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釋海昏木楬之“㧼”字

據《海昏木楬初論》(收入朱鳳瀚、柯中華《海昏簡牘初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一文,海昏墓出土木楬有下引文字作:

涓繫復屬一領白丸緣綸絮一斤

𦄿綺復屬一領白丸緣綸絮一斤(344頁)

整理者認為:

“㧼”讀作“褾”,《類篇》“褾,袖端也”,《廣韻》“褾,袖端”,《玉篇》“衣袂也”,則“綸絮㧼”或指用紗絮做成的袖端。(348頁)

因為并沒有附上原簡,我們只能根據所隸定的字形及文意判斷,其實“㧼”就是“裝”字。漢簡“裝”字或作:

[1]

可以為證。所以“㧼”并不從“表”得聲,不應讀為“褾”,也不能與“綸絮”連讀成一個詞。漢簡“裝”字的這種寫法一直延續到後來的碑刻和寫本文獻當中,下面就來簡單談一談。

《說文》曰:

繜,薉貉中女子無絝,以帛爲脛空,用絮補核,名曰繜衣。狀如襜褕。

段玉裁注:

無絝者,無左右各一之絝也。帛,依《急就篇》當作布,“空”、“腔”古今字,“核”當作“覈”,果覈之引申也。帛爲脛腔,褚以絮而裹之。[2]

其實“補核”之義難通,檢《原本玉篇殘卷》引《說文》作:

[3]

案“

”即“裝”的俗字,《龍龕手鑒·手部》曰:

:俗,莊、壯二音,正作装字。

又梁春勝先生指出:

俗書“爿”或作“扌”,如魏王禎墓誌“嚴裝述職”之“裝”作“

”(《北圖》4/24),魏敬顯儁碑“宿裝輕肥”作“
”,隋雍長墓誌“壯氣不申”之“壯”作“
”(《隋彙》2/410),敦煌俗字“將”或作“
”(《敦典》190)、“寐”或作“
”(《敦典》270),《龍龕·手部》“牆”俗作“
”、“裝”俗作“
”(207)……[4]

皆可以為證。

綜上,《說文》“用絮補核之“核”應該是“裝”的誤字,因為“裝”的俗字作“”,與“核”形近,以致訛誤。

檢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81-82有下列一段話:

乙以迺二月為此衣,五十尺,帛裏,絲絮五斤

(裝),繆繒五尺緣及殿(純)。不智(知)盜者可(何)人及蚤(早)莫(暮),毋(無)意殹(也)。(160頁)

整理小組指出:

裝,把絲綿絮入衣中,見《說文》段注。

案《說文》:

裝,裹也。

段玉裁注曰:

束其外曰裝,故著絮於衣亦曰裝。[5]

根據秦簡的文義,《說文》之“用絮補核<->”,就是用綿絮填充之義,也就是把綿絮放進、裝入“脛空(腔)”內如唐·陳陶《水調詞》:“征衣一倍裝綿厚,猶慮交河雪凍深。”“裝”的這種意思後來逐漸擴大,不僅僅局限於“綿絮”了,如《現代漢語詞典》將“裝”字解釋為:“把東西放進器物內;把物品放在運輸工具上:如裝箱、裝車。”

又里耶秦簡牘編號8-1143“二人瓦”之語,其中的字,簡文作

形。方勇先生指出:

此字當如《校釋》所言,隸定爲。其實此字形又見於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其作

形,辭例為袁(遠)而(莊)之,即通假為字。我們認爲以上二字,可能為字異體。《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第四》云: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劒。其中字即表裝填義。里耶秦簡牘文二人(裝)瓦,可能是指把瓦胚裝入窖中之義。……  陶工在把瓦坯做好後,需要將其裝塡窖內進行燒製。簡牘文二人(裝)瓦可能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並且這樣的工作與簡牘文中的甄、佐甄、負土等內容吻合。 [6]

比較可信。其中“裝”字亦為裝填之義。

胡吉宣先生不察,作《玉篇校釋》,所引《原本玉篇殘卷》,乃逕作“核”矣。[7]顏師古注《急就篇》亦作“用絮補核”,不知是後人所改,還是師古所見之《說文》,已有誤作“補核”的了。

此字又見《篆隸名義》“齎”字下,

1311261上)[8],呂浩硬性隸定為“[9],而未作任何之說明。案“
”即“裝”之俗字,“齎”訓為裝,為經典之常訓。[10]

此文據筆者舊文《利用俗字校勘<說文>一例》改寫而成


[1]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漢代簡牘草字彙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林澐教授,2014年,385頁。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655頁。

[3](梁)顧野王:《玉篇》(殘卷),《續修四庫全書》(第2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8頁。

[4]梁春勝:《楷書部件演變研究》,綫裝書局2012年,219頁。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96頁。

[6]方勇:《讀里耶秦簡札記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98,2014年3月14日。

[7]胡吉宣:《玉篇校釋》(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359頁。

[8]本文引用《篆隸萬象名義》,先列臺灣臺聯國風出版社影印本頁碼,後標中華書局版頁碼。

[9]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學林出版社,2007年,416頁。

[10]參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2645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本伤寒论》中“蘖”字之我见-三稿
“祇”、“祗”、“衹”之辨
楊曉斌丨“洞朱”考
為印古籍建議定量選用一百箇繁體字 鄭張尚芳
《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一)
東觀漢記本書輯佚校注引用書目和簡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