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跳出二维平面的禁锢,从多维度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数理文化(一)

八卦、周易数理中的象、数的解读问题

古人在解读八卦、周易数理中的象、数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倾向于用数来表达象,也就是用代数方式来表达几何内容。

古人的数理文化中的数,按现在理解,数就是相当于数学中的代数,而象就是几何。

古人的数有两种:

一种是术数,基于卦爻为基础的对象、数的解读。

这种方式的解读,数的原始定义是多元的(基于代数、几何会产生不同的基础定义;基于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多维、分形维等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基于不同的人文解读需求,会产生不同的解读)、量子化的(例如太极生两仪,太极这个一就是阴阳这个二,这和光具有波粒两重性是同样性质的人文表达)、条件性设置的(例如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对应的数字并不同)等。

这种表达方式与数学并不完全相同。包含数学,且是多层次转换的数学。对于数学不能解读的部分、抽象引申表达的部分,通过讲理的方式来实现。

另一种是算术。这是基于甲骨文的数字概念发展起来的古代数学。这与数学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数学的基本定理是什么?

代数的基本定理实际就是:人文的一就是数学的一,人文二就是数学的二。。。。。。这种默认定义,是代数的公理,无需解释。

基于这样的公理,通过数学逻辑,以及不断增加的数学定义方法,例如乘法、开方等等,产生了代数这个体系。

几何的基础定理是什么?

这个相对复杂一些。

传统的欧氏几何,在《几何原本》中对平面上的直线、相交线、平行线进行了初始定义,基于这种定义,产生了传统的几何。

至近代产生球坐标系,这个直线的定义被修改,形成了另外一种基于球坐标系的几何体系。

至近代产生超体几何,直线的定义被修改,将无限长的直线默认为一个有限长的线段。形成新的几何体系。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又产生分形分数维数学,对维度又重新进行了定义。

而拓扑几何,则将维度、线性的基础定义全部改变。

也就是这几个几何体系,由于原始公理默认的直线、线段、维度的定义的不同,即便是现在,也并未产生兼容一统的解读的数学方法。如果混在一起解读,只会产生数学性的混淆或混乱。

通常的数学错误就是:用欧氏几何的思想解释超体、解读球坐标、解读分数维、解读拓扑学,那么就需要留神,由于基础默认的定理、公理、定义的不同,它们可能并不兼容!

基于数学的应用需求,数学基本公理也是可以改变的。这才导致了近代数学的高速发展。

而这种明确的数学意义的定义方式,在中国古代并未产生!中国古代的术数产生的是人文性的基础定义。例如,乾代表光明正大。

直线还用定义吗?古人认为这不需要。但在欧氏几何、球体几何、超体几何中,直线、线段的定义是不同的。尽管球体几何、超体几何、拓扑学、分形维数学都是上个世纪才产生的,但是这意味着,这些基础的概念是需要明确的。

中国古人这样表达的优点是有利于人文兼容表达,这样的缺点就是数学意义不明确。

术数也有改变基础定义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术数,通过兼容表达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对基本公理的改变和扩容。当有新的应用需求要兼容的时候,基础的卦爻定义就可能在悄悄地改变了。

例如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的转变,出于人文的需求,原始的象、数的默认定义就发生了改变!同时,在数理一统文化的影响下,同时又兼容在一起。

同时,迷信也就是利用这种数理方法产生的。

在算术与术数之间的抉择

面对算术与术数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在这个关键的岔路口,中国古人人文性的选择了术数。

在独尊儒术之后,术数成为文化的主流基础,而算术基于应用依然也在发展,至唐朝的《算术十书》基本表达了当时的算术水平。

在几何方面,至祖冲之之后,并没有向可视化方面发展。从《周脾算经》中可以看出,古人走了一条用代数、数理人文方式表达几何思想的路。即便有几何表达,甚至是定量意义的,也通常是二维平面上的表达。

鲁班的木工的榫卯工艺,实际研究的是象、数的应用,更侧重象,也就是几何内容。

而且由于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的人文禁锢作用,我们在古代的数学书中,也会看到数理大一统的人文表达、甚至迷信的影子。

特别是象《鲁班书》以及鲁班尺,在表达上,以迷信为手段了。

这也是古代数理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东、西方古代都存在这个问题。

古人二维动态的可视化表达

古人在表达八卦、周易的术数的时候,采用了二维的表达方式,并将所有维度的表达都一统在二维这个平面上。同时,用人文解读方式,来表达动态以及多因素(多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

例如五行,实际兼容的一种数理表达意图是: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果。数学至今也无法用函数或几何方法表达这样的数学结果。

对于类似的数学问题,数学仅仅解决了三个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表达的数学结果问题,也就是三体表达的问题。四体尚无人能问鼎,而五行,相当于五体问题。

即便聪明如诸葛亮,我们看到的八卦阵也仅仅是二维的动态意义,相当于三维。但其考虑的要素,绝对不是三个影响因素。这就只能通过人文解读的方式来表达了。

对于二维几何的内容用这种二维方式解读,影响并不大。但是到三维、四维,这种解读就已经晦涩难懂了。更何况古人考虑的是多要素的相互影响(多维),以及终极的思考(无限放大或缩小的分形维)。

也就是说,几何的可视化表达方面,古人被禁锢在术数的几何的二维平面中。

西方现代文化提出来可视化的概念,这是在利用自己几何文化方面的优势。

这使二维表达更漂亮,三维表达更直观,三维的动态可视化表达,四维时空、多维超体的三维表达等等这些,现在利用电脑都实现了。

但可视化毕竟仅仅是擦胭脂的化妆工作,真正在后面撑起可视化脸面的,是数学!

直到近代,我们才见到三维立体的周易的术数的动态解读。但是,一方面相对于数学这有点晚了;另一方面,这种表达依然禁锢在人文数理的表达中,依然利用古人的数理文化表达方式,导致与现代文化的隔阂,依然晦涩难懂。而且在周易是兼容一统性的大道真理的封建人文影响的前提下,并未考虑其在四维数学中存在的需要分别表达的数学问题。

在可视化背后的数学发展的大前提下,术数还能继续兼容吗?笔者试探着,将术数兼容到四维。

至于方外的术数,不再探讨了,这部分是术数的迷信之源。而西方现代数理,现在还在这方面利用数学的方法继续深入,走向玄学的极端。至先秦的孔子,将人文数理中的术数遏制在方内的表达,实际是克制迷信的关键。但是,后世把这个禁锢打破了。

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底蕴。但是,在数学发展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根基--术数,如果不能同数学与时俱进,就会面临将被数学打败的境地!

而我们的中医基于的五行数理模型,这是最后的、曾经的、古代的、现代的,在数学方面人文解读领先的一个数理模型了。

数学上,我们需要分别解读物理的四维时空、几何的四维超体、玄学、方外之学的四维空间、代数的四维数组、以及分形分数维、混沌数学、概率数学等,而这些内容周易数理都包含。数学为什么要分别解读这些东西呢?因为数学上,这些内容并不互相兼容!那么基于数学的数理,其表达的大一统式的兼容如何成立呢?

西方在研究物理大一统,这是西方数理文化的继续发展。我们的术数还能跟上吗?这个数理问题,笔者已经解决,请继续关注吧。

西方物理如果无法证实弦,那么物理大一统不成立;但是,如果物理证实了弦的存在,中国的气(炁)就有了物理解读意义,中医的五行理论基础就再添一个物理依据!

这似乎是将五行与物理大一统的数理捆绑起来!而实际上,五行与弦理论、膜理论数理的数学基础是相同的!

待续。。。。。。

明天我们看看,八卦、周易的数理模型到底是几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书的二维、三维几何表达,为何和大型对撞机电子对撞的结果酷似
古代的数理文化一统的数学、数理方式有哪些?数理文化的制高点
古代的方外数理如何产生的,为何被后来的迷信利用,数学什么意思
太极图中的混沌数学以及太极图与《周易》元亨利贞四阶段的兼容
如何看懂《周易》——《周易》的表达方式和中心思想
甲骨文的启发-洛书数理思想为何导致了古代宿命论的产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