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宗达:训诂和文字、音韵的关系

近日,中国训诂学会成立40周年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不才乃与会者之一,特转载相关文章致敬。

摘自《训诂简论》

      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限。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他们各自研究的范围是什么?彼此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文字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超越了口头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起到了“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作用。后代要研究前代的语言,必须通过文字,文字以它的形体,记录了音(形式)、义(内容)结合的词。而汉字有着区别于拼音文字的自身的特点,它是音节符号。古汉语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因此是一字一词。一般说来,原始的汉字是根据词义来确定字形的,所以一股人称它为“表意文字”(关于这一点还有不同的意见,这里不准备讨论)。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发来辨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日的,古代所谓的“六书”之学、就是文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音韵学:

      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从形、音、义这三要索看,形是属于记录符号的因素,对于语言来说,是外在的,而音、义才是语言本身的内在因素。要想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如果摒弃了声音而专从字形出发,势必会将文字记录语言的最本质的形式抛弃,或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或将二者绝对割裂,以致产生望形生义的弊病,走向谬误,因此,语音问题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事实上,古今语言的嬗变、方言俗语的转化、文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词的分化……都必须涉及语音问题。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训诂学(狭义的):

      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

      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不过,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但实际上又不能分开,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一方面,我们对古代语言文字的一切研究,都是为了通晓古书的内容,了解古人的思想,使古代文献还其本来面貌,从而达到批判继承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训诂是我们研究的落脚点。另一方面,训诂学在解释语言的思想感情时,是不能脱离文字的基础和语音的线索的,所以,历代的训诂学家都是紧密地结合文字学、音韵学来阐述训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概说篇)【1】
清朝学术著述(三)
《千字文探源》:影响千年的识字课本再次被激活
◆辞赋训诂学
小学参考书书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