑录与今本《孟子》书中不同的句子段落。

古注考:从其他典籍中辑录刘熙、綦毋邃的注。

出处时地考:考证孟子本传、生平里居、冢墓、父母、师承弟子、宦游以及《孟子》的篇题大旨。

朱珪曰:“予深有以敬周君学力之勤,后之学者欲于《孟子》之学有所津逮焉,舍是书何以哉?”(《孟子四考序》)徐世昌曰:“足与里堂《正义》相媲美。”(《清儒学案》)都给予此书以很高的评价。此书后被王先谦收入《皇清经解续编》,成为清代经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参考资料:

[1]陈鸿森《被遮蔽的学者——朱文藻其人其学述要》,《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16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邓云乡《汪辉祖及其著述》,《学林漫录》10集,中华书局1985

[3]龚肇智《嘉兴明清望族疏证》,方志出版社2011

[4]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李军《〈种松山庄藏书目〉负字号书目标注——周广业父子著述考略》,《天一阁文丛》第10辑,宁波出版社2012

[6]阙晓云《吴骞及其拜经楼藏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六编,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

[7]司马朝军《〈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8]王昌宜《〈清史稿·循吏传〉人名字号订误》,《古籍研究》2008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9]郑炳纯《记周广业的〈经史避名汇考〉》,《文献》1983年第2

本文载《国学茶座》第22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3月。因体例原因,略有修改,兹据原稿公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四库全书》为啥又叫“四不全”,是“蓄意为之”吗
四库全书馆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951 ~~~~ 960​
瞿艳丹丨乾隆中后期《七经孟子考文补遗》的传抄与阅读
四库未收书辑刊
武林藏书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