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烨成搜集贞观之治资料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
  

  

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爱民如子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强盛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原因

  1
  
 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
  
 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治世景象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
  

616649

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开放的国界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像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三、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四、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五、高度发达的商业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贾石头剧情简介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东征洛阳。洛阳是前朝隋的东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洛阳之战也就成了唐朝统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
  经过李世民军队长达数月的围困,洛阳城内已经没有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洛阳的首领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窦建德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要解洛阳之围。李世民命弟弟齐王李元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带兵迎击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用几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大军,并将窦建德本人擒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李世民一举击败了大唐的两个最有实力的敌人,功劳传遍了天下。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赋予了种种特权,地位几乎已经与太子不相上下。
  李世民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让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对权力和地位的贪心越来越大,他表面上鲁莽,但实际上已设计好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他决定先联合太子整倒二哥李世民,再从太子手中篡取皇位。李元吉利用李建成对李世民的猜疑,趁机从中挑拨。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面在表面上压制李世民,一面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阴谋一步步酝酿,最终李元吉制定出了除掉李世民的完整具体的行动计划。
  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与众谋士商议后决定抢先下手。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占领了玄武门,隔断了李建成、李元吉和城外军队的联系。随后一场血雨腥风的激战开始了。交手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如愿成了太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没有清剿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部,反而将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收到自己门下,这其中就包括以中正刚直而闻名的谋士魏征。从这以后,李世民就再难逃被魏征当面训斥的命运。
  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让天下和解的决心,不仅下诏不准再追查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还派魏征为制使,出使河北,传达自己的意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李渊传大唐皇帝位于太子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
  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突厥趁唐朝朝政不稳进犯中原,抵达关中渭水边,直逼长安。李世民心里清楚,凭现在唐的实力,还无法与突厥对抗,索性委曲求全,向突厥纳贡,换取中原的和平生息。
  李世民登基后,深切感受到了治天下和打天下的巨大差距。他修改了国号,以代表宽忍和善的“贞观”取代了原来的“武德”,正式开始了历时二十余年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的时代。
  

李世民为了推行新政,开始清除自己治国道路上的一些巨大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各种名目的封王。当年太上皇李渊打天下时为了笼络人心,给各路人马随意加官晋爵。虽然其中有些只是虚职,但也独霸一方,占有大量土地资源,每年还要领取丰厚的俸禄。
  李世民削减封王的想法还没有对外宣布,就已经在朝野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削减封王影响了众多王侯贵族的直接利益,义安王李孝常联合其他一些反对者,打算用清君侧的名义,以武力胁迫李世民。李世民早已掌握了他们的动向,干净利落的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并以自己的威严镇慑住了朝中百官。
  关中大旱。李世民为感动上苍,负荆祈雨。但李世民的诚心并未缓解旱情。李世民无奈,只能开关放人,允许受灾百姓到关外去乞食为生。玄奘也随着灾民的队伍出关,开始了他西域取经的旅程。
  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大唐王朝的国力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为了解决边疆问题,李世民决定征伐突厥。贞观三年八月十九日,李世民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征伐突厥。突厥内部此时发生了严重的纠纷,两位可汗矛盾重重。李靖的军队稍一冲击,突厥军便彻底溃散了。
  平定了突厥,西北周边二十几个国家都来朝贺。在高昌王的建议下,李世民被各国拥为“天可汗”。一时间,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各种商业、外交通道纷纷开通,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李世民的目光不得不开始投向未来。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选谁作为继任者。太子李承乾虽然是长子且能力值得信赖,却不愿读书,性情古怪,终日沉迷于酒色。次子李泰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在一些能人的辅佐下,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
  朝中大臣也都纷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支持李承乾,有的支持李泰。唯独长孙无忌看中了软弱忠厚的李治,并给了李治极大的帮助。深受李世民宠爱的武才人——也就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与李治关系非同寻常。她告诉李治,现在李承乾和李泰的实力虽然都很雄厚,但也许会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到时候他们只要坐收渔翁之利就可以了。
  李承乾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来自李世民和李泰的压力。最终,在形势的逼迫和众人的怂恿
  

下,李承乾决定杀掉父皇和弟弟。李承乾幼稚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粉碎了。李世民不愿再杀害亲人,便将李承乾流放。在长孙无忌和武才人的努力下,李世民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反而立了李治为太子。
  经过十几年的长途跋涉,玄奘取经回到了长安。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弘福寺展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外来文化翻译工程。
  北漠叛乱,李世民御驾亲征。然而恶劣的气候让唐军损失惨重,李世民也从这场失败的战争起一蹶不振。
  李世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主持朝政。他将国家政务都托付给了李治。可想到自己离开人世后,李治要担起全部的责任,仍不放心。他将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要他辅佐未来新的皇帝。
  房玄龄、李靖等老臣纷纷去世,留下李世民一人孤独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初唐第二代帝王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是大唐盛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对国家、社稷的功与过该怎么评判呢?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
李世民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
李世民及其家族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犯错误最少的皇帝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