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哲学课何以在哈佛大学广受欢迎?

目前,哈佛大学有三门课程最受学生欢迎:经济学概论、计算机科学概论,还有迈克尔·普鸣教授开设的“中国古典道德和政治理论”。这第三门最受欢迎的课程,每周有50分钟、共计13周,以研读和讨论《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五本中国古典哲学经典的主要内容,选课人数却近千人。由于上课学生太多,学校把这门课安排在了哈佛校园内拥有180度环绕舞台、双层坐席的桑德斯剧场。为什么一门关于中国哲学的课程会在哈佛大学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呢?

迈克尔·普鸣教授

开设这门中国哲学课程的老师迈克尔·普鸣(MichealPuett)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的中国历史学教授,他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是获得哈佛大学杰出教学教席的五位教授之一。2016年4月,他在美国出版了新书《道路:关于美好生活,中国哲人教给我们什么?》,该书首次记述哈佛大学“古典中国道德和政治理论”课程的详细内容,并向人们展示中国古典思想如何引导当代人走上通往幸福之路。

《道路:关于美好生活,中国哲人教给我们什么?》

中国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他们对于人如何改善自身,如何改善社会的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古典思想对于当代的美国年轻人来说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吗?当代的年轻人会理解和接受这些中国古典哲学吗?普鸣教授说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中国两千年前的哲学思想恰恰适合于21世纪。因为和两千年前一样,当代社会也同样处于时代大转型时期。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不仅对于当代中国具有意义,而且对于当代美国,乃至当代世界同样具有启发性。普鸣教授对他的学生保证:“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那么卓越不凡,如果你们能认真学习这门课程,那么这些古典思想会改变你的生活。”

克服理性思维:心脑合一、情理交融

美国人倾向于认为,由理性做出的决定是可靠的,而由感性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出问题。但是在中文中,“mind”(头脑)和“heart”(心灵)都统称为“心”,而“心”同时包含有理性与感性的内涵。普鸣教授认为,在中国哲学中,心与脑是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的。庄子认为,人修养自我的目的是成为一个“自然而然”、“道法自然”的人,而不是用理性决策限制自己的人。孟子也认为,好的决定并不取决于理性的计划,而是在于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就如同农夫们为了让粮食长得好,就先把土壤准备好一样。如果我们学会如何把头脑和心灵结合起来,那么无论是遇到一般情况,还是遇到重大情况,我们都能做出更好的决定。只有让理性与感性相互结合,正确的反应和决定才会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心灵和头脑中形成。

美国大学生习惯于用理性去思考未来,功利性地权衡得失,制定各种计划。但是理性思考往往会让他们选择那些有直接功利好处的事情去做,而放弃了很多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在过去十年,哈佛学生选修人文科学的比例大幅下降。很多学生选择经济学、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作为专业,并不是由于真正喜欢,而是因为这样的专业将来能让他们找到好工作。普鸣告诉他的学生,在做人生重大选择时,如果过于审慎和理性,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理性会阻碍你以更为开阔的心态去接纳和实践计划外的可能性。普鸣的学生米切尔(AdamMitchell)在大二修习了中国哲学课之后,用心思考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放弃了经济学,改学语言学。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学习,他欣喜地发现努力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也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也对周围人如何对他产生影响,以及周围人如何受到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感到他自己的状态和人际关系变得更好了。这门课程确实改变了他的生活。

修正个人主义:君子不器,成就新我

西方思想家往往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本质性的自我,而且这个自我是不能改变的。“我是谁”的问题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广大青年人常常思考和困惑的问题。因此,西方人常常以为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然而,中国哲人却认为,个体在纷繁变化的世界中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和不同方向的牵引,因此自我是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所以,那种寻找“真实的自我”的努力是徒劳的。中国哲人认为,“真实的自我”往往是人们所陷入的行为模式,而“礼”的作用就在于打破以往的行为模式,不断成就新的自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普鸣教授说:“我们一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修养自身。”这些思想对于美国的年轻人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通过学习中国哲学,他们明白了寻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而自我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修养和锻炼而成就的。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思想重视学习和积累,注重实践和修为。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的个体主义不同,儒家思想并不是以“自我”为思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天道,三者是合一的。个体只有能够与自然、与他者和谐共处,对社会做出贡献和意义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种思想对于注重个体的西方思想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修正。

重视实践和礼仪:知行合一,以礼养德

普鸣教授重视中国思想中的“礼”。他认为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培养情感,改善行为。温和的举动、美好的语言、得体的礼仪,都可以对人们的感觉和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甚至最终改变事情的结果。在每堂课的结尾,普鸣教授都鼓励学生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中国哲学思想应用在日常实践之中。他说这些中国哲学家教导我们:真正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就在日常生活的修行之中。他在课程上并不会给学生提太多生活建议,而是提供一个让学生思考如何能过上更好生活的思路。他给学生布置的任务都很简单,比如对陌生人微笑、帮他人开门、做一件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记录下自己做这些事情时的感受,以及他人的回应。现代神经科学表明,我们的微笑和皱眉都会对他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而这些情绪上的波动又会影响人们的行动和决策。普鸣教授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改善自己的言行与品德,并且能够用自身的美好言行影响他人和世界。

普鸣教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不能仅仅出于内心的真诚与诚信,还要基于中国人所强调和实践的礼。儒家认为,礼不仅是成人的根本--“不知礼,无以立”,也是培养情感和道德的有效方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当代美国大学生往往认为礼仪属于古代社会,当代社会除了婚礼和葬礼之外,不再需要仪式。普明教授告诉他的学生们:“人时时刻刻处在礼仪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有一套行为模式的惯性,那么礼仪所展现的行为模式正好可以与这套固着的行为惯性形成一种张力。在某种意义上,礼是一种修养自身的方式。礼可以让我们突破那种自我中心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去关爱他人与社会。孔子说:“礼有损益”。由于古今生活方式不同,当代人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礼仪,而是应当根据现有的生活方式对礼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从而实现更加有序的生活。

探索美好生活的道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大多数关于人生幸福课的书都是在告诉人们寻求美好生活的原则和方法,而普鸣教授的新书《道路》最为核心的思想在于:关于美好生活,根本没有特定的道路可以遵循,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普鸣教授在书中指出:成就卓越不在于我们先天具有什么能力,而是在于我们选择做什么。美好生活的实现并不在于制定完美计划,而是在于不断修养自身,使我们能够得体、完满地应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时刻。改变并非源于寻找那个真实的自我,而是在于创造条件去开创新的可能性。

换言之,通往幸福的道路是需要我们在万千变化的世界中,不断观察与思考,在古典哲人那里获得智慧的启迪,从而在当下的每一时刻创造美好的旅程。这恰恰是孔子所倡导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哲人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反省与修行,强调伟大的成就发源于日常中的点滴积累。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思想对于生活在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盛行的美国社会中的年轻人来说耳目一新、弥足珍贵。这就是中国哲学课在美国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关键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缘何哈佛大学出现中国传统哲学热?
哈佛为何兴起中国哲学热?
哈佛哲学教授用几个例子将枯燥的道德课互动起来,这样的课我喜欢
哈佛的“中国古代哲学”热 转载
古典政治哲学的两条路径——雅典和耶路撒冷
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